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9张PPT)2025浙教版K7下14-土壤的结构质地及保护CyScience一、土壤的形成1、地球外层的地壳最初主要是由岩石组成的,没有土壤。土壤的固体部分最初是由岩石圈表层风化的岩石碎屑形成,在长期的风化和侵蚀共同作用下,碎屑物不断累积,同时有机物也在碎屑中逐渐积累,形成营养物质;历经漫长的过程最终形成土壤。一、土壤的形成2、引起岩石风化的因素——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1)影响岩石物理风化的因素有很多,温度、压力和生物活动是导致岩石发生物理风化的重要因素一、土壤的形成(2)化学风化是岩石在水、氧气、二氧化碳和酸等多种因素作用下,发生化学反应使岩石的成分改变的过程。(3)物理风化使碎屑表面积增大,更容易遭受化学风化作用。一、土壤的形成3、土壤的形成过程(土壤可被粗略地分为三层)①岩石风化形成母质层②苔藓等低等植物生长有机物堆积,形成原始土壤表层;③位于表层和母质层之间的淀积层,是在降水作用下,上方土壤中的可溶性矿物质、细小颗粒被溶解、冲刷下来积累形成的。④有的地区地表土在表层之上还会发育出主要由有机质组成的有机层,有的地区在各层之间还会发育出过渡层等。⑤土壤的形成过程是十分缓慢的,持续进行着的,每形成1厘米厚的表土,大约需要100~400年,在极冷的环境中,甚至要1000年二、土壤的成分土壤的主要成分是矿物质颗粒,矿物质颗粒之间的孔隙中有水分和空气占据,土壤中还有各种动植物和微生物以及生物体形成的有机物。1、土壤中的生命—生活在土壤中的微生物、动物和植物等称为土壤生物。2、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质—主要是指空气、水、腐殖质(有机物)、矿物质(无机盐)等。土壤中所有的非生命物质为土壤生物提供了生存环境条件。(1)水 ①来源:降水和灌溉、地下水、水气凝结②作用:利于营养物质的溶解和运输,调节土壤温度,土壤生物的生存都离不开水。(2)有机物 ①来源:生物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体。②作用:为土壤动物提供食物,也可以为绿色植物提供养分。同时,土壤中的有机物能改良土壤,提高土壤疏松度和透气性。(3)无机盐 植物生长不可或缺的元素提供 (4)空气:提供呼吸二、土壤的成分4.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质的检验空气、水、腐殖质(有机物)、矿物质(无机盐),三、土壤的结构1、土壤结构可分为块状、柱状、片状、团粒状等结构。团粒状是最理想的结构,对农业生产最有价值。(1)土壤团粒结构的优点:团粒结构疏松多孔,使土壤既能保水又能透水,并且有良好的透气性和保温作用,有利于作物根系的伸展以及对养分的积蓄和供应。(2)人类活动的影响:在农田中多施有机肥,实施秸秆还田等措施,可使土壤增加新鲜腐殖质,有利于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三、土壤的结构2、根据矿物质颗粒大小,可将土壤中的矿物质颗粒分为砂粒、粉砂粒、黏粒。3、根据土壤中砂粒、粉砂粒、黏粒所占的比例不同,可将土壤分为砂土类土壤、黏土类土壤和壤土类土壤三类。4、土壤腐殖质的含量与矿物质组成是影响土壤颜色的主要因素,腐殖质多少影响颜色深浅,矿物质组成影响突然的主色调。东北的黑土地颜色深,是因为腐殖质较多。四、土壤的质地1、土壤的黏性、空隙大小决定了土壤的质地2、各类土壤的质地3、壤土类土壤的矿物质颗粒、空气、水和有机质组成比例合理,土壤黏性适度,通气、透水、保水和保肥能力强。适合大部分植物生长土壤名称 土壤结构 性状 适合种植作物砂土类 砂粒多、黏粒少,土壤颗粒较粗 疏松,不易黏结;通气、透水性能强,易干旱,有机物分解快,易流失 花生、谷子、薯类等黏土类 黏粒、粉砂粒多,土壤颗粒较细 质地黏重,湿时黏,干时硬;保水、保肥能力强,通气、透水性能差 水稻等壤土类 砂粒、黏粒、粉砂粒大致等量,土壤质地较均匀 不太疏松,也不太黏;通气、透水,能保水、保肥,宜于耕种 适宜多种作物生长四、土壤的质地4、壤土类土壤各成分的含量(体积百分比):固体部分(50%)(矿物质颗粒45%-49%,有机物1%-5%);水:25%;空气:25%5、土壤的保水、透水、通气、保肥的能力与土壤矿物质颗粒的组成和比例有关。砂粒多透气透水性好,保水,保肥差,黏粒多保水保肥好,透气透水差。五、土壤的价值1、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自然资源之一。植物直接依赖土壤生存与生长,人和动物依赖植物或者依赖植物的动物为食。2、肥沃的土壤能供应和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水分、养分、空气。黑土肥力高、盛产粮食作物,比如玉米、大豆和小麦等;东北平原的黑土地就是典型的黑土。紫色土肥力相对较高,除了旱地食作物外,还多种植棉花、油菜和柑橘等;主要分布于四川盆地。五、土壤的价值红壤一般酸性较高,肥力相对较低,通常适合种植水稻、茶树、甘蔗和柑橘等;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的低山丘陵区黄壤通常要比红壤湿润,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山区、除了常见的农作物外,黄壤也能种植茶树和蔬菜;注意:黄土高原分布的是黄绵土,不同于黄壤。五、土壤的价值水稻土、菜园土是人们长期的耕作后出现的新土壤类型。3、肥沃的土壤因稀缺而宝贵,适合农耕的土壤不足陆地面积的1/8。适合耕作的土壤形成需要几千年。六、土壤的污染与流失1、土壤资源的最大威胁来自于土壤污染 和过度开发。2、污染物进人土壤的途径(1)废气中污染物质,特别是颗粒物,在沉降到地面进人土壤。(2)废水、污水携带污染物进入土壤,其中的最主要的污水灌溉。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使土壤有机质下降、板结,也是土壤污染来源之一。(3)固体废弃物中的污染物直接进入土壤或其渗出液进入土壤六、土壤的污染与流失3、土壤污染的危害(1)土壤质量下降,农作物产量和品质下降(2)有毒污染物被作物吸收后在作物及果实富集,引起人畜食用后中毒。4、水土流失:指土壤在流水、风、冰等作用下,被破坏、剥蚀、转运和沉积,造成水分和土壤资源损失的现象。过度放牧、乱砍滥伐、开山采矿等人为行为会破坏地表植被,加剧水土流失。水土流失是全球环境中存在的大问题。黄土高原是我国甚至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每年被冲刷走了大量的氮、磷、钾元素,相当于流失了数量可观的化肥。近年来积极治理下,生态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六、土壤的污染与流失5、土地沙漠化:指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种种因素的作用下,土壤失去水分和营养物质而造成的土地退化现象。近20年,我国沙漠化治理上去的很大成效。6、植被的根系有固定土壤的作用,良好的植被覆盖,能够保持水土,减少水土流失。七、土壤的保护与治理1、土壤资源现状:2、土壤保护就是进行土壤管理,防止土壤破坏。土壤保护的方法包括因地形耕作,保护性耕作和轮作等。顺着等高线耕地,防止水土流失;尽量少破坏耕地植被,秸秆还田;不同作物按年轮种及时恢复土壤肥力。七、土壤的保护与治理3、土壤修复技术包括物理修复技术,化学修复技术和生物修复技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