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3张PPT)第4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通过了解“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的局面,认识唐末五代的社会危机。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030201了解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知道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的局面,思考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知道唐朝衰亡的原因。通过比较唐玄宗前期统治和后期统治所采取的不同措施,分析唐朝衰亡的原因,以史为鉴,初步掌握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阅读相关诗文和史料,培养提炼有效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加深对历史问题的理解。感悟政治清明与王朝兴盛的关系,体会农民起义对历史的作用,思考国家分裂的历史教训。04历史解释一、安史之乱1、背景朝政腐败:唐玄宗在位末年,朝政腐败,奢侈之风日盛上(唐玄宗)晚年自恃承平, 以为天下无复可忧,遂深居禁中,专以声色自娱,悉委政事于林甫。——《资治通鉴》[译文]玄宗晚年自认为天下太平,没有可以忧愁的事了,于是居于深宫之中,沉湎于声色犬马,寻求欢娱,把政事都委托给李林甫。宠幸杨贵妃宦官高力士口蜜腹剑李林甫重用外戚杨国忠一、安史之乱1、背景民众不堪重负,社会矛盾日趋尖锐,边疆形势愈为紧张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从713—755年,唐对吐蕃用兵26次,对突厥用兵12次,对契丹用兵9次,对奚用兵2次,对南诏用兵6次,……在这些战役中,唐朝军队是经常吃败仗的……再有其他方面的部族的反抗斗争,唐朝的边境局势是烽火不断,战火连绵。——李飞《安史之乱背景分析》创作于755年一、安史之乱1、背景外重内轻: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衡(节度使)据要险,专方面,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新唐书》十节度使 兵力 十节度使 兵力平卢 37500 陇右 75000范阳 91400 剑南 30900河东 55000 岭南 15400朔方 64700 北庭 20000河西 73000 安西 24000中央兵力约9万人边镇总兵力约49万人一、安史之乱1、背景安禄山:兼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担负唐朝东北地区防御重任,势力逐渐膨胀十节度使 兵力 十节度使 兵力平卢 37500 陇右 75000范阳 91400 剑南 30900河东 55000 岭南 15400朔方 64700 北庭 20000河西 73000 安西 24000平卢 37500范阳 91400河东 55000一、安史之乱2、概况时 间人 物过 程755—763年安禄山、史思明叛军从河北大举南下攻占东都洛阳,又西进攻下潼关,逼近长安唐玄宗逃往成都,叛军占领长安一、安史之乱3、结果人物扫描郭子仪(697—781),华州郑县(今陕西渭南华州)人,出身于官宦世家,早年以武举从军。安史之乱爆发后,郭子仪率军平叛,收复河北、河东,后收复长安和洛阳。763年,吐蕃(bō)趁乱袭扰,长安失陷,郭子仪率军再次收复长安。郭子仪因功勋卓著获封汾阳郡王,被誉为中兴名臣。唐肃宗继位,重用郭子仪等将领,在回纥军队的援助下,反击叛军,763年平叛成功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创作于763年一、安史之乱4、影响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损失严重东至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达于徐方[今江苏徐州],北自覃怀[今河南沁阳县一带]经于相土,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旧唐书·郭子仪传》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杜甫《无家别》几乎包括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原因:长期战乱导致人口大量死亡,以及中央对地方失控导致登记在册的人口锐减◎唐朝后期藩镇割据形势图(820年)一、安史之乱4、影响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拥兵自重,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安史之乱后,唐王朝为了安抚安史降将,在安史旧地依然设置节度使,让他们管辖;而参加叛乱有功的内地诸将也纷纷请赏,唐王朝在内地也相继设置节度使。这些节度使拥有地方的军事、行政大权,不向朝廷缴纳贡赋,“虽称籓臣,实非王臣也”(《旧唐书·李怀仙传》),逐渐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一、安史之乱4、影响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使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755年907年618年(致命打击)(唐朝灭亡)经济繁荣人口锐减藩镇割据经济萧条人口众多政治清明对比项 唐玄宗统治前期 唐玄宗统治后期政治上经济上用人上影响启示对比项政治上经济上用人上影响启示抑制权贵,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兴修水利,整顿漕运,改革税制重用贤能(姚崇和宋璟)“开元盛世”沉湎于享乐,怠理朝政连年的战争使民众不堪重负重用亲佞,营私舞弊,排斥贤能导致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统治者要政治清明、关注民生、发展经济,统治才会长治久安二、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1、背景政治腐败,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朝廷已无力有效地控制藩镇赋役繁重,生活困苦,又遇到连年的灾荒,无以为生中央地方民众.唐中晚期,皇权丧失了对全国武装力量的直接控制,宦官掌握了唯一的中央军兼禁军——神策军,全面干预军事、政治、经济等领域,左右朝政,废立皇帝。唐朝末年8个皇帝,有7个是宦官根据自己的需要拥立的。“立君弑君废君有同儿戏”一般,至高无上的皇帝成了宦官手中的驯服工具。大规模农民起义爆发二、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874年,王仙芝在今河南起义王仙芝死后,起义军在黄巢的领导下,转战南北,夺取广州,攻入长安唐僖宗仓皇逃往成都881年,黄巢建立大齐政权2、黄巢起义◎黄巢起义示意图结果:被朱温等人联合镇压人物扫描黄巢(?—884),曹州(今山东菏泽)人,出身于富豪家庭,屡举进士不第,以武装贩私盐为生。唐末农民起义爆发后,黄巢被推为起义军首领,采取大规模流动作战的方式,壮大了起义队伍。黄巢率起义军攻占长安后,在唐军的联合围剿下,被迫退出长安。后因寡不敌众,黄巢在狼虎谷失败身亡。二、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以菊喻志,借物抒怀,通过刻画菊花的形象、歌颂菊花的威武精神,表现了作者等待时机改天换地的英雄气魄。二、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3、唐朝灭亡原为农民起义军将领投降唐朝后被封节度使,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黄巢起义逐渐控制朝廷,大肆屠杀官员,陆续兼并了许多割据势力907年建立后梁政权,唐朝灭亡朱温(852—912)唐朝灭亡原因唐玄宗在位后期追求享乐、任用奸臣,导致朝政日趋腐败。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宦官专权进一步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基础。黄巢起义给唐朝统治以致命打击。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1、五代十国的含义◎五代十国形势图(后周时期)北方黄河流域: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更迭南方地区: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十国并立北方地区:北汉(割据太原)谐音:“两趟进杭州”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2、实质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政权 开国君主 即位前的官职后梁 朱 温 梁王、宣武节度使后唐 李存勖 晋王、河东节度使后晋 石敬瑭 河东节度使后汉 刘知远 北平王、河东节度使吴 杨行密 淮南节度使闽 王审知 武威节度使南汉 刘 龚 静海军节度使南平 高季兴 荆南节度使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3、特点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五代十国存亡时间表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北方受战乱影响较小,政局相对稳定,北方人口大量迁入,经济有一定的发展南方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尤其是东南沿海和长江流域的稳定与发展更为显著4、发展趋势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各地经济联系、文化交流日益密切,各族交往进一步加强,统一因素不断增长五代十国时期的农民起义规模虽然不大,但是次数不少,斗争目标也比以前的农民起义明确。如张遇贤以“中天八国王”为号召,就反映出要求消灭各地割据政权、建立统一国家的愿望。——朱绍侯《中国古代史》南北双方,虽然在政治上处于分立割据状态,但在经济上仍保持着紧密的联系,既有直接的商业往来,又有以“朝贡”和“赐予”形式的官方贸易。——朱绍侯《中国古代史》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背景改革措施影响5、周世宗改革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人民渴望统一柴荣本人志向远大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修订法律经济上:注重发展生产,兴修水利,减轻农民负担军事上:整编中央禁军,削弱地方兵权使北周政权强大起来为日后北宋的统一打下基础柴荣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材料研读五代诸镇节度使,未有不用勋臣武将者……五代之乱,朝廷威令不行,藩帅劫财之风,甚于盗贼,强夺枉杀,无复人理。——赵翼《廿(niàn)二史札记》卷二十二说说五代时期武将掌权造成了怎样的危害。[译文]五代时期的藩镇节度使,没有不任用功臣武将担任的……五代时期天下大乱,朝廷的政令没有效力,藩镇节度使抢劫钱财的习气,超过盗贼,武力抢夺滥杀无辜,没有做人的道德规范。五代时期,武将掌权不仅导致了国家的政治混乱,而且造成了社会的动荡。◎表忠观碑﹁局部﹂钱镠(liú)治西湖五代十国时期的西湖,葑(fēng)草蔓生,淤塞严重,湖水渐趋干涸,城内居民的饮用水和郊区农田灌溉都受到严重影响。当时有人建议填平西湖来扩建都城,吴越国主钱镠坚决反对。他专门设置“撩湖兵”承担浚湖任务,又动员军民修筑捍海塘,有效抵御钱塘江大潮造成的严重潮患,保障民众生活和农业生产正常进行,同时也留住了西湖美景。杭州西湖钱王祠内的表忠观碑,记录了钱镠及其子孙的功德。1.(2024·四川眉山中考真题)学习历史离不开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事实判断只解决“真伪”问题,而价值判断是对事物的美丑、善恶、好坏、进步或落后等进行评价。下列属于价值判断的是( )A.长平之战 B.楚汉之争C.赤壁之战 D.安史之乱D2.(2024·甘肃兰州中考真题)唐代诗人刘禹锡的《马嵬行》中写到:“绿野扶风道,黄尘马嵬释。路边杨贵人,坟高三四尺。”这首咏史诗评论的历史事件是( )A.文景之治 B.贞观之治C.开元盛世 D.安史之乱D3.(2022·贵州黔西中考真题)诗史互证。下面唐朝诗人杜甫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两首诗歌,反映了唐朝社会的变化是( )C忆 昔 无家别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来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A.先南后北统一 B.经济重心南移C.由繁荣转衰落 D.由开明到专制4.(2022·天津中考真题)下图中东汉末年和盛唐以后的人口数都出现剧烈下降,主要原因是( )A.频繁战乱B.北人南迁C.自然灾害D.统治残酷A5.(2024·江苏苏州中考真题)五代十国时期军阀混战,后梁军队三次掘开黄河堤防拒敌,造成连年水灾,人民流离死亡。农民被迫反抗,要求消灭割据,建立统一国家。可见( )A.分封同姓酿成八王之乱 B.社会危机下人民渴望统一C.政权频繁更迭民不聊生 D.安史之乱造成了巨大破坏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