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4张PPT)1.列举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时期的经济成就;2.感知古代中华文明长期处于世界文明发展的前列,坚定文化自信。在古代社会经济中,首先是农业的恢复和发展,在此基础上手工业发展起来,随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城市、商业和对外贸易得到发展一、农业是主导,小农经济一直占统治地位;二、手工业、商业是农业的补充;(古代中国的手工业在世界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三、明清时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一、认识中国古代经济合作探究B唐朝唐朝北宋元朝黄道婆发明A二、探寻生产工具的进步补充:宋(秧马)(南朝祖冲之 水碓磨)水碓翻车生产工具的改进曲辕犁筒车C阅读以下史料,分析不同时期江南的特点,说说经济重心南移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二:(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衣覆天下。(《宋书》) 材料三:朝廷……实仰东南之财赋,……语曰“苏湖熟,天下足。”(宋·高斯得《耻堂存稿》)三、探寻江南的变化材料一:唐后期,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混乱使关中地区经济受到严重破坏。其后,北方经历靖康之难,宋金对峙、蒙古灭金,战乱不休。材料二:宋代南北气温普遍变冷,南方相对适宜农作物生长。加之长期经济发展中,北方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而南方破坏较小,南方农业发展较快。材料三:吴越王募民能垦荒田者,勿收其税,由是境内无弃田。材料四: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户 占全国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比例西汉 247万 19.8% 998万 80.2%唐 392万 43.2% 515万 56.8%北宋 1122万 62.9% 662万 37.1%1.北方多战乱,南方安定。2.南方自然条件优越。4.北方人口南迁,带来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工具3.南方政府重视生产。论从史出结合本课内容,说说经济中心南移过程中的不同表现?经济重心南移:1奠定基础2开始南移3南宋完成南移见下页注:北宋打破坊市制度abcdaabbccd(2020.杭州)下图是魏晋时期的墓砖壁画“犁耕图”,出土于甘肃嘉峪关地区,下列对该出土文物信息的解读,符合史实的是( )A.棉布已成为当时人们的主要衣料B.曲辕犁在当时已得到广泛的应用C.反映了魏晋时期我国开始使用牛耕D.展现了当时河西地区农业生产的场景课堂练习D(2020.金华)宋代经济远较唐代发达,城市繁荣,商业兴盛。下列能够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①北宋出现纸币“交子”②北宋东京消除了居民区与商业区的界限③宋朝重视科举考试 ④宋代“济南刘家功夫针铺”的商标广告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B当堂检测四、探寻京杭大运河——1隋大运河北京杭州2.元朝大运河为了便利南粮北运,开凿了两段新运河, 使粮船可以从杭州直抵大都;通惠河、会通河五、农耕文明鼎盛——明清时期纬度位置(元:松江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有“衣被天下”之称)两晋南北朝:养蚕缫丝技术的提升→棉布的发展南宋:棉纺织业发展到东南沿海地区六、探寻棉纺织业的变化abcd年代尺是学习历史的一项主要技能,请你用年代尺的方式尝试进行以下梳理:农业(种植业为主)、手工业(丝织业、制瓷业)商业(商业城市、货币)等的发展唐三彩(骆驼载乐俑)青花瓷青花瓷是明代的主流瓷器,以景德镇的青花瓷为盛青瓷南北朝时期唐朝明朝宋朝:江南地区成为制瓷业重心,(定窑、钧窑,景德镇兴起);景德镇制瓷中心D②秦圆形方孔半两钱 ③西汉五铢钱 ④北宋纸币“交子” ①清朝康熙皇帝明代中后期:白银唐朝长安城平面图北宋东京汴梁城市布局图宋代的城市与唐代的城市在布局上有什么明显不同?坊市分离,市定时关闭坊市结合,店铺布全城西市东市农业:(种植业为主)1东晋南朝:长江中下游是的重要粮仓,南方以水稻为主,稻田开始使用粪肥。(《齐民要术》北朝贾思勰,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农书)2宋朝:苏湖成为粮仓。“苏湖熟,天下足”;引进占城稻;水稻产量居粮食首位3明至清前期:多熟制的种植制度,新品种培育,甘薯、玉米等高产作物引进。明代的徐光启《农政全书》手工业:(1)纺织业:三国时期:蜀锦宋朝:蜀地的丝织品“号为冠天下”;元: 松江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衣被天下”;明至清前期:“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2)铸造业:东晋南朝:灌钢法(3)制瓷业:东晋南朝:青瓷 ;唐朝:唐三彩宋朝:江南地区成为制瓷业重心,(定窑、钧窑,景德镇兴起);明朝: 景德镇制瓷中心唐朝:长安(国际性大城市)扬州,坊市分离宋朝:纸币交子,商标、广告已经出现;坊市界限消除;造船业居世界首位明至清前期:工商业市镇的兴起与繁荣,商帮徽商、晋商商业:22.(10分)回望农耕文明,厚植“三农”情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 中国古代封建政府趋势减轻农民纳税应役负担的第一个黄金时期,是西汉初年的“文景之治”时期……第二个黄金时期是唐太宗统治的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年)。——摘编自陈明光《中国古代的纳税与应役》(1)请将材料一表格中的①②③处填写完整。(3分)(2)请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能印证材料二说明的相关史实。(4分)(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促进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3分)春秋战国 汉代 魏晋南北朝 唐代 宋代中国进入铁器时代,开始出现铁农具,并已使用 ① 铁农具数量大大增加,出现了曲柄锄、耧车等新式农具 南方相对北方较为稳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太湖、鄱阳湖和洞庭湖流域,是当时的重要粮仓 改进耕作技术,出现了 ② 和筒车,粮食产量持续增加 江南地区处于长期相对和平的环境,农业发展很快, ③ 跃居粮食产量的首位(1)①牛耕;②曲辕犁;③水稻。(2)汉文帝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把每年服役改为三年一次;汉景帝将田租定为三十税一;唐太宗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和劳役。(3)积极的国家政策;相对和平稳定的环境;耕作技术的革新;新作物的引进和培育。当堂检测8.江南农业足发展,经济地位大提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三(1)材料一中人口发生怎样的变化?它折射出这段时期经济哪一发展趋势?(2)综合上述材料,分析江南地区农业发展的原因。(1)变化:从汉到宋,南方人口逐渐超过北方。趋势:到南宋时,全国的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2)劳动力的不断增加;生产工具的改进(农耕技术的进步);人民的辛勤劳动;自然条件优越;政府重视兴修水利。(2)唐朝诗歌数量多,内容丰富,风格多样,诗人身份多样等。科举制。21.繁盛的唐朝享誉世界,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而诗之盛者莫过于唐。……《全唐诗》收录的诗作有48000多首。唐诗内容既涉及政治、经济、宗教,又涉及亲情、友谊、怀古、山水、田园;作者中既有帝王将相,也有贩夫走卒、外国人……——摘编自仪平策《中国审美文化史》(1)分别写出图中都城A和图工具的名称。(2)根据材料二归纳唐朝诗歌繁盛的表现,这与当时哪一制度密切相关?(3)依据上述材料中的相关史实,说明“繁盛的唐朝享誉世界”。(1)长安;简车。(3)简车等农业工具的出现,农业发展迅速,走在世界前列;有广州、扬州等商业城市,商业繁荣,出现国际大都市;唐诗等文学艺术的发展,文化繁盛,远播世界;疆域辽阔,民族交融,国力强盛,是当时亚洲最强大的国家。(2018 杭州B卷)(8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 )分别写出材料一中图 1、图 2 两种农具最早使用的时期,并简述其作用。(4 分)材料二:我国农民向来重视作物良种选育。历代农民选育的农家品种,推陈出新,盈千累万,一个良种选育出来后便在农村中传播。……明代后期,新大陆的作物如甘薯、玉米、烟草、花生等传到中国后,这些新作物在全国各地广泛推广。—章楷《我国古今农业推广事业述略》到了明清,江南稻麦复种制进一步发展。南方双季稻的种植更加广泛,并向长江流域扩展,部分地区出现二稻一麦的一年三熟制。 ——李根蟠《中国古代农业》(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明清时期我国农业取得巨大进步的表现。(4 分)春秋时期。(1 分)唐朝。(1 分)铁农具大大促进了生产发展,也推动了社会其他方面的变化。(1 分)曲辕犁轻便省力,适应深耕和浅耕的不同需要。(1 分)P79 培育大量新品种(良种选育);引进国外的粮食品种(如甘薯、玉米等作物);精耕细作农业继续发展(北方黄河流域形成了两年三熟和三年四熟制或南方长江流域采用多种形式的一年两熟制或闽江和珠江流域一些地区形成了一年三熟制)。 【解析】要求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例举,因此必须根据材料组织答案,从第一则材料可以得出“良种选育”和“新作物推广”两点;第二则得出出现“二稻一麦的一年三熟制”等,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