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9张PPT)1948年5月20日正副总统就职典礼1915年 袁世凯称帝祭天1945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情景导入观察这几幅图,说一说它反映了中国近代到当代政治制度怎样的演变?3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课程标准】了解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过程;理解中国政治道路发展的独特性。11912年31927-48年41931-34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中华苏维埃临时政府21912-1928年北洋军阀时期广州国民政府武汉国民政府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51936-49年陕甘宁边区政府61949年至今中华人民共和国《共同纲领》南京国民政府时空坐标学习目标【唯物史观】理解近代以来中国政治道路发展的独特性,认识资产阶级共和制在中国失败的原因,学会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时空观念】认识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所进行的政治制度的探索,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史料实证】运用史料,探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近代史上的作用。【家国情怀】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增强对国家制度建设的认同感,树立制度自信。学习重点学习难点学习重点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共和的缔造与破坏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因地制宜的共和模式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共和制度的确立与完善目录分析民国初年政党政治失败的原因?分析民国时期政治制度有哪些显著特点?为什么抗日根据地与革命根据地采用了不同的政权模式?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何特点?思考题:主题:共和制在中国的建立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共和的缔造与破坏民国时期:南京临时政府时期(1912年)北洋政府时期(1912-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8-1949年)缔造共和破坏共和时空概念阐释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孙中山就职临时大总统全体职员合影意义: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在中国的诞生时间:1912年1月1日人物: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政权: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性质:国号:中华民国国旗:纪年:资产阶级共和国制度五色旗中华民国纪年,1912年为民国元年1.中华民国的建立(一)南京临时政府时期(1912.1.1——1912.3)(1)目的:(直接)防止袁世凯专制独裁;(根本)维护民主共和制度。(2)内容、原则:第二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临时大总统有统治全国之权、统率海陆军之权……得参议院之同意,有宣战、媾和及缔结条约之权……制定官制及任命国务员及外交专使,设立临时中央审判所,须得参议院之同意。第四条: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第六条:人民得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各项之自由权。第四十五条: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多数党产生,可以驳回总统的意见,总统颁布命令须由总理副署才能生效。主权在民/人民主权三权分立自由平等责任内阁制权力制衡总统权力受限政党政治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一)南京临时政府时期(1912.1——1912.3)2.临时约法的颁布:(3)意义: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具有反对君主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②从法律上宣告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参议院总 统总理内阁法 院参议院多数党经参议院同意任免选举 弹劾对参议院立法有一次否决权经参议院同意任命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南京临时政府的组织结构在总统之外复设总理,是为总统制改为责任内阁制的标志。但规定的责任内阁制并不完备,其要害在于改制之后,未能确定总统府与国务院孰为最高行政中枢。由于总统府和国务院都被赋予了相当的行政权,而《临时约法》又“并未说明内阁是对总统或是对议会承担责任”,于是导致了一国之内同时具有两个行政中枢的二元化政体格局。……从民初政治的实践上看,斯时真可谓政争不断。 ——杨天宏《论<临时约法>对民国政体的设计规划》局限性:存在“因人设法”的局限;职权不明,未能真正限制袁世凯权力;导致政争不断、政局动荡。思考:材料反映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政体设计上有什么不足?(4)局限性政党政治:通常指一个国家通过政党行使国家政权的形式。广义包括各国政党为实现其政纲和主张而展开的一切政治活动和斗争。(政党争取成为执政党,然后通过国家政权来贯彻党的政纲和政策,使自己所代表的阶级或阶层、集团的意志变为国家意志。)(二)北洋政府时期(1912.3——1928)——政党政治的尝试【历史解释】北洋政府(1912-1928):是指中华民国前期以袁世凯为首的晚清北洋军阀在政治格局中占主导地位的中国中央政府。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分别为段祺瑞、黎元洪、冯国璋、张作霖、徐世昌袁世凯统治时期(1912-1916)皖系军阀(段祺瑞)统治时期(1916-1920)直系军阀(冯国璋)统治时期(1920-1924)奉系军阀(张作霖)统治时期(1924-1928)1.政党政治:袁世凯:“以暴动手段夺权政权我倒不怕,以合法的手段来争取政权,却厉害得多了。”1912年8月1913年10-11月1913年春1913年7-8月国民党成立,宋教仁等想通过议会斗争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袁世凯出任正式大总统,并解散国民党宋教仁选举获胜,宋教仁负责组阁。遇刺二次革命政党政治名存实亡辛亥革命后,各类政党、社团纷纷建立,各派政治力量迅速分化和重组。民国初期的政党、社团有300多个,其中同盟会、共和党、统一共和党为三大党,共和党拥戴袁世凯,统一共和党接近同盟会。国民党:革命派以同盟会为基础改组,孙中山为理事长,宋教仁为代理理事长主持党务。1912年12月到1913年初国民党在参众两院席位中具有压倒性优势。(二)北洋政府时期(1912-1928年):【合作探究】民国初期的政党政治有什么特点?国民党共和党国民党是当时最具革命性、影响力最大的党派政纲趋同,大都主张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党社团如雨后春笋蓬勃兴起,仅1912年间,大小各种政党团体就曾出现300多个……各个政党纷纷采取公开发表演说的方式开展竞选活动,使得政治性的演讲、报告会一时蔚然成风。”政党数量多参政意识强政治倾向分野明显腐化严重照搬西方政党政治模式,脱离了中国基本国情。西方政党政治的兴起与其制度的确立,是在资产阶级革命胜利,整个国家严重资本主义化之后。辛亥革命后,政权虽然易手,但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中国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天下而非政党的天下。所谓自由结社、合法反对、公平竞争、轮流执政等政党政治的原则,在当时的中国并不具备,虽然在形式上,民初各政党获得了较多的政治权利,但在关键的政权问题上,手执枪杆子的袁世凯是不会让步的。……因此,在当时中国国情下,如果政党要去搞所谓政党政治,要么成为独裁者欺骗民众的工具,要么成为独裁者刀俎下的鱼肉。——章开沅《辛亥革命与中国政治发展》思考:民国初年,政党政治失败的原因?脱离广大人民群众,盲目学习照搬英美模式。受传统政治文化影响较深。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政党仓促成立,党争不休。封建势力强大,军阀操控政权。(二)北洋政府时期(1912-1928年):2.袁世凯复辟帝制(1)形成:1915年,袁世凯接受“劝进”当上了皇帝。革命党人和各界人士反对;复辟帝制违背民主共和历史潮流;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2)结果:1916年3月袁世凯宣布取消帝制,恢复中华民国年号。(4)失败原因:袁世凯称帝祭天(3)影响: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内部的派系纷争,很快发展为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政治格局混乱不堪。奉系直系皖系晋系桂系滇系袁世凯统治(1912-1916)皖系军阀统治(1916—1920)直系军阀统治(1920—1924)奉系军阀统治(1924—1928)张作霖(日本)冯国璋(英美)段祺瑞(日本)“军政”时期(1924年国民党一大到1928年北伐成功),早期是指在国民党的领导下,以革命的手段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后来指通过武装革命彻底打到军阀,实现国家的统一和独立。“训政”时期(1928年国民党完成形式上统一到1948年国民政府改组为总统府),以“军政”统一全国后,需要在国民党的领导下,以“训政”来开启民智,培养民众的民主意识。届时要实行约法,由政府派出经过训练、考试合格的人员,到各县筹备地方自治,并对人民进行使用民权和承担义务的训练。“宪政”时期(1948年国民政府改组为总统府以后),孙中山认为,凡一省之内全部的县已实行自治,就可结束训政,开始宪政阶段。“宪政”是“还政于民”的宪政民主时期。孙中山的“革命程序”论(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1949)——训政与宪政(2)内容:在训政时期,由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国民行使政权,大会闭会期间,把政权托付给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治权,托付给国民政府总揽执行。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负责指导监督国民政府的重大国务。2. 训政时期(1)背景:1928年东北易帜,国民政府完成形式统一。同年8月,军政时期结束,训政时期开始。国民党通过《训政纲领》。军政时期1924年国民党一大到1928年北伐成功(1928-1948)在训政时期,由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行使政权;大会闭会期间,把政权付托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治权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和监察五权,由国民党政府独揽执行。--《训政纲领》(1928)九、一完全自治之县,其国民有直接选举官员之权,有直接罢免官员之权。……十四、每县地方自治政府成立之后,得选国民代表一员,以组织代表会,参预中央政事。--《国民政府建国大纲(1924)孙中山的理想国民党的现实VS主权在民原则一党专政【课堂探究】孙中山的“训政”理论,主要体现了怎样的民主政治原则?而国民政府颁布的《训政纲领》反映出国民党的“训政”实质是什么?(3)实质:实质:披着“宪政”外衣的独裁统治,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1948年3月,“行宪国大”在南京召开,通过《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规定在“戡乱时期”,总统“得经行政院会议之决定,为紧急处分”,而“动员戡乱时期之终止,由总统宣告”。也就是说,总统实际可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决定一切重大事宜,等于拥有几乎无限的权力;只要总统愿意,就可以无限期地拥有“紧急处分权”。“临时条款”的通过,满足了蒋介石继续独揽大权、个人独裁的愿望。——《中国近代史》1948年5月20日,正副总统就职典礼问题探究:中国宪政为何如此艰难?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决定;②列强侵略,民族危机深重;③军阀混战,政局动荡;④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⑤传统守旧思想根深蒂固。(1)背景1948年,解放战争期间,解放军胜利进军,南京国民政府试图挽救统治危机。(2)内容召开“国民大会”,选举蒋介石、李宗仁为总统、副总统,建立总统府,取代国民政府。国民党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3. 宪政时期——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政治统治 政治特点 宪法南京临时政府 (1912.1.1——1912.3) ①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南京临时政府正式成立,这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在中国的诞生。 ②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了临时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民主共和制 (三权分立、内阁)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北洋政府 (1912.3——1928) ①1912年8月,同盟会与几个党派合并,改组为国民党,推举孙中山为理事长,实际由宋教仁主持党务; ②1913年,国民党在国会选举获胜,宋教仁成为国会多数党领袖; ③(1913年春,袁世凯制造“宋案”,并镇压二次革命)1914年,袁世凯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随后解散国民党和国会。5月,公布《中华民国约法》 政党政治;君主立宪制;实质是独裁统治袁世凯独裁统治 《中华民国约法》南京国民政府 (1927——1949) ①1928年,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通过《训政纲领》,宣告军政时期结束,训政时期开始; ②1946年11月,国民党包办的“国民大会”在南京召开,通过了国民党一党专制的《中华民国宪法》(伪宪法); ③1948年,国民党打出“行宪”招牌,召开“国民大会”,选举蒋介石、李宗仁为总统、副总统,建立总统府,取代国民政府 训政、宪政口号下的蒋介石政府的独裁统治 《训政纲领》《中华民国宪法》总结: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民国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①政权更迭频繁,具有不稳定性;②政治体制复杂多变,实行过总统制、责任内阁制,君主制等;③形式上采用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但实际上长期实行专制独裁。学习活动二:了解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土地革命时期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抗日战争时期“三三制”民主政权解放战争时期设置行政区新中国成立前期《论人民民主专政》01020304新中国(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1931——1937年)1.背景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逐渐摸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形成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到1930年夏,全国已经建立起大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各级苏维埃政权陆续建立2.内容时间:1931年11月7日至20日地点:政权:立法:性质:首脑:意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旧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江西瑞金(红都)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制定了宪法大纲,通过了土地法、劳动法等法令苏维埃政权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士兵及一切劳苦民众 (工农兵苏维埃政权)大会推选毛泽东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是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材料:中国苏维埃政权所建设的是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的国家。在苏维埃政权下,所有工人,农民,红军兵士及一切劳苦民众都有权选派代表掌握政权的管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1931年)(二)抗日民主政权——抗日战争时期 (1937——1945)(1)背景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根据地逐步扩大。抗战胜利时发展为19个。(2)措施:(3)意义:①设立边区政府,作为民国地方政府;②设置各级参议会,推行抗日民主制度,边区政府委员由边区参议会选举产生;③实行三三制原则。①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 ②为抗战的胜利奠定了政治基础;③为此后政协制度的形成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本党愿与各党各派及一切群众团体进行选举联盟,并在候选名单中确定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以便各党各派及无党派人士均能参加边区民意机关之活动与边区行政之管理。在共产党员被选为某一行政机关之主管人员时,应保证该机关之职员有三分之二为党外人士充任,共产党员应与这些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不得一意孤行,把持包办。——《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1941年5月1日)(1)“三三制”原则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为争取和团结各阶级抗战而采取的政权组织原则。(2)①这一原则突出体现了边区政权的统一战线性质和中国共产党与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的精神。②“三三制”原则对进一步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扩大了参政议政的群众基础,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③保证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为此后政协制度的形成积累了丰富经验【问题思考】阅读材料,谈谈你对“三三制”原则的认识。材料一:中国苏维埃政权所建设的是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的国家。在苏维埃政权下,所有工人,农民,红军兵士及一切劳苦民众都有权选派代表掌握政权的管理;只有军阀,官僚,地主,豪绅,资本家,富农,僧侣及一切剥削人的人和反革命分子是没有选派代表参加政权和政治上自由的权利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1931年)材料二:本党愿与各党各派及一切群众团体进行选举联盟,并在候选名单中确定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以便各党各派及无党无派人士均能参加边区民意机关之活动与边区行政之管理。在共产党员被选为某一行政机关之主管人员时,应保证该机关之职员有三分之二为党外人士充任,共产党员应与这些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不得一意孤行,把持包办。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1)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是阶级矛盾,随着抗日战争爆发,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2)革命主要任务的变化:由推翻国民政府变为团结一切力量,实现全民族抗战,打败日本侵略者。(3)中共理论认识的深化:中共斗争理论和政权建设理论不断深化取消资本家、富农等阶级阶层的参政权利和政治自由,限制民主革命力量的发展,扩大苏维埃政权的对立面。团结开明地主和民主人士,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问题思考】阅读材料,为什么抗日根据地与革命根据地采用了不同的政权模式?背景:目的:措施:意义:战局的变化和解放区的日益扩大巩固新兴的人民政权在解放区设置六大行政区,行政区设军政委员会或人民政府,各自管辖若干省级及以下行政单位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2)理论建设:▲六大行政区(1)政权建设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为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了理论基础。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理论:内容:意义:3.解放战争时期:体现人民主权原则解放区:设置行政区,建立人民民主政权中国是一个大国,必须设立大行政区这样一级的有力量的地方机构,才能把事情办好。 ——毛泽东(三)解放战争时期 (1946——1949)时期 地区 背景 探索 意义土地革命时期 农村革命根据地 革命根据地不断涌现,各级苏维埃政权陆续建立 召开中华苏维埃一大,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制定宪法大纲 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开辟人民政权的重要实践,积累了治国安民的宝贵经验。抗日战争时期 抗日根据地 抗日根据地逐步扩大(19个),适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 设立陕甘宁边区政府,实行“三三制”原则,建立抗日民主政权 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建设,为抗战胜利奠定了政治基础。解放战争时期 解放区 战局的发展变化和解放区的日益扩大 在解放区设置大行政区,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 加速了解放战争的胜利,巩固了人民政权,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定基础。总结: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的制度探索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度——共和制度的确立与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共和制度的确立与完善(一)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人民代表大会为核心和主要内容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1.含义:(1)初步建立:1949年《共同纲领》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2.发展历程:(2)正式建立:1954年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规定了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临时宪法性质核心:保证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作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4)完善:1982年宪法表现:①改进选举制度,实行差额选举;②扩大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职权,固定任期,每届5年;③赋予省级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地方性法规的权力;等等。(3)破坏和挫折:①1957年以后,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被削弱;②“文革”十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遭受严重破坏和挫折。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阶段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共和制度的确立与完善(一)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发展历程:1982年宪法是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建设的重要成果,是一部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的社会主义宪法,集中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为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成为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载体;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制度安排。3.地位:史料阅读第一章 总纲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思考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何特点?特点:①具有广泛的民主性,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最好组织形式;②民主集中制原则;③实行一院制;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制度。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共和制度的确立与完善(一)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有利于保障人民当家做主在我们国家,一切权利属于人民。国家权利机关的权力是人民授予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反映人民的意志,代表人民的利益。有利于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集体行使职权,集体决定问题,各国家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既有利于发扬民主,避免权力过分集中,又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提高工作效率。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对国家事务的领导人民代表大会作为民主的主要平台和渠道,依照法定程序把党的主张和人民的一致同意起来,动员和组织全国人民一起行动,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实行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载体;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制度安排。3.地位: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共和制度的确立与完善(一)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对比: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议会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议会制经济基础 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之上,为维护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 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之上,是维护资本主义私有财产的工具行使权力主体 是通过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人民代表代表人民利益,受人民监督,对人民负责,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力主体是人民 协调资产阶级内部利益关系的场所。议员由竞选产生,竞选则以金钱为后盾。议员不对选民负责,不受选民监督,选民无权撤换议员。议员都是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权力机关原则 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 实行分权制衡原则。相似点 都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 都是由定期选举产生的代表或议员组成,都属于一种间接民主(代议制民主)1.发展历程: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共和制度的确立与完善(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本政治制度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中共中央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八字方针,进一步确立了社会主义条件下我国多党合作的基本格局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进一步明确这一制度是我国政治制度的一个特点和优点,并提出了一整套与之相关的理论与政策改革开放后中共中央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十六字方针中国十二大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被写入宪法19491956197819822.基本内容:①政党关系: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与中国共产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③政协性质:人民政协是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方面代表人土组成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④基本职能:其基本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政治制度的一个特点和优点;②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3.意义: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共和制度的确立与完善(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本政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依照宪法和法律,由居民(村民)选举的成员组成居民(村民)委员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制度。2.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意义:推进基层民主制度建设;激发了广大农民的参政热情,保障了农民的合法权益。时间 法律依据1949年 《共同纲领》的规定1954年 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1984年 《民族区域自治法》基层民主选举的法律依据:(1)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2)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共和制度的确立与完善(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1.历程: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对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顶层设计和全面部署,对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等制度体系作出新的制度安排,突出强调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2019年10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2013年11月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共和制度的确立与完善(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与发展2.特点:1324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法律体系、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国家层面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既坚持了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又借鉴了古今中外制度建设的有益成果,符合我国国情四个坚持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②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③确保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两个实现)3.意义: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共和制度的确立与完善(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与发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