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历史期末专题复习(新考向原创好题)0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原卷版+解析版+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七下历史期末专题复习(新考向原创好题)0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原卷版+解析版+ppt)

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历史学科
七下历史期末专题复习原创好题
0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视角1 文学艺术
1. 以下表格信息说明不同时期的唐诗风格 ( )
初唐 唐朝初建。诗人多为改变南朝“颓靡 ”诗风作准备,提倡刚健骨 气的文风
盛唐 唐朝达到盛世,唐诗也发展到顶峰。诗歌多表现诗人自信、开朗 与豪迈
中唐 唐朝经安史之乱而走向衰落。诗歌由昂扬乐观转为表达现实
晚唐 唐朝国势衰微,唐诗进入衰败期,诗人多表达颓废感伤的心情
A. 适应了统治阶级需要 B. 是表达情感唯一方式
C. 题材与风格丰富多样 D. 深受社会变迁的影响
【解析】考查点:唐诗。解题思路:
表格信息归纳
综上可知,唐诗风格深受社会变迁的影响,D项符合题意。
【答案】D
2. (跨美术·壁画鉴赏)以下对敦煌莫高窟壁画的鉴赏及解读,表明敦煌 壁画 ( )
敦煌莫高窟壁画《张议潮统军出行图》(局部)
解读:壁画描绘了张议潮(851年,唐朝政府任命张议潮为河西节度使)统军出行抗击吐蕃,收复河西的场景。画中军威赫赫,仪仗整齐,变化有 序,乐队与舞伎增添了场面气氛。
A. 能够完整地还原真实历史 B. 见证隋唐社会生活的丰富
C. 兼具史料价值与艺术价值 D. 反映当时民族文化的交融
【解析】考查点:敦煌壁画。解题思路:
绘画解读
综合可知,敦煌壁画兼具史料价值与艺术价值,C项符合题意。
【答案】C
3. (中考新考法·主题探究)下面是小历同学参与项目化学习时设计的活 动方案,该项目化学习的主题是( B )
步骤 具体要求 设计呈现
确定主题 由组长宣读并在PPT呈现
相关素材 准备 纪录片:《阎立本传奇》《吴道 子》 集体参与多媒体观看
图片:《步辇图》《送子天王图》 在活动室设展览区,参观 主题图片展
A. 社会风气的开放 B. 唐朝的绘画艺术
C. 民族文化的交融 D. 隋朝的书法名家
解题点拨 主题探究
一、审设问:根据项目化学习活动方案的内容,确定学习主题。
二、提取信息并归纳:①“ 阎立本 ”“吴道子 ”→唐朝时期著名的画 家;②“《步辇图》《送子天王图》 ”→唐朝著名的绘画作品。
①②→唐朝时期的绘画艺术。
4. 诗词、绘画中蕴含着一定的历史信息。从下面诗画中能够感受到宋代( C )
[北宋]《清明上河 图》(局部) 城中酒楼高入天,烹龙煮凤味肥鲜。 …… 招贵客,引高贤,楼上笙歌列管弦。 ——[宋]佚名《鹧鸪天》节选
A. 饮食习惯的变化 B. 宫廷宴会的奢华
C. 城市生活的繁华 D. 文人墨客的闲逸
5. 为了让同学们深入了解古代中国经典小说,杨老师就小说的创作背景 与同学们进行探讨。下面内容反映出 ( )
《三国志通俗演义》书影 创作背景:罗贯中参考斟酌《三国 志》等正史,又广采民间传说,即 根据所谓“七分事实,三分虚构 ” 特点,完成了这部鸿篇巨制 《水浒传》书影 创作背景:施耐庵根据北宋末年宋 江起义这一真实事件,在极少数真 实历史人物的基础上,虚构了梁山 泊108位义军首领
A. 二者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B. 小说有助于了解时代特征
C. 两部著作均取自民间传说 D. 艺术创作来源于现实生活
【解析】考查点:明清小说。解题思路:根据材料信息“参考……正
史……又广采民间传说 ”“根据北宋末年宋江起义这一真实事件 ”可知, 《三国志通俗演义》和《水浒传》两部文学著作的创作均参考了真实历史 事件及民间传说,以现实生活为创作来源,D项符合题意。
【答案】D
6. 2024年12月4日,春节申遗成功!京剧同样作为中国文化遗产得到广泛 认可。下面关于京剧的示意图反映了( C )
A. 国粹文化传四方
B. 传统戏曲一脉相承
C. 京剧集百家之长
D. 京剧艺术不断创新
【解析】考查点:京剧。解题思路:根据示意图信息可知,徽调不断吸收 昆曲、秦腔、京调、汉调等地方戏的优点,并加以创造和改进,后形成了 新的剧种“皮黄戏 ”,后被称为京剧。由此可知,京剧汇集了众多戏曲的 优点,集百家之长,C项符合题意。
解题点拨 示意图解读
解答本题需正确理解示意图的含义,先解读示意图,然后选择选项。A项 “ 国粹 ”即京剧,但从示意图中看不出“传四方 ”;示意图展示了京剧的 形成历程,但不符合B项“一脉相承 ”的表述,也不符合D项京剧艺术创新 的表述。
7. 中华民族厚重的历史催生出壮丽无比的文学艺术。阅读下列材料,回 答问题。(13分)
材料一 以诗记史的做法,并不始于杜甫,前代也有诸多诗歌具有诗史的 性质。但杜甫不仅继承了这一传统,而且创造性地采用多种诗歌形式,真 实地记录了安史之乱前后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历史过程。他的喜怒哀乐无不 与国事天下事相关……他对自己贫病潦倒的哀叹都与对国家盛衰的思考结 合在一起,这才使他的个人经历都变成了反映兴亡治乱的国史。
——摘编自葛晓音《唐诗宋词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指出杜甫诗歌的继承与创新之处,并说明杜甫诗歌被 称为“诗史 ”的原因。(4分)
【答案】继承与创新:继承了前代以诗记史的做法;创造性采用多种诗歌 形式记史。(2分)原因:真实记录历史;反映国家的兴亡治乱。(2分)
材料二 南宋词坛是在两种不同的音响声中逐步建立起来的。一种是亡国 的哀吟,一种是救国的呼号。这两种声音虽有明显不同,但却都是面对北 宋灭亡而发出的,其最深潜的心理情感层次都是因北宋灭亡而激发出的爱 国深情。前者往往跟自身一己之悲交织在一起。另一种声音是面对北宋的 灭亡而发出的惊天动地的怒吼,直接表达他们抗金复国、重整河山的强烈 愿望。
——摘编自陶尔夫、刘敬圻《南宋词史》
(2)根据材料二,分析南宋词坛发展的历史背景,并写出一位南宋“表 达他们抗金复国 ”的爱国词人。(3分)
【答案】背景:北宋灭亡,南宋偏安,国家处于危难之中;社会动荡不
安,人们生活在不安与恐惧之中;国破家亡激起词人心中强烈的爱国情
感。(2分,答出两点即可)爱国词人:辛弃疾。(1分,其他符合题意的 答案亦可)
材料三
(3)根据材料三,概括明清小说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小 说获得发展的原因。(4分)
【答案】特点:题材多样;内容广泛;成就卓著。(2分,任答两点即
可)原因: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文化的繁荣,为小说等大众 化文学艺术形式的出现与发展提供了条件。(2分)
(4)(中考新考法·设计活动方案)综合上述材料,请你围绕“领略古代 文学艺术 ”,设计一个活动方案。(2分)
【答案】活动方案:组织唐诗宋词诵读大会,体验诗词之美;开展明清小 说展演活动,感受小说中的世间万象。(2分,至少设计两类活动,其他 符合题意的答案亦可)
视角2 科学技术
8. 一材多设问 隋唐时期的筒车种类繁多,以下是筒车的三种类别。
卫转筒车 立于水源在低洼之处,利用人力或畜力来转动
高转筒车 高转筒车多用于南方多丘陵高地处,以人力或畜力为动力
水转筒车 水转筒车立于河边水中,以流水冲力冲激车身,能够连续 饮水自灌
(1)分析表格可知,从卫转筒车到水转筒车最大的变化是( C )
A. 生产效率不断提高
B. 应用场景更加广泛
C. 动力来源发生改变
D. 筒车结构更加复杂
【解析】考查点:筒车。解题思路:根据材料信息“人力或畜力 ”“流水 冲力 ”可知,水转筒车相较卫转筒车和高转筒车而言,动力由人力或畜力 改为流水冲力,动力来源发生改变,C项符合题意。
(2)筒车使用位置的改变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 ( )
A. 精湛高超手工技艺
B. 完全依赖工具耕作
C. 不畏辛劳耕作生产
D. 对自然环境的适应
【解析】考查点:筒车。解题思路:
表格信息归纳
综上可知,劳动人民通过改进筒车以更好地利用自然,适应不同的自然环 境,D项符合题意。
【答案】D
9. 一材多设问 在阅读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小历将名录中 的古代印刷术的发展历程绘制成如下示意图。
(1)该示意图反映了( B )
A. 中国科技发明传播广远
B. 印刷技术不断革新发展
C. 技术革新促进产业发展
D. 文化政策推动印刷进步
【解析】考查点:印刷术。解题思路:根据材料信息“手抄书籍 ”“雕版 印刷 ”“活字印刷 ”可知,中国古代的印刷技术不断革新发展,B项符合 题意。
(2)从手抄书籍到雕版印刷再到活字印刷,反映出古代在印刷科技上注 重 ( )
A. 降低印刷成本
B. 提高印刷效率
C. 改进编排格式
D. 投入人力成本
【解析】考查点:印刷术。解题思路:
示意图解读
【答案】B
10. 在火药发明前,战争是机械性力量和人的勇力与智谋的厮杀,随着火药发明和枪炮的应用,人类开始进入到热兵器时代。士兵在战场上的搏斗 再也不是决定胜负的关键,装备先进火器的军队在和冷兵器的军队作战
时,基本有绝对优势。材料表明火药的发明( B )
A. 推动了社会的变革
B. 改变了传统作战方式
C. 加快了战争的进程
D. 提高了防守方的实力
11. 某同学在整理学习笔记时,查阅到如下内容。这反映出( C )
A. 中国医药优于波斯 B. 波斯科技源于中国
C. 中外科技互学互鉴 D. 中外文化不断趋同
【解析】考查点: 中外科技文化交流 。解题思路:根据材料信息“ 收 录了中国 ”“参考了波斯 ”等可知,阿拉伯和中国科技典籍中都参考 或记录有其他国家的相关内容,体现出不同国家科技领域的互学互
鉴,C项符合题意。
12. 我国古代的科技辉煌灿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曲辕犁部件示意图 示意图解读:犁部件采用不同材质,既保证了犁的强度,又降低了成 本。犁架小巧轻便,便于农民操作,节省了人力和畜力。其短曲辕和可 调深浅的功能,使得它在南方地区能够高效地进行耕作。
(1)根据材料一,指出曲辕犁的优点和作用。(4分)
(1)根据材料一,指出曲辕犁的优点和作用。(4分)
【答案】优点:兼顾犁的强度与成本;小巧轻便;使用灵活。(2分,答 出两点即可)作用:节省了人力和畜力;提高了农业耕作的效率。(2
分)
材料二 指南针用于航海之前,远洋航行靠的是观察日月星辰的方位来判 定航向。但如果遇到阴雨天气,就可能会因无法判断航向而迷路,不仅到 达不了目的地,甚至可能遭遇海难……指南针的应用引起了航海技术的重 大改革。正如李约瑟所指出的,指南针的应用,将“原始航海时代推至终点”。
——摘编自杜石然、卢嘉锡《中国科学技术史:通史卷》
(2)(跨地理·判定航向)根据材料二,指出古代远洋航行判定航向的方 法。分析指南针的应用带来的影响。(4分)
【答案】方法:观察日月星辰的方位确定方向;使用指南针导航。(2分)影响:弥补了远洋航海的缺陷,引起航海技术重大改革;推动了世界 航海事业的发展。(2分)
(3)综合上述材料,围绕“古代科技发展 ”提炼一个观点。(2分)
【答案】【示例一】观点:劳动人民的实践助推科技发展。
【示例二】观点:科技发展推动社会进步。(2分,观点正确,符合主题 即可)
视角3 经典篇目
13. 《天工开物·乃粒》中提倡秧田与本田面积的合理比例为1 ∶25;认为 水稻自出苗到结实,“早者食水三斗,晚者食水五斗,失水即枯 ”;对各 种油料作物的出油率,水稻的秕谷率,麦子的出粉率等也进行计算与介
绍。这说明《天工开物》 ( )
A. 全面总结生产经验
B. 记载内容详细准确
C. 提出众多创新理论
D. 在世界上广泛传播
【解析】考查点:《天工开物》。解题思路:根据材料信息“合理比例为 1 :25 ”“早者食水三斗,晚者食水五斗 ”“对各种油料作物的出油率……也进行计算与介绍 ”可知,《天工开物》对于农业生产的不同内容 都有十分详细准确的记录,记载内容详细准确,B项符合题意。
【答案】B
14 . 典册存根脉,传承谱新篇 。某校七年级(1)班同学以“ 古代典籍中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为主题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 (10分)
【典籍展示】(1)(中考新考法·仿写)请从下表中选取两部或两部以上
典籍,仿照示例设计典籍展示卡二的内容,并说明设计的理由。(4分)
时期 典籍
汉代 《伤寒杂病论》《史记》《九章算术》
魏晋南北朝 《齐民要术》《后汉书》《水经注》
宋代 《梦溪笔谈》《资治通鉴》
元代 《窦娥冤》
明代 《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
清代 《红楼梦》
示例:
展示卡一 展示卡二
主题:中国古代史学巨著 展品:《史记》《资治通鉴》 主题: 展品:
【答案】【示例一】主题:中国古代医药典籍。(1分) 展品:《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1分)
设计理由:《伤寒杂病论》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总结了多种 疾病的症候。《本草纲目》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 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二者均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医药典 籍。(2分)
【示例二】主题:中国古代农业巨著。(1分) 展品:《齐民要术》《农政全书》。(1分)
设计理由:《齐民要术》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 内容十分丰富。《农政全书》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 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二者均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农业 巨著。(2分)
解题点拨 仿写
一、审设问:从表中选取典籍,仿照示例,完善展示卡二的内容,并说 明设计理由。
二、分析示例:展示卡一中的“主题 ”即为典籍的类别;“展品 ”即为 符合类别的典籍名称。
三、联系所学,组织答案:从表中选取同一类别的典籍,拟定主题,填 写卡片,再从所选典籍的内容、地位、影响等方面说明选取的理由即可。
【典籍解读】(2)(跨语文·撰写书评)根据下面展示的章节目录,概括 《梦溪笔谈》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为其撰写简要书评。(4分)
《梦溪笔谈》部分章节目录名
象数一 ·二十八宿 ·日食和月食 技艺 ·毕昇发明活字印刷 ·胆矾炼铜 器用 ·凹面镜 杂志一 ·鄜延境内有石油 ·指南针 药议 ·人体消化道与饮食药物吸收 补笔谈卷二 ·十二气历
【答案】特点:记载内容多样;对生产生活具有指导作用。(2分)书
评:本书综合了我国古代许多科技成就,在我国和世界科技史上占有重要 地位。(2分)
【感悟典籍】 (3)通过上述活动,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典籍的认识。 (2分)
【答案】认识:中国古代典籍类型多样,内容丰富,源远流长;古代典籍 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载体;古代典籍包含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 富内容,也是世界文化的宝库。(2分,言之有理答出两点即可)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历史学科
七下历史期末专题复习原创好题
0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视角1 文学艺术
1. 以下表格信息说明不同时期的唐诗风格 ( )
初唐 唐朝初建。诗人多为改变南朝“颓靡 ”诗风作准备,提倡刚健骨 气的文风
盛唐 唐朝达到盛世,唐诗也发展到顶峰。诗歌多表现诗人自信、开朗 与豪迈
中唐 唐朝经安史之乱而走向衰落。诗歌由昂扬乐观转为表达现实
晚唐 唐朝国势衰微,唐诗进入衰败期,诗人多表达颓废感伤的心情
A. 适应了统治阶级需要 B. 是表达情感唯一方式
C. 题材与风格丰富多样 D. 深受社会变迁的影响
表格信息归纳
【答案】D
2. (跨美术·壁画鉴赏)以下对敦煌莫高窟壁画的鉴赏及解读,表明敦煌 壁画 ( )
敦煌莫高窟壁画《张议潮统军出行图》(局部)
解读:壁画描绘了张议潮(851年,唐朝政府任命张议潮为河西节度使)统军出行抗击吐蕃,收复河西的场景。画中军威赫赫,仪仗整齐,变化有 序,乐队与舞伎增添了场面气氛。
A. 能够完整地还原真实历史 B. 见证隋唐社会生活的丰富
C. 兼具史料价值与艺术价值 D. 反映当时民族文化的交融
绘画解读
【答案】C
3. (中考新考法·主题探究)下面是小历同学参与项目化学习时设计的活 动方案,该项目化学习的主题是( B )
步骤 具体要求 设计呈现
确定主题 由组长宣读并在PPT呈现
相关素材 准备 纪录片:《阎立本传奇》《吴道 子》 集体参与多媒体观看
图片:《步辇图》《送子天王图》 在活动室设展览区,参观 主题图片展
A. 社会风气的开放 B. 唐朝的绘画艺术
C. 民族文化的交融 D. 隋朝的书法名家
解题点拨 主题探究
一、审设问:根据项目化学习活动方案的内容,确定学习主题。
二、提取信息并归纳:①“ 阎立本 ”“吴道子 ”→唐朝时期著名的画 家;②“《步辇图》《送子天王图》 ”→唐朝著名的绘画作品。
①②→唐朝时期的绘画艺术。
4. 诗词、绘画中蕴含着一定的历史信息。从下面诗画中能够感受到宋代( C )
[北宋]《清明上河 图》(局部) 城中酒楼高入天,烹龙煮凤味肥鲜。 …… 招贵客,引高贤,楼上笙歌列管弦。 ——[宋]佚名《鹧鸪天》节选
A. 饮食习惯的变化 B. 宫廷宴会的奢华
C. 城市生活的繁华 D. 文人墨客的闲逸
5. 为了让同学们深入了解古代中国经典小说,杨老师就小说的创作背景 与同学们进行探讨。下面内容反映出 ( )
《三国志通俗演义》书影 创作背景:罗贯中参考斟酌《三国 志》等正史,又广采民间传说,即 根据所谓“七分事实,三分虚构 ” 特点,完成了这部鸿篇巨制 《水浒传》书影 创作背景:施耐庵根据北宋末年宋 江起义这一真实事件,在极少数真 实历史人物的基础上,虚构了梁山 泊108位义军首领
A. 二者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B. 小说有助于了解时代特征
C. 两部著作均取自民间传说 D. 艺术创作来源于现实生活
【答案】D
6. 2024年12月4日,春节申遗成功!京剧同样作为中国文化遗产得到广泛 认可。下面关于京剧的示意图反映了( C )
A. 国粹文化传四方
B. 传统戏曲一脉相承
C. 京剧集百家之长
D. 京剧艺术不断创新
解题点拨 示意图解读
解答本题需正确理解示意图的含义,先解读示意图,然后选择选项。A项 “ 国粹 ”即京剧,但从示意图中看不出“传四方 ”;示意图展示了京剧的 形成历程,但不符合B项“一脉相承 ”的表述,也不符合D项京剧艺术创新 的表述。
7. 中华民族厚重的历史催生出壮丽无比的文学艺术。阅读下列材料,回 答问题。(13分)
材料一 以诗记史的做法,并不始于杜甫,前代也有诸多诗歌具有诗史的 性质。但杜甫不仅继承了这一传统,而且创造性地采用多种诗歌形式,真 实地记录了安史之乱前后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历史过程。他的喜怒哀乐无不 与国事天下事相关……他对自己贫病潦倒的哀叹都与对国家盛衰的思考结 合在一起,这才使他的个人经历都变成了反映兴亡治乱的国史。
——摘编自葛晓音《唐诗宋词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指出杜甫诗歌的继承与创新之处,并说明杜甫诗歌被 称为“诗史 ”的原因。(4分)
【答案】继承与创新:继承了前代以诗记史的做法;创造性采用多种诗歌 形式记史。(2分)原因:真实记录历史;反映国家的兴亡治乱。(2分)
材料二 南宋词坛是在两种不同的音响声中逐步建立起来的。一种是亡国 的哀吟,一种是救国的呼号。这两种声音虽有明显不同,但却都是面对北 宋灭亡而发出的,其最深潜的心理情感层次都是因北宋灭亡而激发出的爱 国深情。前者往往跟自身一己之悲交织在一起。另一种声音是面对北宋的 灭亡而发出的惊天动地的怒吼,直接表达他们抗金复国、重整河山的强烈 愿望。
——摘编自陶尔夫、刘敬圻《南宋词史》
(2)根据材料二,分析南宋词坛发展的历史背景,并写出一位南宋“表 达他们抗金复国 ”的爱国词人。(3分)
【答案】背景:北宋灭亡,南宋偏安,国家处于危难之中;社会动荡不
安,人们生活在不安与恐惧之中;国破家亡激起词人心中强烈的爱国情
感。(2分,答出两点即可)爱国词人:辛弃疾。(1分,其他符合题意的 答案亦可)
材料三
(3)根据材料三,概括明清小说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小 说获得发展的原因。(4分)
【答案】特点:题材多样;内容广泛;成就卓著。(2分,任答两点即
可)原因: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文化的繁荣,为小说等大众 化文学艺术形式的出现与发展提供了条件。(2分)
(4)(中考新考法·设计活动方案)综合上述材料,请你围绕“领略古代 文学艺术 ”,设计一个活动方案。(2分)
【答案】活动方案:组织唐诗宋词诵读大会,体验诗词之美;开展明清小 说展演活动,感受小说中的世间万象。(2分,至少设计两类活动,其他 符合题意的答案亦可)
视角2 科学技术
8. 一材多设问 隋唐时期的筒车种类繁多,以下是筒车的三种类别。
卫转筒车 立于水源在低洼之处,利用人力或畜力来转动
高转筒车 高转筒车多用于南方多丘陵高地处,以人力或畜力为动力
水转筒车 水转筒车立于河边水中,以流水冲力冲激车身,能够连续 饮水自灌
(1)分析表格可知,从卫转筒车到水转筒车最大的变化是( C )
A. 生产效率不断提高
B. 应用场景更加广泛
C. 动力来源发生改变
D. 筒车结构更加复杂
(2)筒车使用位置的改变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 ( )
A. 精湛高超手工技艺
B. 完全依赖工具耕作
C. 不畏辛劳耕作生产
D. 对自然环境的适应
表格信息归纳
【答案】D
9. 一材多设问 在阅读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小历将名录中 的古代印刷术的发展历程绘制成如下示意图。
(1)该示意图反映了( B )
A. 中国科技发明传播广远
B. 印刷技术不断革新发展
C. 技术革新促进产业发展
D. 文化政策推动印刷进步
(2)从手抄书籍到雕版印刷再到活字印刷,反映出古代在印刷科技上注 重 ( )
A. 降低印刷成本
B. 提高印刷效率
C. 改进编排格式
D. 投入人力成本
示意图解读
【答案】B
10. 在火药发明前,战争是机械性力量和人的勇力与智谋的厮杀,随着火药发明和枪炮的应用,人类开始进入到热兵器时代。士兵在战场上的搏斗 再也不是决定胜负的关键,装备先进火器的军队在和冷兵器的军队作战
时,基本有绝对优势。材料表明火药的发明( B )
A. 推动了社会的变革
B. 改变了传统作战方式
C. 加快了战争的进程
D. 提高了防守方的实力
11. 某同学在整理学习笔记时,查阅到如下内容。这反映出( C )
A. 中国医药优于波斯 B. 波斯科技源于中国
C. 中外科技互学互鉴 D. 中外文化不断趋同
12. 我国古代的科技辉煌灿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曲辕犁部件示意图 示意图解读:犁部件采用不同材质,既保证了犁的强度,又降低了成 本。犁架小巧轻便,便于农民操作,节省了人力和畜力。其短曲辕和可 调深浅的功能,使得它在南方地区能够高效地进行耕作。
(1)根据材料一,指出曲辕犁的优点和作用。(4分)
(1)根据材料一,指出曲辕犁的优点和作用。(4分)
【答案】优点:兼顾犁的强度与成本;小巧轻便;使用灵活。(2分,答 出两点即可)作用:节省了人力和畜力;提高了农业耕作的效率。(2
分)
材料二 指南针用于航海之前,远洋航行靠的是观察日月星辰的方位来判 定航向。但如果遇到阴雨天气,就可能会因无法判断航向而迷路,不仅到 达不了目的地,甚至可能遭遇海难……指南针的应用引起了航海技术的重 大改革。正如李约瑟所指出的,指南针的应用,将“原始航海时代推至终点”。
——摘编自杜石然、卢嘉锡《中国科学技术史:通史卷》
(2)(跨地理·判定航向)根据材料二,指出古代远洋航行判定航向的方 法。分析指南针的应用带来的影响。(4分)
【答案】方法:观察日月星辰的方位确定方向;使用指南针导航。(2分)影响:弥补了远洋航海的缺陷,引起航海技术重大改革;推动了世界 航海事业的发展。(2分)
(3)综合上述材料,围绕“古代科技发展 ”提炼一个观点。(2分)
【答案】【示例一】观点:劳动人民的实践助推科技发展。
【示例二】观点:科技发展推动社会进步。(2分,观点正确,符合主题 即可)
视角3 经典篇目
13. 《天工开物·乃粒》中提倡秧田与本田面积的合理比例为1 ∶25;认为 水稻自出苗到结实,“早者食水三斗,晚者食水五斗,失水即枯 ”;对各 种油料作物的出油率,水稻的秕谷率,麦子的出粉率等也进行计算与介
绍。这说明《天工开物》 ( )
A. 全面总结生产经验
B. 记载内容详细准确
C. 提出众多创新理论
D. 在世界上广泛传播
【答案】B
14 . 典册存根脉,传承谱新篇 。某校七年级(1)班同学以“ 古代典籍中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为主题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 (10分)
【典籍展示】(1)(中考新考法·仿写)请从下表中选取两部或两部以上
典籍,仿照示例设计典籍展示卡二的内容,并说明设计的理由。(4分)
时期 典籍
汉代 《伤寒杂病论》《史记》《九章算术》
魏晋南北朝 《齐民要术》《后汉书》《水经注》
宋代 《梦溪笔谈》《资治通鉴》
元代 《窦娥冤》
明代 《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
清代 《红楼梦》
示例:
展示卡一 展示卡二
主题:中国古代史学巨著 展品:《史记》《资治通鉴》 主题: 展品:
【答案】【示例一】主题:中国古代医药典籍。(1分) 展品:《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1分)
设计理由:《伤寒杂病论》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总结了多种 疾病的症候。《本草纲目》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 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二者均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医药典 籍。(2分)
【示例二】主题:中国古代农业巨著。(1分) 展品:《齐民要术》《农政全书》。(1分)
设计理由:《齐民要术》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 内容十分丰富。《农政全书》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 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二者均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农业 巨著。(2分)
解题点拨 仿写
一、审设问:从表中选取典籍,仿照示例,完善展示卡二的内容,并说 明设计理由。
二、分析示例:展示卡一中的“主题 ”即为典籍的类别;“展品 ”即为 符合类别的典籍名称。
三、联系所学,组织答案:从表中选取同一类别的典籍,拟定主题,填 写卡片,再从所选典籍的内容、地位、影响等方面说明选取的理由即可。
【典籍解读】(2)(跨语文·撰写书评)根据下面展示的章节目录,概括 《梦溪笔谈》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为其撰写简要书评。(4分)
《梦溪笔谈》部分章节目录名
象数一 ·二十八宿 ·日食和月食 技艺 ·毕昇发明活字印刷 ·胆矾炼铜 器用 ·凹面镜 杂志一 ·鄜延境内有石油 ·指南针 药议 ·人体消化道与饮食药物吸收 补笔谈卷二 ·十二气历
【答案】特点:记载内容多样;对生产生活具有指导作用。(2分)书
评:本书综合了我国古代许多科技成就,在我国和世界科技史上占有重要 地位。(2分)
【感悟典籍】 (3)通过上述活动,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典籍的认识。 (2分)
【答案】认识:中国古代典籍类型多样,内容丰富,源远流长;古代典籍 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载体;古代典籍包含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 富内容,也是世界文化的宝库。(2分,言之有理答出两点即可)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44张PPT)
统编2024七下历史同步精品课件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统编新版七下历史 期末复习(新考向)讲解课件
七下历史期末专题复习原创好题
0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视角1 文学艺术
1. 以下表格信息说明不同时期的唐诗风格(  )
初唐 唐朝初建。诗人多为改变南朝“颓靡”诗风作准备,提倡刚健骨
气的文风
盛唐 唐朝达到盛世,唐诗也发展到顶峰。诗歌多表现诗人自信、开朗
与豪迈
中唐 唐朝经安史之乱而走向衰落。诗歌由昂扬乐观转为表达现实
晚唐 唐朝国势衰微,唐诗进入衰败期,诗人多表达颓废感伤的心情
A. 适应了统治阶级需要 B. 是表达情感唯一方式
C. 题材与风格丰富多样 D. 深受社会变迁的影响
【解析】考查点:唐诗。解题思路:
表格信息归纳
综上可知,唐诗风格深受社会变迁的影响,D项符合题意。
【答案】D
2. (跨美术·壁画鉴赏)以下对敦煌莫高窟壁画的鉴赏及解读,表明敦煌
壁画(  )
敦煌莫高窟壁画《张议潮统军出行图》(局部)
解读:壁画描绘了张议潮(851年,唐朝政府任命张议潮为河西节度使)
统军出行抗击吐蕃,收复河西的场景。画中军威赫赫,仪仗整齐,变化有
序,乐队与舞伎增添了场面气氛。
A. 能够完整地还原真实历史 B. 见证隋唐社会生活的丰富
C. 兼具史料价值与艺术价值 D. 反映当时民族文化的交融
【解析】考查点:敦煌壁画。解题思路:
绘画解读
综合可知,敦煌壁画兼具史料价值与艺术价值,C项符合题意。
【答案】C
3. (中考新考法·主题探究)下面是小历同学参与项目化学习时设计的活
动方案,该项目化学习的主题是( B )
步骤 具体要求 设计呈现
确定主题 由组长宣读并在PPT呈现
相关素材准备 纪录片:《阎立本传奇》《吴道子》 集体参与多媒体观看
图片:《步辇图》《送子天王图》 在活动室设展览区,参观主题图片展
B
A. 社会风气的开放 B. 唐朝的绘画艺术
C. 民族文化的交融 D. 隋朝的书法名家
主题探究
一、审设问:根据项目化学习活动方案的内容,确定学习主题。
二、提取信息并归纳:①“阎立本”“吴道子”→唐朝时期著名的画家;②“《步辇图》《送子天王图》”→唐朝著名的绘画作品。
①②→唐朝时期的绘画艺术。
解题点拨
4. 诗词、绘画中蕴含着一定的历史信息。从下面诗画中能够感受到宋代
( C )
[北宋]《清明上河 图》(局部)   城中酒楼高入天,烹龙煮凤味肥鲜。……
招贵客,引高贤,楼上笙歌列管弦。
——[宋]佚名《鹧鸪天》节选
A. 饮食习惯的变化 B. 宫廷宴会的奢华
C. 城市生活的繁华 D. 文人墨客的闲逸
C
5. 为了让同学们深入了解古代中国经典小说,杨老师就小说的创作背景
与同学们进行探讨。下面内容反映出(  )
《三国志通俗演义》书影 创作背景:罗贯中参考斟酌《三国
志》等正史,又广采民间传说,即
根据所谓“七分事实,三分虚构”
特点,完成了这部鸿篇巨制
《水浒传》书影
创作背景:施耐庵根据北宋末年宋
江起义这一真实事件,在极少数真
实历史人物的基础上,虚构了梁山
泊108位义军首领
A. 二者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B. 小说有助于了解时代特征
C. 两部著作均取自民间传说 D. 艺术创作来源于现实生活
【解析】考查点:明清小说。解题思路:根据材料信息“参考……正
史……又广采民间传说”“根据北宋末年宋江起义这一真实事件”可知,
《三国志通俗演义》和《水浒传》两部文学著作的创作均参考了真实历史
事件及民间传说,以现实生活为创作来源,D项符合题意。
【答案】D
6. 2024年12月4日,春节申遗成功!京剧同样作为中国文化遗产得到广泛
认可。下面关于京剧的示意图反映了( C )
A. 国粹文化传四方
B. 传统戏曲一脉相承
C. 京剧集百家之长
D. 京剧艺术不断创新
C
【解析】考查点:京剧。解题思路:根据示意图信息可知,徽调不断吸收
昆曲、秦腔、京调、汉调等地方戏的优点,并加以创造和改进,后形成了
新的剧种“皮黄戏”,后被称为京剧。由此可知,京剧汇集了众多戏曲的
优点,集百家之长,C项符合题意。
示意图解读
解答本题需正确理解示意图的含义,先解读示意图,然后选择选项。A项“国粹”即京剧,但从示意图中看不出“传四方”;示意图展示了京剧的形成历程,但不符合B项“一脉相承”的表述,也不符合D项京剧艺术创新的表述。
解题点拨
7. 中华民族厚重的历史催生出壮丽无比的文学艺术。阅读下列材料,回
答问题。(13分)
材料一 以诗记史的做法,并不始于杜甫,前代也有诸多诗歌具有诗史的
性质。但杜甫不仅继承了这一传统,而且创造性地采用多种诗歌形式,真
实地记录了安史之乱前后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历史过程。他的喜怒哀乐无不
与国事天下事相关……他对自己贫病潦倒的哀叹都与对国家盛衰的思考结
合在一起,这才使他的个人经历都变成了反映兴亡治乱的国史。
——摘编自葛晓音《唐诗宋词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指出杜甫诗歌的继承与创新之处,并说明杜甫诗歌被
称为“诗史”的原因。(4分)
(1)根据材料一,指出杜甫诗歌的继承与创新之处,并说明杜甫诗歌被
称为“诗史”的原因。(4分)
【答案】继承与创新:继承了前代以诗记史的做法;创造性采用多种诗歌
形式记史。(2分)原因:真实记录历史;反映国家的兴亡治乱。(2分)
材料二 南宋词坛是在两种不同的音响声中逐步建立起来的。一种是亡国
的哀吟,一种是救国的呼号。这两种声音虽有明显不同,但却都是面对北
宋灭亡而发出的,其最深潜的心理情感层次都是因北宋灭亡而激发出的爱
国深情。前者往往跟自身一己之悲交织在一起。另一种声音是面对北宋的
灭亡而发出的惊天动地的怒吼,直接表达他们抗金复国、重整河山的强烈
愿望。
——摘编自陶尔夫、刘敬圻《南宋词史》
(2)根据材料二,分析南宋词坛发展的历史背景,并写出一位南宋“表
达他们抗金复国”的爱国词人。(3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南宋词坛发展的历史背景,并写出一位南宋“表
达他们抗金复国”的爱国词人。(3分)
【答案】背景:北宋灭亡,南宋偏安,国家处于危难之中;社会动荡不
安,人们生活在不安与恐惧之中;国破家亡激起词人心中强烈的爱国情
感。(2分,答出两点即可)爱国词人:辛弃疾。(1分,其他符合题意的
答案亦可)
材料三
(3)根据材料三,概括明清小说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小
说获得发展的原因。(4分)
【答案】特点:题材多样;内容广泛;成就卓著。(2分,任答两点即
可)原因: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文化的繁荣,为小说等大众
化文学艺术形式的出现与发展提供了条件。(2分)
(4)(中考新考法·设计活动方案)综合上述材料,请你围绕“领略古代
文学艺术”,设计一个活动方案。(2分)
【答案】活动方案:组织唐诗宋词诵读大会,体验诗词之美;开展明清小
说展演活动,感受小说中的世间万象。(2分,至少设计两类活动,其他
符合题意的答案亦可)
视角2 科学技术
8. 隋唐时期的筒车种类繁多,以下是筒车的三种类别。
一材多设问
卫转筒车 立于水源在低洼之处,利用人力或畜力来转动
高转筒车 高转筒车多用于南方多丘陵高地处,以人力或畜力为动力
水转筒车 水转筒车立于河边水中,以流水冲力冲激车身,能够连续
饮水自灌
(1)分析表格可知,从卫转筒车到水转筒车最大的变化是(  )
A. 生产效率不断提高
B. 应用场景更加广泛
C. 动力来源发生改变
D. 筒车结构更加复杂
【解析】考查点:筒车。解题思路:根据材料信息“人力或畜力”“流水
冲力”可知,水转筒车相较卫转筒车和高转筒车而言,动力由人力或畜力
改为流水冲力,动力来源发生改变,C项符合题意。
C
(2)筒车使用位置的改变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  )
A. 精湛高超手工技艺
B. 完全依赖工具耕作
C. 不畏辛劳耕作生产
D. 对自然环境的适应
【解析】考查点:筒车。解题思路:
表格信息归纳
综上可知,劳动人民通过改进筒车以更好地利用自然,适应不同的自然环
境,D项符合题意。
【答案】D
9. 在阅读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小历将名录中
的古代印刷术的发展历程绘制成如下示意图。
一材多设问
(1)该示意图反映了( B )
A. 中国科技发明传播广远
B. 印刷技术不断革新发展
C. 技术革新促进产业发展
D. 文化政策推动印刷进步
【解析】考查点:印刷术。解题思路:根据材料信息“手抄书籍”“雕版
印刷”“活字印刷”可知,中国古代的印刷技术不断革新发展,B项符合
题意。
B
(2)从手抄书籍到雕版印刷再到活字印刷,反映出古代在印刷科技上注
重(  )
A. 降低印刷成本
B. 提高印刷效率
C. 改进编排格式
D. 投入人力成本
【解析】考查点:印刷术。解题思路:
示意图解读
【答案】B
10. 在火药发明前,战争是机械性力量和人的勇力与智谋的厮杀,随着火
药发明和枪炮的应用,人类开始进入到热兵器时代。士兵在战场上的搏斗
再也不是决定胜负的关键,装备先进火器的军队在和冷兵器的军队作战
时,基本有绝对优势。材料表明火药的发明( B )
A. 推动了社会的变革
B. 改变了传统作战方式
C. 加快了战争的进程
D. 提高了防守方的实力
B
11. 某同学在整理学习笔记时,查阅到如下内容。这反映出( C )
A. 中国医药优于波斯 B. 波斯科技源于中国
C. 中外科技互学互鉴 D. 中外文化不断趋同
C
【解析】考查点:中外科技文化交流。解题思路:根据材料信息“收
录了中国”“参考了波斯”等可知,阿拉伯和中国科技典籍中都参考
或记录有其他国家的相关内容,体现出不同国家科技领域的互学互
鉴,C项符合题意。
12. 我国古代的科技辉煌灿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曲辕犁部件示意图
示意图解读:犁部件采用不同材质,既保证了犁的强度,又降低了成
本。犁架小巧轻便,便于农民操作,节省了人力和畜力。其短曲辕和可
调深浅的功能,使得它在南方地区能够高效地进行耕作。
(1)根据材料一,指出曲辕犁的优点和作用。(4分)
(1)根据材料一,指出曲辕犁的优点和作用。(4分)
【答案】优点:兼顾犁的强度与成本;小巧轻便;使用灵活。(2分,答出两点即可)作用:节省了人力和畜力;提高了农业耕作的效率。(2分)
(2)(跨地理·判定航向)根据材料二,指出古代远洋航行判定航向的方
法。分析指南针的应用带来的影响。(4分)
(3)综合上述材料,围绕“古代科技发展”提炼一个观点。(2分)
材料二 指南针用于航海之前,远洋航行靠的是观察日月星辰的方位来判
定航向。但如果遇到阴雨天气,就可能会因无法判断航向而迷路,不仅到
达不了目的地,甚至可能遭遇海难……指南针的应用引起了航海技术的重
大改革。正如李约瑟所指出的,指南针的应用,将“原始航海时代推至终
点”。
——摘编自杜石然、卢嘉锡《中国科学技术史:通史卷》
(2)(跨地理·判定航向)根据材料二,指出古代远洋航行判定航向的方
法。分析指南针的应用带来的影响。(4分)
【答案】方法:观察日月星辰的方位确定方向;使用指南针导航。(2
分)影响:弥补了远洋航海的缺陷,引起航海技术重大改革;推动了世界
航海事业的发展。(2分)
(3)综合上述材料,围绕“古代科技发展”提炼一个观点。(2分)
【答案】【示例一】观点:劳动人民的实践助推科技发展。
【示例二】观点:科技发展推动社会进步。(2分,观点正确,符合主题
即可)
视角3 经典篇目
13. 《天工开物·乃粒》中提倡秧田与本田面积的合理比例为1∶25;认为
水稻自出苗到结实,“早者食水三斗,晚者食水五斗,失水即枯”;对各
种油料作物的出油率,水稻的秕谷率,麦子的出粉率等也进行计算与介
绍。这说明《天工开物》(  )
A. 全面总结生产经验
B. 记载内容详细准确
C. 提出众多创新理论
D. 在世界上广泛传播
【解析】考查点:《天工开物》。解题思路:根据材料信息“合理比例为
1:25”“早者食水三斗,晚者食水五斗”“对各种油料作物的出油
率……也进行计算与介绍”可知,《天工开物》对于农业生产的不同内容
都有十分详细准确的记录,记载内容详细准确,B项符合题意。
【答案】B
14. 典册存根脉,传承谱新篇。某校七年级(1)班同学以“古代典籍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请你参与。(10分)
【典籍展示】(1)(中考新考法·仿写)请从下表中选取两部或两部以上
典籍,仿照示例设计典籍展示卡二的内容,并说明设计的理由。(4分)
时期 典籍
汉代 《伤寒杂病论》《史记》《九章算术》
魏晋南北朝 《齐民要术》《后汉书》《水经注》
宋代 《梦溪笔谈》《资治通鉴》
元代 《窦娥冤》
明代 《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
清代 《红楼梦》
展示卡一 展示卡二
主题:中国古代史学巨著 展品:《史记》《资治通鉴》 主题:
展品:
示例:
【答案】【示例一】主题:中国古代医药典籍。(1分)
展品:《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1分)
设计理由:《伤寒杂病论》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总结了多种
疾病的症候。《本草纲目》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
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二者均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医药典
籍。(2分)
设计理由:《齐民要术》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
内容十分丰富。《农政全书》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
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二者均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农业
巨著。(2分)
【示例二】主题:中国古代农业巨著。(1分)
展品:《齐民要术》《农政全书》。(1分)
仿写
一、审设问:从表中选取典籍,仿照示例,完善展示卡二的内容,并说明设计理由。
二、分析示例:展示卡一中的“主题”即为典籍的类别;“展品”即为符合类别的典籍名称。
三、联系所学,组织答案:从表中选取同一类别的典籍,拟定主题,填写卡片,再从所选典籍的内容、地位、影响等方面说明选取的理由即可。
解题点拨
【典籍解读】(2)(跨语文·撰写书评)根据下面展示的章节目录,概括
《梦溪笔谈》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为其撰写简要书评。(4分)
《梦溪笔谈》部分章节目录名 象数一 ·二十八宿 ·日食和月食 技艺 ·毕昇发明活字印刷 ·胆矾炼铜 器用 ·凹面镜 杂志一
·鄜延境内有石油
·指南针
药议
·人体消化道与饮食药物吸收
补笔谈卷二
·十二气历
【答案】特点:记载内容多样;对生产生活具有指导作用。(2分)书
评:本书综合了我国古代许多科技成就,在我国和世界科技史上占有重要
地位。(2分)
【典籍解读】(2)(跨语文·撰写书评)根据下面展示的章节目录,概括
《梦溪笔谈》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为其撰写简要书评。(4分)
【感悟典籍】(3)通过上述活动,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典籍的认识。
(2分)
【答案】认识:中国古代典籍类型多样,内容丰富,源远流长;古代典籍
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载体;古代典籍包含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
富内容,也是世界文化的宝库。(2分,言之有理答出两点即可)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