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课件(共37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课件(共37张PPT)

资源简介

(共37张PPT)
高二历史 选择性必修三本
高一历史
纲要下 世界古近现史
纲要上 中国古近现史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经济与社会生活
文化交流与传播
横向通史.时序性
纵向专题史.话题性
古今中外
纵向发展. 横向对比
纲要
基础
拓展延伸
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1.学习内容:政治生活---人类政治文明史
国家: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是社会发展到一
定阶段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凌驾于社会之上
的公共权力。


对内
职能
对外职能
政治
统治
社会
治理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第二单元
官员选拔
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第五单元
货币赋税
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2.时空范围
时: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以来
空:中国+西方
概念解析
政治制度
政治制度,是指统治阶级为实现阶级专政而采取的统治方式、方法的总和。包括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国家结构形式、政党制度及选举制度等。由于国家的类型不同,或同一类型国家所处的具体历史条件不同,其政治制度也会有差异。
按政权的组织形式分,有君主制、共和制、议会制和人民代表制;
按中央和地方管理的权限分,有中央集权制和地方分权制等。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政治
制度
中国
西方
制度形成与演变
历代变法与改革(第4课)
古代(第1课)
近代至当代(第3课)
古代至近代政治制度演变(第2课)
中国古代史历史分期:
1、先秦:(原始社会——公元前221年)
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
2、秦汉:(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
3、魏晋南北朝:(220年——589年)
封建国家的大分裂和民族大交融时期;
4、隋唐:(581年——907年)
统一多民族国家全面发展繁荣的时期;
5、宋元:(960年——1368年)
统一多民族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封建社会进一步发展繁荣;
6、明清:(1368年——1840年鸦片战争前)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封建社会渐趋衰落。
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和初步发展
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
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
中国古代史时空坐标轴
“家国同构”下的古代政治
集权于上的古代中枢权力体系
分权于下的地方治理与基层组织
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课程标准】
了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变化;
通过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
认识自秦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演变线索。
先秦时期的政治体制
夏、商、西周是中国古代奴隶制国家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时期。
先秦时代是指秦朝建立之前的历史时代,是指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到战国时期,经历了夏、商、西周,以及春秋、战国等历史阶段。狭义的先秦史研究的范围,包含了中国从进入文明时代直到秦王朝建立这段时间,主要指夏、商、西周、春秋、战国这几个时期的历史。
著名学者黄摩崖先生将先秦比作中华文明的头颅
请在此输入标题
(一)夏朝的政治体制——王位世袭制
约公元前2070年,禹打破了原始民主制下的禅让政治传统,建立了世袭制王朝国家夏,禹就就是夏朝的君主。
禹,姓姒,史称大禹、帝禹,夏后氏首领、夏朝开国君王。相传,禹因治河有功,受舜禅让继帝位。
禹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结束中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的社会组织形态,创造了“国家”这一新型的社会政治形态,以文明社会代替野蛮社会,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历史沿革的发展。
禹王像
夏朝统治范围示意图
益干启位启杀之。
——《古本竹书纪年》
禹于是乎让益,启于是乎攻益自取。
——《上博简·容成氏》
(一)夏朝的政治体制——王位世袭制
十年,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以天下授益。三年之丧毕,益让帝禹之子启,而辟居箕山之阳。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及禹崩,虽受益……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于是启遂即天子位,是为夏后帝启。
——《史记·夏本纪》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是谓小康。
——《礼记·礼运》
(一)夏朝的政治体制——王位世袭制
思 考:两段材料反映了领袖产生方式发生了什么变化?
王位世袭制
家 天 下
传 贤
禅 让 制
公 天 下
传 子
★原始社会:禅让制:原始社会晚期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政治制度。
王位世袭制 (前2070年禹立夏朝)
——宗法制开始形成
(1)原因:是私有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根源在于生产力的发展。
(2)产生的标志:禹死后,启继位,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
(3)世袭的方式:父子相传、兄终弟及。
(4)影响:
①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宗族观念开始形成;
②使“公天下”局面被“家天下”局面取代。
(二)商朝的政治体制——内外服制度
1.内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
2.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左传》
“殷道衰,诸侯或不至。殷复兴,诸侯归之。”
——《史记》
以上史料体现内外服制度的何种特点?
特点:商王具有支配内服与外服的实际权力,但商王对附属国的控制力是有限的,外服地区有一定的独立性和松散性,商王采取直接统治与间接统治相结合。
外服之地只是间接地受商统治,隶属关系并不稳固,往往视商之国力盛衰而定。外服以至外服以外的方国,其经济多较商落后,故而也不时进入王畿抢掠。终商一代,与方国的战争十分频繁。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服”的本意是指服事天子。内服、外服是指不同部族活动的区域。
商朝 行政管理制度:内外服制度
(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
(1)“内服”:由商王直接统治的王幾之地,中央设立相、卿士等内服官。
“外服”:指王幾外臣服(被征服)商王方国(附属国),册封方国的首领为侯、伯为外服官。(方国首领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
关系:商王不同程度上具有支配内服与外服的实际权力,但对外服的控制力有限。
初步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管理制度,分封制开始形成。
(2)政治特点:统治者把自己的行为说成是天的意志,通过占卜决定国家大事,具有神秘色彩。(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生产力水平低下,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二)商朝的政治体制——内外服制度
卜辞记载战争的史实相当多,卜问内容包括战事的时间、地点、将领、吉凶祸福等。
此甲骨记载有二类不同的内容。一段为殷(商)王将征伐,卜问哪位将领合适。另外一段记录殷王牙齿有病,卜问是否来自祖先作祟,能否痊愈。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1)内外服制:商王直接控制内服王畿地区,王畿四周是外服。
(2)职官制度:有较系统的国家机构和分掌内外服各类事务的官吏。
◎商族势力范围示意图
内服
外服
(二)商朝的政治体制——内外服制度
掌握军队
西周分封示意图
(1)分封对象:同姓贵族(主体)、
异姓功臣、古代帝王后代(先代贵族)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荀子·儒效》
周王:授土(封地均称国)、授民、授爵(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世袭罔替。)
依据史料,指出分封制在对象、空间分布上有何特点?
特点:
从分封对象看,同姓亲族是分封主体;同姓亲族的封地居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周王室保留关中为其直辖之地。
从分封布局看,分封对象多元化;
从地域范围看,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
(三)西周的政治体制——分封制
同姓贵族、异姓功臣或旧贵族
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除天子控制的镐京和洛邑附近的王畿地区之外的其他地方
享有受封土地上的统治权
服从周天子的政令,承担对周王室的义务
(1)分封制:(权力分配制度)
①分封对象:
②分封序列:
③分封地区:
④诸侯权利:
⑤诸侯义务:
诸侯权利:
再次分封、建立武装、
征派赋役、设置官吏
朝觐述职、缴纳贡赋
镇守疆土、随从作战
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平民
奴隶
◎分封制示意图
(三)西周的政治体制——分封制
(三)西周的政治体制——分封制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鲁、齐诸国皆伸展东移……周人(都城在镐京)从东北、东南张其两长臂,怀抱殷宋(宋国为殷族遗民之国)。”
——钱 穆
直接:对殷商遗民的防范,对征服地区进行有效统治。
根本:进行有效统治,强化王权,巩固西周统治。
由此判断,西周实行分封制的出发点(目的)是什么?
封立亲戚为诸侯之君,以为蕃篱,屏蔽周室。
——顾炎武
(三)西周的政治体制——分封制
分吉礼、嘉礼、凶礼、宾礼、军礼等,各级贵族各安其位,不得僭越,以维护等级秩序。
分封制起到了“稳定政局”的作用。在分封过程中,周公要求那些受封诸侯在治理诸侯国过程中要“启以商政,疆以周索”,实行文王“德明慎罚”的方针,广求“殷先哲王”的“保民”办法。这起到了“镇抚各族”的作用,使周王室的统治范围扩大。
分布在西周王朝四周的少数民族经常性地侵扰西周的边界,西周在这些边界建立诸侯国,一方面加强了周王室的统治力量,对少数民族起到一定的威慑作用;另一方面有利于该地区经济的发展,从而为抵御外侮,巩固边防提供坚强的物质后盾。像太王长子太伯和次子仲雍渡江南下,在太湖沿岸建立吴国,他们与当地人民结合,对开发吴越作出了贡献,加强了对巴、濮、越、邓等部的控制。最终使周王确立天下共主的地位。
(三)西周的政治体制——分封制
探 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分封制有哪些的积极影响?
起到了拱卫王室的作用,使周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西周成为疆域广大的国家;
周王确立了天下公主的地位,对各诸侯国实行有效的统治,统治效果得到加强;
密切了同周边民族的关系,推动了西周经济开发与社会的发展。
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周)王中肩。
——《左传·桓公五年》
  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政由方伯。
——史记《周本纪》
(楚庄王)八年……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庄王曰:“……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王孙满曰:“……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楚王乃归。
——《史记·楚世家》
(三)西周的政治体制——分封制
探 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分封制有哪些的消极影响?
分封制下诸侯有相对的独立性,埋下了割据混战的隐患。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不尊天子。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诸侯势力的增长,春秋时分封制开始瓦解,到战国末年分封制完全解体。
内外服制为何演化为分封制?
三监之乱与周公东征
武王灭商后,听取周公旦意见采取“以殷治殷”的政策,分封纣王之子武庚于殷,利用他统治殷民。同时武王派遣其兄弟管叔、蔡叔、霍叔在殷都附近建立邶(bei)、鄘、卫三国以监视武庚史称‘三监’。
武王灭商后不久即病逝,周公旦摄政,引起管叔、蔡叔及其群弟的疑忌,武庚见机拉拢发动叛乱。周王朝面临严峻的形势,周公东征,诛武庚,杀管叔而放蔡叔,废霍叔为庶民,平定了三监之乱。
(管蔡之乱、武庚之乱)
周公东征后,为加强统治,进一步分封诸侯,完善分封制。
从左侧这则史事中你能得出哪些历史认识?
武王灭商后即开始分封,形成分封的传统。
分封的目的主要是加强周王室的统治。
诸侯国与周王室可能产生离心倾向。
……
“天子封立诸侯”式
“诸侯承认天子”式
【P2思考点】:商的内外服制度与西周分封制的异同?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商朝内外服制与西周分封制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相同:
①都是为了巩固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②都是国家结构的体现,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国家治理的一种形式。
不同:
①与王室的关系: 内外服制之下,王室与附属国是同盟关系,未必有血缘关系;
分封制下诸侯国的主体与王室有血缘或姻亲关系。
②对地方控制力:内外服制下,商王对地方控制力相对较弱;
分封制下诸侯国义务明确,周天子成为“天下共主”。
(三)西周的政治体制——分封制
(三)西周的政治体制——宗法制(权力继承制度)
1.含义:以宗族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政治权力,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制度。
2.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利、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3.内容:大宗与小宗是相对而不是绝对的,既有家庭等级关系,又有政治隶属关系。
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
是家族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国与家结合;
大宗与小宗具有相对性;
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
上述材料及图片体现出西周宗法制的何种特点?
西周宗法制示意图
(三)西周的政治体制——宗法制
自武王至幽王,传十二世十三王,基本上行嫡长子世袭制。
——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
《礼》曰:宗人将有事,族人皆侍。古者所以必有宗,何也?所以长和睦也。
── 班固《白虎通义》
故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
——《吕氏春秋》
家国同构:"家"是小"国","国"是大"家"。"家国同构"体现了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的融洽,是一种借助血缘人伦关系来治理国家的政治模式。
分析宗法制对当时有哪些影响?
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也有利于统治集团的稳定和团结,巩固分封制;
材料四:
毛氏族谱 叶氏宗祠 团圆饭 连战回大陆祭祖
材料五:中新社洪洞(2013年)10月1日电:素有“天下故乡,华人老家”之称的山西洪洞大槐树祭祖园在“十一黄金周”首日迎来接待高峰。为满足广大移民后裔回老家祭祖的愿望,保护、传承和发扬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槐树祭祖习俗”,洪洞大槐树景区多次举办祭祖活动。期望通过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唤起华夏子孙,特别是槐乡后裔对故乡的眷恋,增强古槐后裔及全球华人的凝聚力。
(三)西周的政治体制——宗法制
材料四和材料五体现出宗法制在今天的中国社会有何遗存和影响?
①形成尊宗敬祖、尊老爱幼的浓厚亲情观;
②有利于民族的团结、社会的安定和祖国的统一;
③传宗接代观念和重男轻女思想依然存在;
④崇尚权威,家长制盛行,缺乏反抗精神;
⑤裙带作风盛行,不利于民主法制的发展。
(三)西周的政治体制——宗法制
材料四和材料五体现出宗法制在今天的中国社会有何遗存和影响?
思考: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宗法制和分封制是西周的基本的政治制度,两者之间相辅相成,是互为表里的政治制度,共同维护西周政局的稳定。
宗法制是分封制实行的基础,是维系分封制顺利实行的血缘纽带,也是巩固分封制的重要手段,更保证了分封制的顺利推行和稳定实施。
分封制是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之上的,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上的体现。
分封制与宗法制相配合,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是西周政体的基本特征。
(三)西周的政治体制——宗法制
(四)先秦政治体制的特征
材料四:分封制给予诸侯国较大的统治权力,君主的权力不是绝对的,原始民主遗存对君主的权力有制约作用;自由民“国人”可以通过舆论来干预朝政。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中央集权。
材料二:夏商周政治制度前后沿袭,具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
材料三:商朝的一切政治事务,都通过占卜进行决策。周代的最高统治者则宣称自己是“代天治民”,自称“天子”。
材料一:西周时期盛行宗法制,以血缘关系的亲疏来决定政治地位的高低。将国家权力和家庭关系结合起来,形成“家国一体"的局面。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不同等级的权利和义务固定,很难逾越。
根据材料分析先秦政治体制的特征有哪些?
等级森严;
具有延续性和稳定性;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迷信色彩浓厚;
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家国一体;
深受原始民主传统的影响;
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西周实行“国野制度”,生活在周王畿,也就是镐京(西安)城里的人被称为国人,周王畿以外的人被称为野人。国人跟野人之间不仅地位千差万别,他们承担的责任也不一样。
区别一:承担的军务不同。
在西周,当兵是国人的事,野人没有资格去当兵,只能给国人提供一些军赋。但是,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战争范围的扩大,诸侯国需要的兵力不断增加。野人也加入了征兵的行列,国野界限逐渐消失。
区别二:文化水平不同。
国人是受过教化,知礼乐的一批人,整体而言文化水平较高,也可以担任政府的官职。而野人生活在乡下,受教育程度少,属于“粗鄙”的野蛮人,文化水平较低。在日常的生活中,野人经常受到国人的歧视,要给国人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
国野制度
【知识链接】
自周成王起,形成“乡遂制度”,即“国”与“野”对应的制度。“国”指都城及其近郊。都城住着上层贵族和手工业奴隶,近郊的“乡”住着下层贵族“士”,都、乡居民合称“国人”。“野”(或称“鄙”、“遂”)指广大农村,住着从事农业的平民,成为“庶人”(或称“野人” )这反映了西周时期( )
A.形成严密的组织管理体系
B.实行分封制度以维护统治
C.注重经济的分区经营模式
D.建立闭塞的城乡交流制度
A
西周时期,“国人当兵,野人不当兵”,但是,春秋时期日益频繁的战争使军队对兵员的需求不断增加,“国人当兵,野人不当兵”的制度已不能适应新形式的需要。所以打破国、野界限,开始向野人征兵。这一变化实质上反映了( )
A.平民政治的发展
B.社会转型的趋势
C.中央集权的确立
D.军功爵制的影响
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