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__高中政治必修四人教统编版教学课件(共29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3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__高中政治必修四人教统编版教学课件(共29张PPT)

资源简介

(共28张PPT)
知识体系
哲学
文化
活的灵魂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
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内涵与功能
民族性与多样性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七课
第八课
第九课
第三单元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第七课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7.3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
核心素养
【政治认同】认识到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树立牢固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科学精神】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含义、中华民族精神是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
【公共参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需要全员参与,要引导广大青少年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导入新课
从上述雕刻的发展来看,你认为如何实现文化创新?
雕刻艺术在创新的过程中发展,不仅表现为雕刻技艺更加纯熟、表现力日益突出,而且体现在用于雕刻的材质范围日益扩大,有石雕、玉雕、竹雕、木雕、沙雕、冰雕、果核雕刻……甚至还有在头发丝上进行的雕刻。
竹雕
玉雕
核雕
发雕
冰雕
1
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转化为符合时代特点和要求的新内涵和新的呈现形式
创造性转化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补充、拓展和完善,使之成为适合当今时代实践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文化形式。
创新性发展
1.创造性转化的要求
一、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必须按照当今时代的特点和要求。
标准
对传统文化中有借鉴意义的内涵和陈旧的表达形式予以改造。
途径
转化为符合时代特点和要求的新内涵和新的呈现形式,使之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目标
(侧重改造、转化)
2.创新性发展的要求
一、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侧重创新、发展)
使之成为适合当今时代实践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文化形式。
目标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补充、拓展和完善。
途径
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必须按照当今时代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进步和发展。
标准
例如: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来源于孔子“大同思想”,是对“大同”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总结
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
区别 着重点 改造和转化 创新和发展
对象上 是“有借鉴意义的内涵和陈旧的表达形式”,这其中既包括内涵也包括形式,内涵是要有当代借鉴价值的,形式是陈旧落后的, 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这里只是指内涵而不包括形式,指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的内涵;
途径上 侧重改造转化为“符合时代特点和要求的新内涵和新的呈现形式” 侧重对优秀传统文化内涵“进行补充、拓展和完善”
目标上 重在激活由于表达形式陈旧等客观原因而减少甚至丧失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重在进一步增强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联系 ①二者是一个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都是要在鉴别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时代条件和实际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改造和发展,而且在改造和发展的具体内容上也有相同、相通之处 ②创造性转化是创新性发展的前奏,创新性发展是创造性转化的升华。 练一练
刘三姐文化是广西璀璨的民族文化名片,给一代又一代广西人民留下了美好记忆。在南宁剧场表演的现代彩调剧《新刘三姐》是广西推动刘三姐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一艺术探索和实践。该剧是由主创团队经过调查研究,根据时代的发展和新时期人们的文化需求创排的。它在保留彩调本土韵味等刘三姐传统文化的同时,又融入了现代流行音乐、电商、网络等新元素,以新主题、新语境、新人物、新演绎方式向经典致敬,饱含深情地讲述了刘三姐为践行先人的对歌诺言,以深情而又用心良苦的山歌鼓励受挫的歌手阿朗重振斗志的故事。
结合材料,说明《新刘三姐》是如何实现刘三姐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
练一练
答案:①《新刘三姐》由主创团队经过调查研究,根据时代的发展和新时期人们的文化需求创排,表明了《新刘三姐》 主团队按照当今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对传统文化中有借鉴意义的内涵和陈旧的表达形式予以改造,转化为符合时代特点和要求的新内涵和新的呈现形式,使之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②《新刘三姐》传承了刘三姐文化, 如保留了彩调本土韵味等,让文化创新有了根基;又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时代精神,对其内涵进行补充、拓展和完善,如融入了流行音乐、电商、网络等新元素,推动刘三姐文化成为适合当今时代实践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文化形式,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周易》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五四运动拉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形成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什么样的精神应该成为我们的民族精神。
思考探究
2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1.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以爱国主义
为核心
(精神支柱)
团结统一
勤劳勇敢
爱好和平
自强不息
2.爱国主义
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1)地位: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2)与民族精神关系: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相辅相成,体现着爱国主义这个主题。
(3)作用(或意义):无论什么时候,爱国主义都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3.中华民族精神的表现:
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的人民。
伟大梦想精神
(心怀梦想、不懈追求)
伟大奋斗精神
(革故鼎新、自强不息)
伟大团结精神
(团结一心、同舟共济)
伟大创造精神
(发明创造)
4.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
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结晶+精神动力+精神特征+价值追求+精神火炬]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结晶。
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5.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井冈山精神
长征精神
延安精神
红岩精神
雷锋精神
“两弹一星”精神
焦裕禄精神
抗美援朝精神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时期
5.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特区精神 抗洪精神 抗击非典精神 载人航天精神 抗震救灾精神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探月精神 北斗精神 抗疫精神 脱贫攻坚精神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6.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1)在新时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课堂小结
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基本内涵
爱国主义
中华民族精神的表现
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
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1.作为我省重点研学基地,湖南汝城长征文化展示传承馆以“长征永远在路上”为主题,把红军长征在湖南汝城的历史文化作为展示重点。它不仅是一个展示红军长征历史的场所,更是一个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伟大长征精神的殿堂。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
①我们要重视革命文化精神力量的推动作用
②长征精神和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
③精神活动要借助物质载体以发挥其育人价值
④社会主义革命文化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B
课堂练习
2.贵州“村超”,全名榕江(三宝侗寨)和美乡村足球超级联赛,以三宝侗寨8个村代表队为基础,邀请各乡镇(街道)以村为单位组队参加。其拉拉队就是参赛球队所在村的村民,是参赛队员的兄弟姐妹、父老乡亲,这一场充满民族文化元素的嘉年华,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当地各民族奋力拼搏、服从规则、公平竞争的现代精神。这表明( )
①民族文化集中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特征
②文化发展必须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
③融入乡土气息的群众比赛具有独特魅力
④人民群众真正需要的是喜闻乐见的娱乐文化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C
课堂练习
3.2024年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奖仪式在北京举行,授予王永志等15人国家勋章、国家国荣誉称号,他们是各条战线涌现出的英雄模范,向我们诠释了什么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什么是顽强不屈的坚守,什么是英勇无畏的牺牲,什么是守望相助的团结。他们的事迹深深感动着每一个中华儿女,这是因为他们( )
①具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
②能帮助人们提高科学文化修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③都共同彰显着中国担当、中国力量、中国价值
④身体力行,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引领文化发展方向
A.①③ B.①② C.②③ D.②④
A
课堂练习
4.把博物馆搬回家,好看又有文化底蕴的文创产品正好满足了当代年轻人的需求,他们对国家、民族有着深厚的感情,对厚重的中华文化有着充分的自信。一件件具象化的文创产品可以说将情绪价值拉满,既满足了娱乐需求,又满足了文化需求。博物馆文创的火热( )
①得益于当代年轻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日益增强
②传递了历史文化知识,切实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
③坚持了以市场为导向,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④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B
课堂练习
5.2024年7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将“北京中轴线一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是世界上最长的城市轴线,它所体现的传统都城规划理论和哲学思想,为世界都市规划史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一文化遗产人选世界遗产名录( )
①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②表明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建筑文化得到世界各国认同
③彰显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增强中国国际影响力
④维护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人类文明的繁荣进步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D
课堂练习
6.89年前,在风雨飘摇的旧中国,南开大学张伯苓校长提出振聋发聩的“爱国三问”,点燃师生的爱国斗志。2024年9月21日,在“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大思政课网络主题宣传和互动引导活动上,当南开大学校长陈雨露再次发出“爱国三问”,广大在场师生的回应依旧令人心潮澎湃。这表明,爱国主义( )
①始终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
②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③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核心
④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A
课堂练习
谢 谢 观 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