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件(共77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课 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件(共77张PPT)

资源简介

(共77张PPT)
第二课
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程标准】
了解古代至近代西方政治体制各主要类型的产生和演变过程。
概念解析
政治制度
政治制度,是指统治阶级为实现阶级专政而采取的统治方式、方法的总和。包括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国家结构形式、政党制度及选举制度等。由于国家的类型不同,或同一类型国家所处的具体历史条件不同,其政治制度也会有差异。
按政权的组织形式分,有君主制、共和制、议会制和人民代表制;
按中央和地方管理的权限分,有中央集权制和地方分权制等。
古希腊
古罗马
(共和—帝制)
中世纪西欧
近代资本主义社会
BC509—27
1640——20世纪初
476——15世纪
西方国家政治制度的演变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BC8—BC6世纪
城邦政治
君主政治
资本主义民主政治
政治活动主体 早期公民
市民
近现代公民
前8C
476年
1500年
(近代以来)
古代希腊罗马
中古西欧
近代西方
雅 典—民主(政治)制
斯巴达—寡头(政治)制
罗马共和国—贵族寡头政治
罗马帝国 —君主(独裁)制
英国—议会君主制
法国—等级君主制
英国—君主立宪制度
法国—议会制共和制
美国—总统制共和制
(联邦制)
奴隶制社会(上古史)
封建社会(中古史)
资本主义社会(近代史)
1.古代西方是民主的发源地,也有专制的色彩;
2.从专制走向民主是人类社会发展演变的总趋势
西方国家政治制度的演变
BC443--BC429
西方文明的摇篮——
古代希腊、罗马泽被后世的政治、思想文化遗产
古希腊城邦图
古希腊最大城邦
海上明珠:
爱琴海文明之古希腊
第一部分
古希腊
按照希腊古典作家根据当政者人数及其执政宗旨和方法手段划分政体类型的传统方法,可分为三种正宗政体及其相的三种变态政体:(1)实行一人统治的为君主制(或称王制)和僭主制;
(2)体现少数人统治的为贵族制和寡头制;(3)实现多数人统治的则为民主制和极端民主制(或称“暴民政治”)。这些政体各自又有不同的变种。所有变态政体,不论是一人专权的僭主制还是多数人统治的极端民主制,都具有专制的性质。 ——齐涛《世界通史教程·古代卷》
概念解读
第2课 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君主制 君主个人专制,
公民权较少。
僭主制 非法取得个人独裁,公民有一定权力
贵族制 贵族(集体)掌握政权,
公民权较少。
寡头制 少数贵族掌权,
公民权力较少。
民主制 公民掌权,公民大会为最高权力机关
古希腊城邦政体的主要类型
一、从城邦到帝国——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1.古希腊政治制度
(1)背景:公元前8—前6世纪,古代希腊城邦国家发展起来。
(2)特点:城邦公民直接参与国家管理,其制度包含一定的民主因素,但各城邦之间实行的制度千差万别。
(希腊)没有肥沃的大河流域和广阔的平原,在希腊和小亚细亚沿海地区,只有连绵不绝的山脉,这不仅限制了农业生产率的提高,而且把农村隔成了互不相连的小块。......许多城邦就是这样形成的,相对隔绝且极其独立。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小国寡民、独立自治是城邦的基本特点
公民:祖籍本邦,拥有数量不等的财产,能够自备武装服兵役的成年男性
城邦是地缘、血缘、宗教三合一的公民共同体
城邦制度:城邦是指古希腊的一种国家形态,他一般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包括其周边的村社构成。
思考:教材P8的这两幅图片分别反映出古代希腊城邦国家怎样的特色?
崇尚民主的雅典人
崇尚武力的斯巴达人
公民意识
城邦责任
【问题探究】希腊民主精神缘何而生?
平民政体指的是贫穷而又占多数的自由人执掌着政权。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3)雅典民主政治
梭伦改革
(民主制奠基)
恢复公民大会
建立四百人议事会
建立陪审法庭
“解负令”
建立财产等级制
克利斯提尼改革
(民主制形成)
陶片放逐法
地域政区取代血缘部落
建立五百人议事会
抽签选举议员
取消财产资格限制
建立十将军委员会
伯利克里改革
(民主制顶峰)
彻底废除财产资格限制
十将军外的公职向全体公民开放
发放津贴保障下层平民参政
三大民主机构权力充分
1.古希腊政治制度
BC338年,雅典被马其顿王国所灭
1.古希腊政治制度
(3)雅典:是希腊城邦国家中民主政治的代表,国家权力掌握在公民大会、议事会、 官员和公民法庭手中,但其实质是建立在奴隶制度之上的民主。
雅典民主政治给后世西方政治哪些启发?
直接民主 主权在民
比例代表制
崇尚法治
轮番而治
选举制
任期制
权力制约
进步性:开创民主政治之先河,奠定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的基础。
一、从城邦到帝国——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公民法庭
抽签产生
1.古希腊政治制度
(3)雅典:
在雅典,凡公民都享有充分的民主政治权利,其权利通过公民直接参与和管理城邦事物的方式来实现。公民参政的最高民主机构是公民大会......公民大会上公民对城邦大事的议案自由发言或展开激烈的辩论,最后采取投票或举手的方式,按“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做出决议,决议一旦形成不能随意更改。这种简朴的参政方式鲜明的表现了雅典民主政治的直接性。雅典法律规定,公民没有抛弃公务照管私务的自由,相反他必须奋不顾身地为城邦的福祉而努力。
——蒋云芳、胡长林《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征及对西方民主的影响》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必背)
人民主权
轮番而治
直接民主
公民意识
法律至上
权力制约
城邦至上
一、从城邦到帝国——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总结:古代雅典政治制度的局限性
A民主范围:局限于本邦成年男性,妇女、奴隶、外邦人排除在外
B民主形式:全体公民直接参与国家管理,只适用于小国寡民的城邦,不适于大国治理
C民主方式:抽签选举和轮番而治难以保证参政人员的素质,导致权力的滥用和误用
D城邦利益至上,压抑个人自由)
伯利克里说:“我们的政府形式之所以称为民主制,是因为权利不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是全体人民手里。”
(伯利克里演讲)“我们的制度是别人的模范,它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体是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实在少数人手中。”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编》
一、从城邦到帝国——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雅典民主
集体领导
差额选举制
任期制
议会制
比例代表制
不属于
妇女
奴隶
外邦移民
他国公民
为近代西方民主
政治制度奠定基础


奴隶主阶级专政的一种手段,是狭隘的民主。
【问题探究】
0—7岁
7—18岁
婴儿出生
18—20岁
20—30岁
30岁
60岁
进入青年军事训练团接受正规军事训练。
驻扎边境,进行实战训练。
通过考核获得国家公民称号,成为正式军人。
退役。
只留下健康的婴儿。
在家接受母亲教育。
斯巴达的女子巾帼不让须眉
斯巴达的勇士无坚不摧
进入国家公育机关接受以五项竞技(赛跑、跳跃、摔跤、掷铁饼、投标枪)为主的军事体育训练、强制的道德灌输、严酷的身心磨练。
1.古希腊政治制度
(4)斯巴达:是希腊城邦国家中寡头政治的代表。
权力机构 产生方式 主要职责或说明
公民大会 全体成年男性公民
国王 世袭继承
长老会 议员仅30人,且终身任职
监察官 从全体公民中选举产生, 一年一任,一般不得连任
名义上的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实际权力有限
垄断军事统帅权
主持公民大会、审判国王等
史料阅读(斯巴达的)君主们希望城邦长存,因为他们在臣民中享有应有的荣誉,贵族们乐于在长老院中有一席之地(长老职位本身是对德性的一种奖励),平民则安于监察制,所有人都有入选的机会。 ——亚里士多德
请根据材料归纳斯巴达的政体有什么特点?
君主制
贵族制
民主制
混合政体,各司其职
讨论拟定国家决策;审理民法案件、刑事
案件和国事案件,实际上的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一、从城邦到帝国——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问题探究】希腊民主与现代民主有何联系与区别?
“雅典民主最有现代价值的是公民意识,它的民主形式不值得提倡。” ——任世江
雅典民主主要特点:小国寡民、直接民主、主权在民、轮番而治、法律至上、权限交叉的制约机制
思考2.雅典和斯巴达同属古希腊城邦,为何在国家制度和社会治理模式上如此不同?
思考:1.概括雅典民主政治和斯巴达寡头政治的异同。
一、从城邦到帝国——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领土变化:蕞尔小邦 欧洲强国、地中海霸主 地跨三洲的大帝国
第二部分
古罗马
2.古罗马政治制度
(1)罗马共和国----贵族共和政体,贵族寡头,民主。
约公元前500年,罗马……开始成为独立城邦。最初国王拥有帝权,…后来,君主政体被废除,贵族成为社会统治者。从前由国王掌握的帝权这时转到两名执政官手中;执政官由选举产生,任期一年,总是由贵族担任;元老院是主要立法机关,也是贵族团体,甚至在接纳若干平民后其性质仍然不变。
——斯塔夫里阿诺斯
共和制的基本含义是,国家最高权力掌握在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国家机关或公职人员手中的政权组织形式。共和政体区别于君主政体,而且是作为君主政体的对立面而存在的。
一、从城邦到帝国——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1)罗马共和国——贵族共和制
罗马共和制政治特点?
公民大会作用有限;
官职无薪金,穷人无法担任(财产资格限制)
①贵族寡头特征浓厚
行政
决策
监督
②混合政体,权力制衡
君主制
贵族制
民主制
古罗马时期维护平民利益的一种特殊官职。保民官从平民会议中选出,最初为2人,后来增加到10人。保民官人身不受侵犯,享有一种特殊权利——否决权。保民官其权力之大甚至可以否决罗马元老院的决议。除独裁官外,对其他任何高级长官的决定,只要违背平民利益,均有权予以否决。但其权力只限于罗马的城区和近郊。保民官在罗马共和国时代的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中曾起过一定的作用,但到帝国时代,它已形同虚设。
2.古罗马政治制度
(2)罗马帝国:元首制 君主独裁统治
①建立:公元前1世纪末,罗马共和国崩溃,屋大维建立元首制,形成君主统治。
②特点:皇帝(元首)掌握国家权力,是最高立法者和最高法官;军队听命于皇帝,是实行独裁统治的重要工具。
注意:元首即第一公民,元首制实质上是共和政治向君主政治过渡的中间环节,是披着共和外衣的君主专制。戴克里先在位时期(284—305),彻底抛弃共和外衣,实行公开的君主统治。
学思之窗屋大维……首先用慷慨的赏赐笼络军队,然后再逐步地提高自己的地位,把元老院、高级长官乃至立法的职权都集于一身。
——塔西佗《编年史》
罗马共和国与罗马帝国在政治制度上有何不同?
①政体不同:罗马共和国是贵族共和制,而罗马帝国是君主制,君主集元老院、执政官和公民大会职权于一身。
②公民权不同:共和国时期授予的公民权数量有限,而帝国时期则扩大了公民权的授予范围,从而扩大了帝国的统治基础。
一、从城邦到帝国——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材料 从公元前1世纪建立,到公元4世纪末分裂,罗马帝国地跨欧、亚、非三大洲,设置行省管理意大利半岛之外的地区。罗马民族在政治上处于主导地位,意大利以外的人(希腊人除外)被称为“蛮族”。什么是罗马民族呢?那就是罗马人和意大利人,他们在语言、经济和文化上关系密切,也是共同打下帝国天下的核心力量。据一种比较适中的估计,整个帝国人口约5400万,意大利约有人口600万。行省拥有不同程度的自治权。不断成熟的罗马法通行于帝国全境,但整个帝国的罗马化程度很浅,罗马人使用的拉丁语,在帝国东部只在政府机关和城市中通行,广大农村则仍是各自语言的世界。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
思考依据材料并结合教材,简析罗马帝国治理的特点
一、从城邦到帝国——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一、从城邦到帝国——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2.古罗马政治制度
(2)罗马帝国:君主制
特点:建立了疆域广阔,人口众多的国家;实行行省制的地方管理制度,权力较大;统一了法律,重视法律的作用;未能实现语言文字统一;境内各民族地位不平等,罗马民族处于主导地位(在民族、文化、国家认同上存在局限性)
★雅典、斯巴达、罗马共和国的政治制度的相似点与不同点?
角度
相同点 ①参加国家政权管理的都是公民;
②公民都由成年男子组成;
③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
④部分官员由选举产生,且有任期。
不同点 ①国家政体不同:雅典为民主制,斯巴达是寡头制,罗马共和国是贵族寡头制;
②公民大会的权力有所不同。
中古时期=欧洲中世纪=欧洲封建社会(5—15世纪)
公元476西罗马帝国灭亡后,西欧进入长达千年的中世纪封建社会
二、从帝国到民族国家—中古西欧的封建制度
材料1:查理曼帝国下得到采邑的大贵族和大地主成为公侯伯子男爵,都是皇帝或国王的臣下。这些人又把自己的采邑分封给小贵族,如骑士、乡间的绅士。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以封君封臣为基本特征
特点:以土地为纽带形成契约关系,
等级森严,互为主从,不可越级管理
思考1:查理曼帝国各级贵族以何种制度维系政治联系的?有何特点?
2.封建制度的特征
农民
小封建主
大封建主
帝王
给予土地和保护
给予土地和保护
提供农耕土地
效忠和提供军队
效忠和服兵役
服劳役和耕种
神父主持的洗礼
神父主持的婚礼
神父主持的葬礼
教权
王权
精神世界
统一
世俗政权
分裂
基督教世界中二元权力体系
教阶制
封君封臣制
整个西欧社会的居民几乎都是基督教教徒
政治:教权凌驾王权之上
经济:西欧最大封建主
思想:垄断意识形态
(2)世俗王权与基督教会权力的长期并立、冲突
2.封建制度的特征
公元800年,罗马教皇为查理举行皇帝加冕礼。
政教合作
1077年1月,德皇亨利四世冒着风雪严寒,前往意大利北部的卡诺莎城堡向教皇"忏悔罪过",三天三夜后,教皇才给予亨利四世一个额头吻表示原谅,而这位教皇出身于皮鞋手工制作之家,这就是"卡诺莎之辱"。此后,"卡诺莎之辱"在西方世界成为屈辱投降的代名词。
政教冲突——卡诺莎之辱
教权与王权———既勾结又抗争
公元756年,丕平献土,奠基教皇国地位。
e7d195523061f1c05acf76b8f77ad0f5cf4bfee44656fe548320944B98F67CB1985FAB3A9D5F17B3F04517704E6FAFB9B886208504C53F0209CCFCFD7DCBC2FFA7EFB712B888BBDC0AA6CC36F1755313303D7890B86B527EF283536BD00F78452D506777748142E59D7E28653346FC10AF757FD95871D7D0579D3AFD2A31C06E447ABC8A08C203BA
政教冲突
材料:14、15世纪,西欧的英、法、西班牙等国先后形成为统一的民族国家。在这种情况下,独立于世俗政权之外的天主教会就成为中央集权发展道路上的严重障碍。
(2)世俗王权与基督教会权力的长期并立、冲突
在西欧早期的政治舞台上出现的封建君主、封建诸侯和教会贵族三种政治势力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政治格局……君主贵为一国之君,但实际上权力非常有限,只能在自己的直属领地里享有行政、征税、组建军队、发行货币等权力,而不能干涉各封建诸侯、教会主教等领地内的事务。各封建诸侯,虽名义上要服从君主,向君主效忠,为君主服骑兵役,但在自己的领地里则是至高无上的统治者,拥有行政、司法、财政等各方面的权力…各地教会、修道院虽是
宗教机构,但也拥有大量的土地,教会主教、修道院
院长则拥有领地上的各种权力,且他们无须向君主效
忠,要效忠的是罗马教皇。
——陈文滨:《中世纪西欧多元政治的形成及发展》
3.封建制度的代表—— 中古前期的 封君封臣制度
随着西欧封建制度的发展,十一世纪的欧洲社会政治经济形势趋于稳定,使得西欧封建社会出现了许多新变化,在多方面获得进步……当西欧封建制趋于完型时,内部已经孕育了新的因素。正如布罗代尔说:“11、12世纪的西欧已经进入它的青春期”。
政治:王权的加强和民族国家开始形成
(一)法国:等级君主制
(二)英国:议会君主制
西欧的君主专制政体是在旧的封建制度正在解体,中世纪的市民阶级正在形成为现代资产阶级,而且资产阶级和封建贵族无论哪一方都不能压倒对方的过渡时期产生的。
(三)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的选帝侯制度
伴随着王权加强的趋势,国王越来越需要得到国内各阶层的支持,在此情况下,召开等级代表会议(如法国三级会议、英国议会等)成为西欧各国国王争取支持的手段。有的学者把它称之为“新君主制”(和封建君主制相对)的标志。
二、从帝国到民族国家—中古西欧的封建制度
3.封建制度的代表——中古后期 法、英的君主制
(一)法国:等级君主制
1、背景:
三级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法国进入等级君主制阶段。
腓力四世与教皇对抗
2、标志:
3、影响:
国王与贵族、教会、市民通过三级会议相互合作,有利于进一步强化王权。
在法国旧制度中,三级会议指的是法国全国人民的代表应国王的召集而举行的会议。参加者有教士、贵族以及其他民众(称为第三等级)这三个等级的代表。会议通常是在国家遇到困难时,国王为寻求援助而召开,因此是不定期的。三级会议是作为君主制度的一个补充而出现的。当时它对君主的制约作用是有限的。16世纪以后,君权达到顶峰,三级会议已经形同虚设,几乎被人遗忘。然而,三级会议所代表的原则后来证明比君主制更有生命力,更有前途。它在中世纪短暂断续的存在,为近代议会民主埋下了伏笔。
腓力四世
阿维农之囚
1294年,专横顽固的教权至上论者,卜尼法斯八世任罗马教皇。为了支付战争费用,腓力四世向素来享有免税特权的法国神职人员征税,这直接触犯了卜尼法斯八世的利益。面对王权的严重威胁,卜尼法斯八世宣称人欲得救,必须服从罗马教皇,并开除了腓力四世的教籍。腓力四世召开了法国历史上第一次贵族、教士和市民三个等级的会议,巧妙地利用小贵族和市民的反教会情绪,压制教士服从国王,并派出军队强制罗马教皇迁至法国阿维农地方,并受法王控制,史称"阿维农之囚",期间大部分红衣主教及教皇是法国人。从此,罗马教廷凌驾于世俗君王之上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二)英国:议会君主制
1、《大宪章》——1215年
(1)背景:
(2)内容:
13世纪初,英王约翰内外政策失败,遭到贵族、骑士和市民反对。
肯定了国王的合法地位与人身的神圣不可侵犯,同时保障教俗封建主的特权,并适当照顾骑士和市民的利益。
英王约翰
【问题探究】据上述材料《大宪章》对王权的限制体现在哪些方面?
(39)任何自由人,如未经同级贵族之依法裁判,或经国法判决,皆不得被逮捕、监禁、没收财产、剥夺法律保护权、流放,或加以任何其他损害。
(40)除战时与予敌对之国家之人民外,一切商人,倘能遵照旧时之公正习惯,皆可免除苛捐杂税,安全经由水路与陆路,出入英格兰...... ——《大宪章》(节选)
(1)国王不得随意侵犯人身自由;
(2)国王不得随意征税。
确立了“王在法下”的历史传统
二、中古西欧的封建制度
材料一:
(39)任何自由人,如未经其同级贵族之依法裁判,或经国法判决,皆不得被逮捕、监禁、没收财产、剥夺法律保护权、流放,或加以任何其他损害。
(41)除战时与予敌对之国家之人民外,一切商人,倘能遵照旧时之公正习惯,皆可免除苛捐杂税,安全经由水路与陆路,出入英格兰。
(61)二十五名贵族组成的委员会有权随时召开会议,具有否决国王命令的权力;并且可以使用武力,占据国王的城堡和财产。
材料二:在这种普遍的混乱状态中,王权是进步的因素,这一点是十分清楚的。王权在混乱中代表着秩序,代表着正在形成的民族(Nation)而与分裂成叛乱的各附庸国的状态对抗。 —— 恩格斯
C 《大宪章》的影响
积极:限制了王权,确立了“王在法下”的历史传统,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大宪章》被用作为争取权利的法律依据,并被确定为英国宪法性文件之一。
局限:《大宪章》是英国主张地方分权的贵族同中央王权斗争的产物,是封建阶级内部权力再分配,并未改变农民的地位。
(2)英国:议会君主制
3.封建制度的代表——法、英的君主制
①《大宪章》的签署(1215年)
B 《大宪章》的内容:
肯定了国王的合法地位与人身的神圣不可侵犯,同时保障封建主的特权,并适当照顾骑士和市民的利益。
(限制王权,保障贵族特权)
A 背景:
2、议会的召开
上院开会场景
开始:1265年,英国召开国会,由大贵族、骑士、市民参加。
权力加强:13世纪后期,英国不断召开议会,议会权力不断加强。
发展完善:
①14世纪中期,英国进入议会君主制时期。
②议会上院由贵族组成,下院由骑士和市民组成。
“模范会议”——英国议会君主制的形成
1295年,英王爱德华一世为筹集战争经费又召集议会,出席议会的除大贵族、教士外,每郡有 2 名骑士代表,每个大城市有2名市民代表,约有400余名议员出席。此后议会仿此例经常召开,这次议会被称为模范议会。 由于贵族议员和市民、骑士议员在根本利益、要求上各不相同,每当这种议会召开时,各郡骑士代表和市民代表经常单独在一起。
作用:
①确立了“王在议会”的历史传统。
②国王通过议会寻求政策支持,议会要求国王改善统治。
确立了“王在议会”的历史传统
思考:比较法国等级君主制和英国议会君主制的差异
法国的三级会议与英国的议会几乎是同时代的产物,但法国的三级会议与英国的议会仍有许多差异。
英国的议会从一开始,便是一个拥有相当权力的机构,是一个能与王权直接抗衡的机构,基本上是定期召开的,是不能完全以国王的意志为转移以由国王随意召开和停开的。
法国的三级会议,从一开始,似乎就只是一个“临时性”的机构,是可由国王随意召开和停开的,国王并没有使三级会议制度化,大部分代表均由国王邀请。
——摘编自马啸原《西方政治制度史》
限制王权
强化王权
二、从帝国到民族国家—中古西欧的封建制度
3.封建制度的代表——中古后期 法、英的君主制
4.神圣罗马帝国:选帝侯制度
(1)开端:962年,德意志国王被教皇加冕为罗马人的皇帝。
(2)形成:1125年,部分德意志诸侯选举萨克森公爵罗退尔为“罗马人民的国王“,罗退尔承认他们的选举权。
(3)确立:1356年,皇帝查理四世为了能让自己儿子继承皇位,发布“黄金诏书”确认选帝侯的合法性。
(4)终结:1806年神圣罗马帝国被拿破仑要求解散。
◎七大选帝侯
二、从帝国到民族国家—中古西欧的封建制度
宗教选帝侯
世俗选帝侯
中古前期的 封君封臣制度
二、从帝国到民族国家—中古西欧的封建制度
中古后期 法、英的君主制
三、代议制民主与宪政之路——近代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1.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1)确立:16—18世纪,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确立近代西方政治制度。
(2)成熟:19—20世纪的多次改革和革命,西方政治制度逐渐走向稳定与成熟。
(3)代表:英国君主立宪制、美国和法国的共和制。
◎攻占巴士底狱(法国)
1789--1794年
◎处死查理一世(英国)
1640--1688年
◎独立战争(美国)
1775-1783年
2.英国:君主立宪制
(1)奠基:1640-1688年资产阶级革命
(2)确立 :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
【议会的权力超过国王的权力】
【议会掌握立法权、司法权、征税权、监督权,王权受限】
思考:1.结合材料分析《权利法案》限制国王哪些权力?保障议会哪些权利?
它确立的核心原则是什么?
《权利法案》部分内容:
第一条 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
第四条 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
第六条 除经议会同意外,平时在本王国内征募或维持常备军,皆属违法。
第十三条 议会之选举应是自由的。……议会内之演说自由、辩论或议事之自由,不应在议会以外之任何法院或任何地方,受到弹劾或讯问。……为申雪一切诉冤,并为修正、加强与维护法律起见,议会应时常集会。 ——《权利法案》(1689)
核心原则:王在法下,议会权力高于王权
三、代议制民主与宪政之路——近代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2.英国:君主立宪制 (1)奠基 (2)确立
(3)不断完善----内阁制的形成、三次议会改革、政党政治的成熟
①18C内阁制形成: 国王的权力限于任命议会多数派领袖出任首相,并批准首相提名的各部大臣,内阁实际掌握政府权力。
名词解释:责任内阁制
责任内阁制,又称“议会内阁制”。是指内阁由议会产生并对议会负责的政权组织形式。
1714年,安妮女王去世,根据《王位继承法》,德国汉诺威选帝侯登上英国王位,即乔治一世。他不熟悉英语,对英国事务也不感兴趣,甚至不出席内阁会议而让大臣们去料理国事。
18世纪20年代,当时的多数党领袖罗伯特 沃波尔成为第一任内阁首相,主持内阁会议,协调各部工作,英国责任内阁制开始形成。
【内阁掌行政,国王“统而不治”】
三、代议制民主与宪政之路——近代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2.英国:君主立宪制 (1)奠基 (2)确立
② 三次议会改革,基本实现成年男性的普选权。
1832年第一次议会改革
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新兴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通过议会改革重新分配名额,工业资产阶级获得选举权
1884-1885第三次议会改革
英国基本实现成年男性的普选权
1867年第二次议会改革
大大降低选民的财产资格,工人阶级大多数获得了选举权
(英国)开始了产业革命,这一革命把经济力量的重心完全转移了。……1830年的资产阶级,同前一世纪的资产阶级是大不相同的。仍然留在贵族手中并且被贵族用来抵制新工业资产阶级的野心的政治权力,已经同新的经济利益不能相容了。于是必须同贵族进行一次新的斗争。
——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3)不断完善----内阁制的形成、三次议会改革、政党政治的成熟
三、代议制民主与宪政之路——近代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1689年,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之初,只有拥有一定地产的成年男性才有资格当选议员;
1830年,只有不到百分之十的成年男性拥有选举权,而拥有被选举权的人则更少;
1832年,议会进行选举改革;
1867年议会改革,使城市小资产阶级和城市工人获得了选举权;
1884年议会改革,使农业工人获得了选举权。英国基本实现了男性户主的选举权;
1918年议会通过议案,30岁以上的妇女获得了选举权;
1928年年龄限制降低为21岁,成年公民实现了普选权;
1969年,选举不分性别,年龄降低至18岁;
★特点:选举权范围不断扩大,逐步取消财产、年龄、性别限制。
★民主政治制度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的。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与完善
渐进的变革
议会(下院)
首相
内阁(政府)
国王
多数党领袖
对议会负责
对议会负责
监督政府行政
提出内阁名单
与首相共进退
形式上任命授权组阁
形式上批准
选民选举
责任制内阁(行政权)
国家元首(权力象征)
立法机构(立法权)
责任内阁制下的政府与议会
实际掌握国家大权
思考:责任内阁制的
运行机制有哪些?
权力的制约平衡
特点:
①内阁掌握行政权并对议会负责,二者相互制约 ②议会拥有立法权是国家权力中心
③国王统而不治,国家象征 ④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三者结合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运行机制
特拉斯
9-6就职
保守党
第三位女首相
伊丽
莎白
二世
9-8
去世
查尔斯
三世
中心:责任内阁制度
英国王室存在的作用
英王是国家元首,在对外交往中代表英国
英王是国家的人格化,成为民族团结的纽带和国家统一的象征
英王作为英联邦首脑,还起着维系英联邦的纽带作用
白金汉宫
唐宁街10号
议会大厦
白金汉宫工整威严,显示君主立宪制下的国王享有尊贵地位;
唐宁街10号平实素朴,却是英国行政中枢,体现民主政治风格。
建筑与政治的关系:
历史上的一些建筑可视为物化的政治制度、直观的权力结构和有形的政治文化。
美国1787年宪法
邦联制
中央政府
权力微弱
联邦制
强化中央权力
如何避免专制政体?
如何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
1、制定: 1787年9月 费城 制宪会议
2、主要内容:
美国--1787年宪法的颁布
争论焦点一:如何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第一条:
第 1 款:宪法所规定的立法权,全属合众国的国会。
第10款:未经国会同意,各州不得在和平时期保持军队和军舰;未经国会同意,各州不得和另外一州或国家缔结任何协定和契约。
第六条:
本宪法及依本宪法所制定之合众国法律……皆为全国之最高法律;……任何一州宪法或法律中的任何内容与之抵触时,均不得有违这一规定。
立法权、军事权、外交权等。中央法律高于各州(中央权力高于各州)。
第十条修正案:宪法未授予合众国、也未禁止各州行使的权力,由各州各自保留,或由人民保留。
宪法中未列明的权力属各州。有利于发挥地方的积极性。
联邦制原则
二、确立民主--1787年宪法的颁布——博弈与妥协
宪政内容1——国家结构--联邦制
争论焦点一:如何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时间:1787年 地点:费城
各州政府
纵向分权制衡
联邦制原则
拥有高于各州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大权
在不违背宪法的前提下制定地方法律,有一定的自治权
联邦政府
二、确立民主--1787年宪法的颁布——博弈与妥协
优点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A
B
联邦制原则
美国实行联邦制进步意义?
中央集权制
联邦制
政治:稳定了新生政权,维护了国家统一
经济: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争论焦点二:如何避免专制政体
三权分立原则
立法、行政、司法权分别由国会、总统和最高法院掌握。
1787年宪法的颁布
宪政内容2——权力结构:三权分立
美国总统(行政)
①国家行政权归于总统,总统由人民间接选举产生,任期四年,最多连任两届。
②总统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还是军队总司令
③总统对宪法和选民负责,可对国会通过的法律实行
否决权
⑥总统及内阁不向国会负责
(White House)
④总统有权提名并经国会同意后任命政府高级官员
⑤总统有权与外国缔结条约,但须得到国会的批准方可生效
二、确立民主--1787年宪法
国会
总统
最高法院
司法权
立法权
部分立法司法权
征税征兵宣战
军事权
解释一切法律权力
行政权
弹劾权
最高审判权
一、美国民主的智慧




总统
(行政权)
国会
(立法权)
最高法院
(司法权)
法院可宣布法律不合宪法,可以解释一切法律和条约
总统任命的法官须经国会确认
可否决国会的法律
国会可以三分之二多数通过总统否决的法律;可以弹劾总统
总统任命大法官
可宣布总统法令违宪,审查行政行为,行使最高审判权
权力中心
如何防止专制,保障民主—三权分立原则
分权与制衡
独立平等
三权分立
思想来源:
孟德思鸠
《论法的精神》分权学说
3.美国:联邦共和制
(1)背景:1775年,独立战争爆发。1776年,美利坚合众国建立。
(2)确立:1787年,美国制定了宪法。
①国家结构形式(国体):联邦制 联邦政府对外代表国家主权,拥有宪法明确规定
的权力,各州拥有一定的自治权。
②国家机构组织:三权分立体制 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分立。
③总统制共和制(政体)
三、代议制民主与宪政之路——近代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资本主义共和制: 资本主义国家的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政权组织形式,republic意为“公共的”、“人民的”,强调主权属于全体公民。
3.美国总统制共和制
思考:美国总统制共和制有哪些核心原则?(6个)
行政权
(权力中心)
立法权
司法权
1.联邦制原则
4.分权制衡原则
5.民主原则(选举)
2.宪法至上原则
6.有限政府原则
3.中央集权原则
(1)没有规定人民的民主权利;
(2)承认了黑人奴隶制,存在着种族歧视;
(3)选举权受到限制。 (性别、年龄、财产、种族)
《1787年宪法》进步性与局限性
一个向上帝要求赋予自由的民族,没有迈出同时给予非洲人自由的第一步是不应该的。
——美国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
1787年宪法第一条第二款:
众议员人数及直接税税额,应按联邦所辖各州的人口数目比例分配,此项人口数目的计算法,应在全体自由人民——包括订有契约的短期仆役,但不包括未被课税的印第安人,数目之外,再加上所有其他人口之五分之三。注:宪法中所称的“人”是“man”不包“woman”,而“其他人”(other persons)实际上指黑人和奴隶。
修正案
4.法国:议会共和制
(1)曲折发展:1792年,法国首次建立共和国;1870年,法国建立第三共和国。
(2)最终确立:通过1875年宪法,规定法国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立法权由两院形式。总统任期七年,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 教材内容
三、代议制民主与宪政之路——近代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法国立宪
进程的特点:
长期性、
复杂性、
曲折性。
1875年宪法标志着法国共和制的确立
材料:法国立宪进程的突出特点是 跌宕起伏,历尽坎坷。
——程汉大《理想与现实的悖论:法国立宪坎坷路》
4.法国:议会共和制
立法权
行政权
由地方参议会代表组成的选举委员会间接选出
由普选产生,受财产资格和在法国居住时期的限制
思考:法国1875年宪法对其历史进程有何巨大影响?
“政府的共和国形式不得作为宪法修改提议的对象。”
“凡统治过法国的王室家族成员不得当选共和国总统。”
——1875年《法兰西第 三共和国宪法》
在法律上确立共和政体,阻断保皇派复辟的道路,使法国社会稳定发展。
行政权
③1958年颁布宪法: 半总统制共和国
1958年9月,公民投票通过新宪法草案,产生了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宪法。10月5日,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宣告成立。12月,戴高乐当选总统。
第五共和国宪法规定,总统是国家元首和三军统帅,有权直接任免总理、解散议会、宣布“紧急状态”、撇开议会行驶“非常权力”。
——摘编自张建华《世界现代史》
②1879年宪法颁布: 议会制共和国
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
演变:①1875年宪法颁布: 半总统半议会制
比较项 英国 美国 法国
政治体制
国家元首
元首产生
元首任期 4年,可连选两届 7年,可连选连任
元首实权
政府首脑
权力中心
行政权属
首脑与议会的关系
立法权属
相同点
议会制君主立宪制
总统制共和制
议会制共和制
国王
世袭
终身
“统而不治”无实权
首相
议会
内阁
内阁由议会中多数席位政党组建,以首相为首,对议会负责
议会,实际由内阁操作
总统
选举
有实权
总统
总统
总统
总统与内阁不对议会负责,总统与议会相会制约
国会
总统
选举
有实权
内阁总理
参众两院
总统,但须内阁部长副署
总统与内阁部长共同对议会负责,总统可解散众议院
参众两院
妥协的产物; 资本主义代议制政体,适应资本主义发展需要;
由议会立法,体现分权制衡; 属于政党政治,符合法治原则。
三、代议制民主与宪政之路——近代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思考:1.比较英法美政治制度的异同; 2.结合教材如何评价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三、代议制民主与宪政之路——近代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近代西方政治制度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部分实现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理想。经过19-20世纪的多次改革和革命,西方政治制度逐渐走向稳定和成熟。但它仍有历史的局限性。(教材)
雅典民主政治的表现 对西方民主政治的影响
抽签任职,轮番执政 现代选举制的起源
人民主权 近代以来主权在民思想的开端
五百人会议规定的任期 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下任期制的渊源
五百人会议按公民人数分配名额 比例代表制的开始
公民大会中的辩论行为 近代西方议会制的雏形
法律至上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权力制约 三权分立
总 结
近代民主政治呈现的特点
及其发展趋势
①继承古代政治的优良传统。
②实行分权制衡原则。
③代议制。以议会作为参政的一个窗口。
④完善法律,强调法治。
⑤民主范围逐渐扩大,民主制度逐步完善。
从人治走向法治
从少数人走向多数人
本课小结
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中古西欧的封建制度
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西方政治体制的产生与演变
古希腊的政治制度
古罗马的政治制度
中古欧洲国家的建立
法国的等级君主制
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英国的议会君主制
美国的联邦共和制
法国的议会共和制
雅典:民主政治
斯巴达:寡头政治
罗马共和国
罗马帝国
启示:
①国家制度具有差异性与延续性。
②任何一种制度都不是十全十美的;
③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制度,应当在坚持自身优秀传统的基础上,从社会实际状况(国情)出发,互相取长补短,臻于完善!
公元前8世纪
5世纪
15世纪
结语
1.1702年英国国王威廉三世去世,安妮女王即位。当时议会内部存在两个党派,安妮厌恶占多数席位的辉格党,于是解除了辉格党人的行政要职,代之以托利党人。这说明在当时英国
A.议会无权制约国王 B.君主立宪制尚未完善
C.内阁制已基本确立 D.《权利法案》遭到破坏
2.18世纪中叶,一位英国内阁成员在议会发言中说:“诸位都知道,媾和与开战的权力是由国王掌握的……我们的宪法始终表明,国王在决定和平与战争时有权力让议会参与,也有权力不让议会参与。没有哪位明智的国王真的会冒险不让议会参与。”这表明在当时的英国
A.光荣革命成果受到侵蚀 B.立宪政体未能阻止国王专权
C.内阁依旧为国王所控制 D.国王仍旧保留某些名义权力
B
D
3.1875年以后,法国确立了共和政体,议会处于政治运行的中心,党派林立,内阁更迭频繁。1958年,戴高乐就任总统,修改宪法,规定总统拥有任命总理、解散议会等权力。这一政治体制的变化
A.有利于政局稳定 B.确立了总统国家元首的地位
C.剥夺了议会的主要权力 D.有助于两党制的形成
4.从1870年到1940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一共更换了108届内阁,每届内阁平均存在时间约为8个月。造成内阁频繁变动的原因在于
A.内阁对议会没有形成权力制衡 B.总统职权不完全受宪法制约
C.两大政党轮流组阁 D.立法与行政权力合一
A
A
三、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