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沪教版(2024)九年级上册 5.3 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教学课件(共19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初中化学沪教版(2024)九年级上册 5.3 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教学课件(共19张PPT)

资源简介

(共19张PPT)
5.3 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核心素养目标
1.科学探究与实践能力:
通过分析 “碳循环示意图”“温室效应模拟实验” 等,识别碳在自然界中的主要循环途径,学会用模型法梳理物质转化关系,培养数据处理和图文分析能力。
能设计简易实验或调查活动,分析人类活动对碳循环的影响,提出减少碳排放的可行性建议,增强实践与创新能力。
2.化学观念与科学思维:
通过对比 “自然碳循环” 与 “人类活动干扰下的碳循环”,认识温室效应的本质,理解 “宏观现象→微观机制→科学应对” 的关联逻辑。
3.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
认识碳循环对维持地球生态平衡的重要性,理解 “碳中和”“碳达峰” 目标的科学内涵,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
1.碳循环的主要途径。
2.温室效应的原理与影响。
3.碳循环的平衡与人类干预。
学习难点
1.碳循环的动态平衡理解。
2.温室效应的微观机制。
3.碳循环与物质转化的综合分析。
自然界中的二氧化碳
PART 01
1.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循环
根据你已有的知识和日常生活经验,将大气中二氧化碳产生和消耗的途径填入表中。
表: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产生与消耗途径
产生途径 消耗途径
动植物呼吸作用
工业排放
化石燃料燃烧
土地利用变化
光合作用
海洋吸收
地质与化学过程
人工固碳技术
1.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循环
二氧化碳的产生和消耗涉及大气、水、矿物、动植物生长和人类的各种活动。
二氧化碳是自然界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类的生存、生活息息相关。
2.二氧化碳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二氧化碳本身没有毒性,但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当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超过正常含量时,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因此,在人群密集的地方应该注意通风换气。
表: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产生与消耗途径
空气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 对人体的影响
1% 气闷、头昏、心悸
4%~5% 气喘、头痛、眩晕
8% 以上 神志不清,呼吸逐渐停止,以致死亡
3.温室效应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就像温室的玻璃或塑料薄膜一样,既能让阳光透过,又能吸收地面散发的热量,起到了使地球升温的作用,这种现象叫作温室效应。正是因为有了温室效应,地球表层温度才能适合人类生存。能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除了二氧化碳,还有臭氧(O3)、甲烷(CH4)、一氧化二氮(N2O)、氟氯代烷(商品名为氟利昂)等。
3.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
原因
温室气体
危害
随着社会的发展,煤、石油、天然气的消耗量急剧增加,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越来越多
能吸收二氧化碳的森林因为天灾和被乱砍滥伐而不断减少
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一些沿海城市会被淹没
更多的水蒸气进入大气,一些富饶的土地将逐渐变成沙漠
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频发
二氧化碳、水汽、甲烷、臭氧、氟利昂等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PART 02
1.低碳行动与可持续发展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为应对全球变暖这一重大挑战,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国际社会倡导采取低碳行动,控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防止温室效应进一步增强。例如:世界各国签署限制二氧化碳排放的国际公约,并严格执行;减少使用化石燃料,更多地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促进节能产品和技术的进一步开发和普及,提高能源的生产效率和使用效率;大力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森林;采用物理、化学等方法,捕集、利用与封存二氧化碳;等等。在这一行动中,我国明确提出了减排目标: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1.低碳行动与可持续发展
低碳行动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需要全面的国际合作和国家政策支持,还需要科学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调整,也离不开每个人的努力。化学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增加二氧化碳吸收的科学技术创新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全球变暖
人类可持续发展
低碳行动
增加二氧化碳吸收
减缓
减缓
影响
采取
2.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双碳”目标
碳达峰
碳中和
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值,经历平台期后持续下降的过程,是二氧化碳排放量由增转降的历史拐点
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历史最高值
通过植树造林、循环利用,以及用技术手段对二氧化碳进行捕获与封存等,以抵消人类经济社会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相对“零排放”
我国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随堂测试
1.自然界存在多种元素及物质的循环。如图表示的是自然界中的( C )
A. 氮循环 B. 硫循环
C. 碳循环 D. 水循环
C
随堂测试
2.倡导“低碳生活”,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已成为环保时尚。下列气体中导致温室效应的是( A )
A. CO2 B. O2
C. N2 D. H2
3.下列变化过程中不会产生CO2的是( D )
A. 动物呼吸 B. 微生物的分解
C. 煤的燃烧 D. 植物光合作用
A
D
随堂测试
4.二氧化碳本身 (填“有”或“没有”)毒性,但当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超过正常含量时,就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浓度达到8%以上时甚至会使人 死亡,因此在人群密集的地方要注意换气通风。如进入二氧化碳含量可能超标的菜窖和深井中时,应先进行 试验。
没有 
窒息 
灯火 
随堂测试
5.我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使二氧化碳排放量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请回答下列问题:
(1)“低碳出行”中“低碳”指的是较低的 (填化学式)气体排放。
CO2 
随堂测试
(2)从图中可以看出,“十三五”期间,我国的碳排放强度在不断 (填“增强”或“减弱”);为了实现“碳达峰”,我们应大力推广低碳生活,如 (写一种)。
减弱 
骑自行车上学(或开发利用新能源等,合理即可) 
(3)下列说法与“碳达峰”“碳中和”主题不符的是 (填字母)。
A. 我国承诺从“碳达峰”到“碳中和”所用时间远远短于其他发达国家,体现了大国担当
B. 研发新工艺,将二氧化碳转化为化工产品
C. 为了方便卫生,提倡使用一次性餐具
D. 能源结构应向多元清洁和低碳方向转型
C 
谢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