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唐诗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练习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4课《唐诗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练习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含答案)

资源简介

第24课《唐诗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练习
一、文言文阅读
班级开展了班级举办“读传世美文·品先贤哲思”主题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面小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juàn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活动一 读传世美文】
1.读准字音、认准字形是学好古诗文的第一步,请根据提示填写出汉字或加注拼音。
①高者挂juàn长林梢( ) ②力恶其不出于身也( )
2.一词多义是汉语中的常见现象,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卷我屋上三重茅 久别重逢 B.故人不独亲其亲 举目无亲
C.男有分,女有归 改邪归正 D.盗窃乱贼而不作 兴风作浪
3.请你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②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4.比较阅读是学习古诗文的好方法,请将下面的表格补充完整。
选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大道之行也》
所写的内容不同 在阐明“大同”社会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指出了“大同”社会的美好前景。
表达的情感或观点相同 两篇文章均表达了作者 的美好愿望。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各题。
【甲】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乙】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臧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5.【甲】诗是杜甫创作的 (体裁),【乙】文选自《 》。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7.两篇诗文一个描写现实,另一个寄寓理想,都反映出古人对和谐社会的向往与追求。请根据诗文内容,将下面表格补充完整。
选文 【甲】 【乙】
创作特点 先描述个人遭遇,结尾借议论和抒情,突出主题,升华情感。 运用① ,寄寓理想,增强气势。
主旨情感 表达作者身处漏雨茅屋,还心存② 的情思,体现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崇高理想。 构筑了③ 、④ 、货尽其用、人尽其力的理想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了对“大同”社会的向往。
二、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二首诗,回答问题。
《己亥杂诗》(其五)
龚自珍 〔清代〕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唐代〕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8.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己亥杂诗》中“浩荡离愁白日斜”,诗人以“浩荡”修饰“离愁”,以“白日斜”烘托“离愁”,直接表明自己对官场黑暗的憎恶。
B.《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仅仅是在描写天气由风停到转阴,为下文写屋漏遇雨做铺垫。
C.两首诗都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己亥杂诗》借景抒情,表达离京的复杂情感与报国之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先叙事,后在叙事中融入自己的情感与愿望 。
D.“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与“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都表现出诗人在困境中绝望的心境 。
9.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借“落红”,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借“茅屋”,表达了相同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节选)
杜甫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0.下列诗句中,景物营造的氛围与画线句完全不同的一项是( )
A.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B.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准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C.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D.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1.五一假期,同学们到杜甫草堂研学时看到了一尊清瘦微偻,手握书卷,蹙眉含泪,头发稀疏的杜甫雕塑,请你结合初中阶段学过的杜甫的诗(《望岳》《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分析雕塑中“手握书卷,蹙眉含泪”这个细节和哪一首诗最贴切,并说明理由。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2.对于“南村群童”的举动,我们该如何理解?
13.“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4.诗句“归来倚杖自叹息”中,诗人“叹息”什么?
15.诗人在本诗和《春夜喜雨》中都因雨生情,虽一忧一喜,体现的却是诗人同样的情怀。请结合两首诗的具体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6.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朱自清在《经典常谈》中写道:“李白用来抒写自己的生活,杜甫用来抒写那个大时代,诗的领域扩大了,价值也增高了。”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这一观点在诗中是如何体现的?
17.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杜甫的诗既有深度又有广度。请结合诗歌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8.下面这首诗与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名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在表达的情感上具有高度的相似性。阅读后,结合诗句内容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咏煤炭
于谦
凿开混沌得乌金①,藏蓄阳和意最深。爝②火燃回春浩浩,洪炉③照破夜沉沉。
鼎彝④元赖生成力⑤,铁石犹存死后心。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注】①乌金:指煤炭,因黑而有光泽,故名。②爝(jué)火:小火,火把。③洪炉:大火炉。④鼎彝:原是古代的饮食用具,后专指帝王宗庙祭器,引申为国家、朝廷。这里兼含两义。⑤生成力:煤炭燃烧生成的力量。
三、选择题
19.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高者挂罥(罥:挂,缠绕)长林梢
B.下者飘转沉塘坳(塘坳:低洼积水的地方)
C.秋天漠漠(漠漠:乌云密布的样子)向昏黑
D.俄顷(俄顷:突然)风定云墨色
20.判断下面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有误的一项( )
A.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对偶 )
B.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夸张 )
C.床头屋漏屋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比喻 )
D.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 夸张 )
21.下列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怒号(hào) 三重(chóng) 度(dù)江 挂卷(juàn)
B.飘转(zhuàn) 塘坳(ào) 唇焦口躁(zào) 倚(yǐ)仗
C.俄顷(qǐng) 布衾(qīn) 恶(è)卧 丧(sāng)乱
D.广厦(xià) 大庇(bì) 突兀(wù) 现(xiàn)此屋
22.下面加下划线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俄顷(一会儿) 秋天漠漠(阴沉迷蒙的样子)
B.一何(多么) 完裙(完整的衣服)
C.何所营(谋求) 翩翩两骑(形容衣服飘舞的样子)
D.回车叱牛牵向北(吆喝) 两鬓苍苍(灰白)
23.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甲】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 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乙】
秦州杂诗(其七)
杜 甫
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
属国归何晚①,楼兰斩未还②。烟尘一长望,衰飒正摧颜。
【注释】①汉武帝时,苏武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后才得以返回,汉武帝封他为“典属国”。②汉武帝时派使者到大宛国去,楼兰阻挡道路,扣汉朝使者。汉昭帝元凤四年平乐监傅介子前往楼兰,用计斩楼兰国王而归,以功封义阳侯。
下面对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第一节用写实手法,并用一组动词写出狂风对茅屋破坏力度之强,衬托出诗人目睹屋上茅草被狂风吹走的痛惜、焦急的心情。
B.【乙】诗首联“莽莽”“万重”写出了秦州四周山岭的绵延和雄奇,突出了秦州独扼咽喉要道的险要地势。
C.【甲】诗第三节画线句用比喻的修辞,描绘了屋漏遇雨的凄惨景象和生活的困顿。【乙】诗颈联运用典故,表达了昔盛今衰的深沉慨叹和对国家衰弱局势的深切忧虑。
D.【甲】【乙】两首诗的风格都沉郁顿挫,结尾都委婉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深广强烈的忧国忧民之情。
四、填空题
24.请赏读下面这幅书法作品,选用其中合适的词语,填入诗句点评的空缺处。
诗句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点评 这句诗体现出诗人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_______胸怀。
五、名句名篇默写
25.名句默写。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杜甫的茅屋因秋风而破,却心念贫寒读书人,有着“ , ”的崇高理想。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杜甫以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自己常年凄凉的生活状态的句子是: , 。
(3)杜甫的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起承上启下过渡作用的诗句是: , !
(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抒发作者忧国忧民博大胸襟的著名诗句是: , !
(5)《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主旨句、表现诗人崇高理想和美好心愿以及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的诗句是: , !
参考答案
题号 19 20 21 22 23
答案 D D C C D
1.罥 wù
2.D
3.①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而不能做事的人都能得到供养
②人们厌恶财物,把它扔在地上,但(之所以厌恶)不一定是因为想要据为己有
4.叙述了诗人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屋内遭雨淋的痛苦经历 (示例)希望人民能得到关爱,安居乐业,过上幸福生活
5. 歌行体古诗 礼记 6.因此人们不只是把自己的父母当做父母,把自己的孩子当做孩子。 7. 排比 忧国忧民 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8.C 9.龚自珍以“落红”自喻,虽辞官离京,仍愿如落花化泥护花般为国效力;杜甫借“茅屋”抒怀,宁可自己屋破受冻,也期盼天下寒士安居,体现舍己为人的济世精神。两首诗均通过意象(“落红”和“茅屋”)表达了诗人心系天下、无私奉献的思想感情。
10.C 11.示例一:《春望》最贴切。安史之乱后,面对沦陷的山河,残破的城池,杜甫因感时伤怀,思念家人,不禁流下了眼泪,手中握的是一封家书。雕塑的这个细节很好地表现了《春望》中杜甫所写“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示例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最贴切。晚年的杜甫年老体弱,穷困潦倒,但仍然关心民生疾苦,没有忘记一个传统文人的历史担当,他勇敢无畏地跳出了自己的人生困境,推己及人,要为天下寒士谋取温暖。雕塑中的书卷代表杜甫作为读书人,蹙眉含泪,对应《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主旨。
12.示例一:群童是顽劣的、无所顾忌的,作者写群童的顽劣举动,是为了表现作者的年老无力;群童是无知的,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出现这种情况是正常的,就作者来说是无可奈何的。
示例二:作者写“南村群童”的举动,实际上是为了表现自己。作者面对顽童的“趁风打劫”动了肝火,如实地写出了作者的失态,显得非常率真。与其说他是在和孩子们生气,不如说他是在和自己生气。他恨自己老迈年高,生活无依,一事无成,于国于家都没什么用了。 13.抒发了作者为天下受苦受难的人们振臂高呼的宽广胸怀,推己及人、关心人民疾苦的济世情怀。
14.①叹天公毁屋无情。②叹儿童幼稚,不明诗人苦衷。③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 15.《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不绝的夜雨令人痛苦难眠。诗人为自己草屋破漏而生忧之时,更想到天下众多受冻无依的寒士。《春夜喜雨》中的春雨适时而下,诗人称春雨为“好雨”,难掩喜悦之情,是因为想到风调雨顺预兆着好年成,老百姓的生计有着落。两首诗中的悲愁和喜悦都不仅是个人忧乐,都体现出杜甫心系苍生、忧国忧民的情怀。
16.本诗描写了狂风袭屋、群童抱茅、屋漏难眠的景象,反映了安史之乱下自身悲惨的生活现状,从个人遭际联想到为天下寒士谋温饱,体现作者广济苍生的博大胸怀,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这使得诗歌在内容领域、主题价值方面都呈现出新境界。
17.①杜甫用茅草被抢、屋顶漏雨等细节描写个人的不幸,更折射出安史之乱后天下百姓的艰难生活,这体现了杜甫诗的“深度”;②杜甫从自家漏雨的茅屋,联想到天下饱经战乱、流离失所的寒士都需要遮风挡雨的房子,最后发出“大庇天下寒士”的呼喊,这种推己及人、忧国忧民、心系天下寒士的济世情怀,体现了杜甫诗的“广度”。
18.都表达了舍已为公精神/忧国忧民精神/无私奉献精神/济世情怀。“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以煤炭自喻,意为只是希望天下人,都能吃饱穿暖,不辞辛劳与艰苦,表达舍身为国为民效力精神。“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指希望得到千万间宽敞的房屋,庇护天下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喜笑颜开,表达忧国忧民之感。
19.D
20.D
21.C
22.C
23.D
24.济世为民
25.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布衾多年冷似铁 娇儿恶卧踏里裂 自经丧乱少睡眠 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