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21课 《明清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教学设计学科 历史 年级 七年级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者 王睿课题 第21课《明清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课时 1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认识明朝的科技成就及其影响;通过了解小说、戏曲的繁荣,知道明清时期文学艺术的特色。教材分析 《明清时期的科技与文化》通过四个方面展现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的成果与局限。科技成就方面,《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天工开物》等巨著,系统总结了古代中国在医学、农业、手工业等领域的技术成果,反映出商品经济发展和中西科技交流的背景,体现国家经济实力和文化自信的增强。北京城和明长城作为国家空间布局的重要象征,分别体现出中央集权统治的秩序理性和边疆防御的制度化安排,是多民族国家统一与治理能力提升的物质体现。思想与文化方面,王守仁心学的实践性、黄宗羲等人对专制制度的批判,以及《红楼梦》《桃花扇》等通俗文艺的兴起,反映了市民阶层的崛起与思想活跃,也体现了文化下移趋势。然而,这一时期科技与文化的繁荣背后,也隐藏着强化的君主专制对思想的压制,如《四库全书》的选择性收录,以及文学作品遭禁毁等现象,都暴露出制度对文化的束缚和对异见声音的排斥。由此可见,明清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成就不仅是统一国家稳定发展的体现,也折射出在盛世表象之下潜藏的制度性危机。学情分析 从预习单的反馈来看,大多数学生能较好完成科技成就、北京城与长城、小说戏曲等内容的整理与归纳,但对明清思想家的核心观点和历史背景理解较为薄弱,出现了“材料读不懂”“名言难理解”“观点记不住”等典型问题。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方面在于思想史内容的抽象性较强,如“心即理”“知行合一”“为天下”等理念对七年级学生而言较为陌生,理解需要一定的逻辑思维与时代背景支撑。另一方面,教材所引选的史料为原文语录或较复杂的转述,对于尚未具备较强史料解读能力的学生来说,难以快速把握要义。此外,相比形象直观的科技实物、地图、小说情节,思想内容相对缺乏具象支撑,学生的兴趣也较难调动。因此,在教学设计上,需要通过教师示范解读史料、用生活化语言解释观点、借助情境创设、角色扮演等方式还原历史语境,帮助学生将抽象概念具体化,提升他们对思想内容的理解与表达能力。同时,应加强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观点归纳能力的训练,逐步引导他们建立起对历史人物和历史思想的评价视角,从而实现由“记住史实”向“理解思想”再到“分析意义”的能力过渡。核心素养目标 通过表格梳理明清时期科技、建筑、思想、文化的主要成就,归纳其特点。通过完成结构示意图,阐述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统治、商品经济发展与科技文化成就之间的相互联系。补充相应史事,完成思维导图,建立明清科技文化成就与时代特征的横向联系。在交流展示中,通过阐述选择史事的理由,加深学生对科技文化与时代特征互动关系的理解,感悟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的辉煌成就。教学重点 明清时期科技文化发展的特点。教学难点 基于“横向联系”理解明清科技文化成就与时代特征的相互关系。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材料研读法、对比分析法、思维导图法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可结合学科特点自行设置)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环节一 教师介绍2025年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中“天工”机器人夺冠的新闻,以“天工”之名引出《天工开物》一书,进而引出本课内容。 学生回答“天工”机器人命名的由来。 通过阅读最近发生的新闻,联系明清时期的科技成就,激发学习兴趣。环节二 教师以《天工开物》和王守仁心学思想为例,示范整理明清科技思想成就的基本史实。 学生分析相应文字材料,思考巨著和思想出现的原因;学生根据示范,整理明清科技文化成就表格,阐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间的关系。 以表格的形式整理明清时期的科技文化成就,理解科技文化的发展源于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以及商品经济的进步,从而初步建立科技文化与时代特征间的一般联系。环节三 教师介绍《四库全书》的编撰目的,随后讲述《四库全书》收录了《农政全书》却未收录《天工开物》的史实。 学生根据《天工开物》的序言与内容思考并简述《天工开物》未被收录的原因。 以《四库全书》收录内容之多与其未收录内容形成认知冲突,思考明清时期科技发展受到君主专制强化的限制,基于具体史事深化理解科技文化与时代特征之间的相互联系。环节四 教师以明清时期戏剧未被《四库全书》收录而元曲被收录的史实引发学生思考背后的原因。 学生对比《窦娥冤》和《桃花扇》的内涵寻找原因。通过分析乾隆谕旨,结合文学作品日益通俗的现象,简述明清小说和戏曲未被收录的原因。学生根据示范,在学习单上判断明清思想家的著作是否会被收录《四库全书》,学生通过填写理由,理解明清时期思想文化发展存在的局限性。 通过模仿科技领域的示范,尝试将分析路径迁移至思想文化领域,在其中进一步深化理解明清时期思想文化的发展受到君主专制强化的禁锢。环节五 教师以这些未被《四库全书》收录的科技文化成就是否值得录入,引发学生思考《四库全书》编撰的用意 学生说出《四库全书》的编撰具有利弊两面性,认识其既是清朝文化成就的体现,也是清朝思想禁锢的象征。 从主观和客观两个视角认识《四库全书》编撰的历史影响,阐辩证认识并述《四库全书》的编撰既是明清科技文化繁荣的体现,也是明清时期思想禁锢的象征。环节六 教师讲述《四库全书》编撰完成后的存放情况引出北京城,示范通过观察北京城中的地面和布局,阐述时期北京城的扩建反映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的时代特征。 学生通过示范,观察明清疆域形势图,结合时代背景,阐述清朝地图上不绘制长城的原因。 通过对北京城内地名和布局的分析,建立北京城的扩建与时代特征间的联系;以清朝疆域图上未绘制长城的现象,理解长城意义的转变缘于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环节七 教师给学生提供思维导图的结构,利用评价量表引导学生完成思维导图。教师出示利用AI绘制的思维导图范式,点评学生绘制的思维导图。 学生将对应的史事填入其中,构建明清科技文化与时代特征之间的互动关系。学生根据评价量表在交流展示中对思维导图进行学生互评 以横向联系的视角绘制思维导图,建立明清君主专制强化、商品经济发展与科技文化发展间的互动关系。总结评价 教师以古今“天工”在中国社会内的不同待遇,引出过去与现在对科技发展的不同态度以及取得的辉煌成就,涵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 学生根据本课所学阐述自己对“天工“在中国古古今社会的不同待遇的看法。 以“天工”在明清时期遭到排斥与现代被接纳做对比,引导学生在思维导图中结合明清文化具有的特点,体现明清社会繁荣的背后隐含危机。分层作业 基础作业: 完成配套练习册第21课 《明清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拓展作业:科技文化的成就与其所处时代的特征息息相关。请根据本课所学,除明清时期外,再选择一个中国古代王朝,为其绘制一幅思维导图,体现其科技文化与所处时代政治、经济间联系。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在本节《明清时期的科技与文化》课堂教学中,整体教学流程较为顺利,学生对于《天工开物》《四库全书》以及明清时期科技与文化的具体成就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并能在教师引导下建立起一定的“时代背景—科技文化—历史影响”之间的联系。然而,在课堂最后的“思维导图”构建与展示环节中,仍存在较为明显的教学问题,值得反思与改进。具体而言,虽然大多数学生均能按时完成思维导图的绘制任务,能够将所学史事纳入结构框架中,并尝试体现科技、思想、文学与政治、经济之间的关联,但由于时间安排上略显紧凑,真正留给学生进行展示交流与互评的时间非常有限。部分小组尚未有机会阐述自己导图的逻辑与史实选择依据,就进入了课堂总结阶段,导致导图的教学价值未能充分发挥。思维导图作为本课的重难点内容,其价值不仅在于可视化地整理知识点,更在于通过比较与交流,帮助学生深化对“横向联系”这一历史认识方式的理解。而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学前中段环节时间把控不够精准,导致最后的导图分享与互评仅停留在展示层面,未能形成充分讨论、相互启发的学习氛围,也影响了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因此,后续教学中需在时间分配上做出更合理的调整,例如可将部分材料分析任务前置为课前学习任务,或精简部分讲解内容,从而为“思维导图”环节留出更充分的探究与交流空间。同时,思维导图的展示也可以采用小组间互评与教师点评结合的方式,通过设定评价标准、分发观察要点等方式,引导学生在评议他人作品中反思自身思维的逻辑与深度,从而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共15张PPT)《天工开物》你知道“天工”机器人名字的由来吗?2025年4月19日10时许,人形机器人“天工”以2小时40分42秒的成绩夺得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暨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冠军。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21课 明清时期的科技与文化《天工开物》幸生圣明极盛之世,为方万里中,何事何物,不可见见闻闻。——《天工开物·序》《天工开物》明清科技成就整理表名称 《天工开物》作者内容特点 纵向 横向时代背景中国在农业和手工业领域,具有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总结了中国古代的科技随着明清时期疆域扩大与民族交融的不断发展,促使社会吸收了周边民族和地区的科学技术宋应星吸收了其他区域或民族的科技火药机械之窍,其(由西洋人)先凿自西番与南裔(西域和南方边远地区),而后乃及于中国。——《天工开物·佳兵》王守仁心学明清思想文化成就整理表名称 《传习录》作者内容时代背景“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崛起,儒学思想的世俗化王守仁虽终日做买卖,不害其为圣为贤。——《传习录拾遗》“天工”指的是自然力;“开物” 则指的是人工。明清科技文化成就根据整理的明清科技文化成就,分析其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间的关系。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姑苏繁华图》军机处明清时期,统治者非常重视搜求、整理典籍和编纂图书的活动,涉及内容广泛,门类齐全。《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文化工程,对中国古典文化进行了一次最系统、最全面的总结。《四库全书》经 儒家经典 《周易》、《尚书》等史 历史、地理著作 《史记》、《水经注》等子 诸子百家与杂学 《老子》、《农政全书》集 文学总集 《楚辞》、《窦娥冤》《四库全书》《四库全书》的编撰结合材料,思考《天工开物》未被《四库全书》收录的原因有哪些?卷分前后,乃“贵五谷(农业)而贱金玉(商业)”之义。——《天工开物·序》凡造弓,以竹与牛角为正中干质,(东北夷无竹,以柔木为之。)——《天工开物·佳兵》《天工开物》《四库全书》的编撰社会对商业发展不重视;对清朝统治者的污蔑明清小说和戏曲歌颂了对国家忠贞不渝的民族英雄和底层百姓,展现了明朝遗民的亡国之痛。从汉赋到唐诗宋词再到元曲明清小说,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发展逐渐世俗化。《四大名著》明季末造,笔墨妄议者甚多,其间毁誉任意,传闻异词,必有诋毁本朝之语,正当及此一番查办,尽行销毁。——《清实录·九百六十四卷》乾隆谕《四库全书》的编撰《四库全书》不收录明清小说和戏曲有何原因?有对清朝统治的批判;展示了下层人民任人宰割,有苦无处诉的悲惨处境,控诉了贪官草菅人命的黑暗现实。收录歌颂了对国家忠贞不渝的民族英雄和底层百姓,展现了明朝遗民的亡国之痛。未录明清思想现在请你判断这些思想家的著作在当时是否会被收录?“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社会是发展的、进化的,不能泥古不化、厚古薄今王守仁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明清思想结合所学,请辩证地谈谈你对《四库全书》历史影响的认识?《天工开物》北京城《四库全书》于1782年在北京完成,乾隆命人手抄了7部《四库全书》,其中一部贮存于紫禁城文渊阁。什刹海的“海”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大海,而是源于古代蒙古人对湖泊的称呼“海子”,简称“海”。胡同,源于蒙古语,元人呼街巷为胡同,后即为北方街巷的通称。什刹海明长城明长城以城墙为主体,由关隘、城台、烽火台等组成,沿线设立卫所,驻扎军队,开展屯田,并修建了相连的道路,形成一个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根据明清时期的特征,你认为作者为何在地图上不再绘制长城?明清时期的科技与文化先选择相应的史实填入,以箭头呈现你对明清时期科技文化与社会政治、经济间联系的认识。请你根据本单元所学,以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互动视角,绘制思维导图反映明清时期科技文化与时代特征的关系同样的“天工”,却是不同的结果明清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4年部编版中国历史第二册 七年级 第21课 明清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同济大学第二附属中学 王睿 教学设计 .doc 2024年部编版中国历史第二册 七年级 第21课 明清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同济大学第二附属中学 王睿.mp4 2024年部编版中国历史第二册 七年级 第21课 明清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同济大学第二附属中学 王睿.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