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4张PPT)明清时期设置河道总督,负责全国水道的治理,对黄河的治理尤为重视,采用加固堤防等各种措施,有效地减少了水患。明清时期为什么特别重视对黄河的治理?兴修水利对于农业发展有什么样的作用?新课导入清朝《黄河筑堤图》(局部)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至鸦片战争前):第20课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1.原因耕地面积有增加, 水利兴修建堤坝。粮食产量得提高, 经济作物发展大。【合作探究】明清时期,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2.措施: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统治者重视,人民辛勤劳动。(1)开垦荒地,实行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政策;(2)组织移民屯田(3)对全国土地进行核查,编制土地文册,作为征收赋税的依据。鱼鳞图册【相关史事】明太祖鉴于不少地方有土地兼并、隐匿现象,下令在全国丈量土地,编制土地清册。因册中画有每块土地的方圆四至,状若鱼鳞,故称“鱼鳞图册”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洪武丈量鱼鳞图【问题思考】编制“鱼鳞图册”有何作用?使得税收更加公平合理,也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3.表现:【合作探究】明清时期农业发展的表现有哪些?▲开荒执照时间 垦田面积(顷)顺治十八年(1661) 5 493 576康熙二十四年(1685) 6 078 430雍正二年(1724) 6 873 914乾隆三十一年(1766) 7 414 495(1)大片土地得到开垦,耕地面积不断扩大【课后活动1】耕地面积扩大是由哪些因素导致的?清朝前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人民的辛勤劳动等。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3.表现:【合作探究】明清时期农业发展的表现有哪些?山东段黄河汛期图材料 自康熙十七年(1678年)实施治理黄河,历三十年,肆虐半个多世纪的黄淮水患得以根治。乾隆时继续大规模兴修水利,胜过前朝。总计“河工、海塘,以亿万计”(2)兴修水利:清政府对黄河、淮河以及大运河进行治理,还组织人力修建堤坝、渠堰、海塘,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3.表现:【合作探究】明清时期农业发展的表现有哪些?▲明清时期的经济分布图(3)明朝引进了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花生等作物。清朝继续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使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粮食作物:高产的作物引进和推广“苏湖熟,天下足”(宋)“湖广熟,天下足”(清)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3.表现:【合作探究】明清时期农业发展的表现有哪些?材料 江苏松江、太仓、通州地区,“每村庄知务本种稻者不过十分之二三,图利种棉花者则有十分之七八”。甘蔗种植分布在台湾、广东、福建等省区,其中番禺、东莞、增城各县,“蔗田几与禾田等矣”。种烟收益大,福建一省,“烟草之植,耗地十之六七”,南浔乡镇居民“专务时鲜瓜蔬”,获利三倍。——摘编自郑天挺、南炳文《清史》(4)棉花、甘蔗、烟草、茶叶、药材,以及花卉、水果等作物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商品化程度加深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合作探究】结合歌谣,归纳明清时期农业发展的表现?耕地面积有增加, 水利兴修建堤坝。粮食产量得提高, 经济作物发展大。清朝《耕织图·耕》(1)耕地面积不断扩大。(2)兴修水利:(3)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4)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农业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4.影响: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姑苏繁华图》(盛世滋生图)邮票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1.手工业继续发展,分工细化(1)纺织业①棉纺织业②丝织业逐渐从南方向北方推广松江是棉纺织业中心苏州是丝织业中心清朝云锦明朝印花棉布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2)制瓷业:景德镇是制瓷中心【相关史事】明清时期的制瓷中心为江西景德镇,它的制瓷技术达到了我国古代传统制瓷业的巅峰。明清时期都在这里设置官窑,规模宏大,工人众多,制作工序细致复杂。景德镇的民窑也很发达,从事制瓷生产的民众数以万计。景德镇的瓷器不仅畅销国内,还远销海外,成为重要的外贸商品。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3)出现比较成熟的手工工场江宁(今南京 )著名的大机户,有的拥有织机五六百张;佛山镇经营棉织业的手工工场达 2500 家,织工超过50000人。清朝《耕织图·织》【材料研读】机户出资,织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明神宗实录》卷三六一“机户出资,织工出力”的现象反映了什么?反映了纺织业手工工场中,机户提供生产资料、雇佣自由劳动力进行生产的情形。特点:规模大,分工细,雇佣劳动,面向市场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2.商业(1)商品贸易①明清时期,陆路和水路的商旅往来频繁,各地的商品贸易十分兴盛,形成了区域性乃至全国性的商业网络。天 下 四 聚北京、苏州:工商业繁荣汉口镇:主要从事大宗商品贸易佛山镇:主要从事手工业《姑苏繁华图》(局部)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材料 中国凭借着在丝绸、瓷器等方面无与匹敌的制造业和出口,与任何国家进行贸易都是顺差(顺差:指在一定时间内一国的商品出口额高于进口额)......16世纪中期至17世纪中期,美洲生产的白银30000吨,日本生产的白银8000吨,最终流入中国的白银高达7000-10000吨,约占世界白银产量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德]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中国的瓷器、茶叶、丝绸大量销往国外,美洲等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流入中国。【想一想】这段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姑苏繁华图》(局部)白银是百姓缴纳赋税的货币2.商业(1)商品贸易②中国经济成为全球经济体系中的重要一环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2.商业(2)商品活动出现了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商帮。明清时期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晋商 山西商人组成,贩卖粮食、食盐、绸缎、茶叶等, 后来主要经营货币金融业务,在全国各地开设票号。徽商 江南徽州府商人组成, 主要从事食盐、粮食、绸布、茶叶、木材、典当等行业的经营。这些商帮的活动,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2.商业(2)商品活动出现了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商帮。乔家大院山西平遥“日昇昌记”票号(我国第一家票号)徽商故里三、人口的增长材料 经济总量:世界第一(GDP占世界1/3);对外贸易出超量:世界第一;白银占有量:世界第一;城市发展程度:18世纪全世界超过50万人口的大城市共有10个,中国占了6个。——数据来源:戴逸《论康雍乾盛世》《姑苏繁华图》又名(盛世滋生图)三、人口的增长【教材研读】结合课本内容描述,绘制人口增长图,并分析清朝人口数量发生了什么变化?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明朝鼎盛时期1 亿多清朝初年4200多万康熙时期1.5 亿乾隆末年3 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变化:人口的数量有了很大增长。原因:清朝前期的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使经济发展,国力增强,人口的数量有了很大增长。三、人口的增长【康雍时期税收政策的改革】康熙末年雍正年间“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将丁银总额固定下来,新增加的人口不需要额外交税。进一步将丁银分摊到田赋中征收,大量隐匿人口得以重现“摊丁入亩”阅读材料思考清朝人口迅速增长带来什么影响?三、人口的增长时间 人口总数 时间 全国人均耕地面积顺治八年 (1651年) 4253万 顺治十八年 (1661年) 6.88亩康熙五十年 (1711年) 9845万 康熙六十年 (1721年) 8.26亩雍正十二年 (1754年) 10942万 雍正十二年 (1734年) 8.13亩乾隆六十年 (1795年) 296900万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 2.51亩清朝前期人口流动示意图消极:人地矛盾突出。积极:大量人口流向边疆地区,开荒垦田,发展生产,极大促进了边疆的社会繁荣清朝乾隆三十七年(1772),直隶永定河边蓄水防洪的淀泊“水退一尺,则占耕地一尺”。每遇潦涨,水无所容,甚至漫溢为患。【合作探究】清朝前期人口增长有何影响?三、人口的增长在人口膨胀的压力下..流徙城市的人群因无业可就,沉淀形成-个由流氓、乞丐、小偷、赌徒、娼妓、迷信职业者和杀人越货者等组成的次生社会群……人口膨胀实际上也是酝酿大小农民起义的潜在原因之一。——《为何清代人口空前膨胀》环境问题:水土流失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社会问题:人口流动性大,影响社会安定【启示】(1)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注意保护环境;(2)维护社会安定;(3)国家要制定合理的政策等。课堂小结农业手工业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耕地面积不断扩大;粮食产量大幅提高;兴修水利;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商品化程度提高继续发展(纺织业、制瓷业)形成了区域性乃至全国性的商业网络出现了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商帮出现比较成熟的手工工场商业中国经济成为全球经济体系中重要一环康乾盛世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人口增长随堂习题1.清朝前期,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下列不属于其表现的是( )A. 耕地面积不断扩大B. 对黄河、淮河等大河进行治理C. 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D. 引进了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2.明清时期,商业活动十分频繁,出现了一些大的商帮,其中著名的有( )A. 徽商和晋商 B. 苏商和浙商C. 闽商和粤商 D. 鲁商和赣商D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