资源简介 (共31张PPT)夏周秦汉隋唐元明清禅让制分封制王位世袭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郡国并行刺史制度和司隶校尉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设中书省行省制度设立军机处王权在不断加强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辖废丞相建内阁内阁制(1)列举实例,展现中国古代政治领域的成就;选官用官制度不断完善推恩令中央集权官僚制度政治制度地方行政管理制度(2)说出每种制度的内容和影响;崇 文抑武宋礼 乐制度县制(战国)解除地方节度使权力废行省设三司设厂卫、廷杖(2)说出每种制度的内容和影响;(3)概括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趋势及其影响;积极:巩固和发展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权;古代的中国是世界上的大国。消极:僵化的政治制度严重阻碍中国的发展和进步,导致近代中国的落后。因时因势进行调整改革和创新、以巩固统治夏周秦汉隋唐元明清禅让制分封制王位世袭制礼礼 乐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郡国并行刺史制度和司隶校尉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只设中书省行省制度设立军机处王权在不断加强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辖废丞相建内阁内阁制建立和完善民主制度推恩令中央集权官僚制度政治制度地方行政管理制度(4)列举近、现代我国政治制度的演进及其特点。戊戌变法君主立宪制辛亥革命民主共和制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自治制度选官用官制度不断完善地方推行民主制度崇 文抑武宋新中国统一的第一个时期,大体是西周到秦。西周有一个中央政权,在中国北方黄河流域的范围之内发号施令,让自己的功臣、周室宗亲等等各种各样的人到东方去开辟土地。与周代的制度相比,秦汉所形成的统一否定了周的这个政治制度,但是又不是绝对否定。 ——田余庆《中国古代史上的国家统一问题》材料中西周政权依靠什么政治制度开发了黄河流域的东部地区?简要说明理由。秦朝统一后否定了这个制度,在全国推行什么制度?西周实行了分封制。周王将王都以外的其他地区封赐给自己的子弟和少数的功臣,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王命令,交纳贡品,守卫疆土,管理地方事务,保卫周王室,使黄河流域东部地区得到了开发。郡县制秦统治者把“帝”这个头衔作为自己的专属称呼,皇帝之下是三公,三公之下有九卿,“天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郡下辖若干县,县按大小设县令或县长。——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学概要》完成上表根据材料,指出秦统治者在政治体制上的创新举措。这种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变式:图中可以看出秦朝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了一套怎样的政治制度?其中负责军事的官职是哪一个 丞相地方管理创举:自称“始皇帝”,创立皇帝制度;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地方设郡县制。影响: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对后代产生深远影响(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制度:一整套完备的中央集权官僚制度;太尉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藩国大者,跨州兼郡,连城数十。然诸侯原本以大,末流滥以致溢,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 ——《汉书》根据材料指出汉初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并写出这一变化造成的严重弊端,对此,汉武帝采取了什么有效措施?变化:西汉初年,大量分封诸侯,形成郡国并行的局面。弊端:诸侯国有很大的权力,严重威胁中央集权。措施:颁布推恩令、建立刺史制度、设立司隶校尉。唐初每事先经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朱子语类》据材料概括唐代“三省”的职能。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三省六部制的作用。职能:中书省:替皇帝起草诏令; 门下省:对诏令的内容进行审核; 尚书省:执行政令。作用:三省各有分工,相互合作,提高行政效率;三省相互牵制,改善并加强了中央集权。从本质上看,宋代只不过是残唐五代的延续,宋代之所以国祚长久,没有短命而亡,只是因为宋太祖断绝了武人专政的传统……宋代的中央政府管理体系多头分权,效率并不很高。——许倬云《大国霸业的兴废》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太祖为断绝“武人专政的传统”采取的政策。作者是怎么看待这一政策的?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朱熹《朱子语类》卷128材料中北宋“尽夺藩镇之权”中“兵也收了,财也收了”的具体措施指哪些 作者对此看法如何?措施:① 收精兵:杯酒释兵权,抽调地方精兵充实中央禁军。 ②削实权:派文臣治理地方。 ③制钱谷:派官员到地方管理财政。地方财赋除一小部分自己使用其余大部分运由中央掌控。作者看法:①改变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②导致“积贫积弱”后患,最终被少数民族灭亡。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元制,凡有重大军事,则遣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制,故称“行中书省”。《元史·地理志》中载:“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材料中元朝设置的中书省与唐朝的中书省有何不同 元朝为什么实行行省制 不同:唐朝的中书省是中央机构之一,掌管国家政令的草拟;元朝设置的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原因:元朝是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全国疆域辽阔。“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注:互相抗衡),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明太祖实录》从材料可以看出明太祖对中央机构采取的重大措施是什么?起了什么作用?云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览窜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意心,亦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再拟,再不符意,醮让(责问)随之矣。故阁臣无不惴惴惧者。――《皇明大政记》根据材料,明朝实际上行使相权的机构是什么 为什么行使这一职权的“无不揣揣惧者” 机构:内阁。阁臣拟旨,皇帝亲自批改,唯恐不符帝意。措施:废丞相,分散相权。 作用:加强了君主专制。军机处之所以创立,部分是由于雍正帝需要一个联系紧密的助手小班子帮助他起草敕令;部分则由于它是一种避开权势显赫的亲王。从而进一步巩固皇帝权力和提高效率的手段。军机大臣与皇上商讨国是,并就一些皇上还未批阅的奏折提出对策建议,以及尽力记下皇上的旨意,然后回去起草谕旨。——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据材料,指出军机处设立的原因及其职能。原因:巩固皇权、提高效率,起草诏令。职能:讨论国是并提出建议:记录旨意,起草谕旨。认识:因时因势进行调整、改革和创新:以巩固统治为目的。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相辅相成,二者的结合体现了我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目的是保证中央政府和君主的绝对权威。皇帝制度: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创立,皇位世袭,皇帝独尊、皇权至上是突出特点。在古代社会经济中,首先是农业的恢复和发展,在此基础上手工业发展起来,随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城市、商业和对外贸易得到发展一、农业是主导,小农经济一直占统治地位;二、手工业、商业是农业的补充;(古代中国的手工业在世界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三、明清时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一、认识中国古代经济合作探究B唐朝唐朝北宋元朝黄道婆发明A二、探寻生产工具的进步补充:宋(秧马)(南朝祖冲之 水碓磨)水碓翻车生产工具的改进曲辕犁筒车C阅读以下史料,分析不同时期江南的特点,说说经济重心南移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二:(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衣覆天下。(《宋书》) 材料三:朝廷……实仰东南之财赋,……语曰“苏湖熟,天下足。”(宋·高斯得《耻堂存稿》)三、探寻江南的变化材料一:唐后期,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混乱使关中地区经济受到严重破坏。其后,北方经历靖康之难,宋金对峙、蒙古灭金,战乱不休。材料二:宋代南北气温普遍变冷,南方相对适宜农作物生长。加之长期经济发展中,北方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而南方破坏较小,南方农业发展较快。材料三:吴越王募民能垦荒田者,勿收其税,由是境内无弃田。材料四: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户 占全国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比例西汉 247万 19.8% 998万 80.2%唐 392万 43.2% 515万 56.8%北宋 1122万 62.9% 662万 37.1%1.北方多战乱,南方安定。2.南方自然条件优越。4.北方人口南迁,带来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工具3.南方政府重视生产。论从史出结合本课内容,说说经济中心南移过程中的不同表现?经济重心南移:1奠定基础2开始南移3南宋完成南移见下页注:北宋打破坊市制度abcdaabbccd(2020.杭州)下图是魏晋时期的墓砖壁画“犁耕图”,出土于甘肃嘉峪关地区,下列对该出土文物信息的解读,符合史实的是( )A.棉布已成为当时人们的主要衣料B.曲辕犁在当时已得到广泛的应用C.反映了魏晋时期我国开始使用牛耕D.展现了当时河西地区农业生产的场景课堂练习D(2020.金华)宋代经济远较唐代发达,城市繁荣,商业兴盛。下列能够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①北宋出现纸币“交子”②北宋东京消除了居民区与商业区的界限③宋朝重视科举考试 ④宋代“济南刘家功夫针铺”的商标广告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B当堂检测四、探寻京杭大运河——1隋大运河北京杭州2.元朝大运河为了便利南粮北运,开凿了两段新运河, 使粮船可以从杭州直抵大都;通惠河、会通河五、农耕文明鼎盛——明清时期纬度位置(元:松江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有“衣被天下”之称)两晋南北朝:养蚕缫丝技术的提升→棉布的发展南宋:棉纺织业发展到东南沿海地区六、探寻棉纺织业的变化abcd年代尺是学习历史的一项主要技能,请你用年代尺的方式尝试进行以下梳理:农业(种植业为主)、手工业(丝织业、制瓷业)商业(商业城市、货币)等的发展唐三彩(骆驼载乐俑)青花瓷青花瓷是明代的主流瓷器,以景德镇的青花瓷为盛青瓷南北朝时期唐朝明朝宋朝:江南地区成为制瓷业重心,(定窑、钧窑,景德镇兴起);景德镇制瓷中心D②秦圆形方孔半两钱 ③西汉五铢钱 ④北宋纸币“交子” ①清朝康熙皇帝明代中后期:白银唐朝长安城平面图北宋东京汴梁城市布局图宋代的城市与唐代的城市在布局上有什么明显不同?坊市分离,市定时关闭坊市结合,店铺布全城西市东市农业:(种植业为主)1东晋南朝:长江中下游是的重要粮仓,南方以水稻为主,稻田开始使用粪肥。(《齐民要术》北朝贾思勰,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农书)2宋朝:苏湖成为粮仓。“苏湖熟,天下足”;引进占城稻;水稻产量居粮食首位3明至清前期:多熟制的种植制度,新品种培育,甘薯、玉米等高产作物引进。明代的徐光启《农政全书》手工业:(1)纺织业:三国时期:蜀锦宋朝:蜀地的丝织品“号为冠天下”;元: 松江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衣被天下”;明至清前期:“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2)铸造业:东晋南朝:灌钢法(3)制瓷业:东晋南朝:青瓷 ;唐朝:唐三彩宋朝:江南地区成为制瓷业重心,(定窑、钧窑,景德镇兴起);明朝: 景德镇制瓷中心唐朝:长安(国际性大城市)扬州,坊市分离宋朝:纸币交子,商标、广告已经出现;坊市界限消除;造船业居世界首位明至清前期:工商业市镇的兴起与繁荣,商帮徽商、晋商商业:22.(10分)回望农耕文明,厚植“三农”情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 中国古代封建政府趋势减轻农民纳税应役负担的第一个黄金时期,是西汉初年的“文景之治”时期……第二个黄金时期是唐太宗统治的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年)。——摘编自陈明光《中国古代的纳税与应役》(1)请将材料一表格中的①②③处填写完整。(3分)(2)请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能印证材料二说明的相关史实。(4分)(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促进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3分)春秋战国 汉代 魏晋南北朝 唐代 宋代中国进入铁器时代,开始出现铁农具,并已使用 ① 铁农具数量大大增加,出现了曲柄锄、耧车等新式农具 南方相对北方较为稳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太湖、鄱阳湖和洞庭湖流域,是当时的重要粮仓 改进耕作技术,出现了 ② 和筒车,粮食产量持续增加 江南地区处于长期相对和平的环境,农业发展很快, ③ 跃居粮食产量的首位(1)①牛耕;②曲辕犁;③水稻。(2)汉文帝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把每年服役改为三年一次;汉景帝将田租定为三十税一;唐太宗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和劳役。(3)积极的国家政策;相对和平稳定的环境;耕作技术的革新;新作物的引进和培育。当堂检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