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5张PPT)10、白天与黑夜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且不透明的球体,同一瞬间阳光只能照亮半个球,被阳光照亮的半个球是白天,没被阳光照亮的半个球是黑夜猜一猜昼、夜是怎么形成的呢?昼夜演一演活动一:昼夜怎样运动就会出现昼夜 的现象呢?采用哪些方法可以产生类似昼夜交替的现象?做一做1、保持手电筒的光平行照射在球体上;2、地球仪的位置可以改变,也可以不变,但球体一定要沿轴转3、只需考虑能否产生昼夜交替现象,不需要考虑是否符合实际情况。温馨提示活动二:交替我汇报情况1: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动。情况2:太阳不动,地球绕着太阳转动。情况3:太阳不动,地球在自转。情况4:太阳不动,地球绕着太阳转动,同时在自转。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地心说”地球处在宇宙的中心静止不动太阳、月亮等天体围绕地球运动所以地球上就有了白天和黑夜的交替。(古希腊)托勒密约250千米/秒约1.5亿千米1046.6小时≈43天不符合路程:150000000×3.14×2=942000000太阳不动,地球绕着太阳转地球绕太阳一周需要约365天(一年)不符合哥白尼 (波兰)“日心说”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等其他星体都绕太阳运行。昼夜交替现象是由地球自转形成的“日心说”“日心说”又叫“太阳中心说”,是哥白尼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经过40多年探索,在他所著的《天体运行论》中提出的,主要内容是:1.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等其他星体都绕太阳运行。2.月亮是地球的卫星,每个月绕地球旋转一周。3.地球每天自西向东自转一周,因而出现了日月星辰东升西落的现象。周期:约24小时活动三:自转的方向呢?类比推理南极北极方向:自西向东周期:约24小时绕地轴地球始终不停的绕着一根假象的轴转动,这根轴叫地轴。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地球绕地轴自向东转动叫自转,约24小时自转一周。原理:摆在摆动平面方向上并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按照惯性定律,摆动的空间方向不会改变。当摆动方向发生变化,是由于地球转动的结果。现在就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探究一下,再次模拟一天的昼夜变化情况,感受两地时间的不同(北京、纽约)拓展提高:北京 黎明 正午 夜晚纽约1.调节手电筒与地球仪的距离,差不多正好能照亮半个地球仪。2.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3.将小贴纸一个贴在北京的位置,另一个贴在纽约的位置。4.将表格填写完整。活 动 提 示:北京 黎明 正午 夜晚纽约地球是自西向东自转,东边比西边先看到太阳,东边的时间也比西边的早。为了克服时间上的混乱,1884年在华盛顿召开的一次国际经度会议(又称国际子午线会议)上规定将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东、西各12个时区),每个时区横跨经度15度,时间正好是1小时。达标检测:老师通过从网上查阅到我们昌乐县今天(9月29日)日出的时间是5:57分,青州位于我们西方,你认为它的日出时间是什么时候呢?我收获了......同学们再见!白天与黑夜 教学反思昌乐县乔官镇小学 郝玉君《白天与黑夜》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0课的内容,属于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 在13个学科核心概念中,对应第9个核心概念宇宙中的地球,学习内容9.2 地球绕地轴自转。一、内容分析知道地球的自转轴、自转周期和自转方向,理解昼夜交替和天体东升西落等自然现象与地球自转有关。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是学生在低年级会观察并描述太阳每天在天空中东升西落的位置变化、3年级光的直线传播、4年级认识太阳、5年级认识地球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是对以前所学知识的继承与发展,为第四学段学习时差奠定基础。知识基础二、目标制定1、科学观念:知道地球自西向东围绕地轴自转,形成了昼夜交替与天体东升西落的现象;知道地球自转轴(地轴)及自转的周期、方向等.2、科学思维:能基于所学的知识对昼夜交替现象作出假设性解释;会做昼夜交替的模拟实验;能尝试从不同的视角想象昼夜交替的各种可能情形并设计、完成模拟实验,对昼夜交替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3、探究实践:对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现象表现出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敢于大胆想象,乐于合作交流。4、态度责任:了解到人类对日地运动关系的好奇心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影响着社会发展。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二、模拟实验,探究新知三、拓展提高四、总结回顾(二)模拟实验,探究新知活动一:模拟昼夜的形成活动二:模拟昼夜的更替活动三:探究地球自转(三)拓展提高目的是引导学生观察,看看标记点在刚受到太阳照射时是一天中的什么时候,正直照射时是一天中的什么时候,没入黑暗部分时是什么时候,为后续影长的学习做铺垫。(四)达标检测谢谢聆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