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2张PPT)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1.农业(1)明朝后期玉米、甘薯等新的农作物品种输入中国玉米甘薯影响:大幅提高了粮食产量,改变了民众饮食结构,促进了人口增长。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一)经济新现象(2)江南农业多种经营,商品化程度提高①经济作物品种繁多,广泛种植②农民兼营产品加工或相关副业松江、苏州:“邑之民业,首藉棉布。嘉兴、湖州:“蚕或不登时,举家辄哭”。例.南宋时期,民间流传“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然而,清代中期以来,广东的潮州府、惠州府、浙江的杭州府、湖州府等著名产粮区都变成了缺粮区,福建、苏南、徽州等地的粮食缺口更大。据此可以推知,清代中期以来这些地区:A.社会经济出现急剧衰退 B.出现了严重的自然灾害C.赋税制度变革成效不大 D.商品经济得到较快发展D地主谭晓发财致富(2)江南农业多种经营:商品化发展①经济作物品种繁多,广泛种植②农民兼营产品加工或相关副业松江、苏州:“邑之民业,首藉棉布。嘉兴、湖州:“蚕或不登时,举家辄哭”。苏湖熟,天下足湖广熟,天下足粮食生产中心转移2.手工业(1)各行业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丝织业、制瓷业、榨油业等明代花机图:宋应星《天工开物》清代珐琅瓷明朝后期,在南方出现,即开设手工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生产。(2)新经营方式“资本主义萌芽”机户出资,织工出力;计日(工)受值;3.商业:商品经济进入新的繁荣期(1)货币白银化①原因铜钱价值太低,纸币易通货膨胀。美洲白银大量流入大明元宝四十八两推动长途和大额贸易发展促进商业资本的集聚形成区域性商人群体(晋商、徽商)②影响晋商:平遥古城(2)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兴起,逐渐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盛世滋生图》(二)经济上的局限1.就全社会来看,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还占据压倒优势;2.日益僵化的专制统治,压制和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转型。物质支持社会娱乐活动丰富文化知识进一步普及思想领域新变化小说和戏曲新成就科技新知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新现象: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王守仁(王阳明)二.思想领域的变化(一)明朝中后期——反教条1.王守仁的思想(明朝中期)(1)产生背景:①程朱思想获得官方尊崇后,逐渐失去活力;②以南宋陆九渊的思想为基础王守仁从“亭前格竹”到“龙场悟道”“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②“致良知”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圣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王文成公全书》③“知行合一”(2)观点:①“良知”就是隐藏在每个人心中的“天理”;王阳明“诛心断案”(3)评价:带有主观唯心主义倾向①强调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奋发立志;②以自己的内心为准则,又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传习录》*比较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1.相同点(1)都继承孔孟“仁”“礼”的思想,属儒家学派。(2)都认为三纲五常即是天理。(3)都维护封建专制统治项目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不同点 世界本原 “理”在万物 “理”在“心”中方法论 “格物致知” “致良知”修养论 人应以外在的天理为行为规范 人应以“内心”的自修、自省达到良知哲学范畴 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2.不同点易错点:程朱理学仍为正统思想例.“龙场悟道”的故事讲述中国古代某思想家在一个夜梦中,悟得“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由此可见,这一思想家反对的是( )A.内心反省 B.知行合一C.违背自然 D.格物致知D例.明史曾这样描述过心学的风靡:“嘉(靖)隆(庆)而后,笃信程朱,不迁异说者,无复几人矣”。这一情形的出现和心学的某一特点有关,它是( )A.直达本心 B.格物致知C.慎思明辨 D.否定君权A2.李贽(明朝后期)提倡个性自由,蔑视权威和教条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二)明末清初思想界的活跃——反专制1.代表:三先生2.主要观点(1)黄宗羲:①抨击君主专制,称专制帝王为“天下之大害”②反对重农抑商,提倡“工商皆本”(2)顾炎武:区分“亡国”与“亡天下”,梁启超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3)王夫之:对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进行批判,“循天下之公”例.明末清初,出现了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三大进步思想家。其思想与传统儒家思想的关系是:A.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一种彻底否定B.完全拘泥于传统儒学的藩篱C.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D.从根本上动摇了儒学思想的主导地位C1.传统科技:处于成就总结阶段李时珍《本草纲目》,医药学徐光启《农政全书》,农学宋应星《天工开物》,工艺学徐弘祖《徐霞客游记》,地理和地质学三.科技与大型文化典籍2.明清大型典籍的编纂(标榜“文治”)【知识链接】①类书,是古代起工具书作用的资料汇编著作。根据具体内容摘录各种不同书籍上的材料,分门别类重新编排,以便学者查找。②丛书,是多部书籍的汇编。将不同的书搜集到一起一并出版,原则上保持各书原貌。(1)《永乐大典》(明成祖,最大的类书)(2)《四库全书》(清乾隆时期,最大的丛书)竹苞《四库全书》:由纪昀主持编纂,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这个婆娘不是人,九天仙女下凡尘。儿孙个个都是贼,偷得蟠桃奉至亲3.早期的西学东渐:(1)明朝后期:西方传教士来华代表:意大利人利玛窦影响:传教同时,在一定范围内传播了西方科技知识。利玛窦利玛窦和徐光启欧几里德《几何原本》(2)清朝前期:传教士运用欧洲测绘技术,帮助清廷绘制了较为精确的全国地图。《康熙皇舆全览图》中国第一幅绘有经纬网的全国地图,自清朝中叶至中华民国初年国内外出版的各种中国地图基本上都渊源于此图。◎东学西渐:明朝后期到清朝前期,欧洲传教士将中国文化介绍到西方,用拉丁文翻译“四书”“五经”等著作,一些欧洲启蒙思想家曾从儒家经书译本中汲取思想因素利玛窦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担心?此图是利玛窦所绘制的《坤舆万国全图》。在这幅地图中,利玛窦特意地把地图上第一条子午线的投影的位置转移,把中国放在正中。他担心如果中国不是作为中心出现在地图上,并仅仅占有一块不算大的地方,那么他会受到中国人的攻击。1.背景:(1)城市商品经济繁荣;(2)市民阶层的壮大;(3)社会娱乐活动的丰富;(4)文化知识的进一步普及;(5)宋元话本的发展;(6)印刷术的发展四.小说与戏曲2.小说:元末明初(以话本为基础):历史演义小说: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英雄传奇小说:施耐庵《水浒传》明代中期:神话小说:吴承恩《西游记》清代讽刺小说:吴敬梓《儒林外史》“说不尽”的奇书:曹雪芹《红楼梦》(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3.戏曲:(1)戏曲创作:长篇化,情节更加曲折 ,称为传奇(2)舞台演出:①昆曲——雅部,高雅代表:汤显祖《牡丹亭》、孔尚任《桃花扇》②京剧——花部,通俗A.渊源:徽戏与汉戏融合,吸取昆曲等优点B.地位:逐渐成为全国最流行的剧种,是中国文化的国粹之一中国科技特点:重视实践经验,轻视理论概括和抽象如果我的中国朋友们在智力上和我完全一样,那为什么像伽利略、斯蒂文、牛顿这样的伟大人物都是欧洲人,而不是中国人或印度人呢?为什么近代科学和科学革命只产生在欧洲呢?为什么直到中世纪中国还比欧洲先进,后来却会让欧洲人着了先鞭呢?怎么会产生这样的转变呢?李约瑟难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