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6张PPT)第五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学习线索关键词:重庆谈判、全面内战、重点进攻、土地改革、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基本线索:(1)两种选择: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面临两种前途命运的抉择,中国共产党主张和平民主建国,国民党坚持独裁内战。(2)三大阶段:战略防御、战略进攻、战略决战。(3)最终胜利:三大战役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宣告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时空坐标单元架构考点梳理2022版课标 知道重庆谈判,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作出的努力;了解全面内战的爆发、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等史事。重庆谈判 全面内战的爆发 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1.战前较量——重庆谈判(1)背景:①民众方面: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人民渴望和平。②国民党方面:为____________争取时间,也想在政治舆论上获得主动,把不愿和平的罪名强加到中国共产党身上,蒋介石先后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发动内战③中国共产党方面:为了尽一切可能____________,毛泽东亲赴重庆。(2)时间、地点:1945年8—10月、重庆。(3)双方代表:毛泽东、蒋介石等人。(4)成果:①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签署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____________”,同意避免内战,和平建国。争取和平双十协定②1946年1月10日,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召开,再次确定了避免内战、和平建国的方针。(5)意义:重庆谈判与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为中国实现民主统一、____________带来了一线曙光。2.战时对抗——内战爆发(1)爆发标志: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围攻中原解放区。(2)最高峰:1946年10日,国民党军队占领张家口,全面进攻达到最高峰。和平建国(3)重点进攻:1947年3月后,重点进攻____________解放区和____________解放区。(4)解放区军民的自卫反击战:①战略思想上,毛泽东提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②战术上,制定了以运动战为主要方式,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原则和方针。陕北山东(5)战略防御:中共中央转战陕北。(6)战略进攻: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概况 1947年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强渡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直接威胁到南京、武汉意义 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刘伯承邓小平(7)中国共产党粉碎国民党进攻的原因:正确的战略战术;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人民的支持;蒋介石背信弃义,发动内战,不得人心。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与重庆谈判对比项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重庆谈判时间 1936年12月 1945年8月—10月地点 西安 重庆主要人物 周恩来、张学良、杨虎城等 蒋介石、毛泽东等协议内容 停止内战,共同抗日 避免内战、和平建国结果/影响 十年内战基本停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签订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2022版课标 通过了解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知道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和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5年1考;考查要点:三大战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三大战役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1.解放区的土地改革(1)目的:巩固解放区,提高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2)标志:1947年,中国共产党颁布了《_________________》。(3)内容:①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________________,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②土地改革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中国土地法大纲耕者有其田(4)结果: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历时一年多顺利完成。(5)意义:①使农村的________________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②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阶级关系2.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名称 时间 参战部队 指挥者 结果辽沈战役 1948年9—11月 东北野战军 林彪、罗荣桓 解放______全境淮海战役 1948年11月—1949年1月 中原野战军、华东野战军 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等 解放了___________的广大地区平津战役 1948年11月—1949年1月 东北野战军、华北人民解放军 聂荣臻、林彪、罗荣桓 _______和平解放,基本解放华北全境意义:国民党军队的___________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东北长江中下游以北北平主力3.中共七届二中全会(1)背景:迎接人民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新中国的建立。(2)时间、地点:1949年3月、河北____________。(3)主要内容:①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向城市,必须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恢复与发展生产是城市工作的中心。②把中国逐渐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③制定了党在政治、经济及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西柏坡4.渡江战役(1)时间:1949年4月。(2)概况: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兵分三路,横渡长江,占领___________。(3)意义:宣告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____________。南京台湾5.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和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国民党方面 (1)蒋介石发动内战是反人民的,导致国民政府失去民心(2)国民党的腐败和卖国行径使其在政治上陷于孤立(3)国民党在军事上指挥无能,军队内部派系林立,导致军队战斗力低下中国共产党方面 (1)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2)建立了广泛的统一战线(3)广大人民的大力支持(4)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相关图片:1.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土地政策的变化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关系的演变题型专练材料:下表反映了1945年关于重庆谈判的报道情况。《中央日报》(国民党机关报) 大约30篇。毛泽东抵渝后,《中央日报》除发表国共两党代表人会晤协商的消息外,对毛泽东及中国共产党的报道几乎没有,并且新闻稿也力求简单,排在要闻版中不重要的位置,着重强调蒋介石的领导核心地位。《新华日报》(中国共产党机关报) 不下60篇。在毛泽东去渝之前,《新华日报》在舆论压力下积极回应;毛泽东在渝期间,报道集中于毛泽东一行人抵渝引发了热烈反响、国共两党代表谈判的进展情况以及毛泽东在渝期间的活动这三方面。——摘编自许爱超《多方媒体视角下的重庆谈判研究》设问:某同学通过分析上表得出观点:毛泽东冒着生命危险参加重庆谈判是很有必要的。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6分)【示例】观点:同意。(1分)理由:从《新华日报》的报道内容中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作出了很大努力,毛泽东亲赴重庆谈判一是体现中国共产党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二是为了揭露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经过谈判,国共双方签署了“双十协定”,召开了政治协商会议,确定了避免内战、和平建国的方针,为中国实现民主统一、和平建国带来了一线曙光。因此,我同意该同学的观点。(5分)结合史实说明类设问,首先要认真审题,弄清题目要求说明的内容;其次,调取所学的相关知识,按照时间顺序或逻辑顺序进行梳理;最后,用简洁的语言进行说明。解题思路广东中考真题(2022广东)下图所示历史图像记录的重大事件是( )A. 平型关大捷 B. 跃进大别山C. 三大战役 D. 渡江战役C基础巩固1. 【时空观念】题1图所示为画家冯真创作的年画《娃娃戏》。扮演人民解放军和群众的小朋友们愤怒地围攻戴着写有“美帝国主义”高帽和戴着蒋介石假面的两个小朋友。这幅漫画最可能创作于( )A.1924—1927年B.1927—1937年C.1931—1945年D.1945—1949年D2. (2024牡丹江)民主人士柳亚子先生曾赠毛泽东诗云:“阔别羊城(广州)十九秋,重逢握手喜渝州(重庆),弥天大勇诚能格,遍地劳民战尚休。”从诗中可以看出毛泽东此行渝州的目的是( )A.争取国内和平与民主 B.推动实现全民族抗战C.达成国共的再次合作 D.商讨成立苏维埃政府A3. 【跨学科·美术】题3图所示为华君武创作的一幅名为《磨好刀再杀》的漫画。画中的人物一手持写有“和平方案”的盾牌,一手正在磨刀霍霍。该漫画反映了国民党( )A.避免同中国共产党内战B.“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C.强烈渴望和平建设国家D.努力争取国内的和平民主B4. (2023烟台)1946年6月至10月,胶东我军主力部队奋起自卫还击,发起胶济路阻击战。阻击战历时3个多月,共歼敌1万余人。材料中的“自卫还击”( )A.意在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B.有力配合了孟良崮战役C.揭开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D.有利于华北全境的解放A5. 毛泽东曾说,“我军打仗,不在一城一地的得失,而在于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我们要以一个延安换取全中国”。下列最能体现这一战略思想的军事行动是( )A.撤出延安,转战陕北 B.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C.横渡长江,占领南京 D.三大战役,主力决战A6. 刘邓大军以锐不可当之势,先后跨越重重障碍,经过20多天的艰苦跋涉和激烈战斗,完成了一次无后方依托、以长驱直进插入敌人战略纵深为特点的特殊形式的进攻行动。此次“行动”( )A.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地区B.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C.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D.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D7. (2024潍坊)1947年,《人民翻身兴家立业》《儿童劳军》《参军图》等年画,深受解放区人民喜爱。这主要是因为解放区( )A.实行减租减息 B.开展土地改革C.完成民主建设 D.转入战略反攻B8. (2024宿迁·改编)题8图所示为朱瑞的人物信息卡。据此推测,与这一人物信息卡有关的战役是( )A.百团大战B.辽沈战役C.淮海战役D.平津战役B9. (2024临沂·改编)“淮海战役已化作强大的精神力量融入人们的血脉中,现在,当遇到超级难啃的‘骨头’,‘打一场淮海战役’已成百姓惯用的口头禅。”人们惯用这句“口头禅”的主要原因是( )A.淮海战役规模大、战斗激烈、战果辉煌B.淮海战役由中原、华东野战军共同发起C.淮海战役的广大作战区域以徐州为中心D.淮海战役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地区A10.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指出,党必须一步一步地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号召全党同志必须用全力学习工业生产的技术和管理方法,学习和生产有密切联系的商业工作、银行工作和其他工作。这表明( )A.国民党反动统治已经覆灭B.党的工作重心将由城市转向乡村C.人民解放战争已取得胜利D.党的工作重心将由乡村转向城市D11. 【史料实证】文物是历史的见证。题11图所示为1949年4月发行的纪念章。该纪念章见证了( )A.抗美援朝保卫了新中国B.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C.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D.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B12. 【历史解释】蒋介石在总结国民党在大陆失败的原因时,认为“完全是领导国民革命的本党,组织瓦解、纪纲废弛、精神衰落、藩篱尽撤之所招致”。这说明人民解放军取得战争胜利的因素之一是( )A.国民党将领的叛变B.国际社会的支持C.国民党的腐化衰败D.敌军战斗力较强C13. 题13图所示为《人民日报》刊载的相关文章和报道。据此可知,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得益于( )A.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B.正确的战略战术C.人民解放军作战英勇 D.国民党统治腐败A(1)《庆祝十万青年参加人民解放军》(2)《尧山元朝农民共同宣誓抗蒋》(3)“洪赵七万妇女”组成担架队、看护队、运输队、宣传队担负各种后勤工作(4)平剧院利用民间形式,编制小型秧歌——《再上前线》(5)武汉学生五千人游行等抗议国民党反动派暴行的示威活动题13图大概念 大任务14. 人民解放战争记录着中华儿女砥砺前行的伟大征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战争的第一年(1946年7月至1947年6月)表现为国民党的进攻和人民解放军的防御……战争在第二年(1947年7月至1948年6月)发生了一个根本的变化。……现在摆在中国人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面前的问题,是将革命进行到底呢,还是使革命半途而废呢?——摘编自毛泽东《将革命进行到底》材料二 1948年秋至1949年初进行的三大战役,人民解放军在正确的战略战术指导下,获得对国民党军的完胜,全歼国民党军若干重兵集团,全部占领了东北,基本占领了华北。至此,人民解放军在数量上和实力上全面超过了国民党军,国民党失去了与中共在战场上继续较量的本钱。三大战役奠定了中共胜利的军事基础。——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国近代通史》材料三题14表东北解放纪念碑 东北解放战争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从1945年11月初开始,到1948年11月2日沈阳解放结束。东北解放纪念碑的设计别具匠心,三角亭式碑形表达了强烈的时空感,40只展翅飞翔的鸽子浮雕烘托着主碑下部的英文字母“V”(胜利),主碑外侧是顶部相连向下呈三角形环绕主碑的三条拱带,整体设计突显欢庆战争胜利与珍视和平生活之意,同时也饱含了东北人民对革命英烈的无限缅怀之情。(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的“根本的变化”是指什么?哪一事件促成了这一变化的发生?(4分)→侧重考查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变化:人民解放军从战略防御转向战略进攻。(2分)事件: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2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全部占领了东北”“基本占领了华北”分别指的是哪一场战役?国民党军队为什么会“失去了与中共在战场上继续较量的本钱”?(6分)→时空观念、历史解释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2分,每点1分)原因:三大战役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人民解放军有正确的战略战术指导;等等。(4分,任答两点即可)(3)根据材料三,分析东北解放纪念碑传达的核心思想。(4分)→侧重考查家国情怀思想:珍爱和平;缅怀英烈。(4分,每点2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