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15课 明朝的统治-课件(共34张PPT+视频)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15课 明朝的统治-课件(共34张PPT+视频)

资源简介

(共34张PPT)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至鸦片战争前):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明朝建立
1368年
郑和首次下西洋
1405年
明成祖迁都北京
1421年
李自成起义军
推翻明朝;清朝建立全国性政权
1644年
郑成功收复台湾
1662年
中俄签订
《尼布楚条约》
1689年
广州一口通商
1757年
边疆管辖
重大史事
册封达赖
设置台湾府
平定噶尔丹叛乱
君主专制
废丞相,设三司、厂卫
设军机处
册封班禅
设置驻藏大臣
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
对外交往
抗击侵略
科技文化
明长城
北京城
《本草纲目》
《农政全书》
《天工开物》
《水浒传》
昆曲
京剧
戚继光抗倭
郑和下西洋
“禁海令”
“广州十三行”
郑成功收复台湾
明朝建立
1368年
郑和首次下西洋
1405年
明成祖迁都北京
1421年
李自成起义军
推翻明朝;清朝建立全国性政权
1644年
郑成功收复台湾
1662年
中俄签订
《尼布楚条约》
1689年
广州一口通商
1757年
思想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重大史事
第15课 明朝的统治
通过了解明清时期加强皇权的举措,初步认识君主专制带来的社会弊端。
03
02
01
了解明朝建立、强化皇权等基本内容,能够将明朝强化皇权置于整个中国古代史中进行考察,认识其既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又带来了社会弊端。
了解明朝科举考试内容和考试形式的变化,认识其脱离实际、禁锢思想的弊端。
了解明朝与东北女真等部、蒙古各部的民族关系,认识明朝对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发展作出的历史贡献。
家国情怀
史料实证
唯物史观
一、明朝的建立
1、背景
根本原因:元末政治十分腐败,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堂堂大元,奸佞专权。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人吃人,钞买钞,何曾见。贼做官,官做贼,混愚贤,哀哉可怜。
——《醉太平·堂堂大元》
直接原因:1351年,黄河下游地区爆发农民起义,很快发展到江淮地区,出现了多支反元队伍
建立者:
建立时间:
都城:

灭元:
朱元璋(明太祖)
1368年
应天府(今南京)
明军攻占元大都,结束了元朝的统治
2、明朝的建立
一、明朝的建立
朱元璋
“武定祸乱,文致太平”
一、明朝的建立
明太祖去世后,建文帝继位,采取“削藩”政策
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取帝位
3、迁都
◎明朝形势图(1433年)
1421年,明成祖为加强北方的防御力量,迁都北京
明成祖
靖:平息、清除。靖难:平定祸乱。
1399年,朱棣自北平起兵造反,声称要清除建文帝身边的奸臣,因此将自己的行动称为“靖难之役”。
“天子戍边”有利于
加强对边疆的管理
北京作为国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二、强化皇权
1、背景
行中书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元史·志卷第四十一》
[译文]行中书省凡是钱粮、兵甲、屯种、漕运以及军国大事,没有不掌管的。
夫元氏之有天下,固由世祖之雄武,而其亡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
——《明实录》
[译文]元朝拥有天下,固然是由于世祖的雄武,但它的灭亡,是由于君主委任权臣,上下蒙蔽。……君主不能亲自处理各种政务,所以大臣能够独揽大权、肆意妄为。
地方分权
朝臣权力过大
目的:巩固政治,强化皇权
2、中央官制
二、强化皇权
提升六部职权,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废除丞相
材料研读
我朝罢丞相……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皇明祖训·祖训首章》
说说明太祖为什么强烈反对设立丞相。
二、强化皇权
[译文]我朝罢免丞相的职位……所有的事情都由朝廷(皇帝)处理,这样才能稳定妥当。以后我的每一位子孙做皇帝,都不允许再设立丞相职位。大臣中有敢奏请设立丞相的人,文武百官立即弹劾,将提议者凌迟处死,诛杀他的全家。
明朝建立初,明太祖便注重吸取元朝丞相权力过大的历史教训。在胡惟庸案件后,明太祖更加坚定地认为丞相的设立只会威胁皇权,只有废除丞相制度,将权力集中在皇帝手中,才能避免出现权力分散的局面,以确保皇权巩固与政权稳定。
二、强化皇权
相关史事
明太祖废除丞相后,每天要处理很多公务,即使日理万机也难以应付,建立新的中央辅政体制势在必行。明成祖任命翰林院官员到官城内的文渊阁供职,协助皇帝批阅文件,提供咨询,故称内阁。明中期以后,皇帝多怠于朝政,内阁权力日益加重,尤其是权势居首的大学士被称为首辅,虽无丞相之名,却行丞相之权。
◎文渊阁
无决策权
二、强化皇权
2、中央官制
把大都督府分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
分散兵权
兵部
前军
都督府
前军
都督府
前军
都督府
前军
都督府
前军
都督府
五军都督府
皇帝
调兵权
统兵权
二、强化皇权
明太祖设立由皇帝直接指挥的锦衣卫
明成祖成立东厂
明宪宗成立西厂
2、中央官制
侍卫
侦察
缉捕
刑狱
成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
设立厂卫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强化了皇权
导致政治黑暗和官员被迫害
“安然朝中坐,却知天下事”
3、地方官制
二、强化皇权
元朝
中书省
行政事务
皇帝
明朝
皇帝
承宣布政使司
民政 财政
都指挥使司
军 政
提刑按察使司
司 法
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
权力三分,互不统属
3、地方官制
二、强化皇权
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
明太祖为了巩固对地方的统治,分封儿孙为王。这些藩封“控要害,以分制海内”……洪武九年,山西平遥县学训导叶伯巨上书太祖,要他以汉、晋诸王之乱的历史教训为戒,采用“强干弱支”的原则处理藩封和皇权的关系,防止数世之后“尾大不掉”的悲剧发生,但并未引起太祖的重视。……建文元年,燕王起兵夺取帝位,史称“靖难之役”。
——朱绍侯等《中国古代史》
监控地方,巩固皇室
弊大于利
二、强化皇权
4、作用
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明会典·官制》
[译文]现在我大明朝废除丞相一职,设立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别管理天下众多事务,它们之间相互制约抗衡,不敢互相压制,所有事务都由朝廷统一管理,因此非常稳当。
特点:各部门既互不统属,又互相牵制,各自直接向皇帝负责
作用: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权力分散与制衡
根据材料说说官员上朝礼仪发生的变化,归纳这一变化反映的实质。
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
——吴晗《朱元璋》
变 化
由坐到站再到跪。
实 质
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三、科举考试的变化
1、表现
答题标准
考试范围
答题格式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儒家经典“四书”“五经”
八股文
◎科举考试等级示意图
《大学》
《中庸》
《论语》
《孟子》
《诗》
《书》
《礼》
《易》
《春秋》
实质:加强思想控制,培养忠实于皇帝的人
三、科举考试的变化
1、表现
八股文
八股文也称为制义、制艺、时文或八比文,是明清时期科举考试的一种特定文体,要求考生在写作时遵循一定的格式和规范。
历史仅存的明代赵秉忠状元卷
起股
中股
后股
束股
八股文结构
破题——点出主题,起到开宗明义的作用。
承题——承接破题,对主题进一步阐述。
起讲——从各个方面进行论证,是八股文
的主体部分。
入手——引入正题,为后续论证做铺垫。
每段均要采取排比对偶句,各段之间也要有对偶关系。
2、评价
三、科举考试的变化
八股文是一种格式化的答卷形式。八股文考试的规定,实际上正是考试规范化的表现,实行规范化考试,使考试标准本身减少了人为的主观因素,一定程度上增大了考试标准的客观性,这对于以后的考试制度是颇有借鉴意义的。
——白寿彝《中国通史》
考试标准化、规范化,
对以后的考试制度有借鉴意义
八股文形式呆板,脱离实际,
禁锢思想,流弊日益严重
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
——顾炎武
设置进士科
隋炀帝
科举制正式创立
武则天
明朝
唐太宗
宋朝
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
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亲自面试考生
严格科举考试程序,殿试成为定制,录取及名次直接由皇帝掌握;宋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
八股取士
回顾科举制发展历程,并思考科举制发展的本质目的。
维度 措施 目的
政治
军事
思想
影响 明太祖废除丞相,明成祖时设立内阁
强化皇权
在地方设立互不统属的三司
控制地方
设立皇帝直接指挥的锦衣卫、东厂、西厂
监督官员
设立五军都督府
分散兵权
改革科举制度,八股取士
选拔人才
利:君主权力加强,巩固了明朝的统治;有利于社会局面的安定;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维度
政治
军事
思想
影响
弊:容易形成皇帝专权,出现决策失误;权力分散,行政效率低下;思想僵化;阻碍社会变革
列表整理明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并说说影响。
四、民族关系
1、明朝对东北地区的管辖
◎明朝形势图(1433年)
为加强对东北女真等部的直接管理,明成祖在黑龙江下游设奴儿干都司。朝廷多次派人前去巡视
奴儿干都司
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流域等地和库页岛,在明朝前期就已纳入有效管理
管辖范围
◎明朝形势图(1433年)
四、民族关系
2、明朝与蒙古的战和
明初,退居北方的蒙古各部与明朝时有战争

1571年,明朝封蒙古俺答汗为王,并达成通贡和互市的协议,即“隆庆和议”

它结束了明朝与蒙古约200年的敌对状态
《大明律》
朱元璋称吴王时,着手制订法律。朱元璋和臣属以唐朝法律为蓝本,逐条讨论,反复修改,1397年才正式颁行《大明律》。《大明律》的刑名包括笞、杖、徒、流、死,此外还有凌迟和充军等。《大明律》将反对朝廷的各种行为定为“谋反”“谋大逆”,一律按重罪加重的原则处刑,不子赦免。明律还设有“奸党”条,以惩治大臣结党。明朝中期以后,政治日趋腐朽,宦官专权,厂卫横行,法制备受破坏。
◎《大明律附例注解》书影
1.(2024·重庆中考真题)下图为《明朝形势图(1433年)》,据图可知
( )
A.长城成为明朝与鞑靼的政权部族界
B.中国的现代版图在明朝已完全形成
C.汉族、蒙古族、女真族建立的政权
同时并存
D.南海诸岛、小琉球等都是明朝疆域
的一部分
D
2.(2024·山东青岛中考真题)朱元璋以“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为名废相,认为丞相既废,“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据载,废相之后,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朱元璋接到的奏事文书多达1660件,平均每天要处理207件。材料说明( )
A.皇权在不断削弱,相权在不断加强
B.废除丞相后,皇帝的工作量加大
C.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设置了丞相
D.废除丞相后,决策的正确性提高
B
3.(2024·山东东营中考真题)《中国通史纲要》记载:“他设立了叫做‘锦衣卫’的侦缉组织,专门罗织官员吏民的罪名,使人感到随时会有杀身灭家的灾难。”材料中的“他”是( )
A.宋太祖 B.宋太祖
C.明太祖 D.明成祖
C
4.(2024·内蒙古中考真题)表格归纳法有利于总结规律,得出结论。通过归纳下表,能得出的结论是( )
B
朝代 措施
秦朝 进一步废除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
宋朝 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长官;
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元朝 在地方设10个行省,在行省之下设置路、府、州、县
明朝 设立“三司”,分散行省的权力
A.皇帝权力不断加强 B.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加强
C.丞相权力不断加强 D.中枢机构办事效率不断下降
5.(2023·湖北宜昌中考真题)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认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此观点重在说明八股取士的( )
A.原因 B.形式
C.目的 D.危害
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