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1张PPT)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学习目标:1.了解近代以来共和制取代君主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过程。2.理解中国政治发展的艰巨性、独特性。目 录一二三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1912年—1949年)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导入电视剧《走向共和》剧照共和制或称共和民主制、民主国或民国(republic),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政治体制,。这个词起源自拉丁文res publica,意思是“公民的公共事务”。相对于帝国及王国,共和的特色是国家元首并非世袭的皇权,若元首的产生方式是以民主选举方式选出,则是民主政体。一百年前的辛亥革命,缔造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然而,此后十几年的乱象表明,共和与帝制之间的纠葛并未平息。何以走向共和的路如此艰难?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1912年—1949年)(一)南京临时政府时期:民主共和制的建立1、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时间:1912年1月1日国都:南京国旗:五色旗临时大总统:孙中山纪年:公历,民国纪年性质: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五色旗(五种颜色依次代表汉、满、蒙、回、藏五个民族,象征“五族共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选举会合影孙中山任第一任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誓词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1912年—1949年)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一、“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二、“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信仰等自由。三、“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四 “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五 “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主权在民平等自由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目的:限制袁世凯专制独裁(直接),维护民主共和制度(根本)性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原则: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三权分立、责任内阁等局限性:①没有具体规定人民的权利以及实现人民权利的保障;②因人设法,损害了宪法的严肃性。意义: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具有反封建专制的进步意义,是近代中国法制史的重要里程碑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1912年—1949年)(二)北洋政府时期:共和制度的波折1、政党政治的尝试开始:辛亥革命后,开始政党政治的尝试。政党政治:指一个国家通过政党行使国家政权的形式。核心:政党争取成为执政党,然后通过领导和掌握国家政权来贯彻实现党的政纲和政策。党派名称 发起人 在议会中所占席位 政治派别国民党 宋教仁 392 革命派共和党 黎元洪 176 旧官僚统一党 程德全 24 旧官僚民主党 汤化龙 24 立宪派历程:国民党成立1912“宋案”1913“二次革命”1913袁氏任正式大总统1913想通过议会斗争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解散国民党和国会,政党政治名存实亡国民党在国会选举中获胜,威胁到袁世凯的独裁统治直接原因:宋教仁案根本原因: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失败:局限性、力量涣散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1912年—1949年)(二)北洋政府时期:共和制度的波折2、袁世凯复辟帝制过程:1915年,袁世凯接受“劝进”当上了皇帝。(复辟帝制)革命党人和各界人士反对;复辟帝制违背民主共和历史潮流;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结果:在革命党人和各界人士的反对下,被迫取消帝制。失败原因:1913年11月4日,解散国民党。1914年1月10日,解散国会1914年5月1日,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公布《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1914年12月修订法律,规定总统任期十年,可连选连任1915.5签订《中日民四条约》1915.10称帝奉系直系皖系晋系桂系滇系军阀割据混战;政治格局混乱不堪政党政治名存实亡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1912年—1949年)【自主思考】结合材料,谈一谈民国初期的政党政治的特点?材料 政党社团……仅1912年间,大小各种政党团体就曾出现300多个。……各个政党纷纷采取公开发表演说的方式开展竞选活动,使得政治性的演讲、报告会一时蔚然成风。——郑炳凯《辛亥革命与中国政治参与变化的实证研究》民国初年,这些政党进行着无穷无尽的党争,不会受到制度上的有效监督。每当召开国会期间,那些议员们前呼后拥地先住到甲党招待所,得到各种好处与红包,承诺投该党的票,然后再到乙党招待所住下,同样再得到好处费,并答应投该党的票。——萧功秦《第二次选择:辛亥革命后的多党议会民主》3、民国初期的政党政治的特点:政党数量多;参政意识强;党争激烈,不受监督;腐化严重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1912年—1949年)【互动探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探讨民国初年政党政治失败的原因?材料 民初的政党政治实践之所以会失败……政党自身的严重畸形化,各党派间无休止的激烈竞争,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基础的薄弱,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根深蒂固以及由于国民民主意识的淡薄与参政能力的低下而造成的民众支持力的不足等。除此之外,资产阶级政治精英对政党理念的主观认识与实践,以及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为代议制民主建立所准备的条件的不足,也是不可忽视的两个因素。——摘编自《论民国初年的政党政治》4、民国初期政党政治失败的原因:①西方政党政治模式不符合中国国情;②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薄弱;③封建势力强大,军阀操控政权;④投机者意图通过政党政治攫取个人利益;⑤受传统政治文化影响较深;⑥政党政治缺乏群众基础,成立仓促,党争不休。(三) 南京国民政府 1927-1948(1)“训政”时期(1928—1948)背景: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形式上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宣告军政结束,“训政”开始。法律依据:实质:军政训政宪政初衷:剥夺人民权利的一党专政主权在民一切权力皆由党集中,由党发施。—— 胡汉民(原国民政府主席)《训政纲领》国民政府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指导、监督行政立法司法考试总揽五项治权国民大会代表、领导监察托付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1912年—1949年)(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2、“宪政”时期(1948--1949)过程:1948年,召开“国民大会”,选举蒋介石、李宗仁为总统、副总统,建立总统府,取代国民政府。材料 1948年3月,“行宪国大”在南京召开,通过《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规定在“戡乱时期”,总统“得经行政院会议之决定,为紧急处分”,而“动员戡乱时期之终止,由总统宣告”。……“临时条款”的通过,满足了蒋介石继续独揽大权、个人独裁的愿望。——《中国近代史》蒋介石、李宗仁就任总统、副总统实质:披着“宪政”外衣的独裁统治,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1912年—1949年)【总结】南京临时政府成立,资产阶级共和制度诞生1912.1.11912.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实行责任内阁制1913年春袁世凯就任正式大总统,实行总统制。1915年袁世凯复辟帝制,实行君主立宪制1928年国民党通过《训政纲领》,进入训政时期1948年召开国民大会,建立总统府,推行“宪政”军政时期训政时期宪政时期南京临时政府时期北洋政府时期缔造共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特点:政权更迭频繁,具有不稳定性;政治体制复杂多变;形式上采取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实际上除个别短暂时期外,长期实行专制独裁。破坏共和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0102030新中国时空史观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一)土地革命时期——人民革命政权的创建1、背景:1927—1930年夏,全国建立起大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各级苏维埃政权陆续建立。2、建立:1931年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大会制定了《宪法大纲》,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正式成立。政权性质:工农民主专政材料:中国苏维埃政权所建设的是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的国家。在苏维埃政权下,所有工人,农民,红军兵士及一切劳苦民众都有权选派代表掌握政权的管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1931年)(3)意义:其成立,是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基础。(二)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民主政权建设1、背景:2、措施:(1)设立边区政府,作为民国地方政府;(2)设置各级参议会,边区政府委员由边区参议会选举产生;(3)实行“三三制”原则,与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材料 根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的原则,在人员分配上,应规定为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中共中央《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全面抗战爆发,抗日民主根据地逐步扩大;适应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3、意义:①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主统一战线,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巩固了抗日根据地。②保证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还为此后政协制度的形成积累了丰富经验。【互动探究】根据材料,概括陕甘宁边区政府进行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措施。简析陕甘宁边区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意义。(1)措施:推行普选制;成立参议会制度;按照“三三制”原则组建民主政权;进行法制建设。(2)意义:①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②为抗战的胜利奠定了政治基础;③为此后政协制度的形成积累了经验。材料一 1940年3月,毛泽东对抗日战争时期所建立的政权的性质作了重申,并提出了建设抗日民主政权的“三三制”原则。在中共中央提出“三三制”政权以后,边区和各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边区还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法制建设。据统计,中共中央、边区参议会和边区政府曾先后制定、颁布了五六十种、1 000多件法律法规。——摘编自刘路平《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民主政治建设探析》材料二:(第3条) 凡居住在边区境内的人民, 年满十八岁, 不分阶级、党派、职业、男女、宗教、民族、财产及文化程度的差别, 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陕甘宁边区各级参议会选举条例》▲六大行政区设置行政区背景:目的:措施:意义:战局的变化和解放区的日益扩大。巩固新兴的人民政权。在解放区设置行政区,行政区设军政委员会或人民政府,各自管辖若干省级及以下行政单位。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2)理论建设:(1)政权建设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为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了理论基础。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应让位给人民共和国,要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内容:意义:(三)、解放战争1946-1949:在解放区建设人民政权◎《论人民民主专政》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 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一)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49年1982年1966-76年1957年后1954年1949年《共同纲领》规定: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1954年宪法》颁布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规定了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57年以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被削弱。《1982年宪法》进一步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使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的阶段。遭受严重破坏与挫折1、发展历程:核心:保证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作用:社会主义民主与发展重要进展,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作用:为开创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提供法律基础地位: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初步确立正式建立遭到破坏恢复完善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2、地位:(一)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成为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载体;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制度安排。第一章 总纲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①人民当家作主;②民主集中制原则;③一院制;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制度。特点: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956年发展改革开放后完善1949年确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共中央提出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八字方针,进一步确立了社会主义条件下我国多党合作的基本格局。进一步明确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政治制度的一个优点和特点,并提出一套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理论和政策1、发展历程:将“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写入宪法,使得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走上了制度化轨道(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2、基本内容:①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②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与中国共产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③人民政协是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方面代表人土组成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④其基本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方针、原则性质3.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地方自治区划: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思考:身为中国人,知道我国有几个自治区吗?我不知道内蒙古自治区1947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55宁夏回族自治区1958广西壮族自治区1958西藏自治区1965P20(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与发展01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法律体系、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有机结合起来02坚持把国家层面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03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个坚持﹄(1)历程:①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完善和发展( )、推进( )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②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突出强调了(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2)特点:评价:(1)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2)确保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发展道路政权性质 政权形式 主要矛盾革命根据地 苏维埃政权 工农民主专政 工农兵苏维埃大会 (人大制度雏形) 国共矛盾(阶级矛盾)抗日根据地 边区政府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参议会(三三制) 政协制度雏形 民族矛盾解放区 设置行政区 人民民主专政 (理论基础) 人民代表会议 国共矛盾(阶级矛盾)新中国政治制度完善与发展 人民民主专政 (国体) 人大制度(政体)政协制度(政党) 因时因势而变课堂小结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南京临时政府时期北洋政府时期国民政府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民主共和制度政党政治的尝试一党专政各级苏维埃政权边区政府行政区缔造共和破坏共和探索共和确立完善共和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认识:①政治体制总的发展趋势是由专制到民主、由人治到法治。②民族独立是实行民主政治的前提条件③民主政治建设必须符合国情,不能照搬西方模式课堂检测1、清帝退位诏书稿由南京临时政府拟订,袁世凯收到后擅自在诏书稿上加入“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等内容发表。孙中山表示反对,致电袁世凯强调:“共和政府不能由清帝委任组织。”他们分歧的实质体现在A.是否赞同共和体制 B.政府组建的主导权C.是否进行社会革命 D.临时大总统的人选2、1946年,反感共产党的谢克曾用充满敌意的口吻承认:在延安,一说主义,“一定是新民主主义”,“以同一问题问二三十个人,从知识分子到公众,他们的答语几乎是一致的”。这表明A.“三三制”原则得以贯彻 B.中国已经成为新民主主义国家C.毛泽东思想逐步发展成熟 D.共产党在边区的建设成效显著BD课堂检测3、新中国成立之初,党和国家组织失业工人学习“当前形势”“社会发展史”等政治课程。经过学习,工人认为“我们既然是国家的主人,就有这样的决心:为了保卫我们的幸福,必要时我情愿付出自己的生命。”这表明当时A.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正式确立 B.新生政权的政治教育成效显著C.广大工人的劳动观念日益增强 D.教育侧重社会主义道德的培养4、相对于近代中国而言,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坚持求同存异的原则,尊重各党派、各团体、各阶层人士的特点,包容统一战线成员在信仰、利益和观念等方面的差异,政协委员不因职业和党派差异都享有平等的议论权。人民政协坚持在考虑少数意见的情形下,达成反映公共利益的共识。这反映出人民政协A.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B.保证了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的团结C.促使各党派与中共的利益趋同 D.开创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新阶段B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