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 课件 (共36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6课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 课件 (共36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

资源简介

(共36张PPT)
选择性必修3 第三单元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选择性必修3 第三单元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第6课
古代人类的迁徙与区域文化的形成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历史上跨洲、跨国家、跨地区不同规模的人口迁徙,以及移民所面临的机遇与桃战,认识在迁徙与融入当地社会过程中出现的文化认同。
区域文化指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它构成了一定地域内共同生活的人们的物质精神文化背景,是影响人们日常生活的历史和现实,深刻塑造和影响着生活在其中的人们。
时空坐标
游牧世界
农耕世界
逐水草而居,社会结构简单,
长期狩猎,性格剽悍,机动性强。
安土重迁,社会结构复杂,
细密的社会分工,城市、文明、财富。
生活:南农北牧
经济:南富北贫
军事:南弱北强
第一次:公元前2千纪初印欧人的迁徙(第6课)
第二次:3-6世纪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第6课)
第三次:蒙古西征(第11课)
史学家吴于廑教授在《世界历史上的游牧世界和农耕世界》里指出“从公元前第二千纪中叶起,到公元十三世纪止,游牧世界各部族先后对农耕世界掀起了三次历时长久的迁徙和冲突浪潮。”按照吴于廑先生的看法,人类历史上游牧世界曾三次对农耕世界发起冲击:第一次是公元前2千纪初印欧人的迁徙;第二次是3-6世纪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第三次蒙古西征。
一、印欧人的迁徙及其对早期区域文化的影响
1、印欧人的起源
概念阐释——印欧人
指的是说“印欧语”的人,包括印度语、伊朗语、斯拉夫语、日耳曼语、凯尔特语、希腊语,便取欧洲和印度两词,构成“印欧语”一词。印欧人在体型上属于欧罗巴人种,主要以畜牧业为主。今印度人、欧洲人等的最初祖先之一。
(1)起源:可能起源于东欧平原。
(2)生活方式:他们是游牧民,驯养了马匹,制造了马拉战车,较早掌握金属冶炼。
印欧人
◎赫梯人战车想象图
一、印欧人的迁徙及其对早期区域文化的影响
2、迁徙的原因
问题探究:据材料归纳古印欧人早期迁徙的原因。
材料1:由于动物必须追逐水草为生,因此以驯化动物来获取主要生活资料的民族,就走上了一条根据季节的变化和牧草的茂盛情况而迁徙不居的游牧生活道路。 ——赵琳《文明融合与文化冲突》。
材料2:游牧民族骁勇强悍……长期的简朴生活使其顽固的保持着传统的氏族公社制度,迁徙不居的游牧习性则使得这些民族喜好马背上的营生(劫掠)而不耐耕作之苦。
——赵琳《文明融合与文化冲突》
材料3:因为在公元前三千纪末以前就形成文明的地区中,小亚细亚离亚欧大平原最近,而公元前三千纪后半期正是公认的印欧语系各民族开始移民的时期。看来吸引他们的东西乃是毗邻的文明所具有的富庶,这种富庶使该地区很容易招致蛮族的劫掠。 —汤因比《人类与大地母亲》
材料4:在民族迁徙的诸多原因中,自然环境的变迁尤其是气候的变化是民族迁徙一个非常重要甚至在某些情况下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以中高纬度地区的寒冷气候为潜在动力,中国历史上北方游牧民族周期性南迁而形成的几次大规模的迁徙高潮对应着千年尺度的寒冷期。
——管彦波:《民族大迁徙的地理环境因素研究》
材料5:如果没有技术和运输上的保障,他们也是难以进行跨越高山大河的集体性迁徙的。在拥有了轮式车和马作为交通工具后,古印欧人大迁徙开始了。 ——麟剑《人类源流史》
原因:
①游牧民族生产生活的需要,从事畜牧业,逐水草而居,食物来源不稳定,具有流动性;
②游牧民族的性格,骁勇好战,不耐耕作之苦;
③技术和运输上的保障,轮式车和马作为交通工具,军事上马拉战车和金属武器。
④相对发达的农耕文明对游牧民族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⑤自然环境的变迁尤其是气候变冷使草原退化、河流冰封,游牧民族生存环境恶劣。
一、印欧人的迁徙及其对早期区域文化的影响
3、印欧人的迁徙
(1)迁徙的基本概况
从公元前2千纪初起,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部落陆续进入西起欧洲、东到印度的广大地区,整个过程延续数百年甚至上千年。
问题思考:印欧人的迁徙有哪些特点?
(2)特点:
①时间:时间长,延续数百年甚至上千年。
②空间:区域广泛,西起欧洲东到印度的广大。
③方式多样:凭借马和马拉战车等武力上的优势,或征服迁入地区的居民,或与被征服者融合。
④影响:形成多种新族群:赫梯人、波斯人、希腊人和雅利安人,对早期区域文化发展影响深远。
一、印欧人的迁徙及其对早期区域文化的影响
4、印欧人迁徙对早期区域文明的影响
①一定程度上造成地区的动荡、文化的浩劫,摧毁了旧的文明。如克里特文明和西亚的巴比伦文明遭到多次入侵;波斯人多次入侵希腊;印度河流域被征服。
②通过征服和融合,形成新的族群。如赫梯人、波斯人、希腊人和雅利安人。
③推动了新的区域文明的形成与发展,改变亚欧区域文明格局。如赫梯文明、波斯文明、古希腊文明、古印度文明等。
④促进了不同种族、区域之间交流,推动文化交融。如冶铁技术传播、马拉战车和骑兵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作战方式;波斯首次将西亚和北非文明区域统一起来;雅利安人把马和铁带到印度,其种姓制度和佛教对东南亚产生重大影响。
一、印欧人的迁徙及其对早期区域文化的影响
4、印欧人迁徙对早期区域文明的影响
(1)小亚细亚:赫梯人
①政治:公元前17世纪建立赫梯帝国;公元前14世纪,进入鼎盛时期;公元前13世纪末衰落。
②军事:入侵两河流域,占领巴比伦城,蚕食埃及在西亚的土地,多次与埃及发生争霸战争。使用马和马拉战车。
③经济:最早发明冶铁术和使用铁器,并传播;两河流域亚述帝国宫殿中出土大量铁器。
材料7:公元前15-前14世纪,小亚细亚东部的赫梯人率先掌握了冶铁技术,后这一技术逐渐传入两河流域、中亚、北非和欧洲。 ——选择性必修2第4课
赫梯人战车想象图
赫梯人冶铁实物
一、印欧人的迁徙及其对早期区域文化的影响
4、印欧人迁徙对早期区域文明的影响
(2)伊朗高原:波斯人
①建立:公元前6世纪,崛起于伊朗高原。
②军事:征服了东到印度河流域,西到巴尔干半岛北部,包括埃及在内广大地区,建立历史上第一个地跨亚非欧的大帝国;数次入侵希腊。
③影响:西亚和北非文明区首次被统一起来,西亚文明和希腊文明发生了深入、广泛的交流。
一、印欧人的迁徙及其对早期区域文化的影响
4、印欧人迁徙对早期区域文明的影响
(3)巴尔干地区:希腊人和古希腊文明
①发展概况:公元前2000年左右,印欧人与当地居民融合成为古代希腊人。
②文明成就:希腊人思考人类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等问题,在哲学、科学、文学、建筑和艺术等多个领域取得成就。
③影响:希腊文明成为西方文明的一个重要源头。
思考:如何理解“源头”?
①城邦政治:开西方民主政治之先河三大哲人:奠定西方哲学基础;
②史诗与戏剧:西方文学创作源泉;
③史学:欧洲史学源头;
④建筑:希腊柱式被后世吸收。
一、迁徙及其对早期区域文化的影响
4、印欧人迁徙对早期区域文明的影响
(4)印度河→恒河流域:雅利安人和古印度文明
①发展概况:
雅利安人从印度河流域推进到恒河流域,把马和铁带到印度。
公元前600年左右,印度历史进入列国时代。
②文化特色:
种姓制度和佛教成为古代印度社会的重要符号,对周边尤其是东南亚产生重大影响。
雅利安(Aryan)源于梵语(Arya)有“高贵”“升高”“可敬”之意,雅利安人即高贵的人,是他们的自称。……但雅利安人能征善战,武器精良,凭借机动性强的骑兵及马拉战车成功地征服了当地居民,成为南亚次大陆新的主人,创造了崭新而又辉煌的雅利安文化。
——王斯德《世界通史》
(2)促进新文明的发展
②促进了先进技术的传播和商贸的扩大;
③促进了不同种族、区域之间文化、商业、技术的传播与交流;
④促进了文明的融合与新的区域文明的形成与发展;
⑤通过征服和融合,改变了当地的人口结构,形成了新的民族;
(1)摧毁或破坏了旧文明
①摧毁了旧的古文明,一定程度上造成地区的动荡和文化的浩劫;
(克里特文明、巴比伦文明、古印度文明)
归纳总结:印欧人迁徙对早期区域文化的影响
印欧人摧毁旧的土著文明,同时又促进农耕文明新的发展。
(3)印欧人的迁徙不但彻底改变了公元前3千纪—前2千纪亚欧大陆的政治格局,也深刻影响了这些地区文化的发展。他们带来的马匹和铁器推动了农耕文明向新地区开拓,使农耕世界进一步的扩大和繁荣创造了条件。
迁徙方向 新族群 发展情况 主要影响
小亚细亚
伊朗高原
巴尔干地区
印度河流域→恒河流域
赫梯人
波斯人
希腊人
雅利安人
公元前17世纪建立赫梯帝国;前14世纪鼎盛,疆域延伸到巴基斯坦;前13世纪衰弱
公元前6世纪,建立了第一个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前2000年融合为古代希腊人
公元前600年,印度历史进入列国时代
①破坏了巴比伦文明;
②冶铁等技术得到广泛传播
①西亚文明和北非首次被统一;
②西亚文明和希腊文明发生了深入、广泛的交流
①多个文化领域取得成就;
②希腊文明成为西方文明的一个重要源头;
①马、铁进入印度;
②种姓制度和佛教对印度及东南亚产生重大影响;
归纳总结:印欧人的迁徙及其对早期区域文化的影响
材料1:在公元前第二个千年中,无论是中东、印度还是遥远的中国,所有的古代文明纷纷崩溃。欧亚大陆边缘地区那些古老的文明中心对周围的游牧部落来说,有如一块块不可抗拒的吸引力的磁铁:丰富的农作物、堆满谷物的仓粮、城市里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种奢侈品。马的驯养和较迟出现的冶铁技术是两个至关重要的发明,他们使游牧民获得新的能力。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一)迁徙的原因
二、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对区域文化发展的影响
1.农耕文明的动荡与衰落为游牧民族迁徙提供契机;
2.驯马与冶铁技术的掌握提高了游牧民族的迁徙作战能力;
3.匈奴人的西进推动其他民族迁徙;
4.气候变迁,游牧民族需寻找更适宜的居住地。
材料2:据前苏联史学家古米廖夫考证,在公元据2世纪下半期到三世纪,大草原上发生了特大旱灾,这次大旱灾绵延了一个世纪,把旺盛的草原变成了沙漠。
——吴兴勇《匈奴与世界民族大迁徙》
1.第一轮迁徙:公元前2世纪—公元2世纪
(1)中国北方:
原因:匈奴势力强大,不断扩张。
影响:大月氏人西迁,建立贵霜帝国,势力一度到达印度北部。
(2)欧洲:
日耳曼人在与罗马帝国的接触中不断南迁。
公元前2—公元2世纪:
亚欧大陆从东到西的农耕文明都出现了范围广大的强盛的帝国。
与农耕世界并立的:是亚欧大陆偏北的地区,生活着众多游牧部落。
(二)迁徙概况
匈奴扩张
大月氏
人西迁
日耳曼南迁
汉初:和亲
西汉武帝时期:①张骞出使西域
②卫青、霍去病打击匈奴
③设置河西四郡
西汉宣帝时期:设置西域都护府
东汉:窦宪大败北匈奴,刻铭燕然山,匈奴被迫西迁
二、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对区域文化发展的影响
东汉
2.第二轮迁徙:公元3-6世纪的新一轮大迁徙
(1)中国:
①匈奴人逐步内迁,转向定居生活,并在中原地区建立政权。此后,鲜卑人、氐人和羌人等也逐渐迁徙到中原,形成中国北方的民族大交融。
②同时,部分北方人民因战乱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二、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对区域文化发展的影响
(二)迁徙概况
温故知新:经济重心南移
①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南北经济开始趋于平衡
②唐朝中叶以来,南方的经济实力渐渐超过北方(南北经济总量基本持平)
③北宋在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户口分布南多北少的格局也已定型。
南宋经济重心转移完成。
④元朝的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全国大部分人口和税收集中在江南。
五胡乱华
汉人南迁
政局变化
东晋VS十六国
南朝VS北朝
隋唐的重新统一
罗马从3世纪进入危机,4世纪末,一批批日尔曼人进入罗马帝国,并且建立政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
只有东罗马帝国勉强幸存,保存了古典文化的火种。
日耳曼人陆续建立的国家在自身历史发展和罗马因素的双重影响下,创造了西欧的封建社会。
(2)欧洲
(二)迁徙概况
2.第二轮迁徙:公元3-6世纪的新一轮大迁徙
二、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对区域文化发展的影响
西欧历史新篇章
加速西罗马奴隶制灭亡
促进日耳曼氏族制瓦解
封君封臣制庄园制度
希腊民主人文罗马法
(1)7世纪,阿拉伯人开始扩张,征服西亚和北非广大地区。
(2)8世纪中期,阿拉伯人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帝国
3.第三轮迁徙:公元7-8世纪的大迁徙
阿拉伯文化昌盛时期,西欧正处于文化低潮的所谓“黑暗”时代。那时的西欧,在基督教文化垄断下,辉煌的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几乎荡然无存,古典著作,鲜为人知。然而,阿拉伯学者却通过翻译保存了大量的希腊学术著作,并把这些著作通过拉丁文等译本,传回欧洲,弥补了欧洲文化的“断层”,点燃了欧洲智慧的火种。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
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复兴和发展
阿拉伯人继承了西亚、北非、希腊、罗马文明的传统,创造出自己独特的文化,阿拉伯帝国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二、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对区域文化发展的影响
(二)迁徙概况
东亚:唐朝突厥人西迁
(唐太宗灭东突厥汗国
唐高宗灭西突厥汗国
设置安西北庭都护府)
西亚:奥斯曼帝国影响最大(突厥人1453年灭掉东罗马帝国)
南亚:在印度建立德里苏丹国
1、改变了亚欧大陆的政治格局,一批新的国家先后崛起。
例如:大月氏西迁建立贵霜帝国,日耳曼人灭掉西罗马帝国,建立起一系列国家。
2、各个区域的文化在碰撞、交往和交融中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
例如:融合东西方文化的阿拉伯文化;中古西欧,融合日耳曼因素、罗马因素和基督教因素所形成的的经院哲学、骑士文学和市民文学;拜占庭文化保存、继承了古代希腊罗马的部分文化遗产。
阿拉伯文化
3、各民族在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促进了本民族文化的发展。
例如: 游牧世界农耕世界造成一定冲击的同时,也有利于两个世界的交流,特别是相对落后的游牧世界学习吸收先进农耕世界的文化。例如:南北朝到隋唐中国文化新气象。
二、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对区域文化发展的影响
(三)亚欧游牧民族的迁徙的影响
归纳总结:梳理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情况
时间 民族 表现
BC2C-2C 匈奴人 匈奴扩张
大月氏人 西迁,建立贵霜帝国,势力一度到达印度北部
日耳曼人 在与罗马帝国接触中不断南迁
3-6C 中国北方 少数民族 五胡内迁,建立政权,形成中国北方民族大交融
中国北方人民 南迁,促进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
日耳曼人 灭亡西罗马帝国
7-8C中期 阿拉伯人 扩张,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帝国
问题探究: 为何曾经相似的帝国,同样受到游牧民族的冲击却向不同方向发展?
历史时期 中国 罗马
4世纪 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中原 东晋南迁、南北朝对峙 北方十六国时期 罗马帝国首都东迁
日耳曼人入侵
罗马帝国东西分裂
5-6世纪 南北朝对峙 隋朝再次统一中国 西罗马帝国灭亡
欧洲日耳曼人小国林立
提示:
(1)中国:
中原地区的主体民族人口众多、文化先进且具有高度的文化认同,南迁的游牧民族人数有限且文化相对落后,进入中原后自然地接受了中原文化并融入其中。当遇到异质文化的冲击时,中国文化经过自我调整,在吸纳外来文化的基础上继续向前发展。
(2)西欧:
罗马帝国境内民族众多,且流动性强,未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共同体。当罗马社会发生危机时,强大的异质文化打碎其传统文化体系,各种文化因子在社会裂变中重新组合(古典文化、蛮族文化、基督教文化混合),铸成了新的西欧文化。
【总结提升】
在整个古代历史上,农耕世界与游牧世界之间的相互交往和冲突,都是一个经常存在的现象。按照吴于廑先生的看法,游牧世界曾三次对农耕世界发起冲击,分别是公元前2千纪印欧人的迁徙、3-6世纪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以及蒙古西征。
三次入侵表面上看都是游牧世界取得了胜利,但最终的结果是农耕世界依靠其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优势,吸收和同化了入侵的游牧或半游牧民族,扩大了农耕世界,削弱了游牧世界。到1500年之后,游牧民再无力发起大规模的冲击。
材料: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
——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
印欧人的迁徙及其对早期区域文化的影响
印欧人起源与生活方式
印欧人迁徙时间及方向
印欧人迁徙影响及举例
公元前2世纪—公元2世纪
3—6世纪
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对区域文化发展的影响
区域文化间的交流
大月氏人西迁中亚
日耳曼人南迁
中国:少数民族内迁;北人南迁
欧洲:日耳曼人灭亡西罗马,建立一系列国家
亚洲:阿拉伯人建立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帝国
印度河、恒河流域:雅利安人
小亚细亚:赫梯人
伊朗高原:波斯人
巴尔干地区:希腊人
课堂小结
1.(2024·浙江·高考真题)观察下面的示意图,图中所示路线反映的史实是( )
高考真题
A.丝绸之路的开通
B.蒙古军队西征
C.亚欧游牧民族大迁
D.中国造纸术的传播
答案.C。
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根据材料可知,图中线路向西到达欧洲,向东到达印度和中国地区,由此可知图中所示路线反映的史实是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从公元前2千纪初起,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部落陆续进入西起欧洲、东到印度的广大地区,整个迁徙过程延续数百年甚至上千年,对整个亚欧大陆区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C项正确;“丝绸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长安或洛阳,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不符合材料,排除A项;蒙古军队西征指的是蒙古建国后,先后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西征,建立起庞大的帝国,对世界历史的影响既深且远,其方向应该由东向西,不符合材料,排除B项;公元4世纪时,中国的造纸术首先传入韩国、日本;8世纪时传入阿拉伯,后经阿拉伯传入欧洲。不符合材料,排除D项。故选C项。
2.(2023·湖南·高考真题)南北朝后期,南北政权遣使频繁,双方挑选使节,必求“容止可观,文学优赡者”。北朝使节皆为汉族高门人物,而非鲜卑子弟。这说明( )  
A.南方政权整体实力占优 B.南北政权文化认同趋近
C.南北政权关系趋向和好 D.汉族高门控制南北政权
答案:B。
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南北朝时期。据题干可知主要结论:南北朝时期,南北政权互派使节,对使节的要求相近。北朝使节都是汉族士族。结合所学可知,北魏政权统一北方,尤其是孝文帝改革,学习中原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因此南北政权都有利于对华夏文化的认同,B项正确;材料反映南北政权对华夏文化的认同,而没有进行南北政权的比较,排除A项;南北政权处于对峙局面,而不是和好,排除C项;北朝政权仍然是鲜卑族控制,排除D项。故选B项。
答案:D。
解析:据本题图3材料信息可知,东汉中期与西汉末年相比,江浙一带与湘江流域的户数和口数均出现增长,但湘江流域人口数增加幅度更大,这正好印证了中国古代第一次人口南迁——汉代北方人口顺长江而下南迁的情况,先迁入长江中游,再迁入长江下游,也就是迁入湘江流域并在此定居的人口比江浙地区更多,D项正确;土地兼并在中国封建社会各朝代、各个地区都存在,只不过是兼并程度有差异,甚至经济开发较早的江浙地区(联系春秋五霸相关知识)还有可能比湘江流域更突出,排除A项,同理排除C项;尽管南北朝时期的江南经济开发,奠定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基础,但三吴地区(江浙地区)在此时期经济发展最快,这就说明西汉末年以来,湘江流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定就比江浙地区高,排除B项。故选D项。
3.(2023·全国甲卷·高考真题)在中国古代,自然环境、社会生产状况、国家政策、灾害以及战乱,都会对人口的区域布局产生影响。下面的图片显示了两汉间江浙一带与湘江流域人口增长的巨大差异,能够解释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土地兼并程度
B.经济发展水平
C.人口自然增长
D.移民流入数量
4.(2023·山东·高考真题)自罗马共和国晚期起,拱门形制逐渐成为古罗马建筑的一个显著特色。据图3可知,人类文明交往( )
A.促进了文化艺术的融合B.推动了区域文化的统一
C.改变了文化中心的分布D.重塑了民族文化的内核
答案:A。
【详解】据材料“自罗马共和国晚期起,拱门形制逐渐成为古罗马建筑的一个显著特色”,结合图示可知拱门形制在亚述、安息宫殿门和罗马凯旋门上都有应用,说明人类文明之间存在交流和融合,有利于促进文化艺术的发展和融合,A项正确;仅从拱门形制的应用,无法断定区域文化的统一,排除B项;“改变了文化中心的分布”,表述夸大,排除C项;仅从建筑的特色,并不能看出民族文化的内核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
5.(2023·海南·高考真题)琼剧源于明代传入的“军戏”。它以中板为主,融汇了多种外来剧种的声腔和曲牌,到20世纪30年代才有现名。有戏谚云:“生脚儒雅且潇洒,旦脚文静又婉娇。彩旦辣,花生刁,书僮天真梅香飘。”独特的文化内蕴和表演形式使其远播粤、桂等地以及东南亚一些国家。这一历程主要反映(  )
A.故土情结助推文化传承 B.人口迁徙促进文化交流
C.商路畅通带动文化传播 D.艺术形态彰显文化魅力
答案:B。
解析:材料说明琼剧独特的艺术文化特色随着人口内迁又使其传回了大陆沿海地区,这体现了海南与大陆之间的文化交流,B项正确;琼剧是融合了多种戏曲艺术的产物,而且琼剧在大陆和东南亚的传播体现的是海南文化的对外交流,不符合“故土情结”的说法,排除A项;商路在当时主要指的是海上丝绸之路,但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位于东南沿海地区,排除C项;“独特的文化内蕴和表演形式”说明艺术内涵才是琼剧独特魅力的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
6.(2024·浙江卷1月)
观察下面的示意图,图中所示路线
反映的史实是
A.丝绸之路的开通
B.蒙古军队西征
C.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
D.中国造纸术的传播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图中线路向西到达欧洲,向东到达印度和中国地区,由此可知图中所示路线反映的史实是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从公元前2千纪初起,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部落陆续进入西起欧洲、东到印度的广大地区,整个迁徙过程延续数百年甚至上千年,对整个亚欧大陆区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C项正确。
C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结合材料,以“人口迁移与文化交流”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答案:论题:亚欧民族大迁徙带来区域文化的交流与转型,促进不同文化的交融。(2分)
论证:①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内迁,把社会习惯与文化带到中原,与中原文化结合,形成民族交融的高潮,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为隋的统一奠定基础;②日耳曼人在西罗马帝国基础上建立一系列国家,实现日耳曼文化与罗马文化的融合,形成中古时期西欧以基督教文化、骑士文学和市民文学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对西欧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③游牧民族向农耕民族的迁徙不仅为农耕世界注入新的生机,最终为先进的农耕民族同化,扩大了农耕文明区;④亚欧民族迁徙改变了亚欧大陆的政治格局,不同区域文化在交流交融中进一步沟通,不同区域的文化互动开创了一个迭代更新的文化发展新时代。(8分)
结论:综上,随着亚欧民族大迁徙带来了区域文化的交流与转型,促进了不同文化的交融。(2分)
P36学思之窗:根据上述材料,想一想:阿图尔夫最初对罗马帝国是什么态度?后来为什么会发生转变?
材料:4世纪中后期,遭到匈奴进攻的西哥特人进入罗马帝国境内,并于410年攻占罗马城。奥罗修斯记载了西哥特人首领阿图尔夫说过的一段话。阿图尔夫这样说道:最初,我强烈要求消除罗马这一名字,使罗马的全部土地成为哥特帝国的领土;我希望用哥特的替代罗马的;我阿图尔夫应成为凯撒奥古斯都。不过,众多的经验告诉我:桀骜不驯的哥特人从不遵守法律,而没有法律的国家将国不成国。因此,我选择了较为安全的道路,希望通过哥特的力量来恢复、增强罗马之荣光。在无法改变帝国形式的情况下,我希望能作为复兴罗马的发起者传诸后世。 ——摘译自《反异教徒历史七书》
①态度:从消除、毁灭、取代罗马文化,转变为接受罗马文化,以复兴罗马自居。
②原因:罗马的制度、法律、文化先进,有利于巩固统治,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统治阶级利益。
时间 迁徙路线 原因 影响
公元前2千纪初起 印欧人迁徙至西起欧洲东到印度 寻找食物 马拉车优势 摧毁旧文明,催生新帝国,促进文化交融,推动农耕文明
公元前2世纪—2世纪 中国:北方匈奴扩张,大月氏西迁,建贵霜,到印度北 欧洲:日耳曼南迁 游牧势力强大不断扩张;农耕文明吸引性 中国:西晋王朝崩溃,内迁民族接受中原文化与中原文化相结合,使中原文化有新发展。
欧洲:肢解西罗马帝国,旧文化体系被打破。西欧封建社会建立,形成中古西欧以经院哲学、骑士文学和市民文学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
阿拉伯:阿拉伯广泛吸收波斯、埃及、古希腊罗马等文化形成阿拉伯文化。
3世纪—6世纪 中国:北方匈奴内迁转定居、建政权;北方居民南迁 欧洲:日尔曼人进入罗马建国家 中国:北方战乱 民族进一步交融欧洲:罗马帝国衰落
阿拉伯征服西亚北非,后建立地跨欧亚非三洲大帝国 阿拉伯统一后对外扩张
课堂总结:
人口迁徙

早期区域文化
产生

区域文化的
交流

多元文化的
共存

人类文明的
进程
课堂小结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
印欧人的迁徙及其对早期区域文化的影响
印欧人起源与生活方式
印欧人迁徙时间及方向
印欧人迁徙影响及举例
公元前2世纪—公元2世纪
3—6世纪
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对区域文化发展的影响
区域文化间的交流
大月氏人西迁中亚
日耳曼人南迁
中国:少数民族内迁;北人南迁
欧洲:日耳曼人灭亡西罗马,建立一系列国家
亚洲:阿拉伯人建立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帝国
印度河、恒河流域:雅利安人
小亚细亚:赫梯人
伊朗高原:波斯人
巴尔干地区:希腊人
人口的迁徙必然带来不同文化的交汇与接触,尊重自己民族和其他民族文化的价值,在交流中相互借鉴学习,取长补短,是文化生生不息的活力之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