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件(共47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课 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件(共47张PPT)

资源简介

(共47张PPT)
第2课
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学习目标:
1.了解古代至近代西方政治制度的产生和演变。
2.理解英美法近代政治制度的异同。
目录
第一章
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中古西欧的封建制度
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习题检测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一章
1.古希腊的政治制度
地中海
雅典
爱琴海
多山,多港湾,少耕地
一、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①政治方面:助于形成小国寡民的城邦,公民直接参与民主政治,不易形成专制。
②经济方面:古希腊农业不能自给,古代希腊商业和手工业和海外贸易的发达,使希腊的农业和工商业都具有面向市场的特点。
③价值观念:商品经济必须以平等作为交换原则,有助于平等观念形成和民主政治建立。
④民族精神:海外殖民活动。勇于探索、开拓的民族精神。
类型 各自特点 相同点
民主制 公民大会拥有最高的权力 城邦公民或多或少享有政治权利
都受到公民大会不同程度的约束;都体现了公民政治这一特点。
贵族制 贵族议会掌权,公民权较少 寡头制 少数贵族掌权,公民权较少 君主制 君主个人掌权,公民权很少 僭主制 非法取得,公民有一定的权力 古希腊政体的类型
各邦公民在公民大会中参政权利的大小
政体划分依据:
一、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1.古希腊的政治制度
民主制的代表——
雅典是古典民主城邦的代表,国家权力掌握在公民大会、议事会、官员和陪审法庭手中。
权力机关 产生方式 职责
全体男性公民
决定国家法律和政策
议员从公民中抽签产生
由选举产生
官员大多一年一任,接受监督
为公民大会准备决议草案,
并参与国家日常管理
抽签产生
组成规模不等的法庭审理大小案件
雅典
公民大会
(最高权力机关)
议事会
(常设最高行政机关)
官员
陪审法庭
(主要司法机关)
特点
直接民主
轮番而治
主权在民
抽签选举
实质:小国寡民的产物,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奴隶主贵族的民主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雅典民主政治。
(雅典政体的根本缺陷)在于它把权力交给所有的公民,不需要国家管理者具有专长,不要求他们具有真知灼见。一个国家应当有既有专业知识又有道德的人去管理,统治者不再是有王的人,不是偶然选中的人,不是攫取财富的人,不是使用强术骗术的人,而是有统治知识的人。——苏格拉底
局限性:直接民主使不同素养的人享有国家管理权,导致权力滥用;
民主范围狭小,仅限于成年男性公民,具有明显的排他性。
进步性:开创民主政治先河,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的建立奠定基础。
雅典民主政治评价
雅典民主政治
奠 基
梭伦改革
克利斯提尼改革
伯利克里改革
前6世纪初
前6世纪末
前5世纪
确 立
顶 峰
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
前594
前509
前443—前429
寡头政治
(oligarchy)是一种政制形式,其中大部分甚至全部权利有效地掌握在一小撮特权阶级手上。
机构 产生方式 主要职责
公民大会
国王
长老会议
监察官
全体公民参加
名义上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
世袭
垄断军事统帅权力
议员仅30人,且终身任职
从全体公民中选举产生
拥有主持公民大会、审判国王等权力,但他们一年一任,一般不能连任,因而不利于他们充分发挥作用
实际最高权力机关
1.古希腊的政治制度——斯巴达寡头政治
一、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在同样的地理环境下,雅典和斯巴达的政治制度类型为何不同?
多山多岛多海港、三洲要冲;气候温和。
政治制度是由生产力水平决定的,受历史、文化、经济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
受地理和历史条件影响,古代文明表现出明显的多元特征。
——《中外历史纲要》(下)第3页学习聚焦
角度 罗马共和国
国家机构
主要 机构 权力
政治体制
执政官等高级官员、元老院和公民大会
①执政官有两人,一年一任,由全体公民选举产生,他们的主要职责是担任军事统帅,主持公民大会和元老院,并执行相关决议。
②元老院由卸任高级官员组成,终身任职,负责向官员提出建议,协调他们的行动。
③公民大会有权立法、宣战、媾和和谈判,是罗马最高权力机关,但公民大会的召开和表决都受到高级官员和元老院的限制,难以有效发挥作用。
④所有官职均无薪金,穷人实际上无法当选。
共和政体
2.古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共和国
一、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罗马共和国
执政官
元老院
公民大会
建议、协调、监督
主持会议、卸任入院
否决大会决定的权力
主持会议
宣战权、审判权
民主制
贵族制
混合政体;
分权制衡;
带有浓厚的贵族寡头制特征
一、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角度 罗马帝国
政体建立
主要机构权力
政治体制
政治制度特征
古罗马的元首制,Principate源自于Princeps--直译为第一公民。由这位第一公民来领导国家的制度,就称为元首制。在罗马史的划分上,罗马的"元首制"始于公元前27年,终止于公元287年。
公元前1世纪末,屋大维建立元首制
皇帝(元首)掌控罗马国家的权力,既是最高立法者,又是最高法官。军队听命于皇帝,是实行独裁统治的重要工具
君主政治——元首制
君主集权,实行独裁统治
制度局限:在古代希腊和罗马,公民仅是少数,妇女、外侨和奴隶不仅没有资格参与政治,还受到剥削和多种压迫,实质是奴隶主专制
2.古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帝国
一、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从罗马共和国到罗马帝国的政治制度演变原因 ?
版图扩大,奴隶制发展
政治制度要与国家有效治理的需求相适应,因时因势而变,不断调整和创新。
1.范围上,妇女、外侨人和奴隶没有参政资格;还受到压迫剥削。
3.本质上,都是奴隶制度的民主;
4.官员产生方式上,部分官员由选举产生,且有任期。
2.形式上,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实现了分权;
同:
异:
1.国家政治制度不同:雅典为民主制,斯巴达是寡头制,
罗马共和国是贵族寡头制;
2.公民大会的权力有所不同。
雅典、斯巴达、罗马共和国政治制度的异同?
中古西欧的封建制度
第二章
中古西欧封建国家的出现
建立众多蛮族国家
法兰克王国的查理曼大帝建立查理曼帝国
公元843年,
查理曼帝国分裂
法兰西
德意志
意大利
395年
罗马帝国分裂
西罗马帝国
(395—476)
东罗马帝国
(395—1453)
二、中古西欧的封建制度



“中古时期”:公元5世纪到公元15世纪,一般是指欧洲封建社会的历史。即从西罗马帝国灭亡至新航路开辟约1000年的时间。
材料 查理曼帝国下得到采邑的大贵族和大地主成为公侯伯子男爵,都是皇帝或国王的臣下。这些人又把自己的采邑分封给小贵族,如骑士、乡间的绅士。——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以封君、封臣为基本特征
特点:以土地为纽带形成契约关系,
等级森严,互为主从,不可越级管理
查理曼帝国各级贵族以何种制度维系政治联系的?有何特点?
1.中古西欧封建制度的特征
国王依靠教会支持获得政权的合法性,教会依靠王权扩展基督教,维护教会权威。
(2)世俗王权和基都教会权力长期并立(王教并立)
中世纪的国王和教会是何种关系?这种关系有无变化?
阿维尼翁之囚(13世纪末)
丕平献土(756年)
丕平在教皇的支持下废黜墨洛温王朝,建立了加洛林王朝,兑现承诺划分土地,奠定了教皇国的基础。
14世纪初,法王腓力四世召开三级会议。
1.中古西欧封建制度的特征
王权逐步加强,民族国家开始形成→王权开始高于教权
时间:14C初(1302年)
背景:法国国王腓力四世与教皇对抗。
召开三级会议,三级会议支持国王,反对教皇,确立了国王有权征税的原则。
影响:
应对措施:
三级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法国进入等级君主制阶段;
国王与贵族、教会、市民通过三级会议相互合作,有利于进一步强化王权。
2.封建制度的代表——法、英的君主制
(1)法国:等级君主制
教士
贵族
资产阶级
农民、手工业者
三级会议中不论代表人数,各级均有一票表决权。
(2)英国:
时间:
背景:
内容:
(1)《大宪章》的签署
积极意义:
局限性:
确立了“王在法下”的历史传统
议会君主制
肯定国王的合法地位与人身的神圣不可侵犯;
保障封建主特权;适当照顾骑士和市民利益。
英王约翰内外政策失败,遭到贵族、骑士、市民反对。
13C初(1215年)
限制了王权,确立了“王在法下”的历史传统,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大宪章》被用作争取权利的法律依据,并被确定为英国宪法性文件之一。
它主要是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权力再分配,是英国主张地方分权的贵族同中央王权斗争的产物。在西欧封建社会,王权代表着秩序,代表着历史的进步,而《大宪章》却把封建特权以法律形式肯定下来,在当时具有倒退的性质。
(14)为了得到王国议会对协助金或免服兵役数量的共识……在所定的日期,按照在场者之建议进行议事。(39)任何自由人,如未经其同级贵族之依法裁判,或经国法判决,皆不得被逮捕、监禁、没收财产、剥夺法律保护权、流放,或加以任何其他损害。……
(41)除战时与予敌对之国家之人民外,一切商人,倘能遵照旧时之公正习惯,皆可免除苛捐杂税,安全经由水路与陆路,出入英格兰……
——周一良、吴于廣总主编,郭守田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 中古部分》
体现:限制国王的军事权、司法权和随意征税的权利。
目的:限制王权,维护封建贵族利益。
2.封建制度的代表——法、英的君主制
开始形成:
权力加强:
发展完善:
确立了“王在议会”的历史传统
(2)议会制的形成和发展
2.英国——议会君主制
1265年,在贵族与国王的冲突中。英国召开了议会。除大贵族外,每郡另有两名骑士代表、每个大城市有两名市民参加。
13C中后期,多次召开议会,议会权力逐渐加强。
14C中期(1343年),议会分成上下两院。上院由贵族组成,下院由骑士组成,英国进入议会君主制时期。
国王通过议会寻求政策支持,议会要求国王改善统治。
2.封建制度的代表——法、英的君主制
《大宪章》签署,限制王权,适当照顾骑士、市民利益
【第一阶段:限制王权】
上院又称贵族院,具有司法权
下院又称平民院,具有立法权和财政权
【第二阶段:加强议会权力】
“王在议会”
“王在法下”
2.封建制度的代表——法、英的君主制
2.英国——议会君主制
11—12世纪,意大利的米兰、佛罗伦萨、热那亚等城 市中,实行一种由执政官和统治委员会掌握权力的共和政 治。这些共和国发展起一整套不同于中世纪王权的政治制 度,形成了丰富的政治文献,阐释了民主思想,对近代西方政治制度和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
(1)开端:962年,德意志国王被教皇加冕为罗马人的皇帝
(2)1125年后,国王由诸侯选举成为制度
(3)1356年,查理四世颁布“黄金诏书”,由七位“选帝侯”选举皇帝
(4)1806年,神圣罗马帝国解散
材料 中世纪的西欧形成了统一的基督教世界,民众毫无民族情感而言,他们的忠诚要么是对封建领主,要么是对基督教的。
——摘编自李宏图《论近代西欧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
国家观念、民族意识淡薄
封建制度导致了国家分裂割据
普世的基督教世界掩盖了民族特性
(1)以封君封臣为基本特征,封建割据。
(2)王权和基督教长期并立,教权高于王权。
中古西欧封建制度的特征?
中世纪的二元制结构
中古西欧,以教皇为代表的教权体系与以国王为代表的王权体系同时存在于社会内部并发挥作用,它们之间既有对抗与制约,也存在合作与利用。......形成了政教分离的二元体制。
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第三章
1.原因:
①根本:(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受到旧政治制度的严重阻碍;
②政治:资产阶级要求获得政治权利。
③思想: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和启蒙运动的影响。
④主要:社会矛盾尖锐激化。资产阶级与封建制度长期斗争的结果;
2.过程和方式:
①确立:16—18世纪,资产阶级对专制王权与封建制度发起冲击,进行了多次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制定宪法,设立议会,确立了近代西方政治制度,但它仍有历史局限,如英国选民长期仅占人口的很少比例,美国宪法一度承认了黑人奴隶制的合法地位。
②完善:经过19—20世纪,西方政治制度逐渐走向稳定和成熟。
3.典型:其中以英国君主立宪制、美国联邦制和法国共和制最为典型。
三、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一)英国——君主立宪制
三、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议会
上院
(贵族院)
选民选举
下院
(平民院)
负责
形式任命
提请国王
监督
国家元首
行政权
立法权
任命 世袭
国王
内阁
司法独立
责任内阁制
首相
政府首脑
多数派领袖出任
君主立宪制
共和制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奠基:17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确立: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
发展:18世纪内阁制度的形成
完善:19世纪三次议会改革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1.国王是国家元首,统而不治;
2.议会权力至上,是国家权力中心;
3.内阁掌握行政权,对议会负责。
(二)美国——总统制共和制
三、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1787年宪法的确立)
总统可以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
弹劾总统
最高法院可宣布总统法令违宪
任命联邦法官
总统任命的司法官员必须经参议院确认
最高法院可宣布法律违宪
国会
联邦法院
总统
联邦政府
(行政权)
(立法权)
(司法权)
总统对宪法负责,是国家权力中心
体现的原则:
联邦制;
三权分立;
人民主权。
意义(积极)
1787年宪法是北方资产阶级和南方种植园奴隶主妥协的产物,所以它又具有鲜明的保守性和反人民性;留下了种族歧视的烙印,没有真正解决人权问题,如承认黑人奴隶制,妇女无选举权。 各州权利过大,为地方对抗中央提供可能,为内战埋下伏笔。
此后,美国国会陆续以宪法修正案的形式,不断完善1787年宪法;
1865年,美国废除奴隶制;
历经200余年的变革,美国民主制度逐渐完善起来
是近代世界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使美国成为一个联邦制的总统制共和国;促进美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局限性
美国民主政治的完善
1787年宪法
评价:
艰难的共和之路
1789年以来,法国人民争取共和制的斗争历经反复。巴黎公社失败后,法国政局动荡,各派政治力量围绕共和与帝制的政权形式问題反复较量。1872-1873年补选议员,共和派在人民群众支持下赢得巨大胜利。
保皇党人惶恐不安,……顽固的保皇党人麦克马洪继任总统,直接着手恢复帝制然而,广大的工农群众及士兵强烈反对帝制,资产阶级共和派也赞成共和制,结果他们不得不放弃政变阴谋。
1875年1月,国民议会以一票多数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从此共和政体在法律上得以确立(一票共和)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三)法国——议会制共和制
为何法国共和之路如此艰难?确立原因?
1.艰难原因
2.确立原因
内因:
(1)法国的封建势力强大,不甘心退出政洽舞台。
(2)共和国时期政局动荡,引起人民不满。
(3)法国小农经济发达,君主制传统还很浓厚。
(4)法国工业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相对缓慢,致使法国工业资产阶级力量相对弱小。
外因:
周边国家都是君主制,法国率先废除君主制,必然遭到反对或武装干涉。
(1)人民为维护共和经历了长期的斗争,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2)法国共和派力量不断壮大。
(3)工业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壮大了资产阶级的队伍。
(4)欧洲大陆封建势力衰落,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加快。
(三)法国——议会制共和制
(三)法国——议会制共和制
三、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标志着法国共和制的确立
立法权
行政权
议会选举产生
对议会负责
议会
总统
内阁
任命(众议院同意)
参议院
众议院
副署
参议院同意可以解散众议院
行政权
①法国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行使立法权。
②总统任期七年,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
议会是国家权力中心
比较英、美、法的政体
比较项 英国 美国 法国
政治体制
国家元首
元首产生
元首任期 4年,可连选两届 7年,可连选连任
元首实权
政府首脑
政府产生
权力中心
行政权属
首脑与议会的关系
立法权属
相同点 议会制君主立宪制
总统制共和制
议会制共和制
国王
世袭
终身
“统而不治”无实权
首相
议会产生
议会
内阁
内阁由议会中多数席位政党组建,以首相为首,对议会负责
议会,实际由内阁操作
总统
选举
有实权
总统
总统任命
总统
总统
总统与内阁不对议会负责,总统与议会相会制约
国会
国王
选举
有实权
内阁总理
总统任命
参众两院
总统,但须内阁部长副署
总统与内阁部长共同对议会负责,总统可解散众议院
参众两院
都是资本主义政体,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都是以法律形式确立的政体
一、1832年议会改革
1.背景:
①政治:选举制度落后;选区分配不合理;
②经济:工业革命后,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要求获得席位;
③群众:选举人财产资格限制。
2.内容:
①降低选举资格限制和调整选区,扩大选民范围;
②重新分配议席,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席位进入议会。
3.影响:中等阶级获得选举权,保障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英国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的稳定;
二、1867年议会改革:城市小资产阶级、工人获得选举权;
三、1884-1885年议会改革:农业工人获得选举权,基本实现男性的普选权,1885年首次按人口分配议席原则。
资本政治制度的完善:19世纪英国三次议会改革
由于1832 年的改革,(英国)全国选民人数从1831 年的48.8 万人上升到1833 年的80.8 万人,由占人口比例的约2% 增加到3.3%。
——王觉非主编《近代英国史》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呈现的特点:
继承古代民主政治的优良传统。
实行分权制衡原则。
法律不断完善,强调法治。
民主范围逐渐扩大,民主制度逐步完善。
上古时期
西方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古时期
近代以来
雅典:直接民主制
斯巴达:寡头制
罗马共和国:混合政体
罗马帝国:元首制
封建制度下的新君主制
法国:等级君主制
英国:议会君主制
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英国:君主立宪制
美国法国:共和制
习题检测
第四章
1.13世纪,英国贵族们用拉丁文写给国王的《大宪章》里规定了要国王承认贵族的财产权利及政治权利,并且在征收国税、组织军队、发动对外战争时,所需经费未经贵族的同意,国王不得擅自决定。1689年《权利法案》用当时的语言明确重申了《大宪章》中的内容。这一变化说明英国( )
A.具有贵族与国王分权的传统
B.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实现联合
C.通过政治妥协实现社会变革
D.近代民族国家观念明显增强
D
2.公元前451年,雅典以更加严格的规定来重新定义公民政治团体。公民权法重申女性和定居在城邦的外邦人不具有公民权,还规定一个人必须在父母双方均是雅典人的情况下才能被授予公民权。这些规定( )
A.导致民主政治走向衰落
B.进一步凸显直接民主的弊端
C.加剧平民与贵族的对立
D.有利于强化公民的政治认同
D
3.1215年,英国国王约翰被迫签署了《大宪章》。《大宪章》的主要精神是维护封君封臣制度的既定原则,维护教会、封建贵族的特权。因为大封建主在同国王进行斗争时必须依靠骑士和市民,所以《大宪章》对他们的利益也有所照顾。由此可知,《大宪章》的签署( )
A.标志着英国民主政治的开始
B.推动封君封臣制度的稳定发展
C.阻止了英国专制王权的建立
D.反映了政治运行兼顾多方利益
D
4.14世纪初,法王腓力四世与教皇的斗争进行得最有声势。他培养市民出身精通罗马法的专家,排挤司法机关里的神职人员,夺回司法权;禁止法国金钱银币出境,限制教皇财政收入;召集首次由教士、贵族和城市市民代表组成的三级会议,取得国内各等级的最大支持。此举( )
A.意在剥夺教皇对宗教的控制权
B.有利于法国民族国家的形成
C.推动法国城市开始取得自治权
D.标志着欧洲等级君主制确立
B
5.1698—1700年,威廉运用外交特权与法国国王签订了两份瓜分西班牙帝国的条约,引发英国贵族阶层普遍不满。他们认为条约不符合英国利益,君主外交特权存在不合理性。在1701年初召开的议会中,威廉、托利党、辉格党从不同立场出发,共同变革了这项特权。材料现象表明( )
A.英国政党政治成型
B.君主立宪制进一步发展
C.国王外交权被剥夺
D.责任内阁制已基本形成
B
6.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中有一条极富争议的规定:“总统的每一命令须给部长副署方能有效。”有学者据此判断,总统的职权徒有虚名;但也有学者反对称,部长副署权实际上不能阻止总统意志的执行,它只是一个纠错机制。反对者的合理依据应是( )
A.部长地位过低导致无法与总统抗衡
B.第三共和国宪法依然保留封建残余
C.宪法规定总统拥有最高人事任免权
D.君主派的实力在当时的政坛占上风
C
感谢您的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