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1张PPT)第20课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通过了解明清时期的经济改革和全球性经济互动,初步认识这一阶段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因和外因。030201知道明清时期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人口的增长等基本内容,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认识生产力发展对社会变革的推动作用。了解明清时期的经济改革和全球性经济互动,认识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因和外因,学会多渠道获取历史信息,揭示历史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分析清朝前期人口增长的原因,初步了解人口增长与自然环境、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1、原因社会安定,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保国之道,藏富于民,民富则亲,民贫则离。民之贫富,国家休戚系焉。——《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译文]保全国家的方法,就是让百姓富裕起来,百姓富裕就会亲近君主,百姓贫穷就会背叛君主。百姓的贫富,与国家的兴衰息息相关。明太祖出身贫寒,对百姓的困苦和发展经济、稳定社会的重要性有深刻的体会◎清朝《耕织图》(局部)《耕织图》是我国古代所特有的一种将农业生产过程绘成连环画,并配诗文加以说明的图,将写实图与具体描述劳作过程的诗相结合,提供给农民可仿效操作的范例。康熙题写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洪武丈量鱼鳞图明太祖允许民众开垦荒闲田地,实行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政策对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2、措施明朝组织大规模的移民屯田使得税收更加公平合理,也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明朝对全国土地进行核查,编制土地文册,作为征收赋税的依据。清朝延续这一做法,多次加以修订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3、表现大片土地得到开垦,耕地面积不断扩大◎清代开荒执照清政府……把垦荒成绩列为考核地方官员的一个内容。督、抚、布、按,在一年内垦至六千顷以上者加升一级;道、府垦至二千顷以上者加升一级;州、县至三百顷以上者加升一级。若开垦不实及垦而复荒,新旧官员俱分别治罪。——《二十五史新编·清史》荒山旷野改造成农田边远地区得到开发时间 耕地面积(顷)顺治十八年(1661) 5 493 576康熙二十四年(1685) 6 078 430雍正二年(1724) 6 837 914乾隆三十一年(1766) 7 414 495下表中,耕地面积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是由哪些因素导致的?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2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3清朝前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1时间 耕地面积(顷)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3、表现大力兴修水利: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明清时期经济分布图清政府对黄河、淮河及大运河进行治理组织人力修建堤坝、渠堰、海塘朕(康熙)听政以来,以三藩及河务、漕运为三大事,夙夜廑念,曾书而悬之宫中柱上,至今尚存。——《钦定八旗通志》[译文]自从我亲政以来,一直将平定三藩、治理黄河水患和保障漕运畅通视为三大要务,日夜挂念于心。为此,我曾亲笔写下这三件事,悬挂在宫中的柱子上,至今仍保留在那里。◎明清时期经济分布图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3、表现引进外来作物,改进技术、改良品种明朝引进了原产于美洲的玉米、 甘薯、花生等作物清朝继续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使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玉米、甘薯、花生属于美洲高产农作物,比我国传统的农作物产量高得多。它们的引种和推广,提高了粮食产量,有利于缓解人口增长的压力,促进清朝人口的增长。湖广地区成为新的商品粮基地◎明清时期经济分布图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3、表现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商品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甘蔗药材棉花烟草花卉茶叶水果江苏松江、太仓、通州地区,“每村庄知务本种稻者不过十分之二三,图利种花者则有十分之七八”。甘蔗种植分布在台湾、广东、福建等省区,其中番禺、东莞、增城各县,“蔗田几与禾田等矣”。种烟收益大,福建一省,“烟草之植,耗地十之六七”。无锡农户“不植五谷,而植园蔬”,“冬菜一熟,可抵禾稼秋成之利”。南浔乡镇居民“专务时鲜瓜蔬”,获利三倍。——摘编自郑天挺、南炳文《清史》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1、手工业的发展◎明清时期经济分布图明朝棉纺织业逐渐从南方向北方推广南北方都涌现出一批手工业生产基地手工业制品畅销海内外松江:棉纺织业中心苏州:丝织业中心景德镇:制瓷中心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1、手工业的发展明朝相关史事明清时期的制瓷中心为江西景德镇,它的制瓷技术达到了我国古代传统制瓷业的巅峰。明清时期都在这里设置官窑,规模宏大,工人众多,制作工序细致复杂。景德镇的民窑也很发达,从事制瓷生产的民众数以万计。景德镇的瓷器不仅畅销国内,还远销海外,成为重要的外贸商品。明洪武青花怪石牡丹纹菱花式盘明永乐青花加金彩缠枝苜蓿花纹碗明宣德青花蓝查体出戟法轮罐之盖明永乐青花缠枝莲纹八方烛台明嘉靖青花云龙纹“寿”字盖罐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1、手工业的发展丝织、棉织、印染、制瓷等行业清朝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1、手工业的发展清朝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工场,有些颇具规模◎明清时期经济分布图著名的大机户拥有织机五六百张经营棉织业的手工工场达2 500家,织工超过50 000人传统手工业:生产和经营都靠自己或家人,规模小生产目的:家庭自用,多余产品进行售卖工场手工业:人员规模大,分工细,经营者一般会雇佣劳动者生产目的:以售卖为主◎传统的男耕女织◎纺织业的细密分工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注释]机户:此处指提供织机、开办丝织工场的工场主。[译文]机户出资购买织机,织工受雇出力纺织,两者互相依存,各自得以求生活,这种现象已经存在很长时间了。这一现象反映了在纺织业手工工场中,机户提供生产资料、雇用自由劳动力进行生产的情形。材料研读机户出资,织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明神宗实录》卷三六一“机户出资,织工出力”的现象反映了什么?2、商业的繁荣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商品贸易:形成了区域性乃至全国性的商业网络◎明清时期经济分布图天下四聚北京、苏州:工商业繁荣汉口镇:主要从事大宗商品贸易佛山镇:主要从事手工业◎《姑苏繁华图》(局部)货杂省各广川贵云◎《姑苏繁华图》(局部)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商品贸易:中国经济成为全球经济体系中的重要一环2、商业的繁荣中国凭借着在丝绸、瓷器等方面无与匹敌的制造业和出口,与任何国家进行贸易都是顺差[顺差:指在一定时间内一国的商品出口额高于进口额]……16世纪中期至17世纪中期,美洲生产的白银30 000吨,日本生产的白银8 000吨,最终流入中国的白银高达7 000~10 000吨,约占世界白银产量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德]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兑换银钱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商业活动:出现了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商帮2、商业的繁荣后来主要经营货币金融业务, 在全国各地开设票号这些商帮的活动,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山西商人晋商徽商江南徽州府商人贩卖粮食、食盐、绸缎、茶叶等主要从事食盐、 粮食、绸布、茶叶、木材、典当等行业的经营◎中国第一家票号◎徽州古城票号:专营汇兑业务的金融机构结合本课所学,思考明清时期经济发展有何新变化及局限。领域 新变化 局限农业手工业商业引进高产农作物;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生产技术没有重大突破(铁犁牛耕);生产关系没有重大变革(分散经营、自给自足)出现比较成熟的手工工场,形成雇佣关系集中在传统手工业领域;以手工生产为主,生产技术没有重大突破形成全国性的商业网络;中国经济成为全球经济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商帮形成商业始终不占主导(农业主导),始终受到重农抑商政策、专制统治的制约领域农业手工业商业三、人口的增长1、表现及原因——数据来源:葛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清朝前期社会经济恢复,国力增强,社会安定康熙、雍正时期丁税改革的促进作用康熙末年宣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新增人口不需额外交税雍正年间将丁银分摊到田赋中征收,大量隐匿人口得以重现高产作物的引进与推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一2、影响三、人口的增长积极:大量人口流向边疆地区,开荒垦田,发展生产,极大促进了边疆的社会繁荣。消极:中原地区人口快速增长,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内 因外 因国家统一,社会相对安定。统治者重视农业发展。玉米、甘薯、花生等国外高产作物的引进和推广。世界市场对中国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大,全球性经济互动。生产技术的进步和发展。结合本课所学说一说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因和外因都有哪些。农业、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活跃。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①为各行业提供劳动力、消费者②人口过多也会发生负面影响,引起资源紧缺试探究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手工业的发展商业繁荣经济发展人口增长提供物质基础推动经济发展1.(2023·海南中考真题)《耕织图》于南宋问世,经明清两朝帝王不断修订,至清末700余年间,各种版本层出不穷,这种现象反映了( )A.南宋《耕织图》广受欢迎B.明清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C.明清时期绘画风格有变化D.清代《耕织图》版本很多B2.(2024·山东聊城中考真题)对于欧亚非地区而言,“美洲对旧世界作出的真正正面贡献,是它的植物大军”。这支“植物大军”中包括( )A.葡萄 B.玉米C.稻 D.粟B3.(2024·湖北武汉中考真题)清朝乾隆时期,著名画家徐扬创作了《盛世滋生图》(又名《姑苏繁华图》),该图描绘了苏州的市井风情。据统计,图中共绘有人物12 000有余,船近400只,桥50余座,店铺200余家,中式房屋2 000余栋。该图反映了当时( )A.开放包容的对外政策 B.尖锐的人地矛盾C.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 D.繁华的城市风貌D4.(2024·湖北中考真题)与明朝鼎盛时期相比,清朝前期人口数量有了很大变化。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市民文化丰富B.禁海令的颁布C.社会经济发展D.手工工场成熟C明朝鼎盛时期和清朝前期人口数量变化情况5.(2024·江西中考真题) 下图是清朝中期的人口数量和人均耕地面积对比图。这反映了清朝中期( )A.人地矛盾突出B.农业生产恢复C.阶级矛盾激化D.土地兼并严重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