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高考复习押题预测 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一.选择题(共20小题)1.(2025 新乡一模)《河南省行政执法条例》规定,行政执法机关应当建立健全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细化、量化行政裁量基准,规范行政裁量权适用的范围、种类和幅度,并向社会公开;行政执法机关及其行政执法人员依法行使行政执法权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干预、拒绝或者阻碍。条例的上述规定( )①完善行政组织法律制度,有利于推动执法机关严格执法②贯彻了依法治国要求,合理设定权利与义务、权力与责任③意在建设执法严明、公开公正的政府,提高执法公信力④意在保障行政执法权独立行使,避免外部干预司法活动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2.(2025 江西模拟)体育的本质是追求更高更快更强,而饭圈文化的涌入使得体育比赛的关注点从体育本身转移到运动员的私生活等。巴黎奥运会期间,北京市网络舆情和举报中心受理处置涉体育领域“饭圈化”问题举报,清理相关违法和不良信息92条,解散违规群组3个,封禁违规账号4个,属地平台网站累计清理不良言论30.1万条,处置违规账号4600余个。面对体育的“饭圈乱象”,净化“体育网络环境”需要( )①广大网民增强法治意识,自觉遵守网络秩序②公安机关严格网络执法,创造良好网络环境③互联网平台要加强管理,追责网民违法行为④司法机关强化网络立法,健全网络法律体系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3.(2025 上饶一模)2024年11月,上海法院生态司法研究实践(崇明)基地揭牌成立。该基地旨在围绕深化生态司法理论研究、强化生态司法专业培训、培育生态司法精品案例等功能,深化法学理论与司法实践融合,打造生态司法实践探索、环境资源理论研究、专业审判人才培育、成果转化融合发展“共享、共育、共研、共治、共商”的国际化、多元化、一体化专业平台。可见,上海此举( )①打造新平台,深化生态司法理论研究②通过平台机构赋能,提高生态司法实践效能③加强人才培养,促进法律援助制度落地见效④填补我国生态司法领域专业培训的法律空白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4.(2025 越秀区模拟)根据党中央批准的立法工作安排,教育部在深入调研基础上形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草案(征求意见稿)》并于2021年3月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2023年6月1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草案)》,决定将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2024年4月26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根据材料,该法的制定过程( )①体现我国坚持科学立法和民主立法②表明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最高决定权③保护了学位申请人的合法权益并保证学位制度的实施④坚持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5.(2025 永州一模)在巴黎奥运会乒乓球女单决赛后,部分网民发布攻击诋毁言论,传播不实信息、煽动网民情绪,造成恶劣社会影响。公安机关有关部门依法打击整治体育领域“饭圈”违法犯罪行为。整治体育领域的“饭圈”行为,维护清朗网络空间需要( )①网民增强法治意识,自觉维护清朗网络空间②公安机关加强网络执法,创造良好网络环境③政府机关丰富民主形式,维护公民合法权益④司法机关强化网络立法,健全网络法律体系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6.(2025 长沙模拟)“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一首“让墙诗”传颂数百年。近年来,坐落在六尺巷故里的桐城市人民法院用六尺巷智慧指导创新调解工作,独创“六尺巷调解工作法”,通过听、辩、劝、借、让、和“六步走法则”及时有效地化解了大量矛盾纠纷,使很多案件以调解和撤诉方式结案。当地人民法院的调解方法好在( )①规范有序,成为了化解矛盾和纠纷的最优选择②方法灵活,发挥了群众性组织的人民调解功能③便捷高效,节省了司法资源、降低了诉讼成本④启心润德,推动了群众通过对话协商化解矛盾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7.(2025 抚顺二模)某省司法厅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和监督罚款设定与实施的若干措施》的通知要求,进一步规范和监督罚款设定与实施,设定罚款的数额要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行业管理需要、企业群众合理期待等相适应,参考同等经济发展水平省份以及周边省份规定,切实保护企业和群众合法权益。上述规定可以( )①严格监督罚款设定,防止以罚增收②提升政府服务水平,优化营商环境③强化行政执法监督,推动公正司法④推进严格规范执法,提升执法效能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8.(2025 靖远县模拟)某地法庭立足当地民族风俗特点,充分利用“三月三”等民族民间节日以及农村“圩日”,向赶集群众讲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等,鼓励大家通过法律化解矛盾纠纷;选取当地有典型意义、道德教化作用的案件开展巡回审判,将法庭搬到校园、乡村和百姓家门口。该法庭( )①发挥道德对法治的规范作用,增强了基层法治的道德底蕴②探索“民俗+法治”基层治理新模式,实现德治和法治相得益彰③打通司法便民最后一公里,践行了人民司法为人民的司法理念④保证审判权独立行使,增强了法院审判工作的质效和透明度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9.(2025 贵州模拟)针对某建材店因拒绝给消费者开具发票而被投诉的问题。当地税务局通过探索“现场执法+税务辅导”的“说理式执法”新方式,从执法各环节说清事理、说透法理、说通情理,客观描述税收违法事实,还把今后遇到类似问题该如何处理讲得很通透,帮助该建材店正视处罚结果及了解相关政策法规。这种“说理式执法”新方式( )①坚持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树立了良好的执法形象②融法、理、情于一体.可以实现执法效果最大化③加强了执法队伍建设,提升了行政执法的公信力④改进了行政执法方式,有利于彰显执法温度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0.(2025 浙江模拟)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大数据杀熟问题日益突出。缺乏法律约束、消费者举证困难、监管力度不够等是其存在的主要原因。对此,需要推进( )①科学立法,不断完善法律体系②严格执法,切实履行法定职责③公正司法,降低案件诉讼成本④全民守法,加强法制宣传教育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1.(2025 长春二模)近年来,某地检察机关积极践行“四下基层”,走好新时代检察为民之路。工作人员通过入户走访、座谈交流、参与社区协商议事、开展志愿服务等方式,到社区开展普法宣传、矛盾调解、听取意见建议等工作,坚持出实招、求实效。上述举措( )①倾听了群众诉求,让难题化解“架起检民连心桥”②创新了普法方式,让政策法规“飞入寻常百姓家”③坚持了公正司法,让检察服务“走到群众家门口”④注重了服务实效,让社会治理“打通最后一公里”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2.(2025 曲靖一模)某地交管部门践行“有力度更有温度”理念,实现执法水平和服务质量双提升。该地交管部门的做法:柔性执法:推进“首违不罚”,并通过短信,替促和约谈等方式,由“他律”向“自律”转变。目光向内:通过12345平台和“智慧交管”收集执法监督意见,杜绝随意执法和自由裁量权大的问题,提升公安交警形象。口一窗通办:推进政务服务“一窗通办”和“章上车管所”。市民足不出户亦可办理各项业务( )①创新社会治理模式,推行温度执法②拓展司法监督途径。践行公正理念③彰显法治社会思维,增强法治信仰④缩小政府行政职权,提升执法效能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3.(2025 喀什市模拟)最高人民法院、公安部等部门发布的《关于办理醉酒危险驾驶刑事案件的意见》指出,要一以贯之坚持严格依法办案,全面准确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根据案件的具体情节,该宽则宽,当严则严,罚当其罪。为此,我们应当( )①从国情和实际出发,立良善之法②同等情况平等对待,不同情况差别对待③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④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4.(2025 宁波一模)一枚国徽,一条横幅,大理白族自治州南涧县人民法院到乡村巡回开庭,审理了一件件邻里纠纷案件,为乡村治理带来法治新气象。巡回法庭下乡( )①是履行法律监督职能②旨在推进公正司法③旨在参与社会治理④有利于法治宣传教育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5.(2024秋 南通期末)2024年7月,内蒙古某旗人民法院公开开庭审理并组织观摩一起涉嫌诈骗罪、故意伤害罪刑事案件。自治区及该旗人大派人大代表旁听庭审并对本次庭审给予了充分肯定。这表明( )A.自治区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依法行使自治权B.人大代表依法行使质询权,统一行使国家权力C.人民法院加强人权司法保障,力求实现执法效果最大化D.人大支持法院公正司法,彰显出根本政治制度的优越性16.(2024秋 昌平区期末)治国凭圭臬,安邦靠准绳。“五四宪法”的制定,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奠定法律基石;从公司法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从反垄断法到外商投资法,一批经济领域立法撑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四梁八柱”;制定修改刑法、刑事诉讼法,打击犯罪与保障人权并重;编纂实施民法典,全方位保护公民民事权利。据此,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①立法要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推动国家发展进步②立法要科学规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力与责任③立法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提升社会治理效能④立良善管用之法,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法律保障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7.(2024秋 昌平区期末)某地探索城市小区行政执法服务一体化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其成功的密码在于司法局给小区开出的“三张清单”和在街道综合行政执法大队统筹下汇集各方力量形成的小区“一支队伍管执法”的建设,打通了基层执法服务“最后一公里”。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A.执法清单甄别小区违法行为,实现了管理的民主化B.执法负面清单规范执法行为,有利于明确执法边界C.通过执法闭环管理,将居民需求与社会资源连接D.违法行为清单明确执法主体责任,利于降低执法成本18.(2024秋 丰台区期末)2024年12月4日是第十一个国家宪法日。2024年的“宪法宣传周”以“大力弘扬宪法精神,推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主题,重点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法治思想、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新中国宪法发展历程和宪法的地位作用等。开展“宪法宣传周”活动,旨在( )①维护宪法权威,增强公民宪法意识 ②加强宪法监督,确保国家法制统一③完善宪法制度,推动法治社会建设 ④加强普法宣传,推进全面依法治国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9.(2024秋 哈尔滨期末)2024年是党中央提出建立基层立法联系点制度十周年。十年间,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个别地方到全国范围,基层立法联系点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扎实推进、深入发展,让群众有更多机会充分表达自己的立法诉求,并及时传递到国家立法机关。建立基层立法联系点( )①彰显了全过程人民民主,能够推动立法权向基层下沉②开创了民主立法的新局面,有利于实现人民当家作主③拓宽公民参与立法的途径,有利于不断提高立法质量④发挥了基层群众的主体作用,创新基层群众自治机制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20.(2025 和平区校级模拟)中国一上合组织国家地方法院大法官论坛青岛举行,与会各方围绕多个议题进行深入研讨,未成年人保护是议题之一。◇中国法官强调,应坚持能动司法,不断深化未成年人综合审判改革,推动涉未成年人纠纷源头预防、综合治理,全面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吉尔吉斯法官表示,要全面保障未成年人的权利和自由,不仅需要独立和专门运作的少年法庭以及整套专业机构系统,还需要建立一个涵盖所有方面的综合刑事诉讼程序体系。◇巴基斯坦法官表示,各国可以共同努力,解决未成年人犯罪的根源,如生活贫困、缺乏教育、遭遇暴力,实施以证据为基础的综合解决方案。对该议题评述正确的是( )A.求同存异,在尊重各国司法主权的基础上妥善处理法律纠纷B.呵护成长,未成年人作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应受到司法保护C.交流互鉴,利用合作机制为人权事业进步提供有力司法保障D.多边协商,未成年人保护应该由各国政府和人民共同商量着办二.材料题(共1小题)21.(2025 合江县一模)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近年来,多地彩礼数额持续走高,形成攀比之风。这不仅背离了彩礼的初衷,使彩礼给付方家庭背上沉重的经济负担,也给婚姻稳定埋下隐患。2021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连续三年对治理高额彩礼、移风易俗提出工作要求。从司法实践反映的情况看,涉彩礼纠纷案件数量近年呈上升趋势,甚至出现因彩礼返还问题引发的恶性刑事案件。2023年12月11日,最高法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反复进行研究,制定以下新规定: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一方以彩礼为名借婚姻索要财物,另一方要求返还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明确彩礼与恋爱期间一般赠与的区别;在认定某一项给付是否属于彩礼时,可以根据一方给付财物的目的,综合考虑双方当地习俗、给付的时间和方式、财物价值、给付人及收受人……高价彩礼不应该成为很多无辜家庭的负担,更不应该成为恩爱情侣之间的沟壑,我们要让婚姻始于“爱”,让彩礼归于“礼”。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知识,说明为什么以立法让婚姻始于“爱”,让彩礼归于“礼”。高考复习押题预测 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20小题)1.(2025 新乡一模)《河南省行政执法条例》规定,行政执法机关应当建立健全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细化、量化行政裁量基准,规范行政裁量权适用的范围、种类和幅度,并向社会公开;行政执法机关及其行政执法人员依法行使行政执法权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干预、拒绝或者阻碍。条例的上述规定( )①完善行政组织法律制度,有利于推动执法机关严格执法②贯彻了依法治国要求,合理设定权利与义务、权力与责任③意在建设执法严明、公开公正的政府,提高执法公信力④意在保障行政执法权独立行使,避免外部干预司法活动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分析】本题考查:推进严格执法;依法治国的要求1、推进严格执法(1)全面履行政府职能要求。行政机关要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勇于负责、敢于担当,坚决纠正不作为、乱作为,坚决克服懒政、怠政,坚决惩处失职、渎职。(2)坚持规范执法。完善执法程序,建立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明确具体操作流程,重点规范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执法行为。(3)坚持公正执法。行政执法要坚持公正、同等情况同等对待,不同情况差别对待。要恰当地行使自由裁量权,不得违背法律的精神和原则。要有效杜绝执法不公、随意执法,不断提升执法机关的公信力。(4)坚持文明执法。执法部门要改进执法方式,做到语言、行为规范,融法、理、情于一体、坚持以法为据、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争取当事人的理解和支持,力求实现执法效果最大化。2、依法治国的要求(1)依法治国就是依照体现人民意志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治理国家,而不是依照个人意志、主张治理国家;要求国家的政治、经济运作、社会各方面的活动通通依照法律进行,而不受任何个人意志的干预、阻碍或破坏。(2)依法治国就是依照宪法和法律来治理国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还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必要保障。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根本保证。【解答】①不符合题意,材料强调对行政执法机关建立健全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的意义,材料未涉及完善行政组织法律制度;②正确,材料中“行政执法机关及其行政执法人员依法行使行政执法权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干预、拒绝或者阻碍。”这说明条例贯彻了依法治国要求,合理设定权利与义务、权力与责任;③正确,《河南省行政执法条例》规定,行政执法机关应当建立健全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细化、量化行政裁量基准,规范行政裁量权适用的范围、种类和幅度,并向社会公开,这有助于提高执法公信力,建设执法严明、公开公正的政府;④错误,司法机关独立行使司法权,而不是行政执法机关独立行使司法权。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掌握和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对于此类型题目,学生需要首先明确题干的中心思想,将题干主旨与教材的知识点相结合,围绕题干主旨进行选择即可。2.(2025 江西模拟)体育的本质是追求更高更快更强,而饭圈文化的涌入使得体育比赛的关注点从体育本身转移到运动员的私生活等。巴黎奥运会期间,北京市网络舆情和举报中心受理处置涉体育领域“饭圈化”问题举报,清理相关违法和不良信息92条,解散违规群组3个,封禁违规账号4个,属地平台网站累计清理不良言论30.1万条,处置违规账号4600余个。面对体育的“饭圈乱象”,净化“体育网络环境”需要( )①广大网民增强法治意识,自觉遵守网络秩序②公安机关严格网络执法,创造良好网络环境③互联网平台要加强管理,追责网民违法行为④司法机关强化网络立法,健全网络法律体系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分析】本题考查:推进严格执法;推进全民守法1、推进严格执法(1)全面履行政府职能要求。行政机关要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勇于负责、敢于担当,坚决纠正不作为、乱作为,坚决克服懒政、怠政,坚决惩处失职、渎职。(2)坚持规范执法。完善执法程序,建立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明确具体操作流程,重点规范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执法行为。(3)坚持公正执法。行政执法要坚持公正、同等情况同等对待,不同情况差别对待。要恰当地行使自由裁量权,不得违背法律的精神和原则。要有效杜绝执法不公、随意执法,不断提升执法机关的公信力。(4)坚持文明执法。执法部门要改进执法方式,做到语言、行为规范,融法、理、情于一体、坚持以法为据、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争取当事人的理解和支持,力求实现执法效果最大化。2、推进全民守法(1)全民守法是指所有社会成员普遍尊重和信仰法律、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状态。建设法治中国,必须推动全民守法,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2)推进全民守法要着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要调动人民群众投身依法治国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尊法守法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要不断加强公民道德建设。【解答】①正确,广大网民作为网络环境的参与者,增强法治意识,自觉遵守网络秩序,能够从源头减少不良信息和违规行为的产生,是净化“体育网络环境”的重要基础;②正确,公安机关作为执法机关,严格网络执法,能够对各种网络违法违规行为进行有力打击,创造良好的网络环境,为体育网络环境的净化提供有力保障;③错误,根据教材知识可知,互联网平台确实要加强管理,但平台没有权力追责网民的违法行为,只有相关执法机关才有权力进行追责;④错误,根据教材知识可知,司法机关的主要职责是公正司法,立法机关负责强化网络立法,健全网络法律体系。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解答时要注意,明确设问指向,从题干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与教材知识相结合,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3.(2025 上饶一模)2024年11月,上海法院生态司法研究实践(崇明)基地揭牌成立。该基地旨在围绕深化生态司法理论研究、强化生态司法专业培训、培育生态司法精品案例等功能,深化法学理论与司法实践融合,打造生态司法实践探索、环境资源理论研究、专业审判人才培育、成果转化融合发展“共享、共育、共研、共治、共商”的国际化、多元化、一体化专业平台。可见,上海此举( )①打造新平台,深化生态司法理论研究②通过平台机构赋能,提高生态司法实践效能③加强人才培养,促进法律援助制度落地见效④填补我国生态司法领域专业培训的法律空白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分析】本题考查:推进公正司法(1)在各讼诉领域普遍实行案件繁简分流。(2)简化立案程序,建立人民法庭直接立案工作机制。(3)建立讼诉和非诉讼相衔接的矛盾纠纷多元解决机制。(4)加强信息化建设,高效便捷地维护群众的诉讼权益。【解答】①②正确,上海成立法院生态司法研究实践基地,旨在围绕深化生态司法理论研究、强化生态司法专业培训等功能,打造生态司法实践探索等的专业平台,可见,此举有利于深化生态司法理论研究;且通过平台机构赋能,也有利于提高生态司法实践效能;③错误,上海此举可深化生态司法理论研究,提高生态司法实践效能,材料没强调促进法律援助制度落地见效;④错误,上海成立的是法院生态司法研究实践基地,可深化生态司法理论研究,并不涉及立法,“填补我国生态司法领域专业培训的法律空白”说法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答题要把握材料主旨,找出与主旨一致的表述,在选择过程一定要注意选项与题干主旨的相关性。4.(2025 越秀区模拟)根据党中央批准的立法工作安排,教育部在深入调研基础上形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草案(征求意见稿)》并于2021年3月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2023年6月1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草案)》,决定将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2024年4月26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根据材料,该法的制定过程( )①体现我国坚持科学立法和民主立法②表明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最高决定权③保护了学位申请人的合法权益并保证学位制度的实施④坚持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分析】本题考查:推进科学立法(1)科学立法的内涵:就是要尊重和体现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断提高法律的质量。(2)科学立法的原则(标准):①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推动国家发展进步,保障人民各项权利。②符合国情和实际。③立法必须遵循法律体系的内在逻辑和立法工作规律,遵循立法程序,注重立法技术,努力实现立法过程的科学化。(3)推进科学立法:①依法立法。科学立法要做到依法立法,在法治的轨道上制定合法有效的规范性文件。②民主立法。科学立法要充分发扬民主,必须坚持民主立法,广开言路,集思广益。③明确权责。科学立法要合理设定权利与义务、权力与责任。【解答】①正确,教育部深入调研形成草案,体现科学立法;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体现民主立法;②错误,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决定权,最高决定权由全国人大行使;③不符合题意,题干仅阐述立法过程,未提及对学位申请人权益保护及学位制度实施内容;④正确,依党中央安排体现党的领导,公开征求意见体现人民当家作主,按程序立法体现依法治国。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掌握和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对于此类型题目,学生需要首先明确题干的中心思想,将题干主旨与教材的知识点相结合,围绕题干主旨进行选择即可。5.(2025 永州一模)在巴黎奥运会乒乓球女单决赛后,部分网民发布攻击诋毁言论,传播不实信息、煽动网民情绪,造成恶劣社会影响。公安机关有关部门依法打击整治体育领域“饭圈”违法犯罪行为。整治体育领域的“饭圈”行为,维护清朗网络空间需要( )①网民增强法治意识,自觉维护清朗网络空间②公安机关加强网络执法,创造良好网络环境③政府机关丰富民主形式,维护公民合法权益④司法机关强化网络立法,健全网络法律体系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分析】本题考查:推进全民守法(1)全民守法是指所有社会成员普遍尊重和信仰法律、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状态。建设法治中国,必须推动全民守法,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2)推进全民守法要着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要调动人民群众投身依法治国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尊法守法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要不断加强公民道德建设。【解答】①②符合题意,部分网民发布攻击诋毁言论,传播不实信息、煽动网民情绪,造成恶劣社会影响。公安机关有关部门依法打击整治体育领域“饭圈”违法犯罪行为。这说明整治体育领域的“饭圈”行为,维护清朗网络空间需要网民增强法治意识,自觉维护清朗网络空间,公安机关加强网络执法,创造良好网络环境;③错误,整治体育领域的“饭圈”行为,政府机关要依法行政、严格执法,而不是丰富民主形式;④错误,司法机关应公正司法,强化网络立法,健全网络法律体系的主体不是司法机关。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答题要把握材料主旨,找出与主旨一致的表述,在选择过程一定要注意选项与题干主旨的相关性。6.(2025 长沙模拟)“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一首“让墙诗”传颂数百年。近年来,坐落在六尺巷故里的桐城市人民法院用六尺巷智慧指导创新调解工作,独创“六尺巷调解工作法”,通过听、辩、劝、借、让、和“六步走法则”及时有效地化解了大量矛盾纠纷,使很多案件以调解和撤诉方式结案。当地人民法院的调解方法好在( )①规范有序,成为了化解矛盾和纠纷的最优选择②方法灵活,发挥了群众性组织的人民调解功能③便捷高效,节省了司法资源、降低了诉讼成本④启心润德,推动了群众通过对话协商化解矛盾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分析】本题考查:推进公正司法(1)在各讼诉领域普遍实行案件繁简分流。(2)简化立案程序,建立人民法庭直接立案工作机制。(3)建立讼诉和非诉讼相衔接的矛盾纠纷多元解决机制。(4)加强信息化建设,高效便捷地维护群众的诉讼权益。【解答】①错误,调解往往成为当事人解决纠纷的优先选择,但不是最优选择;②错误,当地人民法院的调解,属于诉讼调解,不是群众性组织的人民调解;③④正确,用六尺巷智慧指导创新调解工作,通过听、辩、劝、借、让、和“六步走法则”及时有效地化解了大量矛盾纠纷,使很多案件以调解和撤诉方式结案。当地人民法院的调解方法好在便捷高效,节省了司法资源、降低了诉讼成本,启心润德,推动了群众通过对话协商化解矛盾。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一般,要求学生在熟练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正确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把握题干关键字眼,善于运用知识对选项进行辨析排除。7.(2025 抚顺二模)某省司法厅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和监督罚款设定与实施的若干措施》的通知要求,进一步规范和监督罚款设定与实施,设定罚款的数额要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行业管理需要、企业群众合理期待等相适应,参考同等经济发展水平省份以及周边省份规定,切实保护企业和群众合法权益。上述规定可以( )①严格监督罚款设定,防止以罚增收②提升政府服务水平,优化营商环境③强化行政执法监督,推动公正司法④推进严格规范执法,提升执法效能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分析】本题考查:推进严格执法(1)全面履行政府职能要求。行政机关要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勇于负责、敢于担当,坚决纠正不作为、乱作为,坚决克服懒政、怠政,坚决惩处失职、渎职。(2)坚持规范执法。完善执法程序,建立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明确具体操作流程,重点规范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执法行为。(3)坚持公正执法。行政执法要坚持公正、同等情况同等对待,不同情况差别对待。要恰当地行使自由裁量权,不得违背法律的精神和原则。要有效杜绝执法不公、随意执法,不断提升执法机关的公信力。(4)坚持文明执法。执法部门要改进执法方式,做到语言、行为规范,融法、理、情于一体、坚持以法为据、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争取当事人的理解和支持,力求实现执法效果最大化。【解答】①正确,通过严格监督罚款设定,可以防止政府部门滥用罚款权力,以罚款作为增收手段,从而保护企业和群众的合法权益;②不合题意,通知的主要内容是关于罚款的设定与实施,并未涉及提升政府服务水平;③不合题意,司法厅属于行政机关,材料不涉及司法机关公正司法;④正确,通过严格规范执法,可以确保罚款的设定与实施更加合理、公正,从而提升执法的效能和公信力。故选:B。【点评】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掌握和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对于此类型题目,学生需要首先明确题干的中心思想,将题干主旨与教材的知识点相结合,围绕题干主旨进行选择即可。8.(2025 靖远县模拟)某地法庭立足当地民族风俗特点,充分利用“三月三”等民族民间节日以及农村“圩日”,向赶集群众讲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等,鼓励大家通过法律化解矛盾纠纷;选取当地有典型意义、道德教化作用的案件开展巡回审判,将法庭搬到校园、乡村和百姓家门口。该法庭( )①发挥道德对法治的规范作用,增强了基层法治的道德底蕴②探索“民俗+法治”基层治理新模式,实现德治和法治相得益彰③打通司法便民最后一公里,践行了人民司法为人民的司法理念④保证审判权独立行使,增强了法院审判工作的质效和透明度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分析】本题考查:推进公正司法(1)在各讼诉领域普遍实行案件繁简分流。(2)简化立案程序,建立人民法庭直接立案工作机制。(3)建立讼诉和非诉讼相衔接的矛盾纠纷多元解决机制。(4)加强信息化建设,高效便捷地维护群众的诉讼权益。【解答】①错误,道德对法治文化发挥支撑作用,法律发挥规范作用;②正确,该法庭利用当地民族风俗特点,将法治宣传与民俗节日相结合,同时选取有道德教化作用的案件开展巡回审判,体现了民俗与法治的结合,以及德治与法治的相辅相成;③正确,开展巡回审判,将法庭搬到校园、乡村和百姓家门口,打通司法便民最后一公里,践行了人民司法为人民的司法理念;④不合题意,材料未涉及审判权的独立行使。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掌握和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对于此类型题目,学生需要首先明确题干的中心思想,将题干主旨与教材的知识点相结合,围绕题干主旨进行选择即可。9.(2025 贵州模拟)针对某建材店因拒绝给消费者开具发票而被投诉的问题。当地税务局通过探索“现场执法+税务辅导”的“说理式执法”新方式,从执法各环节说清事理、说透法理、说通情理,客观描述税收违法事实,还把今后遇到类似问题该如何处理讲得很通透,帮助该建材店正视处罚结果及了解相关政策法规。这种“说理式执法”新方式( )①坚持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树立了良好的执法形象②融法、理、情于一体.可以实现执法效果最大化③加强了执法队伍建设,提升了行政执法的公信力④改进了行政执法方式,有利于彰显执法温度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分析】本题考查:推进严格执法(1)全面履行政府职能要求。行政机关要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勇于负责、敢于担当,坚决纠正不作为、乱作为,坚决克服懒政、怠政,坚决惩处失职、渎职。(2)坚持规范执法。完善执法程序,建立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明确具体操作流程,重点规范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执法行为。(3)坚持公正执法。行政执法要坚持公正、同等情况同等对待,不同情况差别对待。要恰当地行使自由裁量权,不得违背法律的精神和原则。要有效杜绝执法不公、随意执法,不断提升执法机关的公信力。(4)坚持文明执法。执法部门要改进执法方式,做到语言、行为规范,融法、理、情于一体、坚持以法为据、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争取当事人的理解和支持,力求实现执法效果最大化。【解答】①不合题意,材料中的“说理式执法”新方式树立了良好的执法形象,但没有体现坚持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②④符合题意,“现场执法+税务辅导”的“说理式执法”新方式,改进了行政执法方式,融法、理、情于一体,以法为据,以理服人,以情感 人,有利于彰显执法温度,可以实现执法效果最大化;③不合题意,“说理式执法”新方式提升了行政执法的公信力,但并没有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答题要把握材料主旨,找出与主旨一致的表述。选项与材料主旨的一致性是单项选择题的根本原则,并运用排除法去除不合题意的选项。10.(2025 浙江模拟)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大数据杀熟问题日益突出。缺乏法律约束、消费者举证困难、监管力度不够等是其存在的主要原因。对此,需要推进( )①科学立法,不断完善法律体系②严格执法,切实履行法定职责③公正司法,降低案件诉讼成本④全民守法,加强法制宣传教育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分析】本题考查:推进科学立法;推进严格执法1、推进科学立法(1)科学立法的内涵:就是要尊重和体现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断提高法律的质量。(2)科学立法的原则(标准):①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推动国家发展进步,保障人民各项权利。②符合国情和实际。③立法必须遵循法律体系的内在逻辑和立法工作规律,遵循立法程序,注重立法技术,努力实现立法过程的科学化。2、推进严格执法(1)全面履行政府职能要求。行政机关要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勇于负责、敢于担当,坚决纠正不作为、乱作为,坚决克服懒政、怠政,坚决惩处失职、渎职。(2)坚持规范执法。完善执法程序,建立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明确具体操作流程,重点规范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执法行为。(3)坚持公正执法。行政执法要坚持公正、同等情况同等对待,不同情况差别对待。要恰当地行使自由裁量权,不得违背法律的精神和原则。要有效杜绝执法不公、随意执法,不断提升执法机关的公信力。【解答】①②符合题意,缺乏法律约束、消费者举证困难、监管力度不够等是大数据杀熟存在的主要原因。对此,需要推进科学立法,不断完善法律体系,严格执法,切实履行法定职责,加强监管;③④不符合题意,题干强调缺乏法律约束、消费者举证困难、监管力度不够等是其存在的主要原因,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等不是针对材料中的问题提出的举措。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解答过程要结合教材所学选出答案,可以运用排除法去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11.(2025 长春二模)近年来,某地检察机关积极践行“四下基层”,走好新时代检察为民之路。工作人员通过入户走访、座谈交流、参与社区协商议事、开展志愿服务等方式,到社区开展普法宣传、矛盾调解、听取意见建议等工作,坚持出实招、求实效。上述举措( )①倾听了群众诉求,让难题化解“架起检民连心桥”②创新了普法方式,让政策法规“飞入寻常百姓家”③坚持了公正司法,让检察服务“走到群众家门口”④注重了服务实效,让社会治理“打通最后一公里”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分析】本题考查:推进公正司法(1)在各讼诉领域普遍实行案件繁简分流。(2)简化立案程序,建立人民法庭直接立案工作机制。(3)建立讼诉和非诉讼相衔接的矛盾纠纷多元解决机制。(4)加强信息化建设,高效便捷地维护群众的诉讼权益。【解答】①正确,工作人员通过入户走访、座谈交流等方式,到社区开展矛盾调解、听取意见建议等工作,这些举措倾听了群众诉求,让难题化解“架起检民连心桥”;②不合题意,材料中普法方式并没有创新;③不合题意,材料强调普法和矛盾调解,坚持公正司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④正确,近年来,某地检察机关积极践行“四下基层”,坚持出实招、求实效。可见此举注重了服务实效,让社会治理“打通最后一公里”。故选:B。【点评】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掌握和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对于此类型题目,学生需要首先明确题干的中心思想,将题干主旨与教材的知识点相结合,围绕题干主旨进行选择即可。12.(2025 曲靖一模)某地交管部门践行“有力度更有温度”理念,实现执法水平和服务质量双提升。该地交管部门的做法:柔性执法:推进“首违不罚”,并通过短信,替促和约谈等方式,由“他律”向“自律”转变。目光向内:通过12345平台和“智慧交管”收集执法监督意见,杜绝随意执法和自由裁量权大的问题,提升公安交警形象。口一窗通办:推进政务服务“一窗通办”和“章上车管所”。市民足不出户亦可办理各项业务( )①创新社会治理模式,推行温度执法②拓展司法监督途径。践行公正理念③彰显法治社会思维,增强法治信仰④缩小政府行政职权,提升执法效能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分析】本题考查:推进严格执法;建设法治社会1.推进严格执法(1)全面履行政府职能要求。行政机关要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勇于负责、敢于担当,坚决纠正不作为、乱作为,坚决克服懒政、怠政,坚决惩处失职、渎职。(2)坚持规范执法。完善执法程序,建立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明确具体操作流程,重点规范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执法行为。(3)坚持公正执法。行政执法要坚持公正、同等情况同等对待,不同情况差别对待。要恰当地行使自由裁量权,不得违背法律的精神和原则。要有效杜绝执法不公、随意执法,不断提升执法机关的公信力。(4)坚持文明执法。执法部门要改进执法方式,做到语言、行为规范,融法、理、情于一体、坚持以法为据、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争取当事人的理解和支持,力求实现执法效果最大化。2.建设法治社会(1)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法治社会建设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必须在全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法治观念,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2)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深化基层组织和部门、行业依法治理,支持各类社会主体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发挥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3)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强化法律在维护群众权益、化解社会矛盾中的权威地位,引导和支持人们理性表达诉求、依法维护权益。完善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诉讼等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的多元纠纷解决机制。【解答】①正确,该地交管部门创新社会治理模式,推进“首违不罚”,并通过短信、督促和约谈等方式,由“他律”向“自律”转变,推行温度执法;②错误,司法监督的主体是司法机关,而交管部门是行政机关;③正确,该地交管部门通过12345平台和“智慧交管”收集执法监督意见,杜绝随意执法和自由裁量权大的问题,其做法彰显了法治社会思维,有利于增强法治信仰,提升公安交警形象;④错误,政府的职权是法定的,不能任意缩小。故选:B。【点评】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是高考考核目标与要求之一,我们应学会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和核心信息,对其进行分析整合,得到正确的答案。本题难度适中。13.(2025 喀什市模拟)最高人民法院、公安部等部门发布的《关于办理醉酒危险驾驶刑事案件的意见》指出,要一以贯之坚持严格依法办案,全面准确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根据案件的具体情节,该宽则宽,当严则严,罚当其罪。为此,我们应当( )①从国情和实际出发,立良善之法②同等情况平等对待,不同情况差别对待③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④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分析】本题考查:推进严格执法(1)全面履行政府职能要求。行政机关要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勇于负责、敢于担当,坚决纠正不作为、乱作为,坚决克服懒政、怠政,坚决惩处失职、渎职。(2)坚持规范执法。完善执法程序,建立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明确具体操作流程,重点规范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执法行为。(3)坚持公正执法。行政执法要坚持公正、同等情况同等对待,不同情况差别对待。要恰当地行使自由裁量权,不得违背法律的精神和原则。要有效杜绝执法不公、随意执法,不断提升执法机关的公信力。(4)坚持文明执法。执法部门要改进执法方式,做到语言、行为规范,融法、理、情于一体、坚持以法为据、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争取当事人的理解和支持,力求实现执法效果最大化。【解答】①不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要一以贯之坚持严格依法办案,没有涉及立良善之法;②③正确,要一以贯之坚持严格依法办案,全面准确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根据案件的具体情节,该宽则宽,当严则严,罚当其罪,这强调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同等情况平等对待,不同情况差别对待;④不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德治。故选:C。【点评】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掌握和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对于此类型题目,学生需要首先明确题干的中心思想,将题干主旨与教材的知识点相结合,围绕题干主旨进行选择即可。14.(2025 宁波一模)一枚国徽,一条横幅,大理白族自治州南涧县人民法院到乡村巡回开庭,审理了一件件邻里纠纷案件,为乡村治理带来法治新气象。巡回法庭下乡( )①是履行法律监督职能②旨在推进公正司法③旨在参与社会治理④有利于法治宣传教育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分析】本题考查:推进公正司法;推进全民守法1、推进公正司法(1)公正司法的含义,就是要在司法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中坚持和体现公平正义。公正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具体就法院的审判而言,公正司法既要求法院的审判过程做到平等和正当,也要求法院的审判结果体现公平和正义。(2)司法的程序和结果要公正:①程序的公正意味着当事人诉讼地位平等、司法过程严格依据诉讼法进行。通过程序公正,可以最大化实现结果公正,有效保护公民的程序权利,从而使得审判结果可以更好地得到人们的认可和尊重。②司法的结果要公正。结果的公正意味着法律适用准确、案件事实清楚、裁判结果合法合理。只有结果公正,才能有效解决案件纠纷,惩罚违法者,救济受害者。法律的公平正义正是通过一个又一个公正的判决而得以实现的。(3)推进公正司法:①推进公正司法,必须确保审判权和检察权依法独立行使。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支持法院、检察院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②推进公正司法,必须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做到事实认定符合客观真相、办案结果公正、办案程序公正。③推进公正司法,必须坚持人民司法为人民,依靠人民推进公正司法,通过公正司法维护人民权益。④推进公正司法,必须加强人权司法保障。2、推进全民守法(1)全民守法是指所有社会成员普遍尊重和信仰法律、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状态。建设法治中国,必须推动全民守法,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2)推进全民守法要着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要调动人民群众投身依法治国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尊法守法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要不断加强公民道德建设。【解答】①错误,分析材料可知,人民法院是审判机关,不能履行法律监督职能,人民检察院履行法律监督职能;②正确,大理白族自治州南涧县人民法院到乡村巡回开庭,审理了一件件邻里纠纷案件,为乡村治理带来法治新气象。巡回法庭下乡旨在推进公正司法;③错误,分析材料可知,巡回法庭下乡,有利于推进社会治理法治化,但目的不是参与社会治理;④正确,一枚国徽,一条横幅,大理白族自治州南涧县人民法院到乡村巡回开庭,审理了一件件邻里纠纷案件,巡回法庭下乡有利于法治宣传教育。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解答时要注意,明确设问指向,从题干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与教材知识相结合,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15.(2024秋 南通期末)2024年7月,内蒙古某旗人民法院公开开庭审理并组织观摩一起涉嫌诈骗罪、故意伤害罪刑事案件。自治区及该旗人大派人大代表旁听庭审并对本次庭审给予了充分肯定。这表明( )A.自治区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依法行使自治权B.人大代表依法行使质询权,统一行使国家权力C.人民法院加强人权司法保障,力求实现执法效果最大化D.人大支持法院公正司法,彰显出根本政治制度的优越性【分析】本题考查:推进公正司法(1)在各讼诉领域普遍实行案件繁简分流。(2)简化立案程序,建立人民法庭直接立案工作机制。(3)建立讼诉和非诉讼相衔接的矛盾纠纷多元解决机制。(4)加强信息化建设,高效便捷地维护群众的诉讼权益。【解答】A错误,自治区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但是这并不代表实行自治权,人民法院不是自治机关;B错误,人大代表旁听庭审不是依法行使质询权,且人大代表不能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C不合题意,材料不涉及执法效果最大化;D符合题意,材料提到“内蒙古某旗人民法院公开开庭审理并组织观摩一起涉嫌诈骗罪、故意伤害罪刑事案件。自治区及该旗人大派人大代表旁听庭审并对本次庭审给予了充分肯定”,这表明人大支持法院公正司法,彰显根本政治制度的优越性。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解答过程要结合教材所学选出答案,可以运用排除法去除说法错误的选项和无关的选项。16.(2024秋 昌平区期末)治国凭圭臬,安邦靠准绳。“五四宪法”的制定,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奠定法律基石;从公司法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从反垄断法到外商投资法,一批经济领域立法撑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四梁八柱”;制定修改刑法、刑事诉讼法,打击犯罪与保障人权并重;编纂实施民法典,全方位保护公民民事权利。据此,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①立法要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推动国家发展进步②立法要科学规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力与责任③立法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提升社会治理效能④立良善管用之法,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法律保障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分析】本题考查:推进科学立法(1)科学立法的内涵:就是要尊重和体现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断提高法律的质量。(2)科学立法的原则(标准):①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推动国家发展进步,保障人民各项权利。②符合国情和实际。③立法必须遵循法律体系的内在逻辑和立法工作规律,遵循立法程序,注重立法技术,努力实现立法过程的科学化。(3)推进科学立法:①依法立法。科学立法要做到依法立法,在法治的轨道上制定合法有效的规范性文件。②民主立法。科学立法要充分发扬民主,必须坚持民主立法,广开言路,集思广益。③明确权责。科学立法要合理设定权利与义务、权力与责任。【解答】①④符合题意,从材料中五四宪法的制定;从公司法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从反垄断法到外商投资法等内容可以看出,不同时期的立法要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推动国家发展进步;无论是“五四宪法”,还是经济领域立法、刑法等法律的制定修改以及民法典的编纂实施,这些都是立良善管用之法的体现。这些法律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②错误,公民拥有的是权利,而不是权力,权力一般是指国家机关行使的职权。立法应科学规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与义务(责任);③不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到立法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内容。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答题要把握材料主旨,找出与主旨一致的表述。选项与材料主旨的一致性是单项选择题的根本原则,并运用排除法去除不合题意的和说法错误的选项。17.(2024秋 昌平区期末)某地探索城市小区行政执法服务一体化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其成功的密码在于司法局给小区开出的“三张清单”和在街道综合行政执法大队统筹下汇集各方力量形成的小区“一支队伍管执法”的建设,打通了基层执法服务“最后一公里”。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A.执法清单甄别小区违法行为,实现了管理的民主化B.执法负面清单规范执法行为,有利于明确执法边界C.通过执法闭环管理,将居民需求与社会资源连接D.违法行为清单明确执法主体责任,利于降低执法成本【分析】本题考查:推进严格执法(1)全面履行政府职能要求。行政机关要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勇于负责、敢于担当,坚决纠正不作为、乱作为,坚决克服懒政、怠政,坚决惩处失职、渎职。(2)坚持规范执法。完善执法程序,建立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明确具体操作流程,重点规范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执法行为。(3)坚持公正执法。行政执法要坚持公正、同等情况同等对待,不同情况差别对待。要恰当地行使自由裁量权,不得违背法律的精神和原则。要有效杜绝执法不公、随意执法,不断提升执法机关的公信力。(4)坚持文明执法。执法部门要改进执法方式,做到语言、行为规范,融法、理、情于一体、坚持以法为据、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争取当事人的理解和支持,力求实现执法效果最大化。【解答】A错误,执法清单的主要作用是明确执法的范围和内容,而不是实现管理的民主化;B符合题意,执法负面清单可以明确哪些行为是违法的,从而规范执法行为,明确执法边界;C不合题意,执法闭环管理主要是为了提高执法效率和质量,而不是连接居民需求与社会资源;D错误,违法行为清单的主要作用是明确哪些行为是违法的,而不是明确执法主体责任,且与降低执法成本之间没有直接关系。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掌握和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对于此类型题目,学生需要首先明确题干的中心思想,将题干主旨与教材的知识点相结合,围绕题干主旨进行选择即可。18.(2024秋 丰台区期末)2024年12月4日是第十一个国家宪法日。2024年的“宪法宣传周”以“大力弘扬宪法精神,推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主题,重点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法治思想、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新中国宪法发展历程和宪法的地位作用等。开展“宪法宣传周”活动,旨在( )①维护宪法权威,增强公民宪法意识 ②加强宪法监督,确保国家法制统一③完善宪法制度,推动法治社会建设 ④加强普法宣传,推进全面依法治国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分析】本题考查:推进全民守法(1)全民守法是指所有社会成员普遍尊重和信仰法律、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状态。建设法治中国,必须推动全民守法,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2)推进全民守法要着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要调动人民群众投身依法治国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尊法守法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要不断加强公民道德建设。【解答】①④正确,开展“宪法宣传周”活动,旨在维护宪法权威,增强公民宪法意识,加强普法宣传,推进全面依法治国;②错误,“宪法宣传周”是为了进行普法宣传;③错误,开展“宪法宣传周”活动,不是一种制度,不能完善宪法制度。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答题要把握材料主旨,找出与主旨一致的表述,在选择过程一定要注意选项与题干主旨的相关性。19.(2024秋 哈尔滨期末)2024年是党中央提出建立基层立法联系点制度十周年。十年间,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个别地方到全国范围,基层立法联系点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扎实推进、深入发展,让群众有更多机会充分表达自己的立法诉求,并及时传递到国家立法机关。建立基层立法联系点( )①彰显了全过程人民民主,能够推动立法权向基层下沉②开创了民主立法的新局面,有利于实现人民当家作主③拓宽公民参与立法的途径,有利于不断提高立法质量④发挥了基层群众的主体作用,创新基层群众自治机制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分析】本题考查:推进科学立法(1)科学立法的内涵:就是要尊重和体现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断提高法律的质量。(2)科学立法的原则(标准):①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推动国家发展进步,保障人民各项权利。②符合国情和实际。③立法必须遵循法律体系的内在逻辑和立法工作规律,遵循立法程序,注重立法技术,努力实现立法过程的科学化。(3)推进科学立法:①依法立法。科学立法要做到依法立法,在法治的轨道上制定合法有效的规范性文件。②民主立法。科学立法要充分发扬民主,必须坚持民主立法,广开言路,集思广益。③明确权责。科学立法要合理设定权利与义务、权力与责任。【解答】①错误,建立基层立法联系点能够让群众有更多机会充分表达自己的立法诉求,有利于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但是立法权没有向基层下沉;②③符合题意,建立基层立法联系点,“让群众有更多机会充分表达自己的立法诉求,并及时传递到国家立法机关”,这开创了民主立法的新局面,拓宽了公民参与立法的途径,有利于不断提高立法质量,实现人民当家作主;④错误,建立基层立法联系点并没有创新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时需注意: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对基础知识的准确把握去除观点本身错误的选项。20.(2025 和平区校级模拟)中国一上合组织国家地方法院大法官论坛青岛举行,与会各方围绕多个议题进行深入研讨,未成年人保护是议题之一。◇中国法官强调,应坚持能动司法,不断深化未成年人综合审判改革,推动涉未成年人纠纷源头预防、综合治理,全面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吉尔吉斯法官表示,要全面保障未成年人的权利和自由,不仅需要独立和专门运作的少年法庭以及整套专业机构系统,还需要建立一个涵盖所有方面的综合刑事诉讼程序体系。◇巴基斯坦法官表示,各国可以共同努力,解决未成年人犯罪的根源,如生活贫困、缺乏教育、遭遇暴力,实施以证据为基础的综合解决方案。对该议题评述正确的是( )A.求同存异,在尊重各国司法主权的基础上妥善处理法律纠纷B.呵护成长,未成年人作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应受到司法保护C.交流互鉴,利用合作机制为人权事业进步提供有力司法保障D.多边协商,未成年人保护应该由各国政府和人民共同商量着办【分析】本题考查:推进公正司法(1)公正司法的含义,就是要在司法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中坚持和体现公平正义。公正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具体就法院的审判而言,公正司法既要求法院的审判过程做到平等和正当,也要求法院的审判结果体现公平和正义。(2)司法的程序和结果要公正:①程序的公正意味着当事人诉讼地位平等、司法过程严格依据诉讼法进行。通过程序公正,可以最大化实现结果公正,有效保护公民的程序权利,从而使得审判结果可以更好地得到人们的认可和尊重。②司法的结果要公正。结果的公正意味着法律适用准确、案件事实清楚、裁判结果合法合理。只有结果公正,才能有效解决案件纠纷,惩罚违法者,救济受害者。法律的公平正义正是通过一个又一个公正的判决而得以实现的。(3)推进公正司法:①推进公正司法,必须确保审判权和检察权依法独立行使。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支持法院、检察院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②推进公正司法,必须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做到事实认定符合客观真相、办案结果公正、办案程序公正。③推进公正司法,必须坚持人民司法为人民,依靠人民推进公正司法,通过公正司法维护人民权益。④推进公正司法,必须加强人权司法保障。【解答】A不符合题意,材料说明的是各国在未成年人保护方面的交流互相借鉴,没有涉及在尊重各国司法主权的基础上妥善处理法律纠纷;B错误,未成年人并不都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也有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和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C正确,中国一上合组织国家地方法院大法官论坛青岛举行,与会各方围绕多个议题进行深入研讨,未成年人保护是议题之一,这说明交流互鉴,利用合作机制为人权事业进步提供有力司法保障;D不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各国在未成年人保护方面的交流互相借鉴,没有涉及未成年人保护应该由各国政府和人民共同商量着办。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解答时要注意,明确设问指向,从题干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与教材知识相结合,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二.材料题(共1小题)21.(2025 合江县一模)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近年来,多地彩礼数额持续走高,形成攀比之风。这不仅背离了彩礼的初衷,使彩礼给付方家庭背上沉重的经济负担,也给婚姻稳定埋下隐患。2021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连续三年对治理高额彩礼、移风易俗提出工作要求。从司法实践反映的情况看,涉彩礼纠纷案件数量近年呈上升趋势,甚至出现因彩礼返还问题引发的恶性刑事案件。2023年12月11日,最高法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反复进行研究,制定以下新规定: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一方以彩礼为名借婚姻索要财物,另一方要求返还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明确彩礼与恋爱期间一般赠与的区别;在认定某一项给付是否属于彩礼时,可以根据一方给付财物的目的,综合考虑双方当地习俗、给付的时间和方式、财物价值、给付人及收受人……高价彩礼不应该成为很多无辜家庭的负担,更不应该成为恩爱情侣之间的沟壑,我们要让婚姻始于“爱”,让彩礼归于“礼”。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知识,说明为什么以立法让婚姻始于“爱”,让彩礼归于“礼”。【分析】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知识,说明为什么以立法让婚姻始于“爱”,让彩礼归于“礼”。属于原因类试题。材料中“2021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连续三年对治理高额彩礼、移风易俗提出工作要求。从司法实践反映的情况看,涉彩礼纠纷案件数量近年呈上升趋势,甚至出现因彩礼返还问题引发的恶性刑事案件”,可联系国家加强对天价彩礼等不合理乱象的治理,推进科学立法。以保护男女双方的合法权益。材料中“最高法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反复进行研究,制定以下新规定”,可联系科学立法要充分发扬民主,坚持民主立法,广泛凝聚社会共识。材料中“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一方以彩礼为名借婚姻索要财物,另一方要求返还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明确彩礼与恋爱期间一般赠与的区别;在认定某一项给付是否属于彩礼时,可以根据一方给付财物的目的,综合考虑双方当地习俗、给付的时间和方式、财物价值、给付人及收受人”,可联系科学立法要合理设定权利与义务、权力与责任。可以让婚姻双方客观地认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权利和义务,让国家机关对其依法治理。【解答】①国家加强对天价彩礼等不合理乱象的治理,推进科学立法,制定出相关法律法规加以规范,有利于保护男女双方的合法权益。②最高法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反复进行研究,制定新规定体现了科学立法要充分发扬民主,坚持民主立法,广开言路,有利于广泛凝聚社会共识,从而推进法律的贯彻落实。③科学立法要求合理设定权利与义务、权力与责任。这有利于让婚姻双方客观地认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权利和义务,明确国家机关权力与责任,对不良社会风气进行依法治理。让婚姻始于“爱”,让彩礼归于“礼”。【点评】纵观近几年政治高考主观题,原因依据类试题考查频率相当高,应引起我们的重视。此类试题的主要特点:背景材料与时俱进,彰显时代特色,贴近学生生活和思想实际,体现了思想政治学科的一贯特色;设问角度灵活多变,设 问一般以“为何”、“原因”、“依据”、“理由”等关键词为题眼,侧重考查同学们调动和运用知识、获取和解读信息、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具有很强的综合性。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