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课件(共40张PPT)--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课件(共40张PPT)--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

资源简介

(共40张PPT)
第六单元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课标:了解历史上学校教育、留学、书刊出版、翻译事业
以及图书馆、博物馆在文化传承和传播中的作用
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1)
结合图文材料,找出文化传承的载体:
四川成都出土的汉代画像砖:
文翁石室授经讲学图
(四川博物院藏)
文翁,汉景帝后期,担任蜀郡守。公元前143年至公元前141年间,蜀郡太守文翁曾创建文翁石室,是中国的第一所地方官办学校。“文翁石室”创立不久,即以学风卓荦,人才辈出而名冠西南。公元前124年,汉武帝下令全国效仿文翁兴办学校。
学校
书籍
图书馆
博物馆
一、学校教育:
90年代实行“科教兴国”战略
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中国简策、帛书
德国人古登堡采用金属活字
(一)中国
(汉朝太学及地方官学,西晋国子监);
(春秋产生,唐朝学塾、村学和蒙学,宋代书院)
官学
私学
(近代中国第一所国立大学,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标志,
1912年改名北京大学)
(1928年组建为国立清华大学)
1898京师大学堂
1911清华学堂
1、古代:
2、近代:
收回教育主权,提出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1983邓小平提出教育的三个面向;
1977恢复高考制度;
3、现代:
(二)外
产生欧洲最初的学校形式,奠定分科教育的基础。
拿破仑建立“大学区”制度,确立国民教育制度。
洪堡创办柏林大学,教学与研究结合,促成大学职能转变。
大学倾向于世俗化与商业化
1、古希腊:
2、法国:
3、德国:
4、美国:
二、印刷书诞生:
(春秋战国至秦汉)
埃及出现纸草书卷;
(前30世纪)
(105年)“蔡侯纸”
(前2世纪)中国出现植物纤维纸;
(15世纪中叶)
北宋毕昇胶泥活字;
唐朝雕版印刷;
(一)书籍起源:
(二)造纸业发展:
(三)印刷术发展:
文化传承、科学研究、人才培养
推动文化大众化、提高文化修养、促进民族发展
(一)中国
1.古代:官学与私学
官学
西周| 学在官府
汉朝|太学、地方官学
西晋| 国子监
清代|(学、校)
中央官学:太学
地方官学:文翁石室
惟官有书,而民无书;惟官有器,而民无器;惟官有学,而民无学。
——孟宪承《中国古代教育史资料》
学在官府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官学
西周| 学在官府
私学
①产生:
孔子讲学图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司马迁 《史记·孔子世家》
学在民间
②进一步发展:
学塾、村学和蒙学
③推动:
许百姓任立私学,欲其寄州县学受业者,亦听。 ——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五月敕
(一)中国
1.古代:官学与私学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春秋时期
唐朝
宋朝
书院制度的建立
地域 内容
国内大学 ①北京大学
②清华大学
1898
1912
北京大学
1912
1916
蔡元培任校长,新文化运动中心和学术研究的重镇
京师大学堂:第一所中央政府建立的综合大学,分科教育,教育近代化的标志。
(一)中国
2.近代: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P81“学思之窗”:
阅读材料,概括蔡元培的观点及其教育思想产生的影响。
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果欲达其做官发财之目的,则北京不少专门学校,入法科者尽可肄业法律学堂,入商科者亦可投考商业学校,又何必来此大学 所以诸君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 ——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观点:将大学定位于“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力图将大学
由追逐高官厚禄的名利场转变为研究高深学问的殿堂。
影响: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促进思想解放;
有利于学术研究,促进近代大学成长。
地域 内容
国内大学 ①北京大学
②清华大学
清华学堂
1911
1912
清华学校
1928
国立清华大学
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由左到右依次为: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
(一)中国
2.近代: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学校教育的发展
【合作探究】根据材料,分析中国古代教育与近代教育的不同。
汉武帝在长安建立太学,五经博士专门讲授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又下令各地设立学校教授儒家经典。晋代增设国子学(国子监),教授内容与太学相同。到了明清,各府县学校学、生岁考优秀者可直接升入国子监成为监生,监生毕业可直接做官;未升入国子监者,则参加科考,科考合格者可进一步参加会试,会试合格者即为进士及第,成为官员。
19世纪60年代起,我国出现一批新式学堂,开设了外语翻译、轮船驾驶、天文、测算、军械、行军布阵等课程。1904年清政府学部颁行《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规定中学堂课程如下: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外语、历史、地理、几何代数、植物动物、理化、图画、法制、理财、体操。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蔡元培就任教育总长,实行男女同校等改革措施……,在蔡元培的领导下,北京大学在1920年秋季起即正式招收女生,开我国公立大学招收女生之先例。……北大还开办了不少平民学校和夜校等,努力服务于社会。
比较项 中国古代 中国近代
教育目的
教育内容
培养封建官僚,巩固封建统治
培养实用人才,救亡图存
以儒家经典为主,与科举考试相结合
注重自然科学与实用技能,融汇中西
(1)形成体系: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
项目 内容
举措 ①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收回了教育主权。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决定……(社会主义性质)
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成就
1955年,辽宁省复县沙坨村的扫盲班在地里通过实物进行扫盲教学。
新中国的文化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
——1954《共同纲领》
国家提出了受教育者要在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①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1965年)
②培养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一)中国
3.现代: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1)形成体系: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
(2)受到破坏:“文化大革命”爆发后
高考制度,是指我国1952年以来的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1952年全国开始实行统一高考。当时的高考共有8个科目,语文、数学、外语(英语或俄语)、历史、地理、政治、物理、化学和生物。这8科每个人都要考,没有文理之分。并且每科的考试时间都是100分钟,三天考完,然后立即进行实习操作和面试。
这个高考一直持续到1966年,情况发生了变化。毛主席在大学生毕业生中发现了一种不太好的现象,大学生普遍不愿意被分配到工厂或农村等基层单位,都想留在机关享受清闲工作。因此毛主席当时认为大学生需要接受工农群众的再教育,于是决定推迟当年的高考,发起了上山下乡运动。原本只是决定高考推迟半年,但是后来形势发展非常迅猛,恢复高考一事就被搁置下来了。但是当时的高校并没有关闭,每年也有大学生入校,只是这些人并不是通过考试入学的,而是通过一种叫“工农兵推荐”的方式获得名额。这种方式不是以知识选拔为标准,所以很多人是革命运动的活跃分子,但在学习方面并不擅长,也没有足够的基础,因此高校优秀大学生非常缺乏。
3.现代:
(3)重新走上正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
恢复高考
1977
三个面向
1983
科教兴国
1995
1977年冬天,570万考生走进高考考场,参加高考制度恢复后的第一次考试。
邓小平书写“三个面向”
成就:
①高校年毕业生人数大幅增加,教育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②各类教育不断发展,教育公平的步伐加速推进,每个人的受教育权利得到更有力的保障。
(1)形成体系: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
(2)受到破坏:“文化大革命”爆发后
3.现代:
1、古希腊:产生了欧洲最初的学校形式,奠定了分科教育的基础。
柏拉图学园
公元前387年,柏拉图在雅典西北郊外
办起了欧洲第一所综合性学校。学校坐落在美丽的克菲索河边,两岸林木茂密,婀娜多姿,学校的建筑和雕塑就掩映在一丛丛绿色林阴深处。为纪念当地一名叫阿卡德穆(Academus)的战斗英雄,学校命名为阿卡德穆学园,后人为了称呼的方便,习惯上仍称之为柏拉图学园。
柏拉图学园
(二)外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中世纪的教会学校
“大学”一词源自拉丁语,大致意思是“教师和学者的社区”。现代大学制度源于欧洲中世纪的大学。
(拓展)中世纪欧洲的大学
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是公认的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大学。它创立于公元1088年—神圣罗马帝国时期,当时语法学、修辞学和逻辑学的学者们聚集在博洛尼亚,共同评注古老的罗马法法典。皇帝费德里克一世于1158年颁布法令,规定了大学不受任何权力的影响,作为研究场所享有独立性。
从14世纪开始继法学之后,博洛尼亚大学又迎来了众多逻辑学、天文学、医学、哲学、算术、修辞学以及语法学的学者。
1988年9月18日,博洛尼亚大学建校900年之际,欧洲430个大学校长在博洛尼亚的大广场共同签署了欧洲大学宪章,正式宣布博洛尼亚大学为“大学之母”,即欧洲所有大学的母校。
2、近代:大学逐渐发展成为保存、传播和发展人类文化的重要场所
地域 内容
国外大学 ①法国
③美国
②德国
拿破仑建立“大学区”制度,确立了保留至今的国民教育制度。
公立学校的教师视为国家官吏,所有学校的开办必须得到总监许可,全国实行同一学制和课程,即国民教育制度。
巴黎帝国大学
(全国最高教育行政机关)
总监1人
27个大学区
每区设总长1人
各省
每省设督学1人
代表总长管理各境内初等教育
1806年拿破仑创办中央集权教育管理及
行政体制
地域 内容
国外大学 ①法国
③美国
②德国人洪堡秉持“研究教学合一”的精神创办的柏林大学,将教学与研究结合在一起。
拿破仑建立“大学区”制度,确立了保留至今的国民教育制度。
德国柏林洪堡大学,前身是柏林大学。创办于1810年。柏林洪堡大学是蜚声中外的世界顶尖学府、德国精英大学,被称为“现代大学之母”。
柏林洪堡大学历史上曾产生57个诺贝尔奖获奖者
马克斯·普朗克:191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1921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
赫兹:192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埃尔温·薛定谔:193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3、近代:大学逐渐发展成为保存、传播和发展人类文化的重要场所
地域 内容
国外大学 ①法国
③美国
②德国人洪堡秉持“研究教学合一”的精神创办柏林大学,将教学与研究结合在一起。
拿破仑建立“大学区”制度,确立了保留至今的国民教育制度。
逐渐倾向于世俗化与商业化,使更多人有机会接受大学教育。
美国耶鲁大学办学目的:“使青年能够胜任无论是社会机构还是教会机构的公共职务。”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校训:既学会动脑,也学会动手。
3、近代:大学逐渐发展成为保存、传播和发展人类文化的重要场所
探究:学校教育的意义
材料一:从汉武帝时起,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自此教育为儒家所垄断。……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人教版必修三教材
材料二:洋务派派遣的留欧学生回国后对中国近代海军发展起过重要影响,例如,北洋舰队12艘主要舰船的管带中,有一半由留学生担任。
——梁燕波、王晨《近代中国的留学教育及其影响》
材料三: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果欲达其做官发财之目的,则北京不少专门学校,入法科者尽可肄业法律学堂,入商科者亦可投考商业学校,又何必来此大学?所以诸君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 ——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文化传承
培养人才
科学研究、塑造品格
(一)书籍起源
莎草纸书写的《亡灵书》残片
马王堆帛书《老子道德经卷》
云梦睡虎地秦简
二、印刷书的诞生
(二)造纸业发展
东汉蔡伦在总结前人经验基础上改进制成“蔡侯纸”。书写材料逐渐过渡为纸,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105年
1
2
中国已出现用植物纤维制成的纸
公元前2世纪
二、印刷书的诞生
(三)印刷术发展
①雕版印刷:唐朝
868年雕版印刷的《金刚经》
②胶泥活字印刷:北宋
③金属活字印刷:
约15世纪中叶,德国人谷登堡
《古登堡圣经》
古登堡为教皇印制赎罪券
古登堡革命
二、印刷书的诞生
北宋毕异发明的活字印刷术直至明朝时期仍未推广。从印刷品的流通欲望与范围来看,是因为古代中国书籍出版内容主要是历书、农书等工具书和儒家经史子集等经典;而且,这些书籍一旦雕刻成版,“易成、难毁、节费、便藏”,且雕版技术已有悠久的历史和成熟的工艺……尽管科举考试之后,读书人进一步增多,但印刷品往往局限于科举范围之内;作为世界另一半的女性自古就被排斥在才识之外。
——摘编自李瑞娜《毕昇与古登堡为何无法对话》
为何宋代活字印刷未能如古登堡印刷术产生革命性影响?
翻译书籍对促进文化之间的交流、扩大文化的影响力,发挥着重要作用。明末清初来到中国的耶稣会士,翻译、撰写了许多介绍天文、历算等方面知识的书籍,还把中国的优秀文化典籍介绍到西方,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
利玛窦和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
翻译活动的开展
唐朝玄奘翻译天竺经书;
阿拉伯帝国开展百年翻译运动;
古代儒学广泛传播;
近代西学东渐……
17世纪
拉丁语版《中国哲学家孔子》
1687年法国出版的《中国哲学家孔子,或以拉丁语表述中国人的智慧》,作者是四位传教士:意大利耶稣会士殷铎泽Prospero Intorcetta 、奥地利耶稣会士恩理格Chrétien Herdtrich 、比利时耶稣会士鲁日满Franois de Rougemont、比利时耶稣会士柏应理Philippe Couplet 。
材料一:培根说“知识即权力”,从技术进步的角度来看,掌握知识传播渠道的人才真正拥有权力。早在中世纪,教士的权力来自对《圣经》的解读权。然而在古登堡印刷术出现后,大众能够自行解读《圣经》,教士的权力受到挑战。
材料二:在西方,印刷术的发明和使用,激发欧洲各民族的理智思潮,促进民族语言和文学的发展,鼓励民族主义和建立新兴的民族国家。在中国的传统社会中,印刷术的作用正好相反,它不仅帮助中国文字的连续性和普遍性,更成为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工具。
——摘编自钱存训《印刷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作用》
⑴掌握书籍的不再是少数人,有助于文化的大众化;
⑵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促进各民族的发展,推动了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意义
二、印刷书的诞生
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2)
课标:了解历史上学校教育、留学、书刊出版、翻译事业
以及图书馆、博物馆在文化传承和传播中的作用
三、图书馆的成长:
四、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一)外
(二)中国
古代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书籍最全
亚述巴尼拔建立的图书馆:
1、(7世纪)
2、修道院、大教堂和大学图书馆、私人图书馆保存古籍
英美出现近代意义上的公共图书馆
3、(19世纪下半叶)
建立“府“图”“堂”室”等藏书之所
设掌管典籍的史官,
1、朝廷
(明代天一阁)
2、私家藏书发展
后改为北京图书馆,1998年改称国家图书馆
3、(1909)清政府筹建京师图书馆,
保存人类文化典籍,服务公众
三、图书馆的成长:
四、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一)外
亚历山大博学园: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博物馆
牛津大学阿什莫林博物馆:第一个具有近代特征的博物馆
大英博物馆、法国卢浮宫博物馆
1、(前290前后)
2、(1683)
3、(18世纪)
(二)中国
法国人在上海建立自然历史博物院(近代最早),
英国亚洲文会在上海设立自然历史与考古类博物馆
1、(19世纪六七十年代)
故宫博物院成立(中国最大的古代艺术博物馆)
国立中央博物馆在南京建立
(1948)
国立历史博物馆在北京开馆,
军事、历史、革命博物馆建成
(世界上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
中国国家博物馆组建
3、(1925)
4、(1926)
5、(1959)
6、(2003)
保存人类文化典籍,服务公众
征集、收藏、展示、研究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国民教育
2、(1905)
张謇建南通博物苑(中国人自建的第一个公共博物馆)
总结
(一)国外
1.亚述图书馆
①地位:
②建立:
③内容:
古文明遗址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书籍最齐全的图书馆
前7世纪的亚述巴尼拔王建立
收藏约25000块泥版文书,几乎囊括当时亚述的全部知识
亚述巴尼拔图书馆因亚述国王巴尼拔而得名,他自称为“伟大英明及世界之王”,他在位时开疆拓土、尊崇文化。
在图书馆遗址的一块泥版上,亚述巴尼拔自述道:“我,亚述巴尼拔,受到纳布智慧神的启发,觉得有博览群书的必要。我可以从它学到射、御以及治国平天下的本领。……读书不但可以扩充知识和技艺,而且还可养成一种高贵的气度。”
三、图书馆的成长
1、古代:亚述图书馆
2、中世纪:修道院、大教堂和大学图书馆,在保存古典时期文化遗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私人图书馆兴起。
3、近代:
19世纪下半叶,英、美等国家出现了面向所有人开放的具有近代意义的公共图书馆(作用:保存古籍和文化遗产、服务公众)
美国国会图书馆
建于1800年,4月正式开放,它设立在华盛顿国会山上。拥有2.1亿件藏品:其中有470种语言写成印刷品1亿多件。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也是全球最重要的图书馆之一。
英国切萨姆图书馆
英语国家最古老的图书馆。1653年,纺织富商汉弗莱·切萨姆捐赠用做图书馆和教会学校。3位管理人员受到切萨姆的任命,出发去搜寻书籍、手稿和档案。
来满足周边神职人员、律师、医生的需要。直到19世纪中期,切萨姆图书馆一直被认为是英国唯一的真正的公共图书馆。
(一)国外
三、图书馆的成长
时期 内容
古代 官藏:
私家藏书:
①原因:
②代表:
汉兴,改秦之败,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迄孝武(汉武帝)世,书缺简脱,礼坏乐崩,圣上喟然而称曰:“朕甚闵(怜悯)焉!”于是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下及诸子传说,皆充秘府。
——《汉书·艺文志》
御史大夫……有两丞,秩千石,一曰中丞,在殿中兰台,掌图籍秘书……
——《汉书·百官公卿表》
朝廷设有专门掌管典籍的史官;建有“府”“阁”“堂”“室”藏书之所
重视图书文献保存
盟府:周代及诸侯所置收藏盟约载书,封爵勋策的机构。
藏室:藏书和档案处所。
天禄阁、石渠阁:同为汉宫御用藏书典籍和开展学术活动的地方,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图书馆和档案馆。
私家藏书伴随私学的出现得到发展。
明朝的天一阁
明嘉靖四十年至四十五年(1561年—1566年),明兵部右侍郎范钦开始于宅东建造藏书楼,并命名为“天一阁”。时藏书七万余卷。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黄宗羲登上天一阁,这是外姓人首次登楼。自此以后,天一阁逐渐有选择地向一些大学者开放。康熙十五年(1676年),范钦后人范光燮传抄天一阁百余种书籍供士子阅读。
(一)国外
(二)中国
三、图书馆的成长
时期 内容
近现代 京师图书馆
各级各类的图书馆逐渐建立
1909
清政府开始筹建京师图书馆
1916
凡在内务部立案的出版图书均交京师图书馆收藏,国家图书馆的职能开始体现。
1949
新中国成立后,改名为“北京图书馆”
1998
1998年改称“国家图书馆”
截至2019年底,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文献超过4000万册件,其中古籍文献200余万册件,尤以“四大专藏”即“敦煌遗书”、“赵城金藏”、《永乐大典》和文津阁《四库全书》最受瞩目。
三、图书馆的成长
(一)国外
(二)中国
(一)国外
1、古代:亚历山大博学园
公元前290年前后,托勒密·索托在埃及创建了亚历山大博学园,其中专门收藏文化珍品的缪斯宫后来被称为“亚历山大博物馆”,一般认为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博物馆。
四、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1683年
博物馆重大发展
大英博物馆、法国卢浮宫
阿什莫林博物馆,被视为第一个近代特征的博物馆。
18世纪
(一)国外
2、近代:
四、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徐家汇博物院
1868年,法国人韩伯禄建立自然历史博物院,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近代意义上的博物馆。
上海博物院
1874年,英国亚洲文会在上海设立了主要陈列动物标本的自然历史与考古类博物馆。
南通博物苑
1905年,张謇在南通建立的南通博物苑,是中国人自建的第一个公共博物馆。
(二)中国
四、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时空:位于北京故宫紫禁城内
成立于1925年10月10日
目的:
珍藏:
地位:
为保护清朝宫廷遗留下来的文物珍品而建立。
国家调拨、向社会征集、接受私人捐赠
现有藏品总量186万余件,其中一级藏品8000余件。
中国最大的古代艺术博物馆,也是世界著名的博物馆。
(二)中国
四、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故宫博物院
国立历史博物馆
国立中央博物院
国立北京历史博物馆
国立南京博物院
新中国成立后
1912:筹备
1926:开馆
1933:倡议
1948:竣工
北京
南京
(二)中国
四、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二)中国
1959年7月建成的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是中国第一个综合类军事博物馆,馆藏特色文物为武器、军服、证章和军事题材艺术品等。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中国国家博物馆
1959年9月,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革命博物馆建成,2003年2月,在两馆基础上组建中国国家博物馆组建,是世界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
苏州博物馆
中国各地都建有综合性博物馆,以及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专业博物馆。
四、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在文化传承、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环节发挥了重要作用
保存古籍和文化遗产;服务于公众。
有助于文化大众化,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促进各民族的发展。
征集、收藏、展示、研究;
进行国民教育等公共服务。
印刷书
博物馆
图书馆
学校教育
【课堂小结】
多种文化传承载体在文化传承和传播中的作用
通过影视节目、网络与自媒体短视频科普传统文化。
通过VR、AI模拟还原历史,让人们身临其境体验历史,感受文明演变。
5G时代推动线上教育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线上教育的推广焦点。
新时代文化传承方式:
你还知道有哪些新式文化传承方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