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51张PPT)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时空坐标中国古代历史朝代简表【课程标准】1.了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变化。2.通过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认识自秦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演变线索。目录第一章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秦朝的政治制度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习题检测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第一章(一)夏、商、西周:奴隶制国家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1. 夏朝(1)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最早奴隶制王朝国家——夏。(2)政治制度:禹死后,其子启继位,打破了原始民主制下的禅让政治传统,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一、先秦的政治制度材料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是谓小康。——《礼记·礼运》这一“代替”带来了哪些变化?①公天下→家天下;②传贤→传子(兄终弟及、父子相传);③社会形态:原始公有制→奴隶私有制。方式: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特点: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左传》国之大事,在祀与戎。2.商朝(一)夏、商、西周:奴隶制国家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1)内外服制:内服外服①内服: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②外服: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内外服关系:A、存在一种松散的联盟关系 。B、商王是方国联盟的共主。C、方国的向背影响商朝的兴衰 。特点:直接控制与间接控制相结合(2)职官制度:松散性、独立性较系统的国家机构和分掌内外服各类事务的官吏王权与神权相结合,用神权强化王权一、先秦的政治制度材料 “殷道衰,诸侯或不至。殷复兴,诸侯归之。” ——《史记》商王对外服的控制力有限。(一)夏、商、西周:奴隶制国家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3.西周(1)分封制分封含义:分封目的:分封对象:分封内容:分封等级:分封制下诸侯的权利与义务:“封邦建国”,划分土地和人民巩固统治,“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同姓贵族、异姓功臣、旧贵族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诸侯义务:诸侯权利:服从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实行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独立性层层分封等级森严——权力分配一、先秦的政治制度(一)夏、商、西周:奴隶制国家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3.西周(1)分封制材料1:“(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焉。”——《荀子 儒效篇》材料2:周人的各封国却造成了前所未有的不同族人混居在一起的现象。——沈长云《上古史探研》材料3:分封制体现了以亲制疏的策略,将血缘内聚力转化为政治向心力,已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分封制有何影响?——权力分配一、先秦的政治制度积极: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消极:地方权力过大,埋下分裂割据的隐患,威胁中央。对后世也有影响,如中国封建社会的皇族分封、中国姓氏起源、中国地名简称(山东省简称鲁、山西省简称晋)。3.西周(2)宗法制——权力继承以父系血缘亲疏与嫡庶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的制度含义:目的:核心:特点:影响:为了解决贵族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的矛盾嫡长子继承制①大宗小宗是相对的,小宗服从大宗;②分封制和宗法制互为表里;③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④家国一体、家国同构。①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 “世卿世禄”的特权②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结合在一起③强化了以大宗为代表的贵族特权地位互为表里:政治上的君臣隶属关系,家族血缘上的父子兄弟关系。家是小国、国是大家;家国在组织结构上有共同性。一、先秦的政治制度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材料1 自武王至幽王,传十二世十三王,基本上行嫡长子世袭制。——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材料2 《礼》曰:宗人将有事,族人皆侍。古者所以必有宗,何也?所以长和睦也。── 班固《白虎通义》材料3 故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吕氏春秋》是统治阶级内部维护等级制度、防止僭越行为的工具。“礼”是维护贵族等级秩序的典章制度和礼仪规定。“乐”是配合“礼”进行维护等级的乐舞。血缘纽带(里)分封制政治制度方面的表现(表)宗法制家国一体礼乐制维护的工具维护的工具天下归周天下归宗天下归心一、先秦的政治制度3.西周(3)礼乐制——权力认同鼎: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五、士三”维护宗法分封制的重要工具分封制:解决权力分配问题,从此天下归周(姬)。【国家从血缘部落到天下共主】宗法制:解决权力继承问题,从此天下归宗(嫡)。【王权从多子到一子】礼乐制:解决权力认同问题,从此天下归心(序)。【统治秩序制度化、和谐化】君主的权力不是 的。原始民主传统对君主的权力有 作用。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征求 意见。国人也可通过 来影响朝政。原始民主遗存在春秋各国政治中仍然有一定影响。材料1 厉王虐,国人谤王。 ——《国语·周语》材料2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国语·周语上》材料3 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①之,勿使失性。有君而为之贰②,使师保之,勿使过度。是故天子有公,诸侯有卿……以相辅佐也。善则赏之,过则匡③之,患则救之,失则革之。——《左传·襄公十四年》注释:①牧:治理 ②贰:辅佐 ③匡:纠正思考:上述材料体现了商周原始民主传统的哪些特点?(4)原始民主遗存绝对制约“国人”舆论一、先秦的政治制度(一)夏、商、西周:奴隶制国家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中国古代早期(夏商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材料1:西周时期盛行宗法制,以血缘关系的亲疏来决定政治地位的高低。将国家权力和家庭关系结合起来,形成“家国一体"的局面。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不同等级的权利和义务固定,很难逾越。材料2:商朝的一切政治事务,都通过占卜进行决策。周代的最高统治者则宣称自己是“代天治民”,自称“天子”。材料3:厉王虐,国人谤王。——《国语·周语》材料4:分封制给予诸侯国较大的统治权力,君主的权力不是绝对的,原始民主遗存对君主的权力有制约作用;自由民“国人”可以通过舆论来干预朝政。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中央集权。一、先秦的政治制度1.政治关系与血缘纽带相结合,等级森严,家国同构、家国一体2.神权与王权相结合;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4.君主的权力不是绝对的,原始民主传统对君主的权力有制约作用。(二)春秋战国:社会转型(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形成)西 周春 秋战 国周天子实力强大“天下共主”社会经济发展诸侯争霸各国政治上重大改革君主权力加强分封制、宗法制制度牢固分封制、宗法制逐步瓦解官僚制 郡县制开始产生王权有限、宗法分封、贵族政治、以礼治国、井田制、华夷对立皇帝专制、中央集权、官僚政治以法治国、小农经济、统一多民族知识拓展:周秦之变西周秦朝一、先秦的政治制度秦朝的政治制度第二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专制制度+中央集权制度1.专制制度(君主专制):与民主制度相对立的概念,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上,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2.中央集权制度: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3.二者关系:地方和中央都必须服从皇帝一人;专制皇权的强弱与中央集权的程度紧密相关。(一)概念二、秦的政治制度皇帝丞相VS地方中央VS(二)确立原因(1)经济基础:(2)理论基础:(3)政治基础:(4)自然环境:(5)前提条件:小农经济的分散性,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国家政权来维护社会安定,保障生产;法家集权思想;秦的统一。新兴的地主阶级需要建立中央集权来巩固其统治地位;(三)主要制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疆域辽阔,需要中央集权政权进行管理;二、秦的政治制度1.皇帝制度材料1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2 秦始皇头上戴的叫冕,前后垂挂的玉串称旒。他穿的衣服称衮服,有12种图案。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史记集解》材料3 “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资治通鉴》卷第七《秦纪二》皇帝独尊皇权至上(核心)皇位世袭(1)地位:(2)特点:秦朝政治制度的核心(3)本质:君主专制二、秦的政治制度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军事)(1)特点:(2)参政方式:可集思广益,一定程度上减少决策失误,但最终决定权仍掌握在皇帝手中。①皇帝任命,概不世袭;②三公互不相属互相牵制,军政大权掌握在皇帝手中;公卿廷议,皇帝裁决(3)影响:九卿之中,除廷尉、治栗内史、典客外,其余全部直接为皇室服务。官僚政治皇权中心家国一体二、秦的政治制度三公 丞 相 百官之长,统领百官;丞相府是行政中枢所在御史大夫 副丞相,协理国政,掌管图籍文书,监察百官太 尉 最高武官,掌军事九卿 奉 常 宗庙礼仪教化郎 中 令 宫中警卫卫 尉 宫门警卫太 仆 宫廷车马少 府 皇家财政宗 正 皇室宗族典 客 少数民族治粟内史 租税、 财政廷 尉 司法、首都警卫家天下色彩浓厚概括三公九卿(中央官制)的特点?3.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1)演变:春秋出现,战国形成,秦朝全国推行(2)特点:①地方官制有明确分工,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牵制。②郡县长官一概由中央任命考核,不得世袭。(3)影响:①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②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中央集权官僚政治二、秦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郡县制相 同 划分标准官员产生方式官员权力大小影 响地域性质同:两者都是地方行政制度,作用同:在不同时期都曾在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发挥过重要作用。分封制与郡县制比较血缘世袭独立性强分裂割据加强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皇帝任命、派遣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4.文书制度(1)各级官僚机构以文书推行行政管理。(2)建立了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3)秦朝文书十分繁密,秦始皇日夜都要批阅大量文书。材料1 有事请殹①(也),必以书,毋口请,毋羁(羁)请。——《睡虎地秦墓竹简 内史杂》材料2 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脣(毕),勿敢留。留者以律论之。——《睡虎地秦墓竹简 行书律》材料3 “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东汉王充在《论衡根据材料分析秦朝文书制度有何影响?1.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传送到全国各地;2.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3.为汉承秦制提供条件,具有较高史料价值。 睡虎地秦简二、秦的政治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探讨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建立的影响1.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影响深远;2.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3.有利于促进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能调动人力、物力和财力抵御外敌、进行工程建设)4.有利于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专制统治,易形成暴政,激化阶级矛盾,导致了秦的短命。积极消极二、秦的政治制度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第三章思考:阅读P4-5第三目,梳理从汉到清朝中央行政制度的演变?秦:三公九卿制西汉:(汉武帝)“中外朝”制东汉:尚书台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隋唐:三省六部制宋:二府三司制元:中书省明:废丞相,设内阁清:(雍正)军机处(一)中央行政制度的演变——加强君主专制(1)西汉:1.两汉汉承秦制中外朝制度中枢权力由外朝丞相转移到内朝(皇帝亲信)手中削弱相权,加强皇权(2)东汉:将尚书台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三公权力受到削弱。(虽置三公,事归台阁)三、两汉至明清的政治演变尚书一职的历史演变秦:九卿少府属官地位低下西汉:进入中朝,地位渐高东汉:形成尚书台,成为行政枢纽。(一)中央行政制度的演变——加强君主专制2.隋唐:三省六部制政事堂(中书门下)皇 帝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草拟诏令(决策)负责执行审核诏令(审议)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三省长官并称宰相,体系完整、职责分明、相互制约(1)特点:(2)影响:①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权臣独揽大权,利于加强皇权;②三省集思广益,可以减少决策失误,分工明确,提高行政效率;③皇帝颁行的诏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在一定程度上节制了君权。④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标志着中央行政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三、两汉至明清的政治演变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钱穆《国史新论》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中书侍郎、中书令省审之,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上始申明旧制,由是鲜有败事。——《资治通鉴》(一)中央行政制度的演变——加强君主专制3.宋朝:二府三司制分化事权,削弱相权,加强皇权;但权力分割过细,导致机构臃肿,影响行政效率。(1)二府:①中书门下:中央最高行政机构,长官为宰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②枢密院:专管军政,分割宰相军事权;(调兵权)度支、盐铁、户部,总管国家财政,分割宰相财政权(计相);副宰相,分割宰相行政权。(2)三司:(3)参知政事:三、两汉至明清的政治演变(一)中央行政制度的演变——加强君主专制唐代三省六部制和宋代二府三司制分散相权的方式有何区别?唐:程序分权(草拟、审核、执行)宋:领域分权(行政、财政、军政)三、两汉至明清的政治演变(一)中央行政制度的演变——加强君主专制4.元朝:皇 帝中书省行政枢密院军事宣政院宗教西藏吏户工刑礼兵一省两院制宰相权力过大,造成元中后期内乱频繁。5.明朝:废宰相,设内阁(1)职能:(2)地位:提供顾问的秘书机构,协助皇帝处理政务(非正式、法定行政或决策机构)逐渐成为事实上的行政中枢皇权空前强化原因:①版图空前辽阔,事务繁多;②少数民族政权治理水平相对低,删繁就简;③合并机构以提高行政效率;三、两汉至明清的政治演变(一)中央行政制度的演变——加强君主专制5.清朝:皇帝内阁一般文书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议政王大臣会议(皇太极)南书房(康熙)军机处(雍正)机要文书①提高了行政效率;②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加强,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③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1)性质:(2)职责:(3)特点:(4)影响:中枢秘书机构跪授笔录,上传下达,决策大权掌握在皇帝手里。简、速 、密三、两汉至明清的政治演变(一)中央行政制度的演变——加强君主专制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演变的特点秦 西汉 东汉 隋唐 宋 元 明 清三公九卿制中外朝制尚书台为行政中枢三省六部制废宰相,设内阁一省两院制二府三司制军机处1.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趋势)2.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3.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4.宰相权力不断分化三、两汉至明清的政治演变秦:三公九卿制西汉:(汉武帝)“中外朝”制东汉:尚书台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隋唐:三省六部制宋:二府三司制元:中书省明:废丞相,设内阁清:(雍正)军机处想一想:中国古代宰相制度变化有哪些特点?(二)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加强中央集权秦汉郡县制分为郡、县两级,郡县主要官吏都由中央直接任命,地方官员分工明确、互相配合又彼此牵制汉初:州、郡、县三级制郡国并行制汉武帝:(1)“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2)将全国划分为十三州部,设刺史监察东汉晚期:(1)演变:地方监察区“州”变为一级行政机构(2)职能:州刺史有行政权和领兵权(3)影响:形成内轻外重,干弱枝强的局面三、两汉至明清的政治演变(二)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加强中央集权魏晋隋唐州、郡、县三级制州、县二级制废郡,以州统县道、州、县三级制(1)演变: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道,演变为一级行政机构(2)节度使:唐中期战略重地设节度使统兵征战,行成藩镇割据势力,不利于中央集权根据山川形势把全国划分为10道,后增至15道山川形便安禄山三、两汉至明清的政治演变(二)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加强中央集权宋州(府、军、监)和县二级路、州(府军监)、县三级制四监司→军队→财赋→邢狱、治安→仓储、赈济→文官担任→牵制知州设立四个平行的路级机构,合称“四监司”,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州一级增设通判 ,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三、两汉至明清的政治演变(二)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加强中央集权宋州(府、军、监)和县二级路、州(府军监)、县三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基本铲除了地方割据的基础,但形成三冗两积的局面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行政(削实权)①州郡直属中央,文臣担任州郡长官,节度使为虚衔 ②四监司监控各州,设通判监督地方军事(收精兵)①更戍法——地方精锐编入禁军,定期更换驻地②杯酒释兵权——收回朝中大臣的兵权财政(制钱谷)设诸路转运司,地方财赋大部分运往京师,由中央掌握三、两汉至明清的政治演变③打破“山川形便”,采取 “犬牙交错”政区划分方式(二)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加强中央集权元(1)概况:(2)原因:(3)特点:全国设置10个行中书省,作为中书省的派机构。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京畿周围(山东、山西和河北)由中书省直接管辖。省—路—府—州—县疆域辽阔,需要加强中央对全国的有效管辖和统治①辖区广阔,军政大权集中;削弱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使行省失去扼险而守、割据称雄的地理环境②受制于中央,权力大而不专 ;三、两汉至明清的政治演变(二)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加强中央集权元(4)影响:省—路—府—州—县①行省辖区广阔,军政大权集中,提高了行政效率②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③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④是我国省制的开端,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影响深远。三、两汉至明清的政治演变(二)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加强中央集权明清省、府、县三级制废行中书省,省格局未变;原行省的权力由布政使司(行政)、按察使司(监察)、都指挥使司(军政)分割,三司互不统属,直接对朝廷负责。省、府、县三级制(2)各省派出巡抚、巡按总揽一省之权(1)废行省,设三司:(1)巡抚成为一省长官,设总督掌管一省或数省军政大权(2)东北、北部和西部,分设若干将军辖区和办事大臣辖区三、两汉至明清的政治演变朝代 轨迹与地区层级 秦朝 初步确立 二级 郡—县汉朝 西 二级 郡—县王国—侯国东 三级 州—郡—县魏晋 曲折 三级 州—郡—县隋朝 二级 州—县唐朝 三级 道—州—县宋朝 三级 路—州—县元朝 巩固 多级 省—路—府—州—县明朝 三级 省—府—县清朝 三级 省—府—县材料 按照政区层级的变化情况,可以将秦到民国初年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历时八百余年政区从两级制变次三级制;第二阶段是隋唐五代宋辽金时期,历时约七百年,政区重复了从两级制到三级制的循环;第三阶段是元明清时期及民国初年,历时约六百五十年,政区从多级制逐步简化到三级制,以至短时的二级制。——周振鹤:《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十六讲》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表格,归纳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层级演变的特点。1.最高级: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变化最大、最频繁。2.最低级:县始终是最基本、最低一级、最稳定的地方行政单位。(下稳上动)3.层级数:经历了从两级制到五级制的演变,其中三级制占主体。4.州道路:存在监察机构逐渐转化为地方一级行政单位的现象。(监察区转变为行政区)5.地方行政制度始终随着社会的发展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变革是绝对的,稳定是相对的。(循环发展)6.整体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结合所学知识,探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影响消极经济:封建社会末期,束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延缓了封建制度的瓦解。政治:空前强化的专制统治使人民毫无政治地位和人身自由,民主思想和行动受到打压;皇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思想文化:独尊一家,钳制了人们的思想,摧残了文化,严重阻碍了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依据所学,指出以下各朝代和这一时期广州的行政归属?汉唐宋元明清南海郡-番禺县岭南道-广州广南东路-广州府江西行省-广州路广东布政使司(省)-广州府两广总督辖区-广东省-广州府锦囊妙计:一看最高行政机构,二牢记口诀:秦郡县,汉郡国并行,东汉州郡县,唐道州县,宋路州县,元省路府州县,明清省府县。课堂小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习题检测第四章1.商朝统治之下,商王与周边的方国和部族不一定有血缘关系,但是方国和部族内的居民多是聚族而居,有血缘关系;西周的分封制中,诸侯的主体都与王室有血缘关系,而封国内民众的血缘关系被打破。这一变化表明西周时期( )A.地缘政治取代了血缘政治B.周王对地方的政治统治加强C.诸侯国之间兼并战争频繁D.最高统治集团实现权力集中B2.西周时代,统治者“人为”地将礼和乐结合起来,实行礼乐制度。基于宗法制度的礼从外部“给人提供一种强制的社会规范”,基于审美情感的乐则从内部“为人塑造一种自律的文化规范这反映出统治者实行礼乐制度旨在( )A.提高民众的审美水准和文明程度B.维护宗法制度的权威C.整合百姓的文化生活以稳定社会D.提升部族的礼仪修养C3.秦朝文书的传递主要有“以次传”和“以邮行”两种方法。“以次传”是在政府中按郡、县、道的次序逐级下发,不得延误;“以邮行”是通过政府设立的邮舍逐程送达。负责传递文书的多为御史属下的卒人,“隶、臣、妾、老弱及不可诚仁者”则不准参与递送文书。由此可知,素朝( )A.交通运输系统发达 B.地方监察体系健全C.官僚政治日益成熟 D.注重政府工作效率D4.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A.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B.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C.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D.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D5.皇帝颁布的文书,被冠以“制书”“诏书”等尊美之称,臣子被要求无条件地贯彻执行皇帝的诏书,即“谨奉诏”。臣子“奉诏不敬”“奉诏不谨”则是相关律令明文规定的罪名。在汉代的历史记载中,类似材料不胜枚举。这说明汉代( )A.专制集权遭到严重破坏 B.皇帝力图维护君权至上C.实现了控制臣子的目的 D.以法家思想治国的趋势B6.贞观年间,皇帝亲自主持御前会议,五品以上官员都要参与政事讨论和决策,每月一日和十五日定期举行。唐中期以后,御前会议逐渐演变成少数更高级官员参加的、日期不固定的延英会议、翰林学士会议等。这一转变( )A.表明官僚机构膨胀得到了有效遏制B.反映出中央运行机制更具随意性C.利于适应唐朝政治形势演变的需要D.推动了中央行政权与决策权分离C感谢您的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