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6张PPT)第9讲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北洋政府1912.4—1928.12北京中华民国1912—1949南京临时政府1912.1—1912.3南京 孙中山国民政府1927.4—1949.4袁世凯时期 1912—1916北洋军阀割据时期 1916—1928广州 1925—1927年初 汪精卫(抗战期间迁都重庆1937—1945 )武汉 1927年初—1927年初 汪精卫南京 1927.4——1949年 蒋介石甲午中日战争后,袁世凯奉命在天津小站编练“新建陆军”,归北洋大臣指挥。新政时,袁任北洋大臣,组建北洋军,北洋军逐渐发展为军阀集团。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第二任临时大总统,标志着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1916年,袁死后北洋军分为直、皖、奉三大派系。1928年,“东北易帜”标志着北洋军阀在全国统治的结束。北洋军阀统治中国的时间是1912-1928年。革命分期 政权变更 阶段 主要大事 旧民主主义革命 (1840-1919) 晚清时期 (1840-1912) 半殖半封社会开始 (19世纪40-60年代初) 两次鸦片战争、开眼看世界、太平天国运动半殖半封社会深化 (19世纪60-90年代) 洋务运动、边疆危机、中法、中日战争、瓜分中国半殖半封社会形成 (19世纪末20世纪初) 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新政、辛亥革命 民国 时期 (1912-1949) 北洋政府 (1912-1928) 半殖半封深化与北洋政府前期 (1912-1919) 袁世凯统治、军阀混战、民族工业发展、新文化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 (1919-1949) 五四运动与中共诞生 (1919-1927) 五四运动、中共诞生、国共合作与国民大革命国民政府 (1927-1949) 国共十年对峙(1927-1937) 土地革命、长征、局部抗战全面抗日战争(1937-1945) 国共合作全面抗战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 争取和平民主、人民解放战争民国史课标要求 核心考点了解北洋军阀的统治及特点;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北洋军阀政治特点;民族工业发展;新文化运动;社会生活——妇女解放。徐世昌张作霖曹锟黎元洪冯国璋袁世凯北洋政府统治时期历史概要(1912-1928)领域分类 重大历史事物及特点政治 黑暗统治 袁世凯独裁卖国、复辟帝制;军阀混战;府院之争;张勋复辟等;追求光明 孙中山捍卫共和: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转折:五四运动;中共成立;国民大革命;制度革新 《临时约法》;政党政治尝试;文官考试制度;经济 背景因素 欧洲列强放松侵略;民国政府鼓励实业;实业救国、抵制外货;发展概况 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开办的面粉厂、纱厂等;发展特点 民族工业短暂春天;轻工业发展较快;为革命转折奠定阶级基础文化 思想发展 新文化运动(尊孔复古);一战引发对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反思;马克思主义传播;新三民主义;社会文化 改用阳历、剪辫易服、废止缠足、革除旧称呼等;分裂性、松散性、无序性多元并存、活跃开放;民主性、革命性汉满蒙回藏国名:中华民国时间:1912年1月1日首都:南京意义:新的共和政体产生中华民国五色旗(五族共和)一、北洋政治Ⅰ:南京临时政府统治时期(1912.1—1912.4)⑴成立:1912年元旦,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⑵制度:实行总统共和制;政府三权分立;五色旗为国旗;改用阳历,以中华民国纪元。⑶意义:新的共和政体产生第二条 临时大总统有统治全国之权。第三条 临时大总统有统率海陆军之权。第十八条 行政各部设部长一人为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办理各部事务——《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1911.1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第一章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第二章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人民得享有左列各项之自由权(包括人身、居住、言论、出版、机会、结社、请愿等自由和权利)。第三章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参议院有权选举临时大总统、弹劾临时大总统和国务员。第四章 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第五章 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第六章法院依法律审判民事诉讼及刑事诉讼。——《中华民国临时约法》2.颁布约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2) 确立责任内阁制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三权分立责任内阁1.建立民国:中华民国(1912.1.1) 实行总统共和制⑴内容: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⑵意义: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件,具有反封建君主专制意义临时大总统(揽政务颁法律)法院(司法权)参议院(立法权)国务员(行政权)3.文官选官:孙中山 文官考试思想 近代文官制度的基础(1)选官思想:孙中山“五权宪法”为框架,①建立考试院主管人才选拔任用;②建立文官培养、任用、监察等运行机制。意义:进一步奠定了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⑵制度建设:出台系列官员选拔法规草案;意义:尽管基本停留在纸面,但对日后民国文官建设产生重要影响⑶原因:①向西方学习政制;②科举废除后人事行政危机;③西方文官制度行之有效;④孙中山的中西结合、努力创新立法、行政、司法、考试、监察五权分立;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权人民掌握,实行“权能划分”——五权例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多数党产生。内阁总理对总统要办的事项如不同意,可以驳回。总统颁布命令须由内阁总理附署才能生效。参议院有弹劾总统的权力。这些规定的根本目的是A.确保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果实 B.确保国民党的统治地位C.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 D.确保孙中山的统治地位A一、北洋政治Ⅱ:袁世凯统治时期(1912.4—1916)1.北洋政府建立2.政党政治尝试3.文官考试制度建立1912.3.10.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北洋军阀政权建立⑴党派林立:各派政治力量分化和重组;1912.8,宋教仁改组同盟会为国民党⑵竞选:1913年春,国民党在国会选举中获胜,宋教仁将负责组织责任内阁⑶转折:1913制造“宋案”;(4)挽救:发动二次革命失败;⑸失败:袁世凯解散国民党和国会,政党政治尝试失败⑴考试:1913年,《文官考试法草案》,文官考试制度建立的标志⑵甄别:对在职文官文凭、资历、业绩、学识经验等检验与考查,决定去留。⑶意义:旧人事制度向现代文官制度的转变,利于保持行政的连续性和稳定性4.帝制与共和肉搏在1912年12月举行的第一次国会选举中,国民党在参众两院获得巨大胜利,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准备筹划组织责任内阁,袁世凯派人在上海刺杀了宋教仁。“宋案”的发生A.阻止了袁世凯复辟帝制 B.表明袁世凯的势力不敌国民党C.延缓了中国民主的发展 D.使袁世凯陷入众叛亲离的境地C就任临时大总统制造“宋案”二次革命解散国民党国会《修正大总统选举法》可连任《中日民四条约》复辟帝制护国运动中华革命党武力讨袁取消帝制恢复民国《临时约法》废责任内阁行总统制《中华民国约法》独裁专制对外卖国复辟帝制时间:1913年7月-9月结果:因敌强我弱、仓促应敌、缺乏统一指挥和战略协同,失败告终时间:1915年12月-1916年7月代表:唐继尧、蔡锷、李烈钧等结果:埋葬帝制,再造共和原因;帝制不得人心;孙中山、梁启超努力;北洋内部矛盾议会斗争武装斗争新文化运动文官高等考试科目甄录试 ①国文 ②历史 ③地理 ④笔算初试 ①国法学 ②刑法 ③民法 ④国际公法⑤行政法 ⑥经济学 ⑦财政学大试 ①现行法令解释 ②设案之判断 ③草拟文牍(1)进步:①考试方法多样;②考试内容与近代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2)局限:男女不平等【思考】1.北洋军阀统治下中国政治斗争的焦点是什么?其实质是什么?课堂探究焦点:民主共和与封建专制的斗争实质: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之间的斗争【思考】2.民国初年民主共和之路艰难曲折的原因是什么?1912年至1916年6月的袁世凯统治时期,各派为争夺内阁展开了激烈争斗,先后竟有八届内阁走马灯似的更替,成为民国初年政治的缩影。这一现象说明当时A.民主政治建设进程艰难 B.立宪与共和斗争激烈C.国民政治参与热情高涨 D.民主形式已荡然无存A政治:长期封建专制统治的影响;经济:小农经济占主导,民族资本经济发展不充分思想:皇权等传统思想根深蒂固材料一 政党社团如雨后春笋蓬勃兴起,仅1912年间大小政党团体300多个……各个政党纷纷演说开展竞选活动,使得政治性的演讲、报告会一时蔚然成风。 ——郑炳凯《辛亥革命与中国政治参与变化的实证研究》材料二 民国初年,这些政党进行着无穷无尽的党争,不会受到制度上的有效监督。每当召开国会期间,那些议员们前呼后拥地先住到甲党招待所,得到各种好处与红包,承诺投该党的票,然后再到乙党招待所住下,同样再得到好处费,并答应投该党的票。 ——萧功秦《第二次选择:辛亥革命后的多党议会民主》政党数量多、参政意识强;党争激烈,不受监督、腐败严重【思考】3.读材料回答:民国初年政党政治有何特点?民初的政党政治是资产阶级寻求中国早期政治民主化途径的伟大尝试…政党政治实践之所以会失败,是有着多方面原因的。具体而言,政党自身的严重畸形化,各党派间无休止的激烈竞争,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基础的薄弱,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根深蒂固以及由于国民民主意识的淡薄与参政能力的低下而造成的民众支持力的不足等都是民初政党政治实践失败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资产阶级政治精英对政党理念的主观认识与实践,以及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为代议制民主建立所准备的条件的不足,也是造成此次民主政治移植失败的不可忽视的两个因素。—《论民国初年的政党政治》①经济: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②文化:受传统政治文化影响较深;③政党:不成熟,党争不休;④国民:缺乏参政素养(或政党政治缺乏群众基础);⑤政治环境:中国没有形成适合代议制民主的政治环境;⑥封建势力:封建势力强大,北洋军阀操控政权等【思考】4.读材料结合所学,分析北洋政府时期政党政治为什么不能成功?继袁氏之后的北洋集团的主要人物均不得不采取以军事武力作“后援”,以“民意”为招牌来激烈地“竞争”最高的政治权力。在北洋政府存在的大部分时间内,动荡归动荡,派系政治归派系政治,但却一直设有两院制或一院制的国会。大总统、副总统名义上均依法“民选” 产生……倚仗“高贵血统”和某家姓氏来独揽国家最高统治权的时代已经被送进了历史博物馆。北洋政府时期不是“最反动、最倒退、最黑暗”的时代。 —郭剑林《中国近代社会的转型与过渡—北洋政府时代》【思考】5.据材料概括北洋政治的阶段特征②始终在共和体制框架内,带有一定的民主性①中国社会专制传统浓厚1916袁死后,北洋军阀派系纷争,混战割据,争夺中央控制权派 首领 控制省份 后台 混战直 冯国璋 直隶、苏、赣、鄂 英美 直皖战争直奉战争皖 段祺瑞 皖、浙、闽、鲁、陕 日本奉 张作霖 东北三省 日本一、北洋政治Ⅲ:军阀割据时期(1916-1928)1.军阀割据①统领:袁死后北洋军阀无统御整个北洋派的人;② 经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割据的基础③ 外部:列强采取以华制华策略,大力扶植各路军阀;④ 根本: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的⑴含义⑵原因⑶表现1916年至1928年,共发生140余次战争,如将小规模武装冲突算在内,仅四川一省就发生了400余次。-黄克武《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军阀混战和割据 政治上分崩离析⑷特征2.府院之争、张勋复辟⑴背景:袁死后,段祺瑞、黎元洪分任总理、总统;因参战、争权夺利形成矛盾⑵过程:1917.5黎元洪免去段祺瑞总理职务,造成“府院之争”实则“美日之争”⑶结果:张勋调停为名,率兵入京,解散国会,拥废帝溥仪复辟,史称“张勋复辟’(12天)闹剧黎元洪段祺瑞(2020·全国卷Ⅰ)20世纪20年代,中国度量衡的状况是,“同一秤也,有公秤、私秤、米秤、油秤之分别”“同一天平也,有库平、漕平、湘平、关平之分别”“同一尺也,有海关尺、营造尺、裁衣尺、鲁班尺及京放、海放之分别”。这一状况( )A.提高了市场交易的成本B.加剧了军阀林立的局面C.造成国民经济结构失衡D.阻断了商品的大量流通A原因:段驱张勋,重掌总理实权,但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过程:1917.8南下议员广州“非常会议”成立军政府,孙中山开展“护法运动”结果:军阀护法为名,争权夺势为实,排挤孙中山。1918孙辞职离去。说明:旧民主革命走到尽头!顾吾国之大患,莫大于武人之争雄,南与北如一丘之貉—孙中山3.护法运动⑴原因:为争取国际地位,抑制日本在华势力的发展。⑵宣战:1917.8,中国对德、奥两国宣战,加入协约国方面。⑶收获:收回德、奥租界,撤销其领事裁判权;十几万华工在欧洲前线为协约国胜利做出贡献4.参加一战和华工出国5.参加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⑵1922年2月4日,中日双方代表签署了《解决山东悬案条约》,中国成功收回了山东等主权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团提出七项条件:一、废弃势力范围;二、撤退外国军队、巡警;三、裁撤外国邮局及有线、无线电报机关;四、撤销领事裁判权;五、归还租借地;六、归还租界;七、恢复关税自主权。后来,中国代表团又向和会提出废除“二十一条”⑴1919年参加巴黎和会,提出七项正当要求;山东无理转让日本;在五四运动影响下,拒绝在和约签字;中国代表团声明:“山东问题不解决,我们决不在和约上签字!”1920年代,北洋政府以“到期修约”成功废除中比、中西两个不平等条约;1926年,国民政府以“革命外交”收回了汉口,九江的英租界。对此,当时民众更多地肯定“革命外交”的成果,而忽视“到期修约”的成果。这主要是因为()A.对华殖民体系的瓦解 B.新三民主义得以贯彻C.北洋政府统治的腐败 D.民主革命形势的高涨D⑶24年国共合作提出废约;25年孙北上掀起废约运动;在人民压力下,北洋政府开展废约修约外交,24.5.31与苏联订立《解决悬案大纲协定》,废弃与旧俄不平等条约,在中国引起了极大反响。非建立奇功,将来于国际上恐难保地位 ——梁士诒6.北洋政权覆灭原因:北洋军阀政治黑暗、割据混战,“打倒列强除军阀”是共同愿望历程:国共合作北伐基本推翻北洋军阀;1928年,张学良东北易帜,北洋覆灭北洋外交建树:①1914年否认“麦克马洪线”不给英国分割中国领土借口②1917.8.14,为争国际地位,抑制日本,对德奥宣战加入一战;中国收回德、奥、津、汉租界;十几万名劳工为协约国胜利作出贡献。③1919年派徐树铮将军出兵蒙古,迫使外蒙放弃自治;④1919年拒绝巴黎和约签字,1921年华盛顿会议中争取山东问题得到部分解决原因:①欧洲:大战中欧洲国家的劳动力匮乏;②英法:英法等协约国的要求;③北洋:北洋政府希望参战改善中国国际地位;④人物:蔡元培等有识之士的推动影响:①地位:一定程度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开始步入国际舞台;②外交:揭开了北洋政府“废约、修约”外交的序幕;③思想:一战暴露西方文明弊端,促使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④革命:推动五四运动爆发,民主革命转折;⑤文化:华工对西学及实业宣传,促进中欧间经济文化交流一战期间,欧洲战地及后方劳动力出现匮乏。北洋政府对同盟国宣战后,英法两国要求中国向欧洲派遣华工。北洋政府认为中国政府还可以获得日后胜利国的种种权利。蔡元培等有识之士也大力提倡华工赴欧。中国派华工约有14万人之多,华工们在重工企业、港口码头等地从事最艰苦、最繁重的劳动,而且还身处战争前线,挖战壕,救伤兵、送给养甚至直接参战,有近2万人死于战火或疾病,一战结束后约11万回国,他们成为西学及实业知识的宣传者,有的还转变成为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者。有1万余华工留在法国工作、生活。—王平贞等《一战百年:华工赴欧启示录》⑴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析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北洋政府派华工赴欧参战的原因。(6分) ⑵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中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9分)法国学者白吉尔认为:民国初期是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一直处干不发达状态的中国资本主义是在辛亥革命之后才得到蓬勃发展的。促成“黄金时期”到来的主要原因有()①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②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一系列发展实业的法令③新建厂矿和新增资本的快速增长 ④“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的反帝爱国运动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B捍卫共和 政治之黑 革命之光 结果 启示“宋案”议会斗争失败“二十一条”复辟帝制段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因力量对比悬殊、革命力量分散而失败袁被迫取消帝制,恢复民国因滇.桂军阀排挤孙愤然离去,护法失败因陈炯明叛乱而失败3.宣告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1913年7月,孙中山组织发动讨袁,进行二次革命孙中山发表《讨袁宣言》蔡锷等云南独立,护国战争广州召集非常国会,成立军政府,开展护法运动重组军政府,组织北伐二次革命(1913)护国运动(1915)第一次护法运动(1917)第二次护法运动(1920)北洋时期 “政治之黑” 与 “革命之光”1.民主共和深入人心2.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国共合作国民大革命(1924-1927)列强卷土重来;北洋军阀靠列强,割据混战民不聊生五四运动(1919)巴黎和会山东转让日本外交失败北京到上海到全国,从学生到工人参加的反帝爱国运动释放罢免拒签,初步胜利;工人阶级登台,革命转折中共诞生;国共合作、开展大革命,打倒列强除军阀,北伐战争基本推翻北洋军阀;1928年张学良东北易帜,北洋覆灭《临时约法》(1912)袁世凯任临时总统北洋军阀政权建立临时参议院颁布《临时约法》确立责任内阁制,限制袁世凯袁废除《临时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独裁专制4.新民主主义革命时代到来北洋政治整合二、北洋经济与社会:民国初年(一战期间)近代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与社会新气象阶段19纪70年代洋务运动甲午战后1895民国初年一战期间1912191919271937国民党统治时期19491956开始兴起初步发展短暂春天沉重打击陷入困境消亡短暂发展新的春天萧条时间 洋务运动中后期(P101)原因 少数“官督商办”的民用企业发展为独立经营的商办企业,从而产生了早期民族工业(纲上101)时间 甲午中日战争后(纲上101)原因 ①《马关条约》后清政府不得不放开民间办厂(纲上101)②张謇等民族资本家主张实业救国(选二25)内容 张謇等民族资本家开办工厂并借鉴西方工厂管理经验(选二25)影响 ①诞生早期民族资产阶级(纲上101),并开始登上舞台挽救危亡②壮大工人阶级(纲上101)影响:①采用机器生产,推动中国近代化;②在中国掀起“实业救国”热潮;③一定程度抵制西方列强经济侵略;④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推动近代思想传播和政治变革。时间 民国初年(1912-1919)(一战期间)原因 ①民国建立扫障碍②南临政府鼓励办③群众反帝抵日货④实业救国思潮推动⑤一战西方忙欧战表现 ①代表人物:荣宗敬、荣德生兄弟面粉厂纱厂(福新面粉公司);范旭东办天津永利碱厂②速度规模:超过以往半世纪成绩③产业结构:面粉、纺织关系民生衣食轻工最快影响 ①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增强,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开展②无产阶级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和中共成立准备了阶级条件③④特点 ①产生发展:起步晚,先天不足,后天畸形②分布畸形:集中沿海沿江③结构畸形:集中在纺织食品轻工,重工薄弱,工业体系不独立④诞生环境:半殖半封,深受帝、封和官僚资本压迫⑤地位非主:比重很小,始终没有成主要形式⑥发展历程:夹缝中曲折发展⑦时间短暂:一战后列强卷土重来,很快萧条启示 ①在半殖半封中国“实业救国”行不通;②帝国主义是阻碍民族工业发展的根本因素,只有实现民族独立,才能实现现代化(一)民族工业短暂春天(进一步)1912—1916年,北洋政府颁布的有关发展实业的条例、章程、细则、法规达86项之多,主要包括简化企业注册手续、提供资金信贷、减免捐税等。这些法规和政策A.改善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环境B.扭转了中国工业结构不合理的局面C.使中国经济摆脱了半殖民地特征D.彻底清除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障碍A(2021·山东卷·7)1913—1921年,中国海关税征收额受国际局势影响出现了一定变化。下列各项反映这一时期变化状况的是A维新变法时,康有为提出“剪辫易服”的主张被指责成“妖言惑众”。但1912年以后,还留着辫子则被取笑为封建余孽,满奴。这表明A.辫子问题是革命的重要标志 B.民主共和观念日渐深入人心C.政治变革推动社会习俗变化 D.封建炳习开始丧失社会土壤政府提倡新的生活习惯,教育民众讲究卫生,对于孩童的赤身裸体,有关部门也开始进行干涉。北京很多建筑得到了维修,道路也进行了拓宽和清理。为了降尘,政府派遣专人每天为街道洒水…… ——赵焰《晚清之后是民国》(二)社会生活新现象——除旧布新 移风易俗禁缠足剪发辫废跪拜、作揖改握手 改称呼易服饰CⅠ.表现:①历法:改用阳历②风俗:颁布法律,剪辫易服、废止缠足③礼仪:革除“大人”“老爷”称呼Ⅱ.方向:追求民主、平等、自由、文明、进步;特征:中西合壁、土洋并存;Ⅲ.原因:共和政体的促进,南京临时政府推动Ⅵ.意义:①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过去陈规陋习不符合时代潮流,应接受文明开化的新习俗、新风尚;②客观上促进了近代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北洋政府成都警厅的四川督军刘存厚发布《严禁妇女再剪发》告示令:“近日妇女每多剪发齐眉,并梳拿破仑、华盛顿等头式,实属有伤风俗,应予以禁止,以挽颓风……如敢故违,定以妇女坐法并处罚家长。”这折射出()A.拿破仑华盛顿事迹深入人心 B.剪辫易服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C.妇女开始走出家庭步入社会 D.社会习俗的新陈代谢存在阻力D思考:其表现、特征、原因、意义?原因 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近代社会政治变革和民主思潮的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政府政策的影响;部分上层人物的倡导特点 从地域看:由通商口岸城市、沿海城市向内地和市镇推进,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性从过程看:从西方引进,有较强的殖民地色彩,到中西、新旧并存,最终中西合璧、相互渗透;从水平看:断发运动迅速且彻底;禁缠足运动起步早,但进展缓慢,并且沿海和内地水平不一;从动力看:每一次服饰、习俗等方面的变化都与当时社会运动的推动有关;从性质看:从等级森严到平等民主影响 政治上:促进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为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奠定基础;经济上: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和工业化进程的发展;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促进民主、平等思想的传播【归纳总结】: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特点及影响时空坐标1911191619191921192419271928辛亥革命1912袁世凯统治时期1912-1916军阀割据混战:1916-1928五四运动中共成立国民大革命东北易帜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短暂的春天”毛泽东思想萌发(旧)三民主义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传播新三民主义1915三、北洋军阀时期的思想文化:新文化运动(1915-1919-1923)三年以来,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自经此次之实验……此等政治根本解决问题,犹待吾人最后之觉悟。——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1916年2月《青年杂志》第1卷第6号“孔子之道,自古常新,与天无极。本大总统躬膺重任,早做夜思,恢复孔教,立国之根本。”—1914年《大总统祭圣告令》这段话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实质和目的是什么?目的:改造国民头脑,以巩固共和实质:对辛亥革命失败原因的反思(1)政治:北洋军阀袁世凯复辟帝制,掀起“尊孔复古”逆流;(2)经济:一战期间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壮大(3)思想:西方启蒙思想传播,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4)根源:对辛亥革命失败原因的痛苦反思,认识到根本原因:缺乏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多数国民头脑仍被专制愚昧束缚三、北洋军阀时期的思想文化:新文化运动(1915-1919-1923)1.标志1915.9 陈独秀 上海《青年杂志》㈡内容3.阵地北京大学、《新青年》4.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钱玄同、刘半农2.旗帜民主和科学㈠背景①思想革命(核心):提倡民主与科学, 反对专制与愚昧②道德革命(前提):提倡新道德, 反对旧道德;③文学革命(手段):提倡新文学, 反对旧文学;④妇女解放、婚姻自由、家庭革命等实质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5.前期打孔家店(2019·全国)1915—1918年,《新青年》中“革命”“科学”“平等”“民主”等词出现频次大体相当;1919—1922年,“民主”出现次数不到“科学”的1/10,不及“革命”的1/20。这种变化可说明A.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发生转变 B.国民革命运动受到民众普遍拥护C.资本主义政体模式被知识界否定 D.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改变A主张(三)主要内容2、后期:阵营内部分化,传播马克思主义(1)阵营内部分化新文化运动后期,鉴于当时空谈各种舶来主义的多,研究实际问题的少,胡适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以此为标志,胡适、傅斯年等学者转向自由主义,陈独秀、李大钊转化为革命派,信奉马克思主义。问题与主义之争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我可以自白,我是喜欢谈谈布尔什维主义的,我们应该研究它,介绍它。胡适李大钊①表现:(纲要P121)宣传马克思主义成主流, “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思想 1918年李大钊《庶民的胜利》始传播马主义;《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社团 1920.3李大钊 马克思学说研究会;1920.5陈独秀 上海 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人物 李达、陈望道、李汉俊等人,投身于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翻译和宣传。实践 创办工人补习学校,出版《劳动界》《劳动者》等刊物②影响:A.思想: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文化运动后期思想主流,成为改造社会武器B.政治: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结合,为中共成立奠定思想基础C.文化:推动了中华文化的进步,6.后期㈡内容5.前期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是一场伟大的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是中国近代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①报刊:在《新青年》推动下,全国报刊面貌为之一新②文学:是一场文学革命,推动白话文逐渐普及③社会:妇女解放、婚姻自由、家庭革命等口号提出,内容远比辛亥革命更广泛和深刻④思想:抨击封建思想,推动思想文化革新,有着解放思想的重要意义⑤救国: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成为救国救民的理论武器,是最大功绩(三)影响性质积极消极①对传统文化片面性;西方文化绝对肯定; ②未能发动普通群众(主要限于知识分子阶层)①原因:新文化、新思想借助通俗易懂的文字,才能普及到大众中去;而传统的文言文难懂,不利于宣传普及 ②内容: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推倒陈腐、雕琢、艰涩的旧文学,建立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4.新文化运动认为反对专制争取民主,必须从“奴性逻辑”中解放出来,不盲从一切权威的、被人们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东西,其强调的是 ( )A.推翻儒学传统地位 B.批判封建礼教本质 C.树立科学思维方法 D.倡导西方普世价值【理解】1.新文化运动中的“民主、科学”含义历史理解与解释民主:指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包括共和宪政、人权、自由平等、博爱等; 科学:指科学精神和科技知识,包括进化论、唯物论、无神论等① 旧道德:指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儒家传统道德(鲁迅发表《狂人日记》,抨击“吃人的礼教”) ② 新道德:指男女平等、个性解放等资产阶级道德 ③反旧道德的原因:①孔教是维护封建统治者的精神工具。②北洋军阀袁世凯为复辟帝制,尊孔复古【理解】2.新文化运动中的新道德、旧道德的含义;分析反对旧道德的原因【理解】3.新文化运动反对旧文学的原因?提倡新文学的内容?5.1918年,胡适在文章中指出:“我们所提倡的文学革命,只是要替中国创造一种国语的文学。……国语没有文学,便没有生命,便没有价值,便不能成立。”由此可见,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革命( )A.根本目的在于彰显文学的价值 B.被赋予了民族主义的使命C.把斗争矛头直指外国文化侵略 D.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CB6.一位学者评价说:“当时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例如,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作为传统文化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这一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 )A.反对旧道德,崇尚现代文化 B.混淆了先进与落后的界限C.充分肯定了文言文的价值 D.存在对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D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反对封建礼教,提倡文学革命,有着解放思想的重大意义。新文化运动猛烈冲击了封建思想的政治地位,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妇女解放、婚姻自由、家庭革命等口号的提出,使这场运动所涉及的内容远比辛亥革命更为广泛和深刻。我翻开历史一查,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仔细看了半夜, …满本都写着‘吃人’。----鲁迅《狂人日记》推倒…贵族文学,建设…国民文学。---陈独秀《文学革命论》“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来,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 陈独秀“娜拉”几乎成了中国知识分子思想启蒙的标志性人物,也成了当时激进女性的效仿对象。民主科学救国影响广泛深刻思想解放促进马义传播提倡国民文学反对旧道德7.【材料解析】:新文化运动内容、影响(2022·广东·高考真题)1918年,挪威作家易卜生的名作《娜拉》在中国出版,主人公娜拉不甘心做“丈夫的傀儡”而离家出走的行为被称赞为体现了“女性的自觉”,后来鲁迅发表《娜拉走后怎样》,则作如下比喻:“因为如果是一匹小鸟,则笼子里固然不自由,而一出笼门,外面便又有鹰,有猫,以及别的什么东西之类……也诚然是无路可以走。”以下解释正确的是A.“小鸟”代表尚未觉醒的女性 B.“笼子”是指落后的经济形态C.“无路”源于君主专制的压迫 D.“鹰”等是指社会上的旧势力D政治上:捍卫共和制度二次革命、护国战争、护法战争五四运动、中共诞生、国民革命这是光明的时代这是黑暗的时代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提倡国货、兴办实业文化上:新文化运动发展民主共和、实业救国和民主科学思潮影响扩大;文明开化、马克思主义传播政治上:袁世凯称帝军阀混战和格局;分崩离析帝国主义侵略加剧,尤其是日本;经济上:维护帝国主义、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利益文化上:袁世凯尊孔复古逆流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否定倾向光明与黑暗并存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政治:艰难:独裁、混战、妥协推进:民主共和渐入人心政治民主化经济:民族工业曲折发展民主与专制的较量艰难:帝国主义阻碍发展推进:民族工业迅速发展经济工业化思想:艰难:封建思想根深蒂固推进:民主科学引领风潮思想理性化新旧文化剧烈碰撞习俗:艰难:旧有习俗仍留残余推进:衣食住行初现新貌生活文明化社会习俗的变迁艰难推进的中国近代化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社会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