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4张PPT)【学习目标】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重难点】重点: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难点:正确认识中华文化在当今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壹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一)佛教的中国化1、过程(1)两汉之际——自古印度开始传入相传,汉明帝刘庄:夜梦金人,身有日光,飞行殿前,欣然悦之。传问群臣,此为何神?有臣答曰,此神即“佛”。明帝即派遣大臣蔡愔、秦景出使身毒(今印度)寻佛取经。 ——整理自东魏《洛阳伽蓝记》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明帝令画工图佛像……以白马负经而至,汉因立白马寺于洛城雍关西。 ——《魏书》西汉末年佛教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洛阳白马寺,中国的第一座官办寺院佛教中国化第一阶段——“佛道”(自东汉楚王至桓帝,黄老、浮屠并称)(2)魏晋南北朝时期 佛教日趋兴盛,逐渐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魏晋南北朝时期,人民受尽统治阶级的压迫剥削,长期的战乱又给人民带来无穷的灾难,这种情况造成了宗教流行的土壤。各族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和获得精神安慰,也有意识地提倡。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五年(公元491年),是现存唯一佛、道、儒“三教合一”的寺庙。“三教殿” 殿内正中供奉的是如来佛祖,佛祖右手边(南侧)为老子,左手边(北侧)为孔子。佛教中国化第二阶段——“佛玄”。玄学化是魏晋南北朝佛教中国化的主要形式略而计之,僧尼大众二百万矣,其寺三万有余。流弊不归,一至于此,识者所以叹息也。——《魏书·释老志》(太武帝太平真君)五年(四四四)春正月,戊申,诏曰:“愚民无识,优惑妖邪,私养师巫,挟藏谶记、阴阳、图纬、方伎之书;又沙门之徒,假西戎虚诞,生致妖蘗.非所以壹齐政化,布淳德于天下也。自王公己至于庶人,有私养沙门、师巫及金银工巧之人在其家者,皆遣诣官曹,不得容匿。限今年二月十五日,过期不出,师巫、沙门身死,主人门诛。明相宣告,咸使闻知。”——《魏书》卷四下《世祖纪第四下》灭佛鸠摩罗什译《仁王经疏》道教 五戒:第一戒杀,第二戒盗,第三戒邪淫,第四戒妄语,第五戒酒。佛教鸠摩罗什(344-413)东晋十六国后秦国师,出身天竺望族,名闻西域诸国,被前秦、后秦挟持至凉州、长安弘法。翻译《金刚经》、《法华经》等文精义明。儒家(3)隋唐时期——完成本土化 隋唐时期,佛教出现了不同宗派,主张顿悟成佛的禅宗成为主流宗派 创始人 教义主张天台宗 一切“皆由心生”华严宗 法藏 “尘是心缘,心为尘因”,客观世界是依赖于主观世界而存在的唯识宗 玄奘 “万法唯识”、“心外无法”禅宗 达摩 “禅”:静坐沉思。主张佛在心内,无需苦练修行,只需净心醒悟。南宗慧能:“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禅宗六祖慧能大师禅宗中的南宗一派简单易行,具有很大的诱惑和欺骗性,唐后期几乎取代了佛教的所有宗派,垄断了佛坛。玄奘法师佛教中国化第三阶段——以隋唐宗派佛教为主的独立自主发展的阶段(4)宋明时期 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论的宋明理学形成,佛教融合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佛教的中国化是文化的移植,是一个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相互吸收、磨合的连续的整合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中华文化不但没有被佛教“征服”,反而彻底同化了外来宗教,这反映了中华文化极具包容性。佛教人生命运儒学孔孟正宗(根本)道教贯通宇宙自然宋明理学宋明理学: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陆九渊王阳明程朱理学陆王心学本原观:认识论:道德观:理是万物的本原格物致知存天理灭人欲程颢程颐朱熹本原观:认识论:道德观:心即理也“致良知”知行合一现在许多国人否定佛教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如果真要摒弃佛教文化的话,恐怕他们连话都说不周全了。 ——赵朴初《俗语佛源》(1)积极: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逻辑思维、语言词汇、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2、佛教中国化的影响世界、律师、实际、真理、相对、单位、刹那、大无畏、开眼界、三生有幸、一尘不染、一丝不挂、皆大欢喜、花花世界、一刀两断……②建筑艺术:①文学艺术:中国传统的诗词、书法和绘画,很多体现了佛教的内容,同时也吸收了佛教的理念,更加注重境界的表达中国的建筑艺术受佛教影响。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等石窟是中国佛教建筑艺术的结晶。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登辨觉寺》 唐 王维竹径从初地,莲峰出化城。窗中三楚尽,林上九江平。软草承趺坐,长松响梵声。空居法云外,观世得无生。王维(701-761),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世称“王右丞”,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因笃信佛教,又被称为“诗佛”。北宋·文同 晚霭图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夫欲书者,先凝神静思,预想字形,令意在笔前,然后作字。”——王羲之“书法即心法也”——元郝经敦煌莫高窟 云冈石窟 龙门石窟(2)消极:佛 系 三 连都行 可以 没关系①佛教文化宣扬的因果轮回、消极避世等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②佛教盛行,广修寺庙,耗费大量钱财,很多劳动力不事生产,严重影响到政府利益。8到10世纪,印度佛教开始衰微,13世纪回教入侵,印度佛教文化遭到毁灭。但中国恰在7、8世纪,佛教得到长足发展,大量佛教译著和论著输出到东北亚、东南亚。——冯天瑜《中华文化史》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和生命力(二)西学东渐西学东渐,是指从明朝后期到近代的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概念:明末清初"西学东来"西学东渐转型的时代晚清(近代以来)未构成实质性的威胁构成了根本性的挑战两个阶段)利玛窦“西学东渐”第一人"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 ——晚清维新人物容闳利玛窦(MatteoRicci,1552年—1610年),字西泰,意大利人。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学者。1582年(明万历十年)被派往中国传教,直至1610年在北京逝世,在华传教28年,是天主教在中国传教的最早传教士之一。西学东渐1、表现(1)明末意大利人利玛窦等带来天文、地理、数学等方面的新知识。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方以智等人对此产生了浓厚兴趣,主张以开放的胸怀会通中西文化。《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西方科学著作相继被译介到中国利玛窦和徐光启共同翻译了《几何原本》《泰西水法》(2)清初17世纪,清政府任命来自欧洲的汤若望、南怀仁等人主持钦天监工作,并招揽数学、医学、天文等方面的人才来到中国南怀仁(FerdinandVerbiest,1623年—1688年),字敦伯,又字勋卿,比利时人,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1658年,受派抵达澳门,后到陕西传教,1660年到北京参与汤若望修订历法工作。1664年(康熙三年),因“历法之争”入狱,次年释放。南怀仁是清初最有影响的来华传教士之一,为近代西方科学知识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汤若望(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1592年—1666年),字道未,德国科隆人,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1620年(明万历四十八年)到澳门,在中国生活47年,历经明、清两朝,是继利玛窦之后最重要的来华耶稣会士之一。顺治帝十分钦佩汤若望的学识,他说:尔汤若望来自西洋,精于象纬,闳通历法。徐光启特荐于朝,一时专家治历如魏文魁等,实不及尔。但以远人,多忌成功,终不见用。朕承天眷,定鼎之初,尔为朕修《大清时宪历》,迄于有成。又能洁身持行,尽心乃事……俾知天生贤人,佐佑定历,补数千年之阙略,非偶然也。——《清史稿 · 汤若望传》(3)鸦片战争后——西学进一步传入 19世纪中叶,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如林则徐、魏源,主张学习西方,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背景:中国国门被迫打开(西方国家的入侵,民族危机加剧)林则徐是中国近代“睁睛看世界的第一人”。领导虎门销烟,抵抗外国武装侵略,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还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发展民族工商业。这是他一生活动和思想的主流。魏源,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首批知识分子的代表。 他倡导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并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开启了了解世界、向西方学习的新潮流,这是中国思想从传统转向近代的重要标志。 洋务运动期间京师同文馆是清末第一所官办外语专门学校,由恭亲王奕訢和文祥奏请开办,初以培养外语翻译、洋务人才为目的,以外国人为教习,专门培养外文译员洋务运动首批留学生严复詹天佑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从1862年京师同文馆的创办至1895年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是中国近代新式教育的起步阶段。在这一时期,中华传统文化收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展开以及辛亥革命的爆发①1862年,京师同文馆在北京设立,旨在培养外交和翻译人才,清政府又创办一些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赴欧美学习(严复、詹天佑)。②1868年,专门引进、翻译西方书籍的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创办洋务运动首批留学生 民国初年新文化运动的发生承上启下,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从政治层面和思想文化层面巩固并拓展了辛亥革命的积极成果,使进步爱国、反帝反封建的思想更加深入人心,为五四运动的发生和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铺平了思想通道。—李捷《对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诘难的回答》②俄国十月革命后,陈独秀、李大钊等先进的民主主义者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马克思主义学说很符合中国国情,很能够指导中国革命找到一个正确的道路,它是经过种种选择比较之后,它不是一个人,是一批人,是当时的先进知识分子,期中主要是思想先进的青年人,要救国救民,大家共同认定的。——《思想解放史录》①1915年,新文化运动开始,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蔡元培等主张吸收民主与科学的思想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过程层次 派别和代表人物 思想主张 实践活动器物 地主阶级抵抗派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未付诸实践活动地主阶级洋务派 中体西用,师夷长技以自强 洋务运动制度 资产阶级维新派 维新改良,君主立宪 戊戌变法资产阶级革命派 暴力革命,民主共和 辛亥革命思想 资产阶级激进派 民主与科学 新文化运动无产阶级 马克思主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特点: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中华文化的四次融合(1)第一次是本土内部文化的融合: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通过融合,实现了中国文化的多元综合,确立了儒学的主导地位和伦理政治、伦理教化的原则。(2)第二次是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属于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随着佛教文化的渗入,特别是唐代玄奘从印度带回佛教经典,开辟了传统秦汉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时代。由此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中国佛教、精密深邃的佛教哲学,并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影响深远。(3)第三次是东西方文化的融合:明末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科学工艺。这是中国文化第三次融合的开始。(4)第四次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从此,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密切结合,先后出现了一系列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推动着中国革命和建设不断取得胜利。贰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一)对亚洲的影响世界九大文化圈形成了以中华文化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严格意义上的东亚文化圈在古代是以中国为主,包括了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地,其主要特征包括汉字表达的种种文化模式,以儒学为主的政治思想和伦理道德,中国佛教和治唐朝之臻于完善的律令制度。发展阶段:①形成期——先秦至魏晋南北朝 ②兴盛期——隋唐③发展期——宋元明 ④瓦解期——清朝1、汉字的传播(1)时间:(2)地区:(3)影响:各国又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了本国文字。朝鲜创造出谚文、日本造出假名、 越南造出喃字,推动了当地文化的交流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公元前4世纪一公元3世纪谚文,朝鲜称其为朝鲜字( ),韩国称其为韩字( )15世纪朝鲜王朝世宗大王遣人完成《训民正音》,创造朝鲜拼音文。谚文是一种参考借鉴汉字方体形态的方块拼音文字约公元九世纪,日本人以中国汉字为基础创造了假名,日语的表音文字。“假”即借,“名”即字。意即只借用汉字的音和形,而不用它的意义,所以叫“假名”,汉字为“真名”。越南在长期使用汉字的同时,假借汉字和仿效汉字结构原理和方法,依据京语的读音,创造了这种文字。6世纪开始盛行。分为假借喃字、形声喃字和会意喃字。2、儒学的传播(1)3-5世纪,儒学在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流行(2)隋唐以后,朝鲜、日本等国的各级学校把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从4世纪初,处于三国鼎立局面的半岛国家——高句丽和百济便先后设立“太学”,作为传授儒学的最高教育机构,教授“四书五经”等儒学经典。——范业红《儒家思想在古代东亚诸国的流变及影响》日本学者认为,隋唐时期,日本从中国学习了几个文化要素,使得日本的历史完成了一个飞跃,这几个文化要素就是汉字、儒学、官制和大乘佛教。——孟宪实《传统文化:中国文化软实力之源》成均馆朝鲜高丽和李朝时期的高等教育机构。自李朝开国至其末期被正式用于称国家最高教育机构。设专门讲授儒学的明伦堂和供奉孔子的文庙。3、佛教大约在4世纪以后,佛教经中国传入朝鲜、日本等国,各国佛教得到发展。前秦苻坚于建元八年(372年)遣使及僧顺道送佛像及经论至高句丽,高句丽王遣使答谢。越二年(374年),秦僧阿道又至高句丽。翌年高句丽兴建肖门寺及伊弗兰寺供顺道和阿道居住。是为朝鲜佛教之始。——《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志癸岛天皇(钦明天皇)御世戊午年(538年)十月十二日,百济圣明王始奉渡佛像、经论及僧等。天皇敕授苏稻目宿祢大臣,令兴隆也。——《上宫圣德法王帝说》安国寺位于朝鲜平安南道的道府平城市的顺川郡,是始建于公元466年高句丽时代的佛教寺庙,现在的外貌于公元1786年重建。四天王寺是593年由圣德太子所建立的日本佛教最早的寺院,因此它也是日本最古老的官家寺院。4、社会制度(1)朝鲜的政治制度基本模仿中国古代朝鲜、日本和越南的社会制度大多来自唐朝(景德王)十八年春正月,改兵部、仓部卿监为侍郎,大舍为郎中,改执事舍知为执事员外郎,执事史为执事郎。改调府、礼部、乘府、船府、领客府、左右议方府司正、位知府、例作典、大学监、大道署、永昌宫等大舍为主簿。赏赐署、典嗣署、音声署、工匠府、彩典等大舍为主书。二月,改礼部舍知为司礼,调府舍知为司库,领客府舍知为司仪,乘府舍知为私牧,船府舍知为司舟,例作府舍知 为司例,兵部弯舍知为司兵,仓部租舍知为司仓 。”——《三国史记》 卷9,新罗本纪第七,景德王十八年(2)7世纪,日本实行大化改新,所推行的中央集权制、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都以唐制为蓝本在诛杀苏我入鹿之后,中大兄皇子的叔父孝德天皇即位,立中大兄皇子为皇太子,以阿倍内麻吕为左大臣、苏我仓山田石川麻吕为右大臣、中臣镰足为内臣,计划进行政治上的大改革。天皇在一株大榉树下召集群臣起誓:天覆地载,帝道唯一,而末代浇薄,君臣失序。皇天假手于我,诛殄暴逆。今共沥心血,而自今以后,君无二政,臣无二朝。若二此盟,天灾地妖,鬼诛人罚,皎如日月也。——《日本书纪》大化改新是日本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3)越南的教育体制主要移植于中国,科举制度跟中国的基本一样。仁宗太宁四年(1075年),“选明经博学者以三场试之,擢黎文盛首选入侍学。本国科目自此开始。”——《越史通鉴纲目》阮朝科举士子5、社会生活 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在律令、历法、建筑、绘画、音乐、饮食、服饰、节日、习俗等方面,也深受唐文化影响韩国首尔景福宫日本法隆寺他乡少知己,莫厌访君频。—9世纪朝鲜诗人崔致远腐儒未解英雄志,却恨鸿沟不用诚—17世纪那波守之唐代仕女图日本和服图日本春节花灯“日本国承和五年七月二日,即大唐开成三年七月二日,虽年号殊,而月日共同”—日本 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日本茶道日本浮世绘美人图6、其他(1)14世纪末,中国人进入琉球,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思想文化逐渐在琉球传播琉球王国是曾存在于琉球群岛的封建政权名,最初是指在琉球群岛建立的山南、中山、山北三个国家。1429年,三国统一为琉球王国。 琉球王国位于中国台湾岛和日本九州岛之间,蜿蜒1000公里,总面积3600平方公里。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以东北亚和东南亚贸易的中转站著称,贸易发达,号称“万国津梁”。 1372年,琉球诸国成为中国明王朝的藩属国。1429年,统一后的琉球王国仍一直与中国保持着宗藩关系。明亡后,琉球继续向清政府朝贡。1663年,琉球正式被清王朝册封,从此琉球使用清朝年号,向清朝纳贡,历代琉球王都向中国皇帝请求册封,从未间断。(2)15世纪,大批华侨移居东南亚,在当地传播中华文化。明末、清朝和民国时期,中国人去东南亚经商(海上丝绸之路)、打工、乃至迁徙到东南亚(起初的主要动因是建立和统治印尼的荷兰当局来华南招工),规模巨大,纳土纳群岛就是华人建国的。(3)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扩大并加深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和经事三朝,先后七奉使,所历占城、爪哇、真腊、旧港、暹罗、古里、满剌加、渤泥、苏门答剌、阿鲁、柯枝、大葛兰、小葛兰、西洋琐里、琐里、加异勒、阿拨把丹、南巫里、甘把里、锡兰山、喃渤利、彭亨、急兰丹、忽鲁谟斯、比剌、溜山、孙剌、木骨都束、麻林、剌撒、祖法儿、沙里湾泥、竹步、榜葛剌、天方、黎伐、那孤儿,凡三十余国。”——明《郑和传》(二)对欧洲的影响1、科学技术——四大发明的外传发 明 外传 影响造纸术火药指南针印刷术8世纪以后,中国的造纸术逐渐传入中亚、西亚及欧洲。纸的出现,对当时欧洲的教育、政治及商业等活动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13世纪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火药推动了欧洲武器发展,使封建城堡不堪一击,骑士阶层日渐衰落。促进了远洋航行,推动了大航海时代的到来。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大约在12世纪末到13世纪初,指南针传入阿拉伯后传入欧洲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的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 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德]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八卷谷登堡发明印刷术2、思想文化16—18世纪,在西学传入中国的同时,中华文化在欧洲也得到传播。(1)孔子的思想以及儒家经典传入欧洲,中国的史学、地理学以及科技、文学等成就也相继传入,引起欧洲社会上层和知识界的热烈反响。1687年比利时耶稣会士柏应理在巴黎印行了《中国哲学家孔子》,书中附有《大学》《中庸》《论语》的拉丁译文。作为首次向欧洲介绍儒家思想的重要文献,译本一出版就引起了强烈反响。 1691年英文译本出版,书名叫《孔子的道德》……孟德斯鸠等著名启蒙运动思想家都仔细研读过此书。当时整个欧洲到处可以听到颂扬中国的声音。——梁真惠《中国儒家学说的译介对欧洲启蒙运动的影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超过基督教义的最纯粹的道德。——伏尔泰《论孔子》(2)中国的茶、丝绸、瓷器在欧洲社会深受喜爱,中国式园林和建筑成为风尚。瑞典首都的中国宫美国·流芳园(仿苏州园林式建筑)饮茶成为欧洲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世界上其他古国,现在大部分都衰微了,中国还继续存在,不但继续存在,而且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中国是古而又新的国家《诗经》上有句诗说:“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旧邦新命,是现代中国的特点。中国发展的历史源头和内在动力就是中华文化,中华文化为世界发展提供了滋养。——冯友兰文明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习近平中华文化吸收佛教本土化明末清初近代:西学进一步传入(器物→制度→思想)传播对亚洲:汉字、儒学、佛教、社会制度、社会生活对欧洲:四大发明、思想文化课堂小结“西学东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