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历史2024七年级下册 第2课 唐朝建立与“贞观之治” 课件(共33张PPT+视频)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部编版历史2024七年级下册 第2课 唐朝建立与“贞观之治” 课件(共33张PPT+视频)

资源简介

(共33张PPT)
第2课 唐朝建立与“贞观之治”
通过了解“贞观之治”,知道唐朝兴盛的原因;从制度、经济等方面认识唐朝在世界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03
02
01
通过学习唐太宗、武则天的历史功绩,理解杰出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进而培养唯物史观素养。
通过比较和归纳唐太宗、武则天的统治措施,总结唐朝前期繁荣局面出现的原因及其对今天的启示,培养历史解释素养。
深入了解中国历史上的杰出帝王唐太宗、武则天,感受唐朝前期的繁荣局面,培养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历史解释
家国情怀
唯物史观
一、唐朝的建立
1、唐朝建立
建立者:
建立时间:
都城:

过程:
李渊(唐高祖)
618年
长安(今陕西西安)
原为太原留守,在隋末农民大起义中南下占据关中
后陆续消灭各部势力,基本统一全国
2、唐太宗即位
一、唐朝的建立
626年,李世民继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
◎玄武门之变
(武德)九年,皇太子建成、齐王元吉谋害太宗。六月四日,太宗率长孙无忌、尉迟敬德、房玄龄、杜如晦、宇文士及……于玄武门诛之。
——《旧唐书·太宗本纪》
二、“贞观之治”
1、唐太宗的治国思想
往昔初年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逐致亡灭。此皆朕所目见。
——《贞观政要·政体》
[译文]以前(隋炀帝)刚刚平定了京师,宫中的美女和珍奇玩物,没有一个院子不是满满的。隋炀帝仍旧不满足,并且东西讨伐,用尽兵力发动战争,老百姓苦不堪言,所以导致了灭亡。这些都是我亲眼所见的。
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
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
——《贞观政要·论贪鄙》
[译文]我整天都不敢懈怠,不但是忧念爱惜百姓,也想让你们能够长守富贵。……如果徇私贪污,不但是破坏国法,伤害百姓,即使事情没有败露,心中怎能不常怀恐惧呢?
励精图治,勤于政事,澄清吏治
二、“贞观之治”
1、唐太宗的治国思想
贞观二年,太宗问魏征曰:“何谓为明君暗君?”征曰:“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贞观政要·论君道》
[译文]贞观二年,唐太宗问魏征说:“什么叫作圣明君主、昏暗君主?”魏征答道:“君主之所以会圣明,是因为能够兼听各方面的话;之所以会昏暗,是因为偏听偏信。”
(太宗)因谓侍臣曰:“国以民为本……朕为亿兆人父母,唯欲躬务俭约,必不辄为奢侈……今省徭赋,不夺其时,使比屋之人恣其耕稼,此则富矣。”
——《贞观政要·论务农》
[译文](唐太宗)因此对侍臣说:“国家以百姓为根本……我是百姓的父母,只希望能够克勤克俭,不奢侈浮华,造福于民……现在我减少赋役,不占用他们农耕的时间,使家家户户能够恣意地耕种,这样(他们)就富裕了。”
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戒奢从简,施行与民休息的政策
二、“贞观之治”
2、唐太宗的革新措施
用人上:广纳贤才,知人善任
敢于直言经常进谏
魏 征
善于谋略
房玄龄
敢于决断
杜如晦
◎清·刘源复刻版画《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图》(部分)
材料研读
魏征去世后,唐太宗非常悲痛,他说: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cú)逝,遂亡一镜矣!
——《旧唐书·魏征传》
为什么在魏征去世后,唐太宗说他痛失了一面镜子
[译文]用铜做镜子,可以端正衣冠;用历史做镜子,可以知道兴衰更替;用人做镜子,可以了解得失。我常保有这三面镜子,用来防止自己的过失。现在魏征去世,我失去了一面镜子!
二、“贞观之治”
唐太宗虚心接受魏征的劝谏,纠正了很多失误,所以对魏征的去世表示痛惜。他认为魏征去世后,他就缺少了一个敢于对自己直言进谏的人,相当于失去了一面可以纠正自己错误的镜子。
二、“贞观之治”
2、唐太宗的革新措施
政治上:①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
相关史事
隋朝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唐朝加以完善。三省即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皇帝的诏令由中书省草拟,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相互协调。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负责各项诏令的执行。
分割相权而强化君权
分工合作,减少决策失误
二、“贞观之治”
2、唐太宗的革新措施
政治上:②制定法律,减省刑罚
◎《唐律疏议》书影
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死者不可再生,用法务在宽简。”……由是至四年,断死刑,天下二十九人,几致刑措。
——《贞观政要·论刑法》
[译文]贞观元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人死了不能复生,所以执法务必要宽大简约。”……由于实行了这样的措施,到贞观四年,全国被判处死刑的人只有二十九个,几乎做到刑法搁置不用。
二、“贞观之治”
2、唐太宗的革新措施
政治上:③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
唐代科举主要科目 进士 明经 明法 明算 明书 武举
策论诗赋 儒家五经 律令法规 计算术理 书法训诂 骑射兵刃
进士 明经
策论诗赋 儒家五经
.
唐太宗时增加科举考试的科目,扩大应试的范围和人数。考试科目以明经、进士二科最重要。进士科最难考,一百人中不过录取一两名,所以,人们把考取进士比作“登龙门”。当时有这样一句谚语:“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二、“贞观之治”
2、唐太宗的革新措施
政治上:③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
(太宗)尝私幸端门①,见新进士缀行②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③矣!”
①端门:宫殿的正南门。
②缀行:连接成行。
③彀(gòu)中:弓箭射程所及的范围,喻圈套、牢笼。
《唐摭言》
唐代科举主要科目 进士 明经 明法 明算 明书 武举
策论诗赋 儒家五经 律令法规 计算术理 书法训诂 骑射兵刃
进士 明经
策论诗赋 儒家五经
二、“贞观之治”
2、唐太宗的革新措施
政治上:④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尤为重视对地方官的考核
唐太宗即位之初,依据德才兼备和当时官员的职责,制定了选拔和考核官员的严格标准,即“四善”“二十七最”“九等”。太宗曾命房玄龄省并冗员,派李靖等十三名黜陟大使巡察全国,考察吏治;又亲自选派都督、刺史等地方官,并将其功过写在宫内屏风上,作为升降奖惩的依据。
——施建中《中国古代史》
二、“贞观之治”
2、唐太宗的革新措施
经济上:关注民间疾苦,减轻百姓的田租和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唐太宗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使得唐初的赋税徭役比隋朝有所减轻。尤其是力役,不仅削减了大型公共工程,以减轻民众的劳役负担和赋税,而且比较有节制,注意不夺农时。太宗认为,“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注意百姓疾苦,重视灾害的救济工作,或减免灾区租赋,或直接对灾民给予抚恤与赈济。
——宁欣《中国古代史》
◎唐·戴嵩《牧牛图》
二、“贞观之治”
2、唐太宗的革新措施
用人上
政 治 上 制度
法律
考核
经济上
①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
广纳贤才,知人善任
②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
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尤为重视对地方官的考核
制定法律,减省刑罚
关注民间疾苦,减轻百姓的田租和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二、“贞观之治”
3、唐太宗的治国成效
政治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各族友好关系进一步发展
(626— 649年在位)
(贞观初期)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
——《贞观政要·纳谏》
至贞观三年,关中丰熟……官吏多自清谨。制驭王公、妃主之家,大姓豪猾之伍,皆畏威屏迹,无敢侵欺细人。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língyǔ)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又频致丰稔,米斗三四钱,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自山东至于沧海,皆不赍(jī)粮,取给于路。。
——《贞观政要·政体》
[译文]到了贞观三年,关中一带大丰收……因此,贞观年间的官员大多清正廉洁,谨慎行事。不管是王公贵族,还是豪富商贾,都慑于皇帝的威严,一个个不敢作奸犯科。出门旅游或做生意的人,也不会碰上小偷强盗,国家的牢房常常是空的,野外放牧的牛马不用看管,夜晚家家户户的门也不用上锁。又加上年年丰收,一斗米才卖三四文钱。外出无论是从京城到岭南岭西,还是从山东到沧海,都用不着准备粮食,在路途中就可以轻易获得。
三、武则天的统治
1、建周称帝
建立者:
建立时间:
都城:

地位:
武则天
690年
洛阳
官家女
尼姑
皇后
皇太后
太宗死后,入感业寺为尼
唐朝开国功臣武士彟(yuē)次女
28岁入宫为高宗昭仪,31岁封皇后
50岁与高宗并称二圣,
共同临朝
66岁改唐为周,自立为帝
14岁初入宫廷,为太宗才人
才人
皇帝
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三、武则天的统治
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亲自面试考生
隋文帝:科举制初步形成
唐太宗:完善科举制
设置进士科
武则天:完善科举制
隋炀帝:科举制正式创立
增加考试科目
创立殿试
◎殿试示意图
2、武则天的治国措施
2、武则天的治国措施
三、武则天的统治
鼓励举荐与自荐,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尤其注重选拔和考察没有显赫家世背景的普通士人
相关史事
武则天爱惜人才。骆宾王写得一手好文章,曾参加反抗武则天的队伍,撰写声讨武则天的檄文。武则天读了檄文后,感慨不已,惋惜地说:“这么好的人才,没有得到重用,是宰相的过错!”
往武后收人心,务拔擢,非徒人得荐士, 亦许自举其才……故当世称知人之明,累朝赖多士之用。
——《新唐书·陆贽传》
[译文]过去武后收揽人心,致力于选拔人才,不只准许人们推荐有才能的人,也准许毛遂自荐……所以当时的人称赞她有知人善任的贤明,以后的几朝皇帝都依靠这些人才资源得到好处。
姚崇
宋璟
扩大了统治基础
使贤能之士脱颖而出
2、武则天的治国措施
三、武则天的统治
继续推行减轻百姓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
武则天亲自撰写了《臣轨》一书,其卷下《利人章》,强调发展农业,集中体现了她的重农思想。……要求官员大力劝农,除末作,兴农功。
上元元年(674),武则天向高宗建言十二事,“一、劝农桑,薄赋徭;二、给复三辅地(免除长安及附近地区之徭役)……五、省功费力役……”
武则天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状况作为官吏奖惩的标准……官员农业工作搞得好,则升官嘉奖,反之,就要受到惩处。
——杨向春《武则天与唐代农业》
3、武则天的治国成效
三、武则天的统治
经济持续发展,社会相对安定,人口持续增长
为后来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无字碑
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的功与过被人评说的很多,你会如何评价她呢?
武则天创立殿试,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注重以农为本,发展生产,使唐朝的经济文化继续发展。不仅延续了贞观之治的盛世,也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武则天在位期间大兴告密之风,心狠手辣,重用酷吏,打压政敌,大肆修建寺庙,耗费人力物力财力。
唐朝的教育
唐朝教育事业有很大发展。国子监是国家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机构,下设中央六学:国子学主要招收皇亲国戚,太学主要招收中高级官员子弟,四门学(因北魏初设于京城四门而得名)主要招收低级官吏子弟和平民中的优秀人才,以教授和研习儒家经典为主;书学、律学和算学以培养专门人才为主。地方设有府学、州学、县学等,设学官主持。民间的教育形式有私塾、私人讲学等。这样就形成一套从中央到地方、从官方到民间的教育体系。唐太宗时增筑校舍,扩大招生,边疆各族和周边国家也纷纷派遣子弟入学,中央官学学生人数最多时超过8 000人。
1.(2024·江苏宿迁中考真题)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九品中正制……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唐代针对此弊……把进仕之门扩大打开,经由各人各自到地方政府报名,参加中央之考试。……自由报考之惟一限制,即报名者不得为商人或工人。”对材料中唐代选官制度理解正确的是( )
A.选官标准仅限于门第 B.自由报考无任何限制
C.有利于扩大选官范围 D.这一制度是唐朝首创
C
2.(2024·四川德阳中考真题)根据图中的信息推断,图中所示的中枢权力机构出现在( )
A.先秦时期
B.两汉时期
C.三国时期
D.隋唐时期
D
3.(2024·广东中考真题)唐朝在建立后,“增损隋律”,制定唐律,尽削前朝“烦峻之法”,“用法务在宽简”。这反映了唐朝( )
A.加强吏治整顿 B.吸取隋亡的教训
C.注重经济发展 D.开创三省六部制
B
4.(2024·黑龙江龙东地区中考真题)某班进行“小钱币,大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一位同学推测下面这枚吉语花钱(铸有吉祥词语,不流通)的出现不早于隋唐时期。以下可作为依据的是( )
A.工匠开始掌握青铜冶炼技术
B.这枚钱币采用圆形方孔形制
C.中央政府统一铸造了五铢钱
D.隋唐时期创立并完善科举制
D
5.(2024·北京中考真题)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客观地认识和评判历史的态度和方法。下列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科举制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B.隋炀帝创立了进士科
C.唐太宗增加科举考试科目 D.武则天创立殿试制度
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