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2张PPT)第18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概念解读什么是冷战?时间对手表现与特征结构性裂变—冷战与两极格局恐怖与平衡—冷战的发展与多级力量的成长世界的重构—两极格局的瓦解冷 + 战矛盾的不可调和斗争的主要形式一、结构性裂变当英国以胜利者姿态带着满身创伤走出二战的时候,它已经成为国际舞台上的二等国。——沈志华、徐天新:《冷战前期的大国关系》英国地位旁落美国黄金储备占世界总量的2/3,建立起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金融体系。海外军事基地遍布全球,且实现了核武垄断。赢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国际威望大增。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陆军,且在二战战后建立起庞大的军事工业。苏联国力日强美国优势扩大1.战时同盟关系得以解除2.西欧旁落,美苏强大3.美苏意识形态根本对立1.不可调和的矛盾美国: 称霸世界 的国家大战略一、结构性裂变吾国因拥有道义、政治、经济及军事各方面之力量,固自然负有领导国际社会之责任,且随之亦有领导国际社会之机会。吾国为本身之最大利益以及为和平与人道计,对于此种责任,不能畏缩,且在事实上亦未畏缩。——《罗斯福在美国外交政策协会发表关于美国外交政策的演说》(1944年)USA战后美国在海外建立的军事基地1.不可调和的矛盾①战后称霸世界的野心急剧膨胀。②进行全球扩张,将社会主义的苏联视为其建立世界霸权的最大障碍。①希望有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发展经济,发展社会主义。②关心国家的安全,特别是西部边界的安全。③努力扩大自己在东欧的影响,与美国发生尖锐矛盾。一、结构性裂变USSR波兰问题对于俄国人不仅仅是个荣誉问题,而且是个安全问题……因为苏维埃国家一些极为重要的战略问题都与波兰有关……波兰问题对苏维埃国家来说是个生死攸关的问题。——《1945年2月斯大林在雅尔塔会议上的讲话》(1945年)1946年2月9日,斯大林在一次演讲中结合“二战”的起源时指出:资本主义的世界经济体系包藏着总危机和军事冲突的因素,战争不可避免。为此,他要求苏联在二到三个五年计划中,大大提高工业水平,以作为防止不测事件的保障。——斯大林战后波兰领土变迁示意图苏联:保障国家安全的大战略—建立势力范围历次外敌入侵苏联路线的高度一致性苏联力保西部边境的安全将危险走廊变成安全地带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必然导致战争对西方资本主义极度不信任1.不可调和的矛盾苏联建立势力范围阻碍了美国称霸通过遏制共产主义来捍卫自由世界国家实力不及美国而产生不安全感意识形态领域对资本主义的不信任冷战思维每个国家都把对方看成是自己安全的威胁,并采取它认为适当而有必要的防御措施,而另一方则把这些看成是进攻性、扩张性和侵略性。——汤淑芳 《冷战思维探源》一、结构性裂变1.不可调和的矛盾1947.9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1947.3杜鲁门主义1946.2凯南的“长电报”1946.3丘吉尔的“铁幕”演说1946.9诺维科夫的“长报告”杜鲁门提出把世界分成自由民主与极权主义两个阵营美国对苏冷战的标志(冷战开始)将支持援助所有抵抗“共产主义威胁”的力量苏联把世界分成帝国主义阵营和反帝国主义两大阵营形成与美国、西欧集团相对立的苏东集团1947年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回击出击政治领域一、结构性裂变2.二元对立的世界1947.9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1947.3杜鲁门主义1946.2凯南的“长电报”1946.3丘吉尔的“铁幕”演说1946.9诺维科夫的“长报告”回击出击政治领域一、结构性裂变2.二元对立的世界1946年3月5日,英国前首相,保守党领袖丘吉尔在美国密苏里州的富尔敦发表名为《和平砥柱》的演说。他说,“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条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在这条线后面,坐落着中欧和东欧古国的都城——华沙、柏林、布拉格、维也纳布达佩斯、贝尔格莱德、布加勒斯特和索菲亚——所有这些名城及其居民无一不处于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不仅以这种或那种形式屈服于苏联的势力影响,而且还受到莫斯科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现代史卷》1947.9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1947.3杜鲁门主义1946.2凯南的“长电报”1946.3丘吉尔的“铁幕”演说1946.9诺维科夫的“长报告”回击出击政治领域一、结构性裂变2.二元对立的世界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提出要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这些政策和纲领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此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美苏“冷战”从此开始。1947.9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1947.3杜鲁门主义1946.2凯南的“长电报”1946.3丘吉尔的“铁幕”演说1946.9诺维科夫的“长报告”1947.6马歇尔计划1949.1经互会成立马歇尔计划-巩固西欧的资本主义制度经济互助委员会-形成以苏联计划经济模式为主导的经济体系东欧:过度依附苏联的体制苏联:援助有限且掠夺资源东欧经济恢复较慢西欧:巩固资本主义制度推动战后经济恢复美国:加强对西欧的控制回击出击一、结构性裂变2.二元对立的世界经济领域1947.9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1947.3杜鲁门主义1946.2凯南的“长电报”1946.3丘吉尔的“铁幕”演说1946.9诺维科夫的“长报告”1947.6马歇尔计划1949.1经互会成立回击出击一、结构性裂变2.二元对立的世界经济领域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延续和扩大。如果说杜鲁门主义是个政治纲领,那么,马歇尔计划则是通过经济手段来达到政治目的。……如果说两者有什么区别,那就是与杜鲁门主义相比,马歇尔计划“删掉”了“关于共产主义的明确提法" ,强调“计划”的目标是“战胜饥饿、贫困和混乱”。“从宣传的观点看来" 这样做“对于那些内部有强大共产党的国家来说是很有分量的”。可以说,马歇尔计划是一种更隐蔽更精巧的杜鲁门主义。——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现代史卷》1947.9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1947.3杜鲁门主义1946.2凯南的“长电报”1946.3丘吉尔的“铁幕”演说1946.9诺维科夫的“长报告”1947.6马歇尔计划1949.1经互会成立回击出击一、结构性裂变2.二元对立的世界经济领域为了援助欧洲,反对苏联,美国制订并实施了“ 马歇尔计划”。1947年6月5日,国务卿乔治 马歇尔在哈佛大学发表了这个计划。通过马歇尔计划,英、法、意、奥、荷、卢、比、葡、爱尔兰、瑞典、瑞士、丹麦、冰岛和德国西占区,以及土耳其等国,共接受了美国总额为131.5亿美元的援助,使西欧渡过了战后最困难时期。——武寅等主编《简明世界历史读本》1947.3杜鲁门主义1946.2凯南的“长电报”1946.3丘吉尔的“铁幕”演说1947.6马歇尔计划1949.9北约成立1947.9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1949.1经互会成立1955.5华约成立1946.9诺维科夫的“长报告”回击出击军事领域1947.3杜鲁门主义1946.2凯南的“长电报”1946.3丘吉尔的“铁幕”演说1947.6马歇尔计划1947.9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1949.1经互会成立1946.9诺维科夫的“长报告”1948-19491948-19491948·第一次柏林危机1949·德 国 分 裂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德)1949.9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德)1949.10柏林西占区“空中走廊”空投物资恐怖对峙-濒临战争德国分裂-不可避免回击出击地缘政治政治:杜鲁门主义(美国发动冷战标志)政治: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宣布世界已划分为两个敌对阵营)经济:马歇尔计划(巩固资本主义制度)经济:经济互助委员会(以苏联为主导的经济体系)军事:北约军事:华约地缘政治:联邦德国成立(第一次柏林危机与德国分裂)地缘政治:民主德国成立(第一次柏林危机与德国分裂)★ 浓化意识形态 强调社会制度 争夺国家利益 ★美国及其盟国的总体实力始终强于苏联及其盟国,但美国优势并不足以直接挑战苏联对苏联的伤害大于美国两极格局未能囊括所有国家地区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牵制两极格局缓和美苏对抗萌发多极力量军事威慑 遏制政策军备竞赛一、结构性裂变2.二元对立的世界不对称性不完整性第二次柏林危机与“柏林墙”古巴导弹危机越南战争朝鲜战争二、恐怖与平衡★ 一张令美国毛骨悚然的图片:1962年10月,一架美国U-2侦察机在古巴的一块空地上出现了许多发射弹道导弹的建筑物,甚至还发现了一枚中程弹道导弹。据分析,每枚导弹携带的核弹头威力比广岛原子弹大30倍。★装置一旦起爆,留给华盛顿的预警时间仅有不到5分钟,美国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威胁。★10月16日,肯尼迪总统召开国家安全保障会议执行委员会全体成员紧急会议,这是二战后首次召开的委员会全体成员紧急会议,总统下决心不惜一战。古巴与美国本土相距仅217公里短程导弹仅2分钟可毁灭佛罗里达中程导弹仅5分钟可毁灭1/3 国土导弹隐蔽性发射装置二、恐怖与平衡1.美苏的对抗一旦核战争开始,人类文明将会毁灭:若所有轰炸机都装满核武器,则攻击力量约为300亿吨TNT,相当于150万枚广岛原子弹。据推算,核战争开始的18个小时内,将有150000000人死于非命,相当于一天内经历3次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恐怖与平衡北约成员国全面戒备,美国1627枚核弹准备就绪;驻守古巴的苏联军队加紧战备,苏联核导弹处于待发射状态。联合国秘书长致信美苏,争取和平解决。肯尼迪致信:美国政府希望和平解决危机,但苏联必须从古巴撤走进攻性核武器。赫鲁晓夫回信:如美国作出不入侵古巴的保证,并撤回美国舰队,苏联就撤走导弹。随后,苏联方面又提出新要求:美国必须从土耳其撤出导弹作为交换条件。随后的短短一周内,美苏共交换了9封信件,以信件的方式进行谈判。肯尼迪最终回复:做出不入侵古巴的保证,并希望苏联能在24小时内撤走进攻性核武器。随后苏联回信,接受美国的要求。1.美苏的对抗二、恐怖与平衡2.美苏的沟通1959年9月15日至27日,赫鲁晓夫访问美国。为了给他壮行,在他访美前夕,苏联发射了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在访美期间,赫鲁晓夫和他的随行人员先到各地参观了10天,最后在艾森豪威尔陪同下前往马里兰州的总统疗养地戴维营,与艾森豪威尔进行了两天会谈。会谈中,双方就美苏关系、德国和柏林问题交换了意见。谁也不愿作出实质性让步。不过,会谈公报宣布双方在柏林问题上“恢复谈判”,在国际争端中不诉诸武力,并宣布艾森豪威尔总统应邀于1960 年春正式访苏。于是,会谈产生了“戴维营精神”式的美苏缓和。赫鲁晓夫是第一位访问美国的苏联最高领导人。——张建华《世界现代史》赫鲁晓夫在回忆录中谈到古巴导弹危机时说:尽管我们的阶级对抗是不可调和的,肯尼迪和我在防止军事冲突的问题上,却找到了共同的立场和共同的语言。——[苏]赫鲁晓夫著《最后的遗言——赫鲁晓夫回忆录续集》美苏关系有所缓和但没有因赫鲁晓夫的外交而发生实质性改变体现了美苏冷战中,美苏领导人的沟通保持理性和不放大危机的特点。苏联为纪录片《赫鲁晓夫访美》所写的解说词中说:赫鲁晓夫与艾森豪威尔的握手,“开辟了国际关系的新纪元”。不过,20 多年后,葛罗米柯在回忆录中承认:“两国关系没有出现实际进展”。艾森豪威尔的评价可能更切合实际,他事后说:“所谓‘ 戴维营精神’是一个乐观的幻想,我从来不抱有这种幻想。”他说:“赫鲁晓夫大谈‘戴维营精神’,这是一个我从未用过也从未认为恰当的词儿”,“和往常一样,我们还需要看今后的实际行动,才能确定苏联的诺言有无诚意”。——张建华《世界现代史》冷战的特点:既有缓和,也有激烈的对抗但美苏双方避免了直接的武装冲突。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1957年:欧洲经济共同体1958年:欧洲原子能共同体1967年:三大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简称“欧共体”)1973年:英国、丹麦等国加入欧共体欧洲成为世界另一个力量中心·西欧·日本经济的腾飞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集团逐渐分化西欧和日本逐渐成为重要的国际力量。冲击美苏两极格局3.多级力量的孕育-资本主义阵营二、恐怖与平衡戴高乐主义的实质内容就是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在战后复杂的国际环境中掌握自己的命运,争取和维护法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大国地位,并以欧洲联合为基础抗衡美国的政治控制。戴高乐主义的独立自主政策的根本立足点是实现欧洲联合,即努力使欧洲成为欧洲人的欧洲……“法德联盟”既是欧洲团结的基础,也是欧洲联合的开端,同时也是法国联合欧洲抗衡美国的关键。——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现代史卷》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后,国内要求在国际事务中增大日本的发言权,改变“经济大国”“政治小国”形象的呼声日益高涨。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在一次演说中明确提出,“要在世界政治中加强日本的发言权,不仅增加日本作为经济大国的分量,而且增加其政治大国的分量”。波兹南事件(1956)匈牙利事件(1956)苏联镇压“布拉格之春”(1968)中苏关系破裂中国自力更生拥有“两弹一星”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中国·★北京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瓦解★莫斯科冲击美苏两极格局3.多级力量的孕育-社会主义阵营二、恐怖与平衡第三世界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万隆会议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冲击美苏两极格局3.多级力量的孕育-“第三世界”国家二、恐怖与平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许多国家从殖民统治下相继获得独立。20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开始,新独立的广大亚非拉国家为了摆脱美苏的控制和维护自身的独立,主张团结起来,相互支持,不结盟运动兴起。1961年,在南斯拉夫等国的倡议下,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会议表示,不结盟国家决心共同努力,制止新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统治的一切形式和表现。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万隆会议唤醒了亚非人民的“亚非意识”,会上亚非领导人阐述了亚非国家团结合作可以平衡大国力量,进而维护世界和平的思想。基于这一思想,第二年,埃及、印度和南斯拉夫三国正式提出了不结盟的主张。1979年,苏联出兵阿富汗美国“星球大战计划”戈尔巴乔夫(1985年当选苏共中央总书记)美苏会晤1985-1991年,美苏进行了5次会晤裁军事宜签署《中导条约》裁军取得重要进展苏东关系苏联不再武力干涉东欧事务;统一两德统一;华约解散中苏关系中苏关系正常化第三世界从阿富汗撤军,较少对第三世界的干涉《中导条约》推翻柏林墙美苏会晤三、世界的重构美苏低谷走向缓和三、世界的重构美 国中 国日 本西 欧一个声音一种合力超级大国一超多强伟大事业伟大复兴和平发展成就瞩目后冷战时代下人类的困境……冷战终结了, 但历史真的终结了吗 弗朗西斯·福山1.二元世界体系打破后,世界体系结构性矛盾更具全球形态现代性矛盾并未因冷战的结束而消除,苏联模式的失败也没有终结发展道路的竞争。由于冷战的终结,竞争性选择的主体已经发生了变化。激进分子与西方世界的对抗2.“世界经济体”与国家本位治理机制之间难以协调的悖论一方面,经济全球化的扩展形成了全球分工体系,另一方面,实质性的全球治理机制尚未健全,难以形成解决全球问题的有效机制。3.在共同应对全球性危机时,依然难以打破传统的冷战思维全球化时代的世界体系呈现出超越国家和地区的整体结构的矛盾,但在应对危机的理论对策中依然以冷战时期的二元对立观念为立论依据。后冷战时代下人类的困境……美国新冠疫情的失控次贷危机欧债危机恐怖主义地区冲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