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6张PPT)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政治制度中国西方制度形成与演变历代变法与改革(第4课)古代(第1课)近代至当代(第3课)古代至近代政治制度演变(第2课)《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课程标准】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了解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认识自秦起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脉络。先秦时期秦朝两汉至明清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王朝国家夏。禹死后,其子启继位,打破了原始民主制下的禅让政治传统,( 制)代替了禅让制。社会形态:这一“代替”带来了哪些变化?公天下 → 家天下传贤 → 传子原始公有制 → 奴隶私有制私公性质:权力传承: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是私有制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历史的进步天下为公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奠基)1.夏、商、西周:奴隶制国家政治制度形成与发展进步or退步?一、先秦时期:制度的奠基(一)三代——制度奠基2、商朝(约前1600-前1046)管理制度:官员管理:内外服制较系统的国家机构和分掌内外服各类事务的官吏外服之地只是间接地受商统治,隶属关系并不稳固,往往视商之国力盛衰而定。外服以至外服以外的方国,其经济多较商落后,故而也不时进入王畿抢掠。终商一代,与方国的战争十分频繁。——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直接控制与间接统治结合商王对附属国控制力有限外服有一定独立性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灭商,西周建立(1)分封制★根据材料一,概括西周实行分封制的目的和对象。材料1:周人以西方的一个小国代商而有天下,苦于兵力单薄,不足以统治东方各族人民,于是大封同姓、异姓及古帝王之后于东方,以为周室的“藩屏”。目的: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对象:同姓贵族、异姓功臣、旧贵族★分封哪些地方?分封地区除镐京和东都洛邑附近的王畿地区之外的其他地方管理制度 —— 分封制、宗法制3、西周:BC1046--BC771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平民奴隶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左传·昭公七年》管理制度 —— 分封制、宗法制3、西周:BC1046--BC771(1)分封制通过分封,西周形成了怎样的等级序列?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诸侯义务:政治上:听命天子,朝觐述职 军事上: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经济上:交纳贡赋◇诸侯权利:世袭领有封土,在封土内再分封,高度自主的行政权力(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3、周 —— 分封制、宗法制(2)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核心:以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是一种权力继承制度。概念:①按照血缘关系亲疏来分配政治权利;②将血缘同政治结合起来,是“家”和“国”的统一。特点: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家国同构:"家"是小"国","国"是大"家"。"家国同构"体现了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的融洽,是一种借助血缘人伦关系来治理国家的政治模式。思考点: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西周推行贵族等级分封制,你认为两者有哪些相同或不同之处?(教材p2)同:不同:都是地方管理制度;内外服制是一种较为松散的国家结构,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较弱;分封制较内外服制是进步,通过把分封制和宗法制相结合来治理国家,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有所加强。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无使失性。有君而为之贰,使师保之,勿使过度。是故天子有公、诸侯有卿……以相辅佐也。善则赏之,过则匡之,患则救之,失则革之。——《左传·襄公十四年》厉王虐,国人谤王。——《国语·周语》注: 国人实际上指的是住在城里的贵族。根据材料,概括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君主的权力不是绝对的,其中的原始民主传统,对君主的权力有制约作用。P3第12行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二)东周——制度转型——宗法血缘关系瓦解、分封制解体1、春秋:2、战国:封建制开始产生——郡县制、官僚制开始产生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3、转型实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完成了社会的转型。血缘社会转向了地缘社会,封建诸侯、贵族分权转向了专制独裁、皇帝集权,血缘宗法制度崩溃,地缘郡县政治确立,最后形成中央集权制度。——辛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史料3: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荀子·儒效》史料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礼记·礼运》史料2: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 ——《礼记·礼运》 史料4:自武王至幽王,传十二世十三王,基本上行嫡长子世袭制。——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结合所学,说出材料分别反映了哪个时期的哪一种政治制度?原始社会:禅让制夏朝开始:世袭制周:分封制周:宗法制二、 秦朝的政治制度他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秦始皇。秦王朝开创了中国两千多年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先河。——烟波 《全球通史》青少版皇帝郡县三公九卿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秦行政机构示意图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秦朝从中央到地方官僚机构示意图皇帝制度是核心,“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1.秦朝的政治制度中央(1)皇帝制度: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韩非子》“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资治通鉴》卷第七《秦纪二》特点秦始皇头上戴的叫冕,前后垂挂的玉串称旒(Liu)。他穿的衣服称衮(Gun)服,有12种图案。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Xi),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史记集解》◆皇帝独尊◆皇位世袭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 ——《史记·秦始皇本纪》◆皇权至上皇帝九卿左、右丞相“百官之长”百官之首 全国政务御史大夫副丞相;最高监察官律令图籍监察百官太尉军务(虚有其位)中央:三公九卿制有何特点?互不相属相互牵制军权皇控家国同治2、参政方式:“廷议”利于减少决策失误,但最后由皇帝裁断(3)地方 推行郡县制原因概况(包括长官)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郡县制与周代以来“分土建邦”的分封制相比较,最主要的差别在于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人民版必修一历史第6页主要不同点 分封 郡县中央与地方关系地方长官产生方式影响间接管理垂直…皇帝任免世袭易割据利统一地方:郡县制(特点及意义)皇帝郡县三公九卿最高统治者中央行政机构地方行政机构秦行政机构示意图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地方服从中央,中央服从皇帝秦朝从中央到地方官僚机构示意图史料1: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觱(毕)勿敢留。留者以律论之。 ——《睡虎地秦墓竹简·行书》史料2:“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 ——《史记·秦始皇本纪》史料3:“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 ——东汉王充在《论衡》◎睡虎地秦墓竹简思考:根据材料分析秦朝文书制度有哪些影响?①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够传送到全国各地;②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③为汉承秦制提供条件,具有较高史料价值。(四)文书制度各级官僚机构以文书行政;建立了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材料一 云梦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简册《语书》记载了较多秦朝历史,有学者据其所记文字,图示了秦政府管理的组织形式与管理层次。①正常的下行发文流转情况:②如果所属各曹不受命的话,则按下图所示进行反馈:——改编自陈妙闽《从<睡虎地秦墓竹简>所见行文制度看秦朝的行政运作和效率》(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朝行文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指出秦朝行文制度确立的条件。(6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大一统中央集权治理模式)2.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朝代 中央行政(强化君主专制)西汉 ①汉初:汉承秦制, 制②汉武帝: ,从而使外朝丞相的权力大大削弱;③西汉晚期以后: 权力增大东汉 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三公权力受到削弱。隋唐 :新阶段①三省:三省长官并称 ,分掌宰相职权,他们共同议政的地方叫 。②六部:吏、户、礼、兵、刑、工③特点:体系完整,职责分明,相互制约,有效履行…三公九卿中外朝制度尚书台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汉书·刘辅传》2.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朝代 中央行政(强化君主专制)西汉 ①汉初:汉承秦制, 制②汉武帝: ,从而使外朝丞相的权力大大削弱;③西汉晚期以后: 权力增大东汉 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三公权力受到削弱。隋唐 :新阶段①三省:三省长官并称 ,分掌宰相职权,他们共同议政的地方叫 。②六部:吏、户、礼、兵、刑、工③特点:体系完整,职责分明,相互制约,有效履行…三公九卿中外朝制度尚书台尚书台——尚书台为新的行政中枢光武皇帝愠数世之失权,忿强臣之窃命。政不任下,虽置三公,事归台阁。自此以来,三公之职,备员而已。——《后汉书·仲长统列传》2.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朝代 中央行政(强化君主专制)西汉 ①汉初:汉承秦制, 制②汉武帝: ,从而使外朝丞相的权力大大削弱;③西汉晚期以后: 权力增大东汉 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三公权力受到削弱。隋唐 :新阶段①三省:三省长官并称 ,分掌宰相职权,他们共同议政的地方叫 。②六部:吏、户、礼、兵、刑、工③特点: , , 有效履行…三公九卿中外朝制度尚书台尚书台三省六部制宰相政事堂体系完整职责分明,相互制约2.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朝代 中央行政(强化君主专制)两宋 :①二府: -行政; -军政② 掌握财政大权,分割宰相的权力。元( )总理全国政务的中枢制度明 ①废:明太祖废除 。②设:明成祖建立起 成为事实上的行政中枢。清 雍正设立 ,逐渐成为掌管处理全国军政事务的中枢。二府三司制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中书省和宰相内阁,内阁军机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明太祖明成祖雍正三公九卿制内外朝制度三省六部制二府三司制废丞相设内阁军机处密折制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君权继续加强趋势削弱相权方式分割相权;另设机构(重用亲信近臣)转移相权三、两汉至明清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朝代 地方治理(强化中央集权)西汉 ①汉初:② 问题:西汉景帝、武帝后,诸侯国的权力被不断削弱③东汉晚期:州刺史有行政权和领兵权,形成 的局面。东汉 魏晋南北朝隋 :废郡,以州统县郡国并行制, 郡、县二级制王国州、郡、县三级制内轻外重、干弱枝强州、郡、县三级制州、县二级制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朝代 地方治理(强化中央集权)唐 ①州、县二级制→②唐中期以后: 势力两宋 州和县二级 →的主要职责是监察州县各级官吏。元形成省、路、府、州、县多级行政制度。明 :原行中书省的权力由( )司、( )司、( )分割,后向各省派出 总揽一省之权。清 :除巡抚外,设 掌管一省或数省军政大权。道、州、县三级制藩镇割据路、州、县三级制路行省制省、府、县 三级制巡抚 巡按省、府、县三级制总督中枢行政制度 地方行政制度秦朝 三公九卿制 郡县二级制汉朝 承袭秦朝三公九卿制 西汉武帝实行中外朝制;东汉尚书台 郡县二级制(西汉初郡国并行制)东汉晚期演变为州郡县三级制魏晋南北朝 三公九卿逐渐消失 州郡县三级制隋唐 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 隋朝:州县两级制唐朝:道、州、县三级制宋朝 二府三司制:设中书门下为宰相(参知政事分割宰相行政权),枢密院管军事,三司管财政 路、州(府)、县三级制元朝 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相权扩大 省、路、府、州、县多级制明朝 废宰相,设内阁(明太祖朱元璋) 省、府、县三级制清朝 雍正时设军机处 省、府、县三级制小结2:从秦至清政治制度变化表演变趋势: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消失。演变特点:①在沿袭基础上进行变革;②县始终是最低级行政机构,稳定性强;③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区名称变动较大;④地方层级增多,反映中央集权不断强化。演变趋势: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演变特点:①皇帝通过削弱、分化相权来强化皇权;②中朝官向外朝官转化;《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早期君主权利时代——先秦时代的政治制度绝对君主权利时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形成与发展夏朝世袭制商朝内外服制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1. 秦朝政治制度(中央﹑地方)2. 两汉到明清的中央行政制度3. 秦朝到明清地方行政制度从君主权利的演化看制度自信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