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8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课程标准】了解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与资产阶级革命之间的历史渊源。【教学目标】掌握文艺复兴运动的背景、基本内容、意义;了解马丁 路德改革的背景、主要内容,宗教改革确立的新教及意义;知道近代科学时期的主要成就,理解科学发展与思想解放间的关系。掌握启蒙运动的背景、重要成就,清楚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三者的联系和区别。【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近代欧洲三次思想解放运动和科学革命。教学难点:三次思想解放运动的比较,导致三次思想解放运动差异的原因。【内容主旨】从肯定现世欲望到直接对话上帝,从探索自然奥秘到思考社会法则。在人文主义和理性思维的引领下,欧洲人逐渐走出神权蒙蔽的阴影,重新树立了理性的权威。【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8课——《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在学习本课之前,请大家一起来一张中世纪时期的七艺图。七艺为西方人的七门主要学科。图片中的每一位女神代表一门学科。我们可以将图片放大。请问大家,这位女神代表什么学科?图片正中间有两位人物,我们再把他们放大。左边是苏格拉底,右边是柏拉图。为什么放这两位人物呢?因为中世纪的七艺最早起源于古希腊时期,成型于古罗马时期,在中世纪时得以传承。但请大家注意。图片正中央还有一位女神,手中拿着飘带,上面写着“所有的智慧源于上帝。”上帝的智慧则是所谓的神学。大家可以发现,神学居于所有学科的正中间。当时甚至有这样的说法:“哲学应当像婢女服侍主人那样为神圣的经典服务。”同学们,从这样一张图中,大家能够看出中世纪的欧洲在思想文化上呈现出怎样的特点?(同学回答)没错,大家会发现,体现人类智慧和才能的音乐、算数、几何等学科都成为了神学的附庸。这便是刚刚xx同学所说的“神权垄断思想”。恩格斯如是说道:“中世纪的历史只知道一种形式的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中世纪的神学是最高的学问,人的地位则被忽视。然而,就在神权笼罩的黑暗表象下,一些逐渐萌发的新的文化现象正带来新时代的曙光。这便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四次思想解放运动,它们将带着中世纪的欧洲人一步步地挣脱神学的枷锁!让一个大写的“人”字在欧洲大地上重新站立起来。那么,遭受宗教蒙蔽的人是如何一步步地被解放的呢?(板书:人的解放)二、教学新课总环节一:人的解放:挣脱神学枷锁,树立理性权威环节一:文艺复兴——肯定现世欲望我们先来关注发生在14到17世纪的文艺复兴。大家初中的时候已经学习了文艺复兴的相关内容。想必对文艺复兴时期“文学三杰”(彼特拉克、但丁、薄伽丘)及“艺术三杰”(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的大名有所耳闻。文学三杰与艺术三杰他们在自己的文学及艺术作品中流露出什么情感,表达了哪些诉求呢?我们不妨来看几段“文学三杰”的作品语录:大家熟悉的诗人但丁,在其代表作《神曲》中,讲述了自己游历天堂、地狱及炼狱的见闻。在仙乐缭绕的天堂,但丁看到了自己青年时代心爱的女子贝德丽采。随后,他来到了地狱,在九层地狱的第八层,一个倒立着的不停抖动的幽灵映入了但丁的眼帘。这个滑稽的幽灵正是教皇尼古拉三世。大家都知道,在中世纪,教皇享有和国王一样的威望,教权甚至还能压倒皇权。但丁为何要将教皇置于地狱底层呢?或者说,他对天主教会统治的态度如何呢?没错,大家从中读出了但丁对教会统治的蔑视和不满。在但丁的眼中,教皇等神职人员是堕落的化身。他曾说:“教会就是污水沟,就是垃圾堆,圣殿变为了魔窟,教袍也变为了装满罪恶面孔的麻袋。“无独有偶,比但丁稍晚些的彼特拉克也在作品中表达了类似主张。他说:(教会)是黑暗的监狱,是充满欺骗的场所。——[意]彼特拉克转引自《中外历史纲要(下)》第46页。彼特拉克同样对教会的控制及束缚不满。那么,该怎样去突破呢?我们不妨依旧以彼特拉克为例,去寻找突破之道。彼特拉克在自己作品中曾留下几句话:“我,不想成为上帝,我是个凡人,我只求凡人的幸福。”他还说:“一个人的命运应该掌握在自己的手中。”通过彼特拉克的描述,我们可以发现,他试图以一个普通人的角度审视自我,追求世俗的人间的幸福,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以此反抗教会的神权统治。另一位思想家薄伽丘也在《十日谈》中提到:“如今的神父只会贪财好色,他们所描绘的天堂已经不值得想象了,幸福在人间。”现在,请我们归纳这三个人的想法,大家是否发现了三人思想的共通之处呢?是的,他们三人都反抗教会统治,反对禁欲主义,主张追求现世的幸福,试图寻找自己身上的人性。我们将他们的这些思想集中概括为人文主义,而这正是文艺复兴运动的核心。“文学三杰”通过写作的方式阐述自己对人文主义的看法。可惜的是,14世纪的欧洲很多人是文盲。所以他们的观点更多是流传在知识分子和社会上层中间。人文主义要真正走向民众,走向普通人,和另外三个人有很大关联,就是大家熟知的艺术三杰——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艺术三杰”通过绘画、雕塑等相对比较直观感性的方式宣传人文主义。我们可以将拉斐尔所画的圣母与中世纪的圣母加以对比。请问大家,二者有何区别?是的,中世纪圣母的色调沉闷,而拉斐尔笔下圣母的形象比较轻快。中世纪圣母头上带有类似光环一类的事物,而这些带有神迹色彩的东西未出现在拉斐尔的画作中;中世纪圣母表情严肃,动作僵硬,衣服非常黯淡。而拉斐尔笔下的圣母表情安详,动作柔美,着装鲜明,眼神含情脉脉。更像是一个人,而非一个神那么,我要问大家,拉斐尔所画的圣母反映了他内心深处怎样的价值取向呢?很明显,他在讴歌母性,赞美人性。由于艺术三杰的作品往往出现在教堂中,而当时几乎所有欧洲人都是基督徒。所以,通过宗教活动这一方式,人文主义的核心要义逐渐走向普通民众。环节二:宗教改革——自我直面上帝过渡:同学们,文艺复兴运动是从世俗的角度,讴歌人性,赞美人性,告诉人们要敢于正视尘世生活和个性解放,注重人作为主体的资格。那么宗教改革又是在什么方面进一步推进了对人的解放呢?我们不妨将目光投向16世纪的德国。中世纪的欧洲几乎都是基督徒,如何安放死后的灵魂是人们不得不直面的大问题。而当时的教会鼓吹:教皇是上帝在人间唯一的代表,普通人死后如果想升入天堂,必须借助教会的力量。教会宣称,只要购买了教会发行的赎罪券,人便能赎清生前所有的罪过,死后升入天堂。我们可以发现,中世纪的教会不仅压抑人的现世欲望,甚至试图通过解释信仰把控人在死后的归宿。1573年,教皇打着修复圣彼得大教堂的旗号,让德意志地区的阿尔伯特大主教区再次贩卖赎罪券,所得收入却用来填补阿尔伯特大主教的财政亏空。神父马丁 路德得知了真相,在愤慨之下写了一篇文章《关于赎罪券功效的辩论》。由于它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95条,所以又叫《九十五条论纲》。马丁 路德在《九十五条论纲》中表达了何种主张呢?马丁 路德直截了当地揭穿了教会利用赎罪券腐败堕落的真相。在他看来,信徒只要真诚悔过,死后就能升入天堂。我们把马丁 路德的话做一个提升。宗教信仰其实是一种内心活动,只要信徒真诚地信仰,就可以直接和上帝沟通,根本没有必要用到所谓的赎罪券,以及教皇、教会这一系列的人物和组织。马丁 路德肯定了信仰作为个人事情的事实,强调了人在信仰面前的“自主性”。正如马克思所言:“他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却恢复了信仰的权威。”我们把他的主张称作“因信称义”。(板书:因信称义)这一主张很快不胫而走。通过上面的讲述,我们可以初步概括。文艺复兴吹响了世俗反抗的号角,宗教改革的先行者马丁 路德则旗帜鲜明地指向了教会对人之信仰的束缚,二者以不同的方式向罗马教会的统治发起了冲击,并且都极大地促进了人文主义的传播和发展。环节三:科学革命——理性化思维的运用过渡:人文主义思潮的蓬勃发展,改变了中世纪的宗教狂热局面。人类开始将宗教上的注意力转移到自然界及自身,尝试着通过理性,思考所处的世界。一些欧洲人开始近距离观察大自然,自己寻找宇宙的真理,由此带来了自然科学研究领域的突破。我们称之为“科学革命”。(板书)精通拉丁文和希腊文的人文学者将大量古希腊时期的作品翻译成现代语言。亚里士多德等学者的作品进入学者视野,使得当时的人们得以解释其中理论的真伪,并对绝对权威产生怀疑。天文学领域最先掀起革命。天文学家哥白尼经过细致的天文观察和严谨的数学计算,提出了“日心说”。因为与当时教会所宣称的“地心说”背道而驰,其著作《天体运行论》很快遭到禁止。因为教会掌控着解释自然界的权力,普通人只能被动接受教会的主张,没有资格质疑,更没有资格挑战权威。哥白尼的研究极大地打开人的眼界。人们惊奇地发现,原来广阔的自然宇宙完全不是基督教所说的那样!最重要的是,原来人完全可以通过独立的观察和观测,运用理性化的思维探索外面的自然界!此后的牛顿进一步向世人证明:人完全可以凭借理性揭示自然界奥秘。他不仅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确立了比较完整的力学体系。此外,他还在著作《自然哲学中的数学原理》中提出:“要进行科学研究,比较可靠正确的方法是观察、实验、分析、综合、归纳。最终的结果还要以数学的形式总结出来。可以发现,这其实是一种理性化的思维。人们头脑中一个新的对世界的认识、一个理性的标准开始形成。先进的人们就要求把所有东西,包括基督教不允许怀疑的东西,都拿到理性审判台前进行审视。理性才是真正的权威,“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环节四:启蒙运动——高举理性旗帜过渡:既然人可以凭借理性探索自然界的奥秘,那么人类社会是否也能通过理性的方式得到安放呢?在科学革命的推动下,一群思想家开始将牛顿研究自然界的方法用到了人类社会上,用理性化的思维探索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法则,(板书:思维方式)由此拉开启蒙运动的大幕。(板书:启蒙运动)代表人物有伏尔泰、卢梭、康德等人。人类开始独立运用理性,思考社会法则。(理性复苏)那么,人类社会的自然法则是怎样的呢?又该如何落实呢?思想家们给出了不同的答案。伏尔泰这样认为:自然赋予人类以自由平等的权利。“本身自由,周围的人与自己平等——这才是真正的生活,人们的自然生活。”——伏尔泰同为启蒙思想家,又经常作为伏尔泰论敌出现的卢梭,也提出了自己关于人类自然法则的认识。“人类由于社会契约所获得的,乃是社会的自由以及对于他享有的一切东西的所有权。”在卢梭看来,人类社会应该遵循哪些自然法则呢?人类社会最明确的自然法则就是“社会契约”,是依据契约关系进行运转的。我们把两位启蒙思想家的思想归纳一下,就会发现,在他们的心目当中,人类社会的自然法则有三条——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社会契约。那么,在现实的社会生活当中,什么样的政治制度才能保障这些自然法则不被破坏呢?伏尔泰和卢梭同样针锋相对。伏尔泰欣赏英国式的民主,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而卢梭最欣赏的政治制度是希腊城邦式的直接民主。与他们的观点有所不同,年龄稍长的孟德斯鸠在著作《论法的精神》中另辟蹊径,提出了第三种政治制度。主张将把国家大权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三权分立同时又相互制约,以此保障自然法则在人类社会的正常运行。同学们,如果对几位启蒙思想家的思想加以概括,我们便能发现,由于启蒙思想家性格、阶层、受教育背景等因素的差异,他们对人类社会法则的理解,及所提出的制度往往不尽相同,但在赞美人的理性,反抗专制王权和教会思想对人们的束缚上如出一辙。小结:在四次思想解放运动的推动下,人在解放自身的道路上越走越宽阔。中世纪的欧洲人仿佛被黑布缠绕,无法看到外面的世界以及自己的状态,只能任由教皇在耳边发号施令。文艺复兴撕开了黑布的裂缝,用一种温和的方式,通过文学艺术作品反抗教会;宗教改革则直接向教会统治开战,摧毁了教会在信仰面前的权威。两场运动都传递了人文主义,打击了教会的神圣统治。人们开始将放在宗教上的注意力逐渐转自对所处世俗世界、自然界的关注上,开启了自然科学研究的大幕。人开始独立运用理性探索自然界,并以理性化的思维方式思考人类社会法则,启蒙运动如火如荼地展开。几次运动各有区别但联系紧密,并且层层深入,表现出明显的前后继承关系。总环节二:何以解放说到这儿,我们不禁要问:为何从14世纪开始,欧洲会接连掀起思想解放运动呢?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的萌芽与发展我们不妨先以文艺复兴为切入口,一起探究其产生的原因。如果大家仔细研究文学三杰和艺术三杰,就会发现,三人都是意大利人。那我们就要思考,为什么文艺复兴率先发生在意大利?它的独特之处是什么?意大利的佛罗伦萨是文艺复兴的重要阵地。请大家观察书本中的插图《15世纪的佛罗伦萨》。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佛罗伦萨是一座建筑密集、规模庞大的城市,城中有一条美丽的河流穿城而过。河流名叫阿诺河。如果我们能够回到15世纪的阿诺河边,最可能看到怎样的场景呢?应当是许多人在河边清洗羊毛。而这仅仅是佛罗伦萨庞大的羊毛纺织业的第一步。根据历史学家的研究,15世纪的佛罗伦萨羊毛纺织业非常发达,而且产生了一种新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的雇佣关系随处可见。佛罗伦萨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板书:资本主义萌芽)佛罗伦萨发达的手工业及商业催生出一批实力强大的商人阶级。14世纪时佛罗伦萨的政权便已经掌握在商人手中。一位历史学家曾这样表述:佛罗伦萨的美第奇家族用一座银行买下了佛罗伦萨,从而塑造了整个欧洲文明。没有美第奇家族,就没有文艺复兴。我们可以发现,意大利之所以会出现文艺复兴,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这一地区工商业发达,而且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得比较早,资产阶级掌握政治权力。(板书:资本主义萌芽)而宗教改革在德国爆发,与当时德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同样密不可分。恩格斯指出:“15世纪末,在经济方面,德意志完全处于当时各国水平之上。发达的采矿业,尤其是金银开采,使德国在1407—1530年在经济方面处于欧洲的首位。[footnoteRef:0]”当时的德国出现了一批商业繁荣的贸易城市,德国资产阶级的力量日益强大。大家还记得我们学过的什一税吗 商人被迫要将收入所得十分之一上交给教会。市民阶层对教会的盘剥日益不满,成为了一股对抗教会统治的重要力量。路德主张因信称义,打击教会的权威,符合德国资产阶级的需求。在广大市民阶级的支持下,路德的主张在短短十几天中席卷德国。 [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法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与启蒙运动之间有何关联呢?大家可以在课后查阅资料,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文化因素:古典文化的复兴与大学的助力当然,我们要知道,资本主义萌芽及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并非当时意大利、德国及法国的个案,许多其他地区也出现了这一现象。因此,肯定还有其他原因,解释这些地区思想解放运动的产生。我们依旧以文艺复兴中的意大利为例。请大家看这张图。这是公元2世纪的罗马帝国。不管罗马帝国有多大,请问大家,它的起源地和核心地带在哪?是的,就是在意大利。意大利人是罗马人的后裔,他们的骨子里保留了罗马民族的激情和战斗。在意大利的土地上保留了大量罗马帝国时代的文化遗存,可以供文人学者去思考、凭吊、咏叹。我们试想,当他们从地底下挖出古希腊、罗马的雕像,比如维纳斯、太阳神、宙斯等,欣赏古罗马时代高超的雕刻艺术和审美情趣,难道不会对那个早已远去,但无比灿烂美好的古代世界产生向往吗?另外,公元1453年时,奥斯曼帝国攻破了君士坦丁堡,大量希腊学者携带文化典籍来流转到意大利,给意大利这一区域带来了大量文化养料,意大利的年轻人当中兴起了学习拉丁文的热潮,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的著作风行一时。他们中间流传着一个口号:“去!我们去把死人唤醒!”在三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意大利成为了整个文艺复兴最先开始,并且最集中的区域。文艺复兴对古典文化的提倡,同样影响着意大利外的其他地区。路德是伴随着文艺复兴长大的一代。在大学求学时,他便喜欢读亚里士多德、西塞罗等古典学者的作品,还多次引用他们的著作。梅兰希通曾明确指出:“关于路德常用的引文,他最喜欢引用维吉尔和西塞罗的文章,在他一篇文章中,单西塞罗的就引用了59处,维吉尔的50处,还有61处是亚里士多德的。”深受古典文化影响的路德热衷于探寻事物的源头,他“因信称义”的主张便是从原始圣经文本中的“义人必因信得生”引申而来。古希腊罗马文化对启蒙运动思想家有何影响?我们刚刚讲到,法国思想家卢梭最欣赏的政治制度是希腊城邦式的直接民主,他迫切希望当时的法国能采用古希腊的直接民主制。遥远的古典文化跨越了遥远的中世纪,在千年后依旧熠熠生辉。当然,无论古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多么生动、多姿多彩,终究是一段已经逝去的历史,不可能完全满足新兴资产阶级的需要。当这些人文主义学者高举复兴古典文化旗帜的同时,他们也在创造自己时代的新的文明。政治因素:对政治现状的不满在经济因素和文化因素外,我们还可以尝试着从政治因素出发,分析15世纪的意大利、16世纪的德国、18世纪的法国的政治情形与思想解放运动之间是否存在关联。我们以德国和法国为切入口。我们先来看宗教改革前德国的政治情况。中世纪的德国一直处于经济分散、政治分裂的状态。教会利用德国的分裂,每年从德国搜刮和劫走大量财富,当时人称德国是:“教皇的奶牛”。马克思指出:“宗教改革以前,官方德国是罗马最忠顺的奴仆。” 德意志民族对罗马教皇的勒索掠夺愤恨已久,迫切希望尽快结束作为教皇“奶牛”的可悲处境。路德的行动之所以能在社会各阶层中引起巨大反响,与当时德意志人民对德国政治现状的不满不无关联。(板书:不满政治现状)与德国四分五裂的局面截然相反,启蒙运动前夕的法国已经是一个统一的国家。那法国当时的统治情形如何呢?图片中的人物是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在位长达72年的他,在统治期间大力加强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排除异己,迫害政敌,使法国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也引发了先进知识分子的强烈不满。伏尔泰声称要“粉碎一切卑鄙无耻的东西”,将矛头直指法国的专制统治。卢梭也号召人民向专制的暴君、贵族及腐化的僧侣兴师问罪,向封建制度开战。对封建王权和专制政体的反抗,对民主的渴望,他们用自己的思想批判封建专制,也不幸受到了封建专制的打压。伏尔泰多次被投到巴士底狱之中。然而,时间可以证明一切。1778年,伏尔泰去世,墓碑上刻了一句话:“他的心存于此,他的思想遍布世界。”11年后,法国大革命爆发,波旁王朝被推翻。路易十六感慨:“灭亡法国的是伏尔泰和卢梭。”同学们,我们刚刚尝试着从经济、文化及政治多个维度,思考了“何以解放?”这一问题。当然,在我们刚刚所讲的维度之外,大家还可以尝试着从一些更为细小的切入口出发,做进一步的研究。大学的助力比如中世纪的大学与思想解放运动间的关系?文艺复兴所影响的范围几乎波及整个西欧,东欧及北欧的一部分。欧洲出现了一批人文主义学者。值得一提的是,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拥有一个共同的身份。人文主义学者 主要经历[德]彼得·路德 在海德堡和莱比锡等大学讲授新学[荷] 阿格里科拉 在海德堡大学讲授古典文学[德]凯尔梯斯 任教于巴伐利亚大学,后任维也纳诗歌学院院长。[英]格罗辛 曾去意大利学习希腊文 后在牛津大学讲授希腊语言和文学,被称为“教授希腊文的第一个英国人”。[英]费希尔 1504年起任剑桥大学校长。[英]克罗克 1519年起在剑桥大学执教。资料来源:贺国庆《中世纪大学向现代大学的过渡》大家是否发现了这些人文主义学者的共同点呢?没错,他们都有在大学任教或任职的经历。有的学者还曾亲自到意大利学习古典文化。在欧洲各国的文艺复兴运动中,大学人士发挥了积极的主导作用,推动了运动的发展及思想的传播。而在接下来的宗教改革及科学革命中,我们同样能看到大学人士的身影。马丁·路德便是德国维滕贝格大学教授。而在16世纪40年代,维滕贝格大学许多师生也成为科学革命的参与者,比如丹麦天文学家第谷、意大利哲学家布鲁诺。维滕贝格大学的数学教授、哥白尼的学生雷蒂库斯在1540年将哥白尼的日心说印刷出版,首次解释了哥白尼的新观点。大学成为了思想解放的催化剂。印刷术的广泛使用印刷术的使用如何推动思想解放运动的展开?“印刷术变成了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广泛的杠杆。”——马克思《1861年经济学手稿》在1522—1546年,《圣经》被印刷和翻印了400多次。16世纪30年代,路德翻译的德文版《圣经》刚一问世,印量就已经达到4000册。越来越多的人可以亲自阅读《圣经》,《圣经》几乎人手一册。——钱萍《古登堡印刷术及其对西欧近代文化的影响》三、总结同学们,我们来简要总结今天学习的内容。在四次思想解放运动的推动下,人在解放自身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宽阔。人的现世欲望和信仰自由得到肯定。更重要的是,人开始独立运用理性探索自然界,探索社会生活。欧洲人卸下了神学的枷锁,树立了理性的权威。理性和自由平等的思想迅速扩展,冲击着现实的专制统治,一场大变革即将到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