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至鸦片战争前):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专题一 明朝的统治知识点一、明朝的建立要点 内容背景 元朝末年,政治腐败,各级官吏竭力搜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1351年,黄河下游地区爆发农民起义,很快发展到江淮地区,出现了多支反元队伍建立过程 朱元璋领导的队伍逐步强大,先是消灭南方群雄,然后向北进军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今南京),史称明太祖迁都北京 明太祖去世后,建文帝继位,采取“削藩”政策,明太祖之子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取帝位,他就是明成祖1421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加强北方防御知识点二、强化皇权的措施类别 措施中央集权 废除丞相,六部(吏、户、礼、兵、刑、工)直接向皇帝负责;分散兵权,设立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地方管理 明太祖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设立三司(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互不统属明太祖还先后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特务机构 明太祖设立锦衣卫,掌管侍卫、缉捕、刑狱等事务,成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明成祖成立东厂,明宪宗成立西厂,这些特务机构进一步强化了皇权科举改革 明朝提倡尊孔崇儒,严格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出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以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等为标准,不得随意发挥明朝科举考试对考试答卷的文体格式、段落划分以及文意,都有严格规定,称为“八股文”。八股文形式呆板,脱离实际,禁锢思想,流弊日益严重知识点三、民族关系民族 内容东北女真 明成祖在黑龙江下游设奴儿干都司。朝廷多次派人前去巡视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流域等地和库页岛,在明朝前期就已纳入有效管理蒙古族 明初,退居北方的蒙古各部与明朝时有战争1571年,明朝封蒙古俺答汗为王,并达成通贡和互市的协议,史称“隆庆和议”。它结束了明朝与蒙古约200年的敌对状态,此后明朝与蒙古之间很少爆发大规模战争知识点四、对外关系事件 内容郑和下西洋 15世纪初,明朝经济逐步繁荣,国力雄厚,成为世界上的强国明成祖时,派郑和率领船队出使西洋,提高了明朝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威望,同时推动了中外贸易发展1405 - 1433年,郑和率船队七次下西洋。郑和的船队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郑和的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发展了海上丝绸之路,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了解和友好往来,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戚继光抗倭 明朝中期,倭寇与我国海盗、奸商等相互勾结,对我国沿海的武装抢劫日益猖獗戚继光到东南沿海抗倭,他大力整顿军队,招募农民和矿工,进行严格训练,操练新阵法,被誉为“戚家军”戚继光率军英勇作战,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后又进入福建、广东,与当地抗倭将领一起消灭倭寇,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援朝战争 明朝万历年间,日本权臣丰臣秀吉发动侵略朝鲜的战争。明朝应朝鲜请求,两次出兵援助,都取得了胜利援朝战争沉重打击了日本的政治军事势力,明朝的国力因此也受到削弱。这场战争对东亚政治军事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葡萄牙占澳门 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借口遇到风浪,请求暂时借地晾晒货物。他们许诺每年缴纳白银500两,得以在澳门上岸,搭篷建屋,进行贸易1573年,葡萄牙殖民者将500两白银改交明朝地方政府。后来,明政府在澳门设置守澳官,驻扎军队,加强对澳门的管理专题二 清朝的统治知识点一、清朝的建立与入关要点 内容清朝建立 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定族称为满洲入关与统一 1644年,李自成攻占北京,明朝灭亡;吴三桂引清军入关,联合击败李自成全国统治的巩固 1644年清军入关定都北京,随后南下消灭南明政权和农民军残余,逐步统一全国知识点二、清朝的边疆治理事件 内容台湾地区 郑成功收复台湾 1661年,郑成功率军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1662年荷兰投降,台湾回归,推行屯田、传播农业技术,促进台湾开发清朝设台湾府 1683年清军攻占台湾;1684年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加强中央对台湾的管辖,巩固东南海防。西藏地区 册封制度 顺治帝赐予五世达赖“达赖喇嘛”封号;康熙帝赐予五世班禅“班禅额尔德尼”封号,确立中央对西藏宗教领袖的册封权威驻藏大臣 1727年设驻藏大臣,监督西藏政务;1751年设噶厦(地方政府),与达赖、班禅共管政教事务金瓶掣签制度 1793年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规定达赖、班禅转世需通过“金瓶掣签”认定,强化中央对西藏宗教事务的控制新疆地区 平定准噶尔叛乱 康熙帝三次亲征噶尔丹;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土尔扈特回归 1771年,渥巴锡率土尔扈特部摆脱沙俄控制,回归祖国,清政府妥善安置,巩固西北边疆蒙古 分封蒙古王公,设乌里雅苏台将军管辖漠北蒙古;通过联姻、会盟巩固统治东北 修建柳条边,设盛京、吉林、黑龙江将军,强化对东北的军事管控知识点三、清朝政治制度的强化措施 内容军机处 雍正年间设立,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军政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君主专制达到顶峰议政王大臣会议 康熙削弱其权力,乾隆时期废除,皇权进一步集中知识点四、清朝思想文化的控制措施 内容文字狱 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大兴文字狱,打压知识分子,禁锢思想(如“清风不识字”案)文化专制 大规模编纂典籍(如《四库全书》),同时销毁“违禁书籍”,强化文化控制知识点五、清朝社会矛盾的加剧表现 内容政治腐败 官僚体系臃肿,贪污盛行(如和珅贪腐案);军备废弛,军队战斗力下降财政危机 乾隆后期财政虚耗,嘉庆时期国库空虚,社会贫富分化严重土地兼并 大地主、官僚兼并土地,农民破产流亡,社会矛盾激化(如白莲教起义)知识点六、清朝对外政策的转变表现 内容闭关锁国 严格限制对外贸易,仅保留广州“一口通商”;颁布“禁海令”,禁止民间私自出海阻碍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工业革命潮流,为近代被动挨打埋下伏笔知识点七、对外冲突与交流内容雅克萨之战 1685-1686年,康熙帝两次击败沙俄侵略军,1689年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中俄东段边界马戛尔尼使团 1793年英国使团来华,要求扩大贸易、割让领土,遭乾隆帝拒绝,体现清朝“天朝上国”心态知识点八、清朝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农业 耕地扩张 大力垦荒,耕地面积显著增加(如康熙至乾隆年间耕地面积增长近40%)作物引进 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缓解粮食压力,促进人口增长手工业与商业 手工业 丝织、棉织、制瓷等行业繁荣,出现手工工场(如江宁织机达五六百张)商业 形成“天下四聚”(北京、苏州、汉口、佛山),晋商、徽商等商帮活跃,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人口增长 人口激增 康熙末年人口突破1亿,乾隆末年达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1/3负面影响 人地矛盾加剧,流民问题突出,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知识点九、清朝的文化成就文化成就 科技著作 《本草纲目》(李时珍)、《农政全书》(徐光启)、《天工开物》(宋应星)等总结性著作问世,但受“重道轻器”思想影响,科技发展滞后文学艺术 小说 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达到古典小说巅峰戏曲 昆曲兴盛,京剧形成(融合徽调、汉调等地方戏,道光年间定型)建筑 北京城扩建,紫禁城、颐和园等皇家建筑彰显皇权,承德避暑山庄用于联络边疆少数民族明清时期阶段特征总结一、政治特征明朝强化皇权 中央集权 废丞相,权分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分散兵权:改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将军权集中于兵部。设立厂卫(锦衣卫、东厂)作为特务机构,监视官民。明成祖设内阁,作为皇帝的顾问机构。地方管理 废行中书省,设“三司”(布政司、按察司、都司),分管民政、司法和军事。分封诸子为藩王,监控地方。清朝君主专制强化 军机处 雍正年间设立,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军政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文字狱与文化专制 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大兴文字狱,打压知识分子,禁锢思想。提倡尊孔读经,销毁不利书籍(如《四库全书》编纂)。腐败与闭关锁国 官吏贪污、军备废弛、土地兼并严重,社会矛盾激化。闭关锁国政策 仅开放广州一口通商,由“广州十三行”垄断外贸。二、经济特征农业发展 作物引进 明朝引进玉米、甘薯、马铃薯等高产作物。技术改进 推广双季稻,改进种植技术,粮食产量提高。手工业与商业 手工业 棉纺织业南北普及,苏州为丝织中心,景德镇为制瓷中心。出现手工工场(如江宁机户拥有织机数百张)。商业繁荣 北京、南京为全国商贸中心,形成晋商、徽商等大商帮。商品经济活跃,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人口增长 清朝乾隆末年人口达3亿,占世界三分之一。人地矛盾加剧,土地兼并严重,流民问题突出。三、思想文化特征科技成就 《本草纲目》(李时珍):药物学巨著,世界医药史重要地位。《天工开物》(宋应星):总结农业、手工业技术,被誉为“中国17世纪工艺百科全书”。《农政全书》(徐光启):系统总结古代农业经验,推动技术革新。文学艺术 小说 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戏曲 昆曲 明朝发展为全国性剧种,代表作《牡丹亭》《长生殿》。京剧 清朝道光年间形成,融合徽调、汉调等,成为“国粹”。建筑 明长城 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全长万余里,军事防御体系完善。北京城 明成祖迁都后营建,紫禁城为核心,中轴线对称布局,体现皇权至高无上。四、对外关系特征明朝对外交往 郑和下西洋 (1405-1433年) 七次远航,最远达非洲东海岸,促进中国与亚非国家友好往来。船队规模庞大(200余艘船,2.7万人),技术先进(指南针导航)。戚继光抗倭 1561年台州九战九捷,基本解除东南倭患。葡萄牙攫取澳门居住权 1553年借地晾晒货物,后长期占据。清朝对外政策 雅克萨之战 (1685-1686年) 击败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1689年),划定中俄东段边界。台湾治理 郑成功1662年收复台湾,设府管理。1684年清朝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巩固海防。边疆巩固 西藏:册封达赖、班禅,设驻藏大臣(1727年),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新疆:平定准噶尔叛乱(康熙)、大小和卓叛乱(乾隆),设伊犁将军(1762年)。土尔扈特部回归(1771年):渥巴锡率部东归,乾隆妥善安置。五、危机与挑战明朝灭亡 政治腐败、宦官专权(如魏忠贤)、财政危机、农民起义(李自成“均田免赋”口号)。1644年李自成攻占北京,崇祯帝自缢,明朝灭亡。清朝衰落 闭关锁国导致落后于世界工业革命潮流。白莲教起义(1796年)等社会动荡,国力衰退。六、疆域与民族 清朝疆域 西跨葱岭,西北至巴勒喀什池,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至台湾及钓鱼岛、赤尾屿,南至南海诸岛。民族政策 通过册封、驻军、联姻等方式加强边疆管理,促进多民族国家统一(如“金奔巴瓶”掣签制度)。大概念总结:明清时期的社会演进与文明转型 1.政治:君主专制鼎盛,集权体制强化 明朝废除丞相制度、设立厂卫特务机构,清朝通过军机处实现皇权高度集中,官僚体系日臻完备。这种高度集权的治理模式虽稳定了统治秩序,也为后期应对近代化挑战埋下体制僵化的隐患。2.经济:农耕文明巅峰,早期全球化萌芽 玉米/马铃薯推广促使人口突破四亿,手工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白银成为主要货币。但海禁政策与朝贡贸易体系,使中国错失大航海时代的发展机遇,传统经济模式渐显疲态。3.民族:疆域奠定与多元融合 通过平定准噶尔、大小金川等战役,清朝将新疆、西藏正式纳入版图。改土归流政策加速西南地区封建化,满汉蒙藏回等多民族文化在碰撞中形成"中华一体"认同。4.文化:集大成与近代化前夜 《永乐大典》《四库全书》展现文化整理成就,考据学兴盛推动学术转型。传教士引入西方科技知识,王夫之、黄宗羲等思想家的批判意识,预示着传统社会向近代转型的可能性。5.历史坐标 明清时期既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集大成阶段,也是传统社会结构遭遇深层危机的转折时期。其政治经济模式深刻塑造了现代中国的基本框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