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8张PPT)路在何方?——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故乡》思考:鲁迅认为的“路”是怎么来的?你认同他的看法吗?(试着用课本里面的话来回答)路的形成:①原始人在自然界中打猎、捕鱼、采集食物,其习惯性的足迹就形成了“路”②人类转向定居生活以后,以住地为中心的交通进一步发展,但运输物品依赖的仍是天然的道路与河流一、探古造路——从陆路到水路二、访世寻路——从内陆到海洋三、科技拓路——从落后到先进四、纵横论路——从局部到整体一、探古造路——从陆路到水路探究:阅读课本P69-70,概括古代的东西方在陆路与水路方面各有哪些成就?西方中国BC3世纪BC2世纪【罗马帝国】修道路把罗马和各行省连接起来,形成“条条大路通罗马”的盛况【秦朝】修筑的驰道、直道、五尺道等,构成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性道路网;开凿沟通湘水与离水的灵渠,沟通了长江与珠江【汉朝】开辟丝绸之路,使其成为连接亚、欧、北非的大通道6世纪【隋朝】开通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沟通中国南北BC8世纪【春秋】已有运河,如邗沟、芍陂【史纲上】【战国】都江堰、郑国渠【史纲上】7世纪【唐朝】驿道以长安为中心向各方辐射14世纪【元朝】扩展汉唐交通网,在全国遍设驿站,构成以大都为中心通向全国乃至境外的驿路交通网;重新开通京杭大运河,为世界之最驿站制度【史纲上】(1)驿道: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驿道。(2)驿站:为公差人员提供交通和生活服务,并运输官府物资(3)急递铺:传递公文思考:隋朝开通的大运河与元朝重开的大运河是否一样?17世纪【法国】开通米迪运河/朗格多克运河【荷兰】阿姆斯特丹建立运河系统原始人在自然界中打猎、捕鱼、采集食物,其习惯性的足迹就形成了“路”。——P69第一段一、探古造路——从陆路到水路【史料阅读】P69(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汉书·贾山传》思考:材料反映了什么?人工的路天然的路转变的原因?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学习聚焦P69】/生产的推动同:(1)积极:(2)消极:一、探古造路——从陆路到水路思考:秦朝修的道路与罗马帝国修的道路有何异同?①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②有利于各地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③便利了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加重徭役负担,激化社会矛盾异:秦朝交通体系呈现闭合的特点罗马交通体系呈现开放的特点法国米迪运河全长241千米,被誉为17世纪最伟大的工程之一,罗马人最早提出修建但未实现,直到1667年路易十四执政时期才真真开始修建,法国工程师皮埃尔·德里凯主持设计并建造。米迪运河于1681年开通。一、探古造路——从陆路到水路思考:法国米迪运河和荷兰阿姆斯特丹运河的开凿各有什么历史意义?意义:(1)开辟了避开直布罗陀海峡、连接地中海和大西洋的新通道(2)是欧洲历史最悠久且目前仍在通航的运河之一意义:是荷兰经济和文化繁荣的重要体现二、访世寻路——从内陆到海洋1.新航路开辟前的寻路之旅思考:此时期的海洋探索有哪些活动?地域 分期 探索中国 西汉宋元明朝西方已初步形成东、南两条航线:a.东线通向朝鲜半岛、日本b.南线通向印度洋造船工艺和航海技术有重大进步:海载船重量、抗沉性能提高,磁罗盘、实用航海图、天文定位技术广泛应用思考:两则材料反映了什么?1405-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二、访世寻路——从内陆到海洋1.新航路开辟前的寻路之旅地域 分期 探索中国 西汉宋元明朝西方 波里尼西亚人腓尼基人维京人阿拉伯人已初步形成东、南两条航线:a.东线通向朝鲜半岛、日本b.南线通向印度洋造船工艺和航海技术有重大进步:海载船重量、抗沉性能提高,磁罗盘、实用航海图、天文定位技术广泛应用1405-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思考:此时期的海洋探索有哪些活动?很早就在太平洋诸岛活动首次横渡地中海在北大西洋和北海地区探险在印度洋开展繁忙的海上贸易波里尼西亚腓尼基思考:通过此表,思考新航路开辟前中西方间的海洋探索有何特点?中国古代已经形成了连通中国与东亚、南亚、西亚、非洲等地的“海上丝绸之路”拥有先进的航海技术以和平为主以局部探索为主受制于航海技术以掠夺为主新航路开辟示意图1487迪亚士1497-1498达·伽马1492哥伦布1519-1522麦哲伦1521麦哲伦被杀葡萄牙西班牙思考:此时期的海洋探索有哪些新的变化?二、访世寻路——从内陆到海洋2.新航路开辟后的寻路之旅——开辟新航路:15世纪末-16世纪初除此之外,欧洲人还开辟了北大西洋和南太平洋的海上航线卡伯特卡蒂埃哈得逊巴伦支俄罗斯人1497 卡伯特父子(英)→纽芬兰岛16C 卡蒂埃(法)→拉布拉多半岛16C 巴伦支(荷)→3次北冰洋17C初 哈德逊(英)效力于荷 探索北冰洋→亚洲的航路1578 德雷克(英)→合恩角(美洲南端)1642-1643 塔斯曼(荷)→环航澳大利亚,到达新西兰和塔斯马尼亚岛塔斯曼德雷克北大西洋南半球二、访世寻路——从内陆到海洋2.新航路开辟后的寻路之旅——开辟新航路:15世纪末-16世纪初【史纲下】高一学考不考,未曾上过,选考要考俄罗斯人 开辟北太平洋→北冰洋新航路的开辟让全球海路大通,世界主要的大洋和大陆之间,通过海上航线建立了直接联系,环球交通网络逐渐形成。思考:除了史纲下与第七课中所讲到的影响,在本课中还提到了哪些影响?3.近代的寻路之旅——开凿运河:19世纪末-20世纪初二、访世寻路——从内陆到海洋运河名称 通航时间 位置 意义苏伊士运河 1869巴拿马运河 1914埃及境内连接了红海和地中海成为西欧和南亚、东亚之间最近、最直接的水上通道中美洲极大地缩短了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的航行距离三、科技拓路——从落后到先进1.工业革命前的交通工具橇思考:陆上运输工具的进步对路有何影响?轮车约公元前3500年两河流域的双轮车示意图【课前导语】P69a.轮子的创造,让人类的运输方式实现由滑动到滚动的飞跃b.轮车的使用大大提高了运载量和运送速度,是交通史上的里程碑事件P70驯养动物(畜力)橇的使用(工具)发明轮车(工具)人工搬运(人力)18071812年1814年19世纪上半期19世纪80年代三、科技拓路——从落后到先进2.工业革命后的交通工具美国人富尔顿发明了汽船西方英国人制造的汽船试航成功英国人斯蒂芬森改进了蒸汽机车英国带动下,欧美国家纷纷修建铁路网德国人发明汽车(20世纪前还未普及)西方:发展的社会日新月异19世纪60年代中期1872年1881年1909年中国中国人制造的“黄鹄号”蒸汽汽船试航成功官督商办的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成立意义:揭开了中国近代造船工业的序幕意义:成为中国近代航运史上的里程碑1867巴黎的米肖父子制造了“自行车”(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才成为主要代步工具之一)唐胥铁路意义:中国人在自己国土上修建的第一条实用铁路京张铁路竣工(詹天佑,“人”字形路轨,解决了陡坡问题)意义: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中国:追赶的脚步从未停歇【思考点】P73你怎样理解轮船招商局在中国近代航运史上的意义?a.打破列强对中国航运业的垄断b.引进西方股份制,在中国走出一条招商引资募股方式创办的企业之路c.率先采用新式交通工具和实行近代经营管理制度,培养了第一批航运经营管理人才近代中国的铁路业主要掌握在列强手中。到1911年,由外国人控制的中国铁路里程近9000千米,占总里程数的90%以上若地势阻隔,不能相通,故必铁路成,则万里之外,旦夕可至;小民生业,靡不流通;朝廷法旨,靡不洞达;山川之产,靡不尽出;风俗之陋,靡不尽除。使中国各省铁路全通,则国家气象大变:商民货物之蕃息,当增十倍;国家岁入之数,亦增十倍。至于调兵之捷速,可省多营;转漕无阻,可备海梗;民间无差徭科派之困,官吏无驿站办差之累。——张謇《代鄂督条陈立国自强疏》,《张謇全集》第1册(1)经济:打破内地的封闭状态,加强了沿海与内地、城市与乡村的联系,加速了自然经济的瓦解,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2)城市化:推动了中国城市化,带动铁路沿线城市兴起并成为新的经济中心。(3)交通:推动了铁路工业和相关工矿业的发展。(4)政治: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联系,增强民族凝聚力。(5)社会:在一定程度上冲击封建习俗。【问题探究】P741.积极作用: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使中国由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型2.消极作用:近代中国铁路掌握在列强手中,成为列强侵略和征服中国的工具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分析铁路建设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三、科技拓路——从落后到先进思考:结合课本知识,分析两次工业革命使人类交通发生哪些重大变化?欧美各国纷纷修建铁路网蒸汽机和内燃机逐渐成为驱动船舶的主要动力,吨位大、速度快、航距远的远洋轮船出现,远洋运输业发展起来三、科技拓路——从落后到先进铁路成为陆路交通的主干,带动机器制造业、钢铁业、建筑业的发展,人类步入铁路时代四、纵横论路——从局部到整体思考:请结合史实,举例说明人类交通变迁对社会的影响?影响一:交通的改进,加强了各地的沟通,促进了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举例:秦朝的“车同轨”政策和道路建设,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不同地区经济往来,影响深远清江浦(今江苏淮安主城区)因京杭大运河崛起,又因漕运路线改变和津浦铁路开通而衰。郑州位于京汉铁路和陇海铁路交汇,其发展因此超过洛阳和开封。美国伊利运河的开凿客观上促使纽约逐渐发展为国际化经济和金融中心。英国通海运河使曼彻斯特迅速崛起。四、纵横论路——从局部到整体影响二:交通的改变影响了城市的发展带动了城市格局变化四、纵横论路——从局部到整体甘肃博物馆藏邮驿(主要为官方服务)画像砖明朝民信局(民间通信机构)收据1878年天津海关书信局对公众开放邮寄业务1897年大清邮政官局,是近代中国国家邮政的开端影响三:交通的改善方便了物品传递和信息交流带动了社会生活的变化【小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