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6张PPT)导入新课由以黄河流域为核心的“中国”,一步一步走向世界文化中的“中国”。每一个阶段,“中国”都要面对别的人群及其缔造的文化,经过不断接触与交换,或迎或拒,终于改变了自己,也改变了那些邻居族群的文化,甚至“自己”和“别人”融合为一个新的“自己”。——许倬云《万古江河》世界因交流而精彩 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中华文化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中不断发展、升华,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选必三《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第 2 课中 华 文 化 的 世 界 意 义时 空 坐 标特点:阶段主题明显;主动—被动—主动;双向交流1、佛教的中国化来自古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思考:阅读教材,梳理佛教日渐本土化的过程。开始传入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两汉之际魏晋南北朝隋唐宋明洛阳白马寺佛教传入中国后的第一座官办寺院开始传入来自古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逐渐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两汉之际魏晋南北朝隋唐宋明“佛玄”阶段佛教通过魏晋玄学在思想上逐渐扩大影响。日趋兴盛,渐趋本土化材料1 魏晋南北朝时期,人民受尽统治阶级的压迫剥削,长期的战乱又给人民带来无穷的灾难,这种情况造成了宗教流行的土壤。各族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和获得精神安慰,也有意识地提倡。材料2 佛教致力于解决我国固有文化中难以解决的问题——人生归宿问题,从而有可能稀释、消除人们对于死亡的恐惧。思考:佛教为什么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走向兴盛?③佛教教义给苦难人民以精神慰藉。①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人们渴求寻找精神安慰,传统儒家伦理受到挑战。②统治者的推崇。日趋兴盛,渐趋本土化开始传入来自古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逐渐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主张顿悟成佛的禅宗成为主流。完成本土化两汉之际魏晋南北朝隋唐宋明印度犍陀罗佛像唐代佛像史料1 是故悦释迦之风者,辄先奉亲而敬君。——[东晋]高僧慧远《沙门不敬王者论》史料2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唐代高僧慧能《疑间品第三》②理论上:神化君权的合法性。③理论上:与儒家伦理纲常相融合。①形象上:淡化异域色彩,注重礼仪。思考:佛教本土化的表现?开始传入来自古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逐渐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主张顿悟成佛的禅宗成为主流。理学形成,佛教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日趋兴盛,渐趋本土化完成本土化融合两汉之际魏晋南北朝隋唐宋明佛教人生命运儒学孔孟正宗(根本)道教贯通宇宙自然理学陆九渊王阳明程朱理学陆王心学本原观:认识论:道德观:理是万物的本原格物致知存天理,灭人欲兄:程颢弟:程颐朱熹本原观:认识论:道德观:心即理也“致良知”知行合一甘肃敦煌莫高窟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诗词书法绘画雕刻与佛教有关的成语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梦幻泡影不看僧面看佛面无事不登三宝殿思考:结合所学,分析佛教的传入从哪些方面影响了中华文化的发展?积极: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逻辑思维、语言词汇、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剃度出家离俗清规戒律思考:结合所学,分析佛教的传入从哪些方面影响了中华文化的发展?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三纲五常。矛盾材料1 佛教带来了三世(前世、今世、来世)的观念,因果、轮回的观念……人活着不但要考虑今世,还要考虑前世,尤其是来世,今世的善恶是因,种下了来世的幸与不幸的果。——袁行霈《中国文学史》消极:①佛教文化宣扬因果轮回、消极避世;②影响农业生产和国家财政收入;③冲击封建正统思想和伦理,不利于社会稳定。材料2 正光已后,天下多虞,王役尤甚,於是所在编民,相与入道,假慕沙门,实避调役,猥滥极。——《魏书·释老志》合作探究为什么佛教能够在中国得以传播?佛教的幻想能力、迷人的方法都比传统的中国儒道学说高超得多。而且,佛教认为现实的一切都是“苦”的,即“苦海无边”,人生在世有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苦、五阴盛苦等八苦。造成苦难的原因不是统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不是吃人的社会,而是“业”,提出超脱苦难的办法是忍耐、修行,以便达到“涅乐”境界。佛教这一套说明苦难和解决苦难的学说完全掩盖了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的本质,起到了麻醉人民的鸦片作用。佛教还提出了唯心主义的“十二因缘”说和“因果报应”、“生死轮回”主张。佛教的基本思想是中国封建统治者所乐于接受和利用的。特别是北方少数民族的统治者希望从佛教中找到为自己统治所需要的精神武器,把佛教视为控制民心,稳定社会,拉拢汉族地主阶级的法宝。这就是佛教能够在中国得以传播、生根的一个重要原因。——叶洵灶:《佛教在中国古代得以传播的原因》佛教重视人类心灵的进步和觉悟,认为人死后能够转生来世。宣扬的思想是:今生来到人间就是苦的,苦的根源在于各种欲望。要消除欲望,就要忍受苦难,虔诚地信佛,才能脱离苦海,达到涅盘(清凉寂静之意,即无有烦恼)。将来死了,灵魂出窍,漂荡到西天佛国,成佛,或者成阿罗汉,享受极乐世界。社会:社会动荡、战争不断、政权更迭频繁;要求解决社会问题,寻求精神慰藉。主观:儒学经学化变得迂腐、僵化,不能满足时代需要;但中国传统儒学思想又具有包容性、融合性;客观:佛教思想本身具有合理之处,关注社会问题,给人民精神寄托,受到推崇;容易被统治者接受和利用。利玛窦、汤若望等带来西方新知识林则徐和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2、西学东渐明末到清初鸦片战争后洋务运动李鸿章等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新运动康梁康有为、梁启超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孙中山“三民主义”孙中山新文化运动陈独秀等“民主、科学”李大钊陈独秀李大钊五四运动平等、自由马克思主义思考:结合教材及所学知识,梳理西学东渐历程。器物制度文化知识拓展洋务运动中的“中体西用”?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冯桂芬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严复对抗意识的驱使和支配,自大心态的束缚,是近代中国西学输入的特点。——刘云波《近代中国西学输入特点初探》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 ──李鸿章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而必无悖于经义。夫不可变者伦纪也。非法制也:圣道也.非器械也;心术也,非工艺也 。──引自张之洞《劝学篇》从教育方针讲,它培养的不再是求取功名走读书做官之路的封建士子,而是适应时代要求,掌握先进科学技术和军事知识的近代人才。如福州船政学堂先后培养出628名航船、造船、蒸汽机制造方面的管理、驾驶及工程技术人员,为发展中国造船业和创建近代海军做出重大贡献。——孙春芝《略论洋务运动与中国教育近代化》严复詹天佑中学:中国传统文化(儒家)西学:西方文化(近代科学技术)中学为体:纲常名教为国家命运根本西学为用:学习西方先进科技实质: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达到强化封建制度,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师夷长技以自强)结果:“自强未强,求富未富”;是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尝试。材料:他(利玛窦)的传教活动,最后可以说是一场失败,他不但没有能用另一种(中世纪天主教神学的)思想体系来改变或者取代中国传统的思想体系(有如史不绝书的中世纪西方的基督教圣者那样皈化了许多异教民族)……而且就其对中国思想的激荡与影响的规模和持久而言,也远不能望魏晋以来的佛教思想影响的项背。——利玛窦 金尼阁著 何高济等译:《利玛窦中国札记》华夏狄蛮禽兽禽兽禽兽禽兽夷戎政治:(1)君主专制政体的束缚;(2)八股取士对人思想的禁锢。经济: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文化:(1)基督教神学与儒家伦理道德的冲突;(2)华夷之辩的影响。政策:海禁与闭关锁国。自身:传教士传教活动局限于上层阶层,影响有限。思考:据材料及所学,明末清初时,西方传教士传教成功了吗?为什么?第一次是本土内部文化的融合:第二次是东方文化的局部融合:第三次是东西方文化的融合:拓展:中国文化的三次融合百家争鸣,独尊儒术。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明末至近代的西学东渐。——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中国近代化的转型思考:谈谈你对学习、借鉴对待外来文化的看法。①应在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前提下,积极吸收外来的优秀文化。对待外来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②在外来文化面前,既要保持本民族文化的自信,也切忌盲目自大,固步自封。小 结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渐进过程及特点材料:李侃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晚清以降,国人科技意识因‘师夷’而增长。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冲决专制制度和伦常之网罗,接引‘西学’以启蒙。进入民国,各主要报刊加入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大讨论,民主与科学思想得以倡扬。北洋军阀上台,妄图复古倒退,陈独秀等奋起反击,掀起新文化运动。”层次 派别 代表人物 思想主张 实践活动器物 地主阶级抵抗派 林则徐、魏源 师夷长技以制夷 译西书籍,仿制西方战舰地主阶级洋务派 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 中体西用,师夷长技以自强、求富 洋务运动制度 资产阶级维新派 康有为、梁启超 和平改良,君主立宪 戊戌变法资产阶级革命派 孙中山、黄兴、宋教仁 三民主义,民主共和 辛亥革命思想 资产阶级激进派 陈独秀、李大钊、 胡适、鲁迅 民主、科学 新文化运动无产阶级 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 马克思主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特点:①主题:救亡图存;②历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③认识: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的过程;④道路选择:从走他人的道路到走自己的道路。合作探究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对中国产生的影响以及对外来文化的态度材料:19世纪中叶前后开始,西学再度开始进入中国。这一次,政府官员开始出使、考察、翻译机构的设立促使大量西学书籍的出版,新式学堂聘用大量外籍教员,并且开始派遣留学生。另外,这一时期传入的西学,举凡近代西方的工程技术、科学理论、民主思想、政治制度……总之,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所有组成部分,统统展示在中国人面前,并且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心态文化的不同层次全面地冲击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物质外壳与精神内核。 ——冯天渝《中华文化史》材料: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接受外来思想,并不意味着无条件地照搬,而必须根据具体条件加以采用,使之适合中国实际……我们中国人必须用我们自己的头脑进行思考,并决定什么东西能在我们自己的土壤里生长出来。——毛泽东《同英国记者斯坦因的谈话》《毛泽东文集》第3卷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习近平影响:①冲击传统文化,推动思想解放和文化发展。②近代工业兴起,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③推动中国改革和革命运动兴起④近代教育出现,培养大量近代人才。⑤推动社会习俗变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推陈出新、洋为中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以客观、平等的态度面对不同的文化,尊重因文化不同而导致的行为方式的差异。要兼收并蓄,学习一切民族、国家的“长处”“好的东西”;但不能“无条件地照搬”,要独立思考判断,根据具体情况加以采用,使之符合中国的实际。保持客观宽容的态度,提高对其他文化的鉴赏力,尊重不同国家和民族的风俗习惯,以礼相待,同时保护和展示本民族的文化。前者是在国力较强的情况下主动进行的后者则是在中国落后于西方被迫向西方学习前者内容涉及较少主要是自然科学,后者则内容包括广泛,涉及器物、制度、思想等多个方面前者以西方传教士为主,与中国士大夫进行合作,反映了向中国传播基督教的目的后者是以中国知识分子为主体,目的是救亡图存。前者仅局限于士大夫阶层,社会影响小,未引发根本性变革;后者西学传播途径广泛,社会影响大;促进了中国社会转型。合作探究对比明末清初和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的不同1.背景2.内容不同3.主体和目的不同4.影响不同1、第一次是本土内部文化的融合: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通过融合,实现了中国文化的多元综合,确立了儒学的主导地位和伦理政治、伦理教化的原则。2、第二次是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属于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随着佛教文化的渗入,特别是唐代玄奘从印度带回佛教经典,开辟了传统秦汉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时代。由此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中国佛教、精密深邃的佛教哲学,并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影响深远。3、第三次是东西方文化的融合:明末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科学工艺。西方近代文明传入中国,推动中华文化逐渐开始转型。这是东西方文化的全面交流。4、第四次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从此,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密切结合,先后出现了一系列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推动着中国革命和建设不断取得胜利。知识拓展中华文化的四次历史性融合类别 时间 影响汉字儒学佛教制度社会生活文化传播前4-3世纪3-5世纪4世纪以后7世纪7世纪14世纪15世纪汉字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各国在汉字基础上创造出本国文字。儒学在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流行。隋唐以后,日本等国各级学校把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佛教经中国传入朝鲜、日本等国,各国佛教得到发展。古代朝鲜的政治制度基本模仿中国。日本大化改新所推行的中央集权制、土地制、赋税制都以唐制为蓝本。越南的教育体制、科举制移植于中国。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在律令、历法、建筑、绘画、音乐、饮食、服饰、节日、习俗等方面,深受唐文化影响。中国人进入琉球,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所学文化逐渐在琉球传播。伴随经贸往来,大批华侨移居东南亚,传播中华文化。郑和下西洋,扩大和加深了中华文化的影响。1、中学东传——东亚文化圈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思考:阅读教材,梳理中华文化对亚洲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茶文化制度中华文化东传儒学建筑汉字历法诗文医学日本平假名与片假名韩国谚文越南喃字·金 堂日本·五重塔韩国·景福宫中国·太和殿汉服和服韩服2、中学西传——对欧洲的影响中华文化西传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茶文化儒学建筑茶文化制度儒学建筑汉字历法诗文医学东传(1)科技:四大发明造纸术8世纪以后,经阿拉伯传入欧洲;→对欧洲教育、政治和商业活动的发展起重要作用。火药13世纪经阿拉伯传入欧洲;→推动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骑士阶层日渐衰落。指南针13世纪初,传入阿拉伯和欧洲各国;→促进远洋航行,推动大航海时代到来。印刷术14至15世纪印刷术传至欧洲;→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思考:梳理四大发明的西传概况,结合【史料阅读】归纳其对欧洲的影响?中国的四大发明,带动了世界变革,冲击封建社会,推动了欧洲的社会转型(封建→近代)。(2)其他①16—18世纪,孔子的思想以及儒家经典传入欧洲,中国的史学、地理学及科技、文学等成就也相继传入欧洲,引起欧洲社会上层和知识界的热烈反响。②中国的茶、丝绸、瓷器在欧洲社会深受喜爱,中国式园林和建筑成为风尚。饮茶风尚美国·流芳园(仿苏州园林式建筑)知识拓展我们应当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也不可避免会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这就要求人们在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时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而不能一股脑儿都拿到今天来照套照用。——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2014年9月24日)取其精华(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民惟邦本、礼法合治、德主刑辅,治国先治吏,为政以德、忧患意识等)去其糟粕(封建礼教、存天理、灭人欲、三从四德、八股取士、宣传迷信);批判继承、推陈出新、古为今用,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结 束 语世界上其他古国,现在大部分都衰微了,中国还继续存在,不但继续存在,而且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中国是古而又新的国家《诗经》上有句诗说:“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旧邦新命,是现代中国的特点。中国发展的历史源头和内在动力就是中华文化,中华文化为世界发展提供了滋养。——冯友兰文化自信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习近平 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文化自信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佛教传入中囯,逐渐本土化明末清初,传教士来华会通中西文化近代以来,西学进一步传入 对东亚周边国家的影响:东亚文化圈对欧洲的影响:中学西渐 课堂小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