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8张PPT)第三单元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是文化层面的身份认同,也是人类共同体意识的文化符号,是人类文化交流、传播和融合进程中的一种历史现象。它体现在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自我意识中,也体现在各个区域文化特征的识别中。人口迁徙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地理流动或者空间流动,这种流动通常会涉及到永久性居住地由迁出地到迁入地的变化。这种迁移被称为永久性迁移,它不同于其它形式的、不涉及永久性居住地变化的人口移动。第6课 古代人类的迁徙与区域文化的形成第7课 近代殖民活动与人口的跨地域转移第8课 现代社会的移民与多元文化农业社会(区域文明)工业社会(整体世界)信息社会(全球化)空间跨界、多元交互、民族融合、文化认同求生存谋发展人口迁移文化交融文化认同原因和动力在整个古代历史上,农耕世界与游牧世界之间的相互交往和冲突,都是一个经常存在的现象。按照吴于廑先生的看法,游牧世界曾三次对农耕世界发起冲击,分别是:①公元前2千纪,印欧人的迁徙;②3—6世纪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③13世纪蒙古人西征(11课);三次入侵表面上看都是游牧世界取得了胜利,但最终的结果是农耕世界依靠其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优势,吸收和同化了入侵的游牧或半游牧民族,扩大了农耕世界,削弱了游牧世界。到1500年之后,游牧民再无力发起大规模的冲击。本课主要涉及印欧人的迁徙和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游牧世界农耕世界新课导入选必三《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三单元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第6课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第三单元时间轴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游牧世界农耕世界逐水草而居,社会结构简单,长期狩猎,性格剽悍,机动性强。安土重迁,社会结构复杂,细密的社会分工,城市、文明、财富。生活:南农北牧经济:南富北贫军事:南弱北强农业革命使人类开始告别石器时代野蛮的部落文化迈入文明社会,欧亚大陆和北非先后出现诸古代文明,点亮了文明曙光。然而这曙光孤立而微弱,被周边的蛮荒和野蛮落后的游牧民族所包围。印欧人约BC1900小亚细亚赫梯人约BC1500印度恒河雅利安人约BC2000巴尔干半岛希腊人约BC1200西欧北部凯尔特人约BC2300欧洲北部日耳曼人约BC3000伊朗高原波斯人一、印欧人的迁徙及其对早期区域文化的影响思考:根据地图指出印欧人的迁徙路线。形成希腊文明建立赫梯帝国建立波斯帝国进入吠陀时代1、印欧人的迁徙(2)迁徙时间:东欧平原,游牧民,驯养了马匹,制造了马拉战车。(1)种族起源:BC2千纪初起,整个迁徙过程延续数百年甚至上千年。(3)迁徙范围:西起欧洲、东到印度。(4)迁徙方式:武力征服、与被征服者融合。◎苏美尔人战车想象复原图2、多元区域文化的形成(1)赫梯文明印欧人赫梯人建立:公元前17世纪,在小亚细亚建立赫梯帝国。入侵两河流域,一度占领巴比伦城。鼎盛:公元前14世纪,与埃及争霸。衰落:公元前13世纪末,陷于内战。埃及雕刻中的赫梯战车和士兵 赫梯人冶铁实物影响:冲击了古文明;传播了马车和铁器。(2)波斯文明波斯人印欧人建立帝国:公元前6世纪,崛起于伊朗高原。范围:东到印度河流域,西到巴尔干北部,包括埃及在内。地位:历史上第一个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影响:西亚和北非文明区首次被统一起来,西亚文明和希腊文明发生了深入、广泛的交流。希波战争(马拉松战役、温泉关战役)(3)希腊文明印欧人希腊人克里特文明形成:公元前2000年作左右,印欧人与当地居民融合成为古代希腊人。文明:思考人类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等问题,在哲学、科学等多个领域取得成就。地位:希腊文明成为西方文明的一个重要源头。思考:如何理解“源头”?①城邦政治:开西方民主政治之先河;②三大哲人:奠定西方哲学基础;③史诗与戏剧:西方文学创作源泉;④史学:欧洲史学源头;⑤建筑:希腊柱式被后世受吸收。(4)雅利安文明印欧人雅利安人吠陀时代:雅利安人从印度河流域推进到恒河流域,把马和铁等带到印度。列国时代:公元前600年左右,印度历史进入列国时代。社会状况:种姓制度和佛教成为古代印度社会的重要符号。婆罗门 雅 利 安 人 祭司贵族 祭祀和教育刹帝利 世俗贵族 战争和行政吠舍 一般平民 农牧工商业首陀罗 被征服的土著居民 仆役奴婢◎佛教◎东南亚佛教寺院影响:并对周边地区特别是东南亚产生重大影响。(5)海上民族影响:摧毁了旧的文明。思考:根据路线图并结合课本,结合教材内容概括印欧人迁徙的特点。(提示:可从范围、时间、形式、方式和影响来分析)①范围:区域广泛,向南方为主;②时间:持续时间长;③形式:小规模,逐渐累加④方式:武力征服或与被征服者融合;⑤影响:形成多种新的民族,对早期区域文化发展影响深远。③气候变化:气温寒冷,草原退化。⑤军事优势:技术和运输上的保障——马拉战车。⑥外部吸引:先进的农耕文明强大的吸引力(临近富庶的文明)。⑦其他因素:经济与社会发展,人口快速增长的压力。思考:早期印欧人为什么要进行迁徙?材料1 由于动物必须追逐水草为生,因此以驯化动物来获取主要生活资料的民族,就走上了一条根据季节的变化和牧草的茂盛情况而迁徙不居的游牧生活道路。——赵琳《农耕世界与游牧世界的冲突融合及其历史效应》材料2 游牧民族骁勇强悍……长期的简朴生活使其顽固的保持着传统的氏族公社制度,迁徙不居的游牧习性则使得这些民族喜好马背上的营生(劫掠)而不耐耕作之苦。——赵琳《文明融合与文化冲突》①生活习性:游牧需要逐水草而居,迁徙生活是常态。②生存需要:食物匮乏、来源不稳定。④民族性格:喜好劫掠、不耐耕作之苦。思考:印欧人的迁徙对早期区域文化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①一定程度上造成地区动荡,摧毁了旧的文明。②通过征服和融合,形成新的民族。③促进了各民族、各区域间的交流,推动了文化的融合。④推动了新的区域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匈奴势力强大,不断扩张。大月氏人西迁,建立贵霜帝国(55年—425年),势力一度到达印度北部。在雅利安人生活的故乡——阿富汗高原,曾经有一支印欧人曾不可思议地翻越了高耸入云的葱岭(今喀喇昆仑山脉)和遍地黄沙的塔里木盆地,来到了今天中国甘肃的祁连山下,历史上第一次在古印欧文明和中华文明之间建立了联系,在西方,他们又被称为吐火罗人;在中国古籍中被称为“大月氏人”。印欧人到过中国吗?知识拓展如何看待日耳曼人的迁徙2世纪左右,日耳曼人正处在跨入文明时代的前夜,塔西佗如此描述他那个时代日耳曼人的情况:如果他们的本土长年安静无事,那么很多高贵的青年就要自愿地去找寻那些正在发生战争的部落。一则因为他们的天性好动而恶静;再则因为他们在危难之中容易博得声誉;三则因为只有在干戈扰攘之中才能维持人数众多的侍从。……日耳曼人中,没有一个部落是居住在城郭内的,就是个别的住宅也不容许彼此毗连。他们零星散落地逐水泉、草地或树林而居······——[古罗马]塔西佗著,马雍等译《日耳曼尼亚志》2、日耳曼人迁徙的动力:1、日耳曼人迁徙前的状态特点:3、日耳曼人迁徙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好战;过着原始、分散的游牧生活;日耳曼人希望通过战争取得荣誉和财产,因此有明显的迁徙和扩张倾向(日耳曼人内部的动力)好战性格使他们容易征服衰落的帝国如西罗马帝国;好战性格也使他们形成多个分裂割据的族群和政权;迁徙中容易接受先进的文化如罗马文化等,促进自身发展,促进政权巩固。前2C-2C3-6C日耳曼人前7-8C阿拉伯人前2C-2C匈奴前2C—2C大月氏3-6C五族内迁北民南迁二、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对区域文化发展的影响自主学习:阅读教材,梳理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情况。时间 民族 表现BC2C-2C3-6C7-8C中期匈奴人大月氏人日耳曼人中国北方少数民族中国北方人民阿拉伯人匈奴扩张西迁,建立贵霜帝国,势力一度到达印度北部在与罗马帝国接触中不断南迁五胡内迁,建立政权,形成中国北方民族大交融北民南迁,促进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日耳曼灭亡西罗马帝国扩张,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帝国欧洲思考:据材料及所学,分析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的原因?材料2 据前苏联史学家古米廖夫考证,在公元据2世纪下半期到三世纪,大草原上发生了特大旱灾,这次大旱灾绵延了一个世纪,把旺盛的草原变成了沙漠。——吴兴勇:匈奴与世界民族大迁徙材料1 自公元3世纪起,由于罗马帝国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全面危机,加上东方匈奴人的不断西迁,遂使各支日耳曼人如潮水般地拥入罗马帝国,甚至远徙到南欧和北非等地。——刘爱兰:4-6世纪西欧和中国游牧民族的迁徙及融合①周边农耕文明的动荡与衰落,提供了可乘之机。②气候的变迁,寻找更适宜的居住地。材料3 他们宁愿在战争中因负伤而受到荣誉,而不愿从事耕种,以待收获。他们认为用流汗来取得用流血所能得到的东西是愚笨的、懦弱的。——叶洵灶:略论日耳曼民族大迁徙的原因③游牧民族好战的天性。中国古代气温变化曲线图思考:亚欧民族大迁徙产生了哪些影响?(1)改变了亚欧大陆从东到西的政治格局,一批新的国家先后崛起。(例如:大月氏西迁建立贵霜帝国,日耳曼人灭掉西罗马帝国,建立起一系列国家)少数民族迁移,在中原地区建立政权宏观西罗马帝国灭亡,建立了封建王国阿拉伯半岛统一帝国建立(2)各个区域的文化在碰撞、交往和交融中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例如:融合东西方文化的阿拉伯文化;中古西欧,融合日耳曼因素、罗马因素和基督教因素所形成的的神学、骑士文学和市民文学;拜占庭文化保存、继承了古代希腊罗马的部分文化遗产)思考:亚欧民族大迁徙产生了哪些影响?中观材料1 在冲击的过程中(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两者间的联系增强,彼此都从对方学到了自己所缺少的某些技术……,那些在冲击以后在农耕世界定居下来的游牧、半游牧民族,几乎都放弃了以游牧为主的经济,走上了农耕化道路。——《世界通史教程》材料2 西罗马内部新生的封建因素与日耳曼人社会中依然大量存留的氏族制因素,通过民族大迁徙这一时代契机,发生了直接的碰撞,彼此逐渐结合到一起,催生出西欧的封建制度。这是西欧封建制度生成的一个重要特点。——《高中历史教学参考资料(实验)》(3)各民族在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促进了本民族文化的发展。(例如:魏晋南北朝五胡内迁和汉族人南迁,各族之间杂居相处,相互学习,丰富了中华文化,造就了盛唐气象)思考:亚欧民族大迁徙产生了哪些影响?微观4世纪中后期,遭到匈奴进攻的西哥特人进入罗马帝国境内,并于410年攻占罗马城。奥罗修斯记载了西哥特人首领阿图尔夫说过的一段话。阿图尔夫这样说道:最初,我强烈要求消除罗马这一名字,使罗马的全部土地成为哥特帝国的领土;我希望用哥特的替代罗马的;我阿图尔夫应成为凯撒奥古斯都。不过,众多的经验告诉我:桀骜不驯的哥特人从不遵守法律,而没有法律的国家将国不成国。因此,我选择了较为安全的道路,希望通过哥特的力量来恢复、增强罗马之荣光。在无法改变帝国形式的情况下,我希望能作为复兴罗马的发起者传诸后世。——摘译自《反异教徒历史七书》思考:据材料,分析阿图尔夫最初对罗马帝国是什么态度?后来为什么会发生转变?反映了什么本质问题?学思之窗转变:用哥特风俗取代罗马制度到接受罗马文化,以复兴罗马自居。原因:罗马的制度、法律、文化先进;有利于巩固统治。本质:游牧民族的农耕化。【回顾思考】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人口迁徙给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对北方:对南方:对民族关系:少数民族内迁,加速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有利于北方经济恢复和发展。北民南迁加速江南地区开发,南方经济影响力增强。促进民族交融,为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冲击,为历史之发展为世界史带来了不少有积极意义的影响。首先是两者之间扩大了通道,彼此都向对方学得自己所缺少的某些技术。——吴于廑《世界历史上的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思考:举例说明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是如何相互学习的。①赵武灵王胡服骑射。②埃及人从入侵者处学会使用马和战车,对外扩张。③五胡内迁和北民南迁推动了民族交融、江南开发。①五胡十六国在统治中学习中原制度,最终汉化。②日耳曼人入主西罗马帝国,接受基督教、学习罗马法等。整体而言,游牧民族逐渐转为农耕定居生活。【学习拓展】在古代,除游牧民族的迁徙外,农耕民族也会因多种原因迁徙。公元前8-前6世纪,希腊人广泛移民于地中海周边地区;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征服波斯等地后,大批希腊人和马其顿人向那里移民;罗马共和国时期,众多罗马人去了意大利其他地区和行省。中国古代,大批汉人陆续从北方迁往南方,形成今天分布在江西、福建、广东和台湾等地的客家人。想一想:农耕民族迁徙的原因是什么?对移入地产生哪些影响?自然:气候变迁;自然灾害;生态环境破坏等。经济:土地不足;人地矛盾尖锐等。政治:战乱和社会动荡;赋役沉重;实边屯田等原因影响经济:促进了边远地区的开发;文化:推动文化交流与融合;自然:加剧移入地生态环境的破坏。人口迁徙 早期区域文化产生 区域文化的交流 多元文化的共存 人类文明的进程课堂小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