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9张PPT)第12课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一.教材分析民族国家是一个核心知识点,纲要和选必都有涉及,包含很多政治制度方面的术语,理论性较强。基于本课教材整体内容,安排两课时,根据内容的逻辑关系,国际法的部分放在第一课时。“拥有国家主权的近代民族和主权属于民族的近代国家,亦既是产生于近代政治意义上的民族模式,也是资本主义诞生以来确认主权属于全体公民的国家模式。”二、教学目标水平1-2学习目标:能够结合时空要素,描绘16-19世纪西方国家从专制王权国家发展为民族国家。水平3-4学习目标:能够结合相关材料,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原理阐述近代西方民族国家形成的原因,认识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形成是资本主义发找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明线暗线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形成情况;教学难点:认识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形成是资本主义发找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四、教学方法任务型教学法法国的国家象征“玛丽安娜女神”五、教学过程材料一:在封建欧洲社会大部分时间里没有民族的概念,当然也就没有民族国家。在中世纪,所有的西方基督教徒都属于天主教会,所有受过教育的人都使用拉丁语。欧洲人没有效忠国家的概念,他们首先认为自己是基督教徒,其次是某一地区如威尼斯的居民,最后才可能是英格兰人、法兰西人、德意志人。——刘成《英国现代转型与工党重铸》学习任务一:了解中世纪西欧的国家观中世纪的西欧人有怎样的身份认同?这反映了怎样的国家观?“神之国”设计意图:中世纪西欧是个天主教大世界,天主教是所有人共同的身份认同。在世俗的领域只有领地,没有国家,每块领地都有自己的经济权、司法权、政治权。跨出这种状态,就跨出了封建时代。在这个过程中,王权起重大作用,所以需要这个活动,自然实现西欧中世纪到王权的过渡。百年战争【1337-1453】1337年法王菲利普六世取消了英国在法国的封地1328年英王爱德华三世在法国王位继承人的争夺中失利英王亨利五世取得阿金库尔战役胜利,法国损失五千多贵族法王查理七世收复国土,基本实现了国家统一1415年1453年统治法国的国王应该是一个法国人,贞德对此确信不疑。—— [美]朱迪斯 M.本内特《欧洲中世纪史》学习任务二:了解专制王权国家如何发展战争最容易让分散的力量强制性地团结到统帅的周围。如果统帅是国王本人,战争就是让全国团结到他麾下的利器。 ——李筠《西方史纲》问题:这场战争在政治方面给近代欧洲带来了哪些影响?民族认同、国家统一、王权加强……设计意图:百年战争因王位继承引发,呼应教材中“这一时期,国家的版图常因为国王的婚姻或继承关系发生改变”,也为民族国家之特征疆域固定埋下伏笔。提供的文字材料,更全面的归纳出百年战争的影响。分裂与动荡的局面不仅使市民阶级也使所有的人们渴望建立一种强大的政治秩序。 ——李宏图《论近代西欧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合作探究:还有哪些因素也有利于王权的加强?马丁·路德《九十五条论纲》1、"因信称义"。2、信仰的唯一依据是《圣经》。3、简化宗教仪式。4、王权高于教权。5、建立本民族教会。马丁·路德翻译拉丁文《圣经》学习任务二:了解专制王权国家如何发展在王权的加强的同时,欧洲人又增强了怎样的共同文化心理?设计意图:神权的褪色与宗教改革直接相关,本活动综合呈现了这一内容。分别指出宗教改革“提升国家、君主地位,推动世俗化”,民族语言的重视,强化民族认同。市民阶层与王权的结盟,更加深层次的体现王权在当时是进步力量的代表,推动城市资本主义的发展。亨利八世凡尔赛宫封建割据势力削弱,宗教改革打击教会势力,各国世俗权力强化,逐渐形成专制王权国家。《至尊法案》“国王是英国教会的首脑”学习任务二:了解专制王权国家如何发展“王之国”路易十四将法国各地贵族“邀” 来居住结合教材,指出面对这样的境况,格劳秀斯提出了怎样的对策 17世纪的欧洲上空,弥漫着战争的乌云。海上有三次英荷战争 ,陆上有旷日持久并席卷欧洲各国的“三十年战争”。各交战国在战争中不仅采用欺诈、偷袭等卑劣手段,而且疯狂屠杀平民,抢掠财产。欧洲大地上尸骨遍野,到处是断壁残垣。——摘编自李浩培《国际法的概念和渊源》国际法的理论奠基[荷兰]格劳秀斯(1583-1645)【学思之窗】根据一般规则:本人是处理自己事务的最佳裁断者,因而拥有发动战争之权力的人,乃是唯一拥有缔结合约之权力的人。由此推导,公战能够由各方主权者单独发动,在王权政制下,这种权力理所当然属于君主。——[荷]格劳秀斯著,何勤华等译《战争与和平法》问题3:这段话蕴含了怎样的政治思想?直接:君主是决定国家战与和关系的核心。间接:国际法的主体是主权国家。【主权在君】此时,君主=国家否认教会对世俗事务的主导。问题4:考虑到战争由宗教因素引起这一背景,格劳秀斯的这段话还能有怎样的解读?根据材料并结合教材,指出《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对欧洲政治的影响有哪些?三十年战争重新塑造了欧洲的形象,教皇的权力和大一统局面不再。德意志诸邦、瑞典、丹麦、西班牙、法国等几十个国家相继参战。在民族国家崛起的过程中,一批以语族与民族为基础的近代意义上的国家相继巩固了自己在欧洲的地位,他们不再崇拜神权、而是更为实际地追求本国的领土、资源、财富等现实利益。1618-1648年的欧洲三十年战争,给了教皇权威致命的一击。在结束战争的威斯特伐利亚和会上,国家观念开始取代神权观念。——黄宇蓝《论三十年战争中欧洲各国国家利益意识的觉醒》确立了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等原则。开创了用国际会议和通过谈判达成协议的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结束国际战争的先例。确立了缔约国必须遵守条约、各缔约国可以对违约国集体制裁的国际法基本原则。设计意图:格劳秀斯的《战争与和平法》和《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从教材逻辑上来说属于第二幕内容,但是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国家法的形成与发展之间存在内在联系。《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中确立的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等原则,王权加强和教权的进一步弱化,都对近代民族国家的发展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从现代化角度上说,专制王权是民族国家的早期形式,是近代社会的起步点。……在这个阶段上,国家统一了,民族自立了,中世纪的混乱状况得以解除。民族国家的第二个阶段,“民族”与王权发生对抗,最终推翻专制王权,法国大革命就是其中的典型。——钱乘旦《世界现代化历程》思考:专制王权国家=民族国家?专制之下无祖国——法国思想家拉·布吕耶尔不是国家属于君主,而是君主属于国家。——狄德罗根据材料,简述启蒙思想在“君主专制”与“国家”间的取舍。个人对国家的忠诚超过对国王和宗教的忠诚学习任务三:理解专制王权国家到近代民族国家的转变《马赛曲》曲谱前进!前进!祖国的儿郎,那光荣的时刻已来临!专制暴政在压迫着我们,我们的祖国鲜血遍地!……公民们!武装起来!公民们!投入战斗!前进!前进!万众一心!把敌人消灭净……——法国《马赛曲》《马赛曲》建构了法国人怎样的文化认同?7月14日为国庆节蓝、白、红三色旗为国旗法国大革命及拿破仑战争,不仅传播了自由平等思想,还促进了欧洲各国民族意识的觉醒。每个民族都有权利追求自己的政治自主。拿破仑再怎么代表崇高的理想,侵略就是侵略,每个民族应该自己团结起来,实现独立自主。民族主义提醒了所有人,人除了是公民,需要国家保护自己的人权,还是有文化、历史、语言甚至血缘联系的共同体成员,捍卫民族的生存和荣誉也是人的重要责任。 ——德国人费希特“民之国”学习任务三:理解专制王权国家到近代民族国家的转变设计意图:专制王权推动了近代民族国家的构建。但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欧洲社会出现新的变化,而专制王权则沦为国家进一步发展的障碍。打破专制王权,成为社会的呼声。在此背景下,启蒙运动高涨,人们对国家的信仰超越对君主的信仰,挑明了专制王权与民族国家的矛盾,也表明民族国家进入第二个阶段:倡导主权在民。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则在其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民族意识的觉醒1专制王权国家2民族语言的发展3进步思想的传播4近代民族国家产生教材逻辑运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原理阐释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形成。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形成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专制王权国家(主权在君)封建神权国家(基督教垄断)近代民族国家(主权在民)民拥王民倒王庄园制→城市经济资本主义萌芽资本主义发展设计意图:点明本课内容的“暗线”,认识历史的本质感谢指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