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件(共29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件(共29张PPT)

资源简介

(共29张PPT)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情况以及早期国家特征
【课程标准】
中华文明的起源
中华物质文明
和精神文明起源
中华社会和
制度文明起源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原始人群
母系氏族社会
早期
中期
晚期
仰韶
文化
大汶口文化
河姆渡文化
龙山文化
红山文化
良渚文化
父系氏族社会
(←旧石器时代晚期)
(←新石器时代晚期)
(约5000年前)
(7000-5000年前)
(10000-7000年前)
(约1万年前)
【任务】根据课本完成下图,了解石器时代代表性文化遗存及其特征
(约250万-1万年前)
采集渔猎、群居、用火
社会形态
生产生活方式
社会形态
生产生活方式
(氏族-部落)
(部落-部落联盟)
共同劳动
财产共有
私有制
贫富分化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北京大学阎步克先生整理
山顶洞人复原图像 →
距今约3万年,其体质形态与现代人大体相同,且明显地表现出黄种人的特征。
← 北京人头盖骨
距今70-20万年。北京人脑容量大约相当于现代人的80%,四肢尤其是上肢已与现代人相当接近。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1. 旧石器时代
(1)中国境内的古人类
← 北京人居住过的山洞里,从上到下有四层灰烬层。最厚的可达6米。
↑ 北京人烧烤兽肉想象图
刮削器
元谋人
砍砸器
贵州黔州观音洞
尖状器
蓝田人
(2)主要生产工具:打制石器
(3)原始的生活:采集、渔猎、用火、群居
文明不是与人类同时出现的,而是人类文化演进到高级阶段的产物。
——中国国家博物馆编《文物中国史》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1. 旧石器时代
(2)重大转折:农业的发明
食物采集者
食物生产者
距今10000年前到距今2000年前,……全世界大部分的人类都转向农业。……农业生产率的增长使食物有了剩余,从而使得社会能够供养新产生的祭司阶级、军队和官吏。……人口不断增加,于是村庄拓展成城镇,城镇又扩张成拥有巨大的宫殿和庙宇以及聚敛来的财富的帝国。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碳化稻
河姆渡出土
碳化粟
甘肃秦安大地湾出土
陶猪
河姆渡出土
家猪骨
陕西西安半坡出土
(1)主要生产工具:磨制石器
你能概括一下农业的发明与文明的起源的关系吗?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2. 新石器时代
定居的建筑
精美的陶器
编织、纺线和织布
稚拙的雕塑
神奇的玉器
浪漫的绘画
……
从左至右(上):人面鱼纹盆;布纹陶钵底部印痕;红山玉龙
从左至右(下): 鹳鱼石斧图彩陶缸;陶塑裸体孕妇像;山行玉饰
(3)丰富多彩的生活
你能从上述事物中提取当时社会发展的关键信息吗?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2. 新石器时代
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
【苏秉琦】1981年提出:区系类型说
区:大文化区;系:同一区内的不同时期的文化;类型:同区系的分支
“中国文化是自我一系的;中国古代文化又是多源的;它的发展不是一条线贯彻始终,而是多条线互有交错的网络系统,但又有主有次。各大文化区系既相对稳定,又不是封闭的……多源、一统的格局铸就了中华民族经久不衰的生命力。”
—苏秉琦《关于重建中国史前史的思考》
【北方】以燕山、长城为中心
【东方】以山东为中心的
【西方】以陕西、晋南、豫西为中心
【东南】以环太湖为中心
【西南】以环洞庭湖与四川盆地为中心
【南方】以都阳湖一珠江三角洲为中轴
观察右图: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的分布有何特点?
(4)文明的曙光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2. 新石器时代
(4)文明的曙光——
↑ 姜寨母系氏族村落复原图(仰韶文化早期)。村落中心是广场,四周有五组建筑群,每组都以一座大型房屋为主体,附近拥有十几座或二十几座中小型房屋,所有房屋门都朝向广场。居住区外面有一道壕沟将村落围起来。(《文物中国史》)
↑ 2001年,山西襄汾陶寺(新石器时代晚期)发掘出了南墙、东墙,系目前黄河流域所见最大的史前城址。城内外发现了大型”王墓”、礼乐重器、及高等级的夯土建筑,显示了复杂社会组织的存在。(转引自阎步克)
从聚落到城市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2. 新石器时代
(4)文明的曙光——
公共祭祀中心
红山文化祭坛 ↑
红山文化积石塚 →
塚堆里有大小不等的若干个石棺墓,墓内都随葬着极为精美的环、镯等佩饰玉器。积石塚的旁边,都有当年举行过祭祀的痕迹。(《文物中国史》)
神权 财权 军权
在祭坛式墓地里,还有一类小墓,有的无随葬品,有的仅随葬一些日常使用的陶器、石工具和石饰件。
——张忠培《良渚文化的年代和其所处社会阶段》
良渚文化玉钺(右):钺是军事统帅的象征。
↑ 良渚文化玉琮(左):玉琮外表雕刻神人、兽面像,威严而诡秘,一般认为是神权的代表器。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2. 新石器时代
(4)文明的曙光——
金属的冶炼与使用、文字符号
黄河流域龙山文化时代冶铜的主要证据是发现了冶炼坩埚、铜液凝块、铜渣和铜矿石等。在河南临汝煤山龙山文化遗址发现的一块坩埚碎片,内壁凝固有六层铜液,表明熔炼铜液的次数。
——《文物中国史》
↑ 红铜铃
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出土
↓ 青铜小刀,马家窑文化
← 仰韶文化契刻符号
郭沫若断言:它们“无疑是具有文字性的符号”。
陶盆底部残片上有5行11个刻画符号,极似文字。有学者认为属于古彝文(《文物中国史》)
←刻符陶片,龙山文化,山东邹平丁公遗址出土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2. 新石器时代
探究:上述因素的出现与中国文明社会的到来有何关联?
城邑、城墙、公共行政建筑、
公共祭祀中心、礼器的等级
特殊墓葬形制和丰厚随葬品
青铜冶炼与铸造技术的掌握
大量陶器上发现的刻画符号
—— 社会组织动员能力
—— 宗教和礼制的权威
—— 较明显的阶级分化
—— 生产力发展的基础
—— 文字的萌芽和先驱
国家
【张光直】关于文明的推动力(《论中国文明的起源》)
文明的动力便是一个社会积累、集中与炫示它的财富的方式与特征,也便是它的各种成分(如文字、青铜器、城市等)在这上面所扮演的角色及所起的作用。

从仰韶到龙山到三代,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跃进,并不伴随着生产工具、生产技术的质的进步,其在中国考古学上所表现的文明动力是政治与财富的结合。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2. 新石器时代
在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尾声,也就是大约前2500年至前2000年间,各地区古代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加剧,兴衰格局发生了新的变化。一度风光无限的红山文化、良渚文化、薛家岗文化、石家河文化在度过高峰期后,无可挽回地走向衰落。中原地区一直四平八稳发展的河南龙山文化,却在此时最终完成了走向文明的突破。
——中国国家博物馆编《文物中国史·文物史前史》

你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2. 新石器时代
二、从部落到国家
(一)“三皇五帝”时代
三皇: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
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帝、舜帝
三皇五帝可能是各部落推举出来的首领,这种方式被称为“禅让”。
(二)从公天下到家天下
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尧曰:“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
——《史记·五帝本纪》
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夏后帝启崩,子帝太康立。
——《史记·夏本纪》
王位世袭制:国家王位由一个家族世代承袭的制度。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王朝,中国社会从原始社会进入到奴隶社会。
二、从部落到国家
(二)从公天下到家天下
夏朝的统治 权力继承方式 中央机构 地方管理
王位世袭制 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 直接统治:夏部族生活地区
间接统治:其他部族生活地区
二里头遗址很有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
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
二、从部落到国家
二里头遗址(河南洛阳偃师)很有可能是夏文化遗址。
← 二里头一号宫殿复原图。院东西108米,南北100米,北部正中的长方形台基东西30.4米,南北11.4米。是一个阔八间、深三间的大型殿堂建筑。夯土量约需2万多立方米。宫殿区四周设有冶铸铜器,烧制陶器、制作骨器的手工业作坊,其间有道路网络相通。
↑ 二里头青铜牌饰
↑ 二里头青铜爵,铸造这样的铜爵至少需要四块范
夏文化的考古探索
二里头文化的分布地域与文献所记夏人活动地域主要在豫习和晋南相符;而且文化编年大致介于原始社会末期的当地龙山文化和郑州早商文化之间;本身延续长达四百余年,与文献所记的夏纪年相近。
——中国国家博物馆编《文物夏商周史》
(二)从公天下到家天下
二、从部落到国家
(一)殷商
材料一:殷商时期占卜用的龟甲
材料二:夏朝犯了许多罪恶,上天命我去诛灭它……我畏惧上
帝,不敢不去征伐。 ——《尚书·汤誓》
材料三:“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诗经·商颂·玄鸟》
材料四:自成汤咸至于帝乙,不敢自暇自逸,别曰其敢崇饮,越
在外服、候、、甸、男、卫、邦伯;越在内服,百僚庶
尹、惟亚、惟服、宗工;越百姓、里君、罔敢湎于酒。
——《尚书·酒诰》
思考:哪些考古发现证明殷商存在?
随着疆域的扩大,商朝采取何种管理制度?有何意义?
材料体现信史时代中国早期国家具有哪些的政治特征?
三、商和西周
①殷墟的发掘、甲骨文(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的
发现及青铜铭文确立商朝信史地位。
②商内外服制度:
1)内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
2)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落
3)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
③早期国家政治特征二:
王权与神权相结合,具有神秘色彩。
④奴隶社会农业生产方式:耒耜锄耕种。
(一)殷商
三、商和西周
历史情境一:封邦建国
郑国,公元前806年周宣王册封其弟而建,国君为姬姓。王子友是第一任国君即郑桓公,伯爵,依据牢礼之法,配享七牢,七鼎六簋。
公元711年太子姬掘突成为第二代国君即郑武公。
公元743年寤生以长子的身份成为第三国君即郑庄公。
思考:为巩固统治西周采取哪些制度?
权力分配制度:分封制。
权力继承制度:宗法制。
权利认同制度:礼乐制。
(二)西周
三、商和西周
历史情境二:天下归周
郑国,公元前806年周宣王册封其弟而建,国君为姬姓。王子友是第一任国君即郑桓公,伯爵,依据牢礼之法,配享七牢,七鼎六簋。公元711年,申侯、缯侯勾结犬戎发动叛乱,周幽王被乱军杀死,郑桓公勤王被杀。
公元711年太子姬掘突成为第二代国君即郑武公。
公元743年寤生以长子的身份成为第三国君即郑庄公,在其励精图治下,郑国国力日渐强大,为削弱郑庄公的权势,周桓王将郑庄公掌握的部分周王室的政务转交给虢国国君虢公忌父。为报复周桓王,郑庄公命人抢走了周王室土地上的粮食。 周桓王以郑庄公长期不觐见天子为由,召集数国联军讨伐郑国。交战中,周军主力陷入了郑军的重重包围,郑国大夫祝聃还一箭射中了周桓王的肩膀。
思考:结合材料分析分封制的对象、内容、特点,并结合诸侯的权利和义务分析分封制的双重影响。
(二)西周
三、商和西周
历史情境二:天下归周
思考:结合材料分析分封制的对象、内容、特点,并结合诸侯的权利和义务分析分封制的双重影响
(二)西周
三、商和西周
1.权力分配制度:分封制。
①对象:王族、功臣、古代帝王后代。
②诸侯义务:镇守疆土、交纳贡赋、
朝觐述职、随从作战
③诸侯权力:世袭封国权、行政治民权、
征派赋役权、军事征伐权
④特点:1)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2)同姓居多,多居富庶地区
3)姬姓诸侯和异姓诸侯交错制约
⑤影响:1)疆域扩展,中央对地方实现间接控制
2)诸侯独立性大易成割据,周亡的制度
性因素。
3)中国的姓氏及地名简称的源起。
(二)西周
三、商和西周
历史情境三:天下归宗
郑国,公元前806年周宣王册封其弟而建,国君为姬姓。王子友是第一任国君即郑桓公,
公元711年太子姬掘突成为第二代国君即郑武公。郑武公的妻子叫武姜,公元前744年郑武公病重,武姜希望小儿子叔段能成为国君,屡次向郑武公请求立叔段为太子。
公元743年寤生以长子的身份成为第三国君即郑庄公,但弟弟叔段与一向偏爱自己的母亲武姜仍合谋妄图夺取郑国君位。引起国人的不满后郑庄公迅速平定了这场“以下犯上”的叛乱。
思考:结合材料分析宗法制的特点及影响。
(二)西周
三、商和西周
嫡长
大宗
余子
小宗
嫡长
大宗
余子
小宗
嫡长
大宗
余子
小宗
嫡长
历史情境三:天下归宗
思考:结合材料分析宗法制的特点及影响。
(二)西周
三、商和西周
历史情境四:天下归心
郑国,公元前806年周宣王册封其弟而建,国君为姬姓。王子友是第一任国君即郑桓公,伯爵,依据牢礼之法,配享七牢,七鼎六簋。
思考:结合材料分析礼乐制度的特点、作用及归纳以上四个情景所体现的早期国家的政治特征。
(二)西周
三、商和西周
2.权力继承制度:宗法制
①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②作用: 1)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
2)巩固分封制,强化王权(互为表里)
(二)西周
三、商和西周
3.权利认同制度:礼乐制
①特点:等级差异
②作用:维系分封制、宗法制工具
4.早期国家政治特征三:
①等级森严;
②家国一体;
③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形成权利的高度集中

传世文献
材料一: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
材料二:田里不鬻。 ——《礼记·王制》
思考:结合材料分析西周的土地制度。
思考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及井田制联系
(二)西周
三、商和西周
井田制——土地制度
1.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
2.礼乐制是维护分封制、宗法制工具
3.井田制是经济基础

传世文献
材料三:人无与水监,当于民监。——《尚书·酒诰》
材料四: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尚书·秦誓上》
材料五:天视自我民视察,天听自我民听。——《尚书·秦誓上》
材料六: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尚书·梓材》
思考:结合材料分析西周治国理念及影响。
(二)西周
三、商和西周
治国理念:敬天保民思想。
①为西周政权合法性强化奠定基础
②开启了后世重民思想的人文政治理念的先河
课堂小结
旧石器时代
约300万年前-约1万年前
打制石器
原始人群
元谋人、北京人
新石器时代
约1万年前-约前2070年
打磨石器
母系氏族、父系氏族
仰韶文化、良渚文化

约前2070-前1600
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二里头遗址

前1600-前1046
商汤灭夏
内外服制
青铜文化
神权色彩
西周
前1046-前771
武王伐纣
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
井田制
国人暴动、共和行政
犬戎灭西周
石器时代的文明曙光
青铜时代的中华文明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