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诸国纷争与变法运动 授课课件(共27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课 诸国纷争与变法运动 授课课件(共27张PPT)

资源简介

(共27张PPT)
第2课
课标要求: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诸国纷争与变法运动
稷下学宫复原图
公元前771年,西周被犬戎所灭。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在郑秦晋等诸侯护卫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
春秋形势图








周郑(诸侯)
交恶
春秋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楚王(诸侯)
问鼎
周天子控制领土缩小,王权衰微。
各诸侯扩张争霸激烈,战争残酷。
东周国运式微,天下棋局已成,群雄逐鹿中原。
战国形势图








三家(大夫)
分晋
田氏(大夫)
代齐
战国
礼乐征伐自大夫出
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标志着“礼崩乐坏”达到一个新的烈度,周朝传统的统治秩序完全被破坏。
东周国运式微,天下棋局已成,群雄逐鹿中原。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1、列国纷争
C
公元前771年
西周灭亡
C
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770年
东周
春秋
战国
秦朝
平王东迁
春秋初期形势图
春秋后期形势图
对比春秋初期、后期形势图,发生了什么变化?
(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大的诸侯国,力图号召和控制中小诸侯国,确立霸主地位。
春秋争霸
公元前256年
东周灭亡
C
材料: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论语·季氏》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春秋五霸”
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史记索隐》
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荀子·王霸》
(1)义务
协调各国关系、保护属国利益。盟国一旦受到侵略,霸主要出面保持公道,为争取小国归附,霸主必须威、德、信并重,标榜自己推行王道和正义。
(2)性质
奴隶主同奴隶主之间为争夺领地展开的战争。即为奴隶社会性质的争霸战争。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1、列国纷争
C
公元前771年
西周灭亡
C
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770年
公元前476年
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东周
春秋
战国
秦朝
平王东迁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礼乐征伐自大夫出
晋六卿中的韩、赵、魏三家分晋,晋亡。
——司马迁《史记·六国年表》
齐大夫田桓废齐君而自立,呂齐亡。
——司马迁《史记·六国年表》

公元前256年
东周灭亡
C
根据史料阅读,结合材料分析战国时期战争性质和社会表现?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1、列国纷争
“战国七雄”
春秋时期
晋文公、齐桓公、宋襄公...
战国时期
齐威王、燕昭王、赵武灵王...
尊王攘夷,名义上俸周天子为天下共主
公然僭越自立为王
分封制、宗法制瓦解,礼崩乐坏
分封制、宗法制进一步瓦解,礼乐制度全面崩溃
争霸战争
兼并战争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1、列国纷争
思考:对比春秋和战国形势图,有什么变化?
春秋列国形势图
战国形势图
诸侯国数量减少,统治范围扩大
局部统一
北部地区出现了长城
周边少数民族强大起来
北戎、赤狄、山戎等少数民族消失
民族融合,华夏认同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1、列国纷争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
华夏
南蛮
北狄
西戎
东夷
华夏
南蛮
北狄
西戎
东夷
实质是华夏文明影响范围的扩大
战争、杂居、迁徙
华夏文明程度与生产力发展水平高于周边民族,具有强大吸引力;吸收新鲜血液
华夏族成为更稳定、分布更广泛的族群,中华民族初步形成
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得到发展
华夏认同从中原向四周扩散
为什么在征战不休的春秋战国时期会促进华夏认同?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2、华夏认同
考古出土的中山国铜器铭文,全部为汉字篆书,其内容则大谈天命、忠、孝、仁、义、礼、信、等,具有浓厚的儒家色彩。
——于凯《战国史》
春秋时代中华民族已经开始形成。 ——顾德融 朱顺龙《春秋史》
赵武灵王北略中山之地...与肥义谋胡服骑射以教百姓,曰:"愚者所笑,贤者察焉。虽驱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遂胡服。
——司马光《资治通鉴》
民族融合是双向的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2、华夏认同
结合教材,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
方面 表现
农业
商业
手工业
城市
铁犁牛耕开始使用;兴建灌溉水利工程
货币流通广泛
分工更加细密
涌现了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2、华夏认同
阅读课本,归纳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
农业 生产工具:________农具开始使用,________得到推广。
水利工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手工业 分工更加细密;冶铁技术出现;出现手工业家庭、民营和官营作坊。
商业 ______流通广泛,出现金属铸币。
“工商食官”格局被打破,出现私商。
涌现出一批中心城市,形成以各国都城为中心的向外辐射交通网络。
铁制
牛耕
都江堰
郑国渠
芍陂
货币
◎铁制农具
◎各诸侯国货币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1、经济发展
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铁犁牛耕
公田抛荒
私田开辟
私田实际私有
国家收入减少
井田瓦解私有确立
生产力
决定
生产关系
井田瓦解私有确立
经济基础
决定
上层建筑
奴隶和平民垦荒种地,得到土地所有权(自耕农)
奴隶主贵族阶级没落;新兴地主阶级崛起
奴隶主贵族分化、军功地主等大片土地所有者(新兴地主阶级)
受租于新兴地主阶级耕种土地的逃亡奴隶或破产农民(佃农)
税制改革
唯物史观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思考归纳:战国变法运动的必然性?
春秋以来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推动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昔日以等级分封制为基础的相对封闭的小型社会逐步演变为大型复杂社会,要求建立更加严密的管理体制。同时,兼并战争日益激烈的严峻形势,也要求各国实行君主集权,提高统治效率,改变春秋后期卿大夫专权纷争的现象。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和社会转型。
井田制崩溃,土地私有制出现,新兴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产生。
(2)新兴地主阶级与旧贵族矛盾激化并掀起夺权斗争,贵族政治衰落。
(3)兼并战争加剧,各国为了富国强兵需要变法集权。
(4)百家争鸣为变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指导。
政治上: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贵族政治→官僚政治
经济上:小农经济出现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2、变法运动
士阶层地位上升,推动变法
商鞅变法
李悝变法
吴起变法
申不害变法
邹忌改革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2、变法运动
讨论:结合课本,归纳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作用



领域 主要内容 作用
政治 普遍推行县制,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 一定程度上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官僚政治建立。
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 经济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促进了秦国的生产发展。
“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 军事 奖励军功 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增强军队实力。
社会 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 强化了基层民众管理,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
集权
富国
强兵
控民
“治世不一道,
便国不法古,”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2、变法运动
商鞅变法评价
积极影响
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
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消极影响
商鞅变法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
商鞅变法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
重农抑商,阻碍商品经济发展。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2、变法运动
墨家在秦汉后失传,其学说的某些内容在战国及秦汉时期陆续渗入其他各家。所以构成中国哲学主要流派的,就是儒、道、法三家。
——马中《中国哲人的大思路》
三、诸子百家与百家争鸣
易中天教授提出:四百年跨世纪的(百家争鸣)大辩论,其实是围绕着“我们怎样做人”“如何治国”“中国向何处去”这三个问题展开的。阅读材料:
孔子曰:“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孟子曰:“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荀子曰:“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
“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
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儒家在“治国”上的具体主张,并指出孔子的理想社会及其特点?
治国:德治礼治;民本仁政;仁义王道。
社会:以人人道德自觉为基础,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社会。
特点:复古到西周式礼乐文明社会。
三、诸子百家与百家争鸣
孔子所提倡的自身之约束,待人之宽厚,人本主义之精神,家人亲族的团结和礼仪上之周到等全部构成了官僚集团行动上的规范。孟子所倡导的人民生计与国本攸关也毫无疑问地被尊重。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据材料,概括儒家思想对于封建统治的作用并据此分析其特点。
作用:构成了官僚集团的行为规范;
使封建政府关注百姓的生计。
特点:具有民本思想;
关注现实,具有服务新兴地主阶级的现实性、前瞻性。
三、诸子百家与百家争鸣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小国寡民,……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道德经》
玄古之君,天下无为也,天德而已矣。 ——《庄子》
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道家在“治国”上的具体主张,并分析老子的理想社会有何特点?
治国: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社会:“小国寡民”的原始社会。
特点:复古倒退到原始社会。
三、诸子百家与百家争鸣
颠簸流离,游说列国,惶惶如丧家之犬不可终日。
隐居不仕,骑青牛西出函谷关后莫知其所终。
孔子(前551―前479年)
老子(约前571-前471年)
春秋战国时期,争霸、兼并战争不断,儒家学说不适合富国强兵的需要,未回答君主集权问题,必然遭到统治者的冷落。
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儒家学派、道家学派的主张在当时不为统治者所重视的原因。
三、诸子百家与百家争鸣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君执柄以处势,故令行禁止。柄者,杀生之制也;势者,胜众之资也。
以法为本,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夫明王治国之政,使其商工游食之民少而名卑,以寡趣本务而趋末作。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韩非子》
据材料,概述法家的治国主张,并分析其历史观及特点。
治国:集权专制、以法治国、重农抑商。
史观:后胜于今,历史是发展、进步的。
——向前看
三、诸子百家与百家争鸣
核心 道家 儒家 法家
如何治国
向何处去
无为而治
小国寡民
德治礼治
民本仁政
以法治国
集权专制
复古倒退
(原始社会)
复古倒退
(西周式礼乐社会)
趋向前进
后胜于今
前进
同:匡正社会秩序
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辟犹水火,……《易》曰:“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
——《汉书·艺文志》
重农抑商
共通
争鸣
融合
三、诸子百家与百家争鸣
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诸子)以此驰说,取合诸侯。
——班固《汉书·艺文志》
问题探究
(1)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形成了宽松的社会环境。
(2)具体原因:
①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②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瓦解
③阶级:士阶层崛起,并受到各国诸侯的重用
④文化:教育和学术下移,从“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
【思考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战国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三、诸子百家与百家争鸣
① “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实质)
②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当时中国社会的
转型,并成为后世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深远。
(当时+后世)
【思考2】尝试解答百家争鸣的意义?
三、诸子百家与百家争鸣
本课总结:春秋战国(约公元前770—前221年)(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
战火中的社会变革,乱世中的国家转型。
列国纷争:多民族国家统一趋势
经济发展:铁犁牛耕/小农经济/土地私有
战国:百家争鸣
华夏认同:多民族国家融合趋势
变法运动:商鞅变法
文化自信
政治
经济
文化
春秋:孔子、老子
诸国纷争与变法运动
大变革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