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示范性高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调研测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广西示范性高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调研测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广西壮族自治区示范性高中暨玉林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1.考古学家认为,新石器时代出现的诸多表意符号是汉字形成的基础。例如,裴李岗文化贾湖遗址中发现了16例契刻符号,其中有形体近似甲骨文的“目”“日”等字;在甘肃秦安大地湾文化的彩陶钵上绘有“↑”“+”等符号。几乎在较具规模的遗址中都能见到相当数量的契刻、绘制符号。这可用于说明( )
A.文化交流推动早期文字出现 B.甲骨文由契刻符号演变而来
C.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 D.文字出现促进早期国家形成
2.商鞅变法中“开阡陌封疆”,即把原来的“百步为亩”的“阡陌”(田界);开拓为二百四十步为一亩的“阡陌”,实行“百亩给一夫”。这一措施( )
A.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的特权 B.导致铁制农具的使用
C.适应了社会形态转型的需要 D.为秦国提供稳定兵源
3.汉朝时,云南地区出现了以五铢钱随葬的现象,但其分布并不完全与云南本地的行政中心重合,而是沿着入滇交通线分布。在云南一些地区,中下阶层墓葬出土的五铢钱数量超过上层阶层墓葬。这些现象说明汉朝时( )
A.中央对云南实现有效控制 B.云南地区社会经济水平落后
C.经济交流呈现渐进性特点 D.商业往来引发丧葬制度变革
4.如表为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据表可知(  )
朝代 曹魏 西晋 东晋 隋朝 唐朝 北宋
比例 26% 15% 4% 17.2% 24.5% 46.1%
A.察举制导致阶层逐步固化
B.九品中正制拒绝寒门弟子
C.选官标准影响着阶层流动
D.科举制度淡化族群的差异
5.宋元时期,徽州人已将本土茶、木等物产运至浙江、江西一带销售。徽州文人方回描述:“厥土最宜杉,弥岭亘冈麓。种杉二十年,儿女婚嫁足。杉杪以樊圃,杉皮以覆屋……联筏下浙河,善价不轻鬻。又有茗荈利,商贩给南北。”材料反映了当时( )
A.传统经济结构发生质变
B.地域性商人群体的兴盛
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D.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
6.清朝实行灵活的文武政教治理策略。一方面尊崇宋明理学,同时推崇蒙藏聚居地区的藏传佛教信仰,使之与儒家思想并包互补;另一方面,清朝既有“一体化”统治,又有不同族群的“因俗而治”。清朝这一治理策略的目的是( )
A.维护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B.促进周边民族封建化进程
C.设立理藩院管理民族事务
D.维系四方诸族的政治认同
7.京师同文馆的天文算学馆第一次招生时“正途投考者寥寥”,科举出身的“词馆曹郎”均以入馆学数学为耻;将非科举出身的“杂人”编到一起,总共才得98人,半年后仅剩10人,该馆学生不得不与外文馆学生合并。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 )
A.天朝上国观念受到冲击 B.传统观念阻碍近代化的探索
C.学堂选官制度得到实行 D.新式学堂助推民众思想解放
8.1940年,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设计了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建设新民主主义国家的蓝图。1945年,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作《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将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形式具体化。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
A.努力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决心打倒国民党解放全中国
C.致力于实现中国的民主制度 D.为建立新中国进行理论准备
9.《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中国全球创新力排名第11位,“创新产出”和“创新投入”分别排在第7位和第23位,是排名前30位的经济体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经济体,也是10年来创新力上升最快的经济体之一。这说明中国( )
A.科技创新能力领先全球 B.制度优势推动创新发展
C.创新投入规模日益扩大 D.人民共享科技创新成果
10.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指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和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由此可知,“健康中国战略”( )
A.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 B.完善了免费医疗体系 C.保证了民众卫生安全 D.实现了共同富裕目标
11.玛阿特神是古埃及神话中唯一的主神,地位至高无上,所有人的一生都被玛阿特神控制;古希腊神话中诸神各有专长,具有人的七情六欲,没有一个是全知全能和完美无缺的。这种差异反映了( )
A.古埃及神权色彩浓厚与古希腊人文意识觉醒
B.古埃及文明的封闭性和古希腊社会的开放性
C.古埃及与古希腊社会经济基础的根本性差异
D.古埃及单一神崇拜和古希腊多神崇拜的特点
12.波斯帝国境内有几条重要的驿道,从以弗所到帝国行政中心苏萨的“御道”,全长2400多千米,设施完善;中国秦朝修建了连通全国的驰道和直道;罗马帝国有“条条大道通罗马”的说法。这些道路的修建( )
A.主要目的是促进经济交流
B.说明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密切
C.体现多元文明中的统一性
D.表明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建设规模
13.11世纪末,英国的土地分封只有两个阶梯:由国王封给总佃户,总佃户再分封给下属的封臣,总佃户直接掌握的耕地面积约为54.6%;而到了13世纪中期,再分封的阶梯已达到了五级,总佃户直接掌握的耕地面积下降到了31.8%。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
A.封君封臣制度建立 B.王权正在逐步增强
C.庄园经济趋于瓦解 D.议会君主制的形成
14.下表中数据变化反映了当时苏联( )
苏联部分年份总产出(单位:十亿卢布)
部门 1928年 1932年 1935年 1936年
重工业 14.7 27.9 47.5 55.5
轻工业 7.1 7.4 9.0 10.6
农作物 11.0 11.7 13.0 11.1
贸易与分配 2.8 2.4 2.3 2.7
A.新经济政策影响深远 B.官僚化管理效率低下
C.国民经济发展不平衡 D.农业集体化停滞不前
15.1999年的联合国《人类发展报告》指出,全球化进程中需解决资源分配严重失衡与发展中国家被边缘化等问题,呼吁发达国家减少农业补贴、推动公平贸易、减免债务。为实现“以人为本的全球化”,国际社会关键需要( )
A.深化南南合作机制 B.构建国际经济新秩序
C.放宽国际贸易限制 D.加强发达国家的援助
16.1920年,有思维的机器人首次出现在文学作品中。用人工智能(AI)“复活”至亲,曾经只属于电影银幕中的科幻想象,公众号浙睿 talk如今却在现实世界中初现端倪。如今,电商平台上有不少提供AI“复活”服务的商家,逐渐形成一条产业链。近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人工智能伦理建议书》,是全球首个人工智能伦理规范框架。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①文学创作是机器人技术发展的理论来源②二战后科技进步推动机器人产业化发展
③机器人的出现标志着生产关系的新变革④人们对机器人发展的潜在风险加以防范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二、材料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唐前期,统治者很重视对地方的监察工作,除了御史台不定期派遣监察御史“巡按州县”外,最主要的创举是使十道巡按使的派遣成为制度。十道巡察,是中央对地方州县的一种经常性的巡回监察制度,出使官员除御史大夫外,礼部尚书及内外五品官以上者也可担任。十道按察使的设立,使唐前期对地方的监察趋于完备。安史之乱后按察使开始演变成为掌握地方实权的行政长官,“兵甲、财富、民俗之事,无所不领,谓之都府,权势不胜其重,能生杀人,或专私其所领州,而虐视支郡”。随着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削弱,监察御史出使地方等职权也遭到破坏。总之,唐中后期的地方监察权力被严重削弱。
——摘编自胡沧泽《唐代监察体制的变革》等
材料二 由于元朝地域广袤和各地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统治者特别重视地方监察制度建设。1268年,元朝在中央设御史台,负责纠弹朝廷百官;随后设置行御史台,作为地方最高监察机关,负责监察各行省、宣慰司。虽然行御史台直属于御史台,但两机构在机构和官秩上相同,地位几乎平等,都直接对皇帝负责。地方监察官吏由其上级监察部门选任,有效地维护了监察系统垂直领导的体制,又保证了监察机构的独立性。《行台体察等例》等法规规定,其职权“以举贤才为纲,而以厚风俗、均赋役、重审理、汰冗官、选守令、出奉使、均公田为目,指摘割切,虽触忌讳,亦不顾也”。地方监察官有许多详细的考核制度予以约束,稍有劣迹,即被清除出监察机构。
——摘编自吴文涛《论元代地方监察制度的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中后期地方监察权力弱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代地方监察制度的特点,并简述元朝地方监察制度建设的历史意义。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七七事变”后,中国共产党迅速发表宣言,呼吁全民族抗战,并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1937年8月,中共中央在洛川会议上确定了全面抗战的路线,强调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
——摘自《中国共产党历史》
材料二:1940年,八路军发动百团大战,集中兵力对日军进行大规模破袭战,打破了日军的“囚笼政策”,但也暴露了八路军的实力,导致日军加强了对根据地的扫荡。此后,中共中央调整战略,重新强调游击战为主,避免与日军正面决战。
——摘自《中国抗日战争史》
阅读以上材料,围绕战略调整对中国共产党的抗战进行论述。(要求:自拟标题,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开元四年(公元716年)西州柳中县高宁乡籍(部分)
33 户主索住洛年六十岁 老男 下下户 不课户(指没有纳税丁口的家庭)
34 妻令狐年五十八岁 老男妻
35 男仁惠年四岁 小男先天二年(公元713年)帐后新生附
36 八亩永业
37 八亩四十步已受(通“授”)
38 应受田三十六亩 四十步居住园宅
39 二十七亩二百步未受
40 一段一亩半七十二步永业 城南一里 东渠 西左寺僧 南白欢 北官陶
41 一段四十八步永业 城南一里 东索喜 西张伯 南左寺僧 北官田
(后略)
——据《唐开元四年(716)西州柳中县高宁乡籍》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西州柳中县高宁乡户籍记录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西州柳中县高宁乡户籍记录的史料价值,并分析该记录反映出的社会问题。
三、综合题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17 世纪主要商贸机构一览表
时间 国家 事件
1531年 荷兰 在安特卫普创立商品交易所
1571年 英国 在伦敦创建皇家交易所
1602年 荷兰 组建东印度公司
1609年 荷兰 创立证券交易所
1694年 英国 创立英格兰银行
——整理自《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材料二 回顾国际货币体系的产生,可以发现其产生有三种方式。第一,自发形成的货币体系。世界经济中若干主要国家采用相同的货币制度,从而自发地形成国际货币体系。第二,协议形成的国际货币体系。即若干国家通过协议的方式,就国际本位货币等达成一致,从而,构建国际货币体系。第三,旧制度瓦解的产物。既存的国际货币体系由于某种原因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瓦解的结果是无制度的货币体系。
——黄泽民《牙买加货币体系演变的前景》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新航路开辟后商业贸易领域发生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带来的经济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国际货币体系的一种产生方式,进行阐述和评价。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C C C C D B C B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A C B C B D
17.(1)原因:藩镇割据,中央集权遭到破坏;监察机制的异化,地方官员权力增强;宦官专权、朋党之争加剧,朝政腐败。
(2)特点:地方监察机构相对独立;形成垂直领导体制;地方监察机构职权范围较为广泛;考核制度严格规范;强调依法依规监察。历史意义:加强了地方官员队伍建设;有利于防范和打击官吏腐败,推动吏治清明;维护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和国家大一统;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助于封建政治机器(政府机构)的正常运转。
18.示例一:
论题:中国共产党调整战略,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为抗战的胜利提供政治保障。
论述:“华北事变”后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从民族大义出发,调整了对国民党的政策。从九一八事变之后,蒋介石奉行不抵抗政策,中国共产党认识到要抗日必须反蒋;“华北事变”后民族矛盾上升,中国共产党在1936年9月明确提出将“抗日反蒋”口号改为“逼蒋抗日”;1936西安事变爆发后,在中国共产党极力主张之下,这次事变得到和平解决,蒋介石被迫答应合作抗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的政策从“逼蒋抗日”转变为“联蒋抗日”;1937年9月,国民党通讯社发表中国共产党提交的《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国共两党在民族危难关头再一次合作,最终赢得了抗战的胜利。
结论: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成功进行了调整战略,成为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中流砥柱。
示例二:
论题:中国共产党调整战略推动抗战的胜利。
论述: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从民族大义出发,积极抗战,并制定抗战的具体方针。1937年洛川会议确定的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旨在通过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保存实力并牵制日军。这一战略在抗战初期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1940年百团大战后,日军加强了对根据地的扫荡,迫使中共中央重新调整战略,强调游击战为主,避免与日军正面决战。这一调整不仅保存了八路军的实力,还使得敌后抗日根据地得以巩固和发展,为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提供了重要保障。
结论: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战略调整,体现了其对战争形势的深刻把握,也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1)特点:信息记录全面;对土地信息格外关注;分类细致;信息动态更新。
(2)史料价值:该记录直接来源于唐代的实际户籍档案,属于一手史料;对研究唐代户籍制度、赋役制度有重要意义。
社会问题: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均田制难以推行;政府赋役基础减少(财政收入减少)。
20.(1)变化: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国际贸易中心的转移。
影响:加速了西欧的资本原始积累(或推动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欧洲商业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2)选择①(或金本位制)。
阐述:19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不断扩大,国际间货币结算日益复杂;1816年,英国制定法案,实行金本位制,此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都先后采用,形成了国际金本位货币制度。
评价:金本位制的实行,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和世界经济的发展。
选择②(或布雷顿森林体系)。
阐述:第二次世界大战严重削弱了英国等欧洲国家,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召开,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
评价:①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际贸易,稳定了国际金融;②美元取得了在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中的特权地位,为美国推行世界霸权提供了有利条件。
选择③(或牙买加体系)。
阐述:20世纪70年代初,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瓦解;后来,固定汇率制被浮动汇率制取代。
评价:①进入21世纪,美元地位削弱,但仍然处于中心地位;②欧元、日元和人民币等货币的影响力在不断上升(或增强各国货币政策的自主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