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7张PPT)实验六验证动量守恒定律1.实验目的验证碰撞中的动量守恒定律.2.实验原理在一维碰撞中,测出物体的质量m和碰撞前、后物体的速度v、v′,算出碰撞前的动量p=m1v1+m2v2及碰撞后的动量p′=m1v1′+m2v2′,看碰撞前后动量是否相等.3.实验器材方案一 利用气垫导轨完成一维碰撞实验气垫导轨、光电计时器、天平、滑块(两个)、重物、弹簧片、细绳、弹性碰撞架、胶布、撞针、橡皮泥等.方案二 在光滑长木板上两车碰撞完成一维碰撞实验光滑长木板、打点计时器、纸带、小车(两个)、天平、撞针、橡皮泥等.方案三 利用等大小球做平抛运动完成一维碰撞实验斜槽、大小相等质量不同的小球两个、重垂线、白纸、复写纸、天平、刻度尺、圆规、三角板等.4.实验步骤方案一 利用气垫导轨完成一维碰撞实验(1)测质量:用天平测出滑块质量.(2)安装:正确安装好气垫导轨,如图所示.(3)测速度:接通电源,利用配套的光电计时装置测出两滑块各种情况下碰撞前后的速度(①改变滑块的质量;②改变滑块的初速度大小和方向).(4)验证:一维碰撞中的动量守恒.方案二 在光滑长木板上两车碰撞完成一维碰撞实验(1)测质量:用天平测出两小车的质量.(2)安装:将打点计时器固定在光滑长木板的一端,把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连在小车的后面,在两小车的碰撞端分别装上撞针和橡皮泥,如图所示.(3)碰撞:接通电源,让小车 A 运动,小车 B 静止,两车碰撞时撞针插入橡皮泥中,把两小车连接成一体运动.(4)测速度:通过纸带上两计数点间的距离及时间由算出速度.(5)改变条件:改变碰撞条件,重复实验.(6)验证:一维碰撞中的动量守恒. 方案三 利用等大小球做平抛运动完成一维碰撞实验(1)测质量:先用天平测出入射小球、被碰小球质量 ma、mb(ma>mb).(2)安装:按如图所示安装好实验装置,将斜槽固定在桌边,使槽的末端点切线水平,调节实验装置使两小球碰撞时处于同一水平高度,且碰撞瞬间入射小球与被碰小球的球心连线与轨道末端的切线平行,以确保两小球正碰后的速度方向水平.(3)铺白纸:在地上铺一张白纸,在白纸上铺放复写纸.(4)定 O 点:在白纸上记下重垂线所指的位置 O,它表示入射小球碰前的位置.(5)定 P 点:先不放被碰小球,让入射小球从斜槽上同一高度处滚下,重复 10 次,用圆规画尽可能小的圆把小球的所有落点圈在里面,圆心就是入射小球发生碰撞前的落地点 P.(6)定 M、N 点:把被碰小球放在斜槽的末端,让入射小球从同一高度滚下,使它们发生正碰,重复 10 次,从上一步骤求出入射小球落地点的平均位置 M 和被碰小球落地点的平均位置 N.(7)连直线:过 O 和 N 在纸上作一直线.(8)测长度:用刻度尺量出线段 OM、OP、ON 的长度.5.误差分析(1)系统误差主要来源于实验器材及实验操作等.如:①碰撞是否为一维;②气垫导轨是否完全水平,小车受到长木板的摩擦力,入射小球的释放高度存在差异.(2)偶然误差:主要来源于质量 m1、m2 和碰撞前后速度(或水平射程)的测量.6.注意事项(1)前提条件:碰撞的两物体应保证“水平”和“正碰”.(2)方案提醒:①若利用气垫导轨进行验证,给滑块的初速度应沿着导轨的方向;②若利用两小车相碰进行验证,要注意平衡摩擦力;③若利用平抛运动规律进行验证,安装实验装置时,应注意调整斜槽,使斜槽末端切线水平,且选质量较大的小球为入射小球.考点 1 基本实验原理与实验操作的考查【典题1】(2024 年河南卷)某同学用如图所示的装置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将斜槽轨道固定在水平桌面上,轨道末段水平,右侧端点在水平木板上的垂直投影为 O,木板上叠放着白纸和复写纸.实验时先将小球 a 从斜槽轨道上 Q 处由静止释放,a 从轨道右端水平飞出后落在木板上;重复多次,测出落点的平均位置 P 与 O 点的距离 xP,将与 a 半径相等的小球 b 置于轨道右侧端点,再将小球 a 从 Q 处由静止释放,两球碰撞后均落在木板上;重复多次,分别测出 a、b 两球落点的平均位置 M、N 与 O 点的距离xM、xN.完成下列填空:(1) 记 a 、b 两球的质量分别为 ma、mb,实验中须满足条件ma________mb(填“>”或“<”).(2)如果测得的xP、xM、xN、ma和mb在实验误差范围内满足关系式________________,则验证了两小球在碰撞中满足动量守恒定律.实验中,用小球落点与 O 点的距离来代替小球水平飞出时的速度,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2)maxP=maxM+mbxN 小球离开斜槽末端后做平抛运动,竖直方向高度相同,故下落时间相同,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小球水平飞出时的速度与平抛运动的水平位移成正比考点 2 数据处理与误差分析【典题2】气垫导轨上有 A、B 两个滑块,开始时两个滑块静止,它们之间有一根被压缩的轻质弹簧,滑块间用绳子连接(如图甲所示),绳子烧断后,两个滑块向相反方向运动,图乙为它们运动过程的频闪照片,频闪的频率为 10 Hz,由图可知:甲乙(1)A、B 离开弹簧后,应该做________运动,已知滑块 A、B的质量分别为 200 g、300 g,根据照片记录的信息,从图中可以看出闪光照片有明显与事实不相符合的地方是_______________.(2)若不计此失误,分开后,A 的动量大小为________kg·m/s,B 的动量大小为________kg·m/s,本实验中得出“在实验误差允许范围内,两滑块组成的系统动量守恒”这一结论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匀速直线 A、B 两滑块的第一个间隔(2) 0.018 0.018 A、B 两滑块作用前后总动量相等,均为 0实验目的的创新1.利用动量守恒、机械能守恒计算弹丸的发射速度2.减小实验误差的措施,体现了物理知识和物理实验的实用性、创新性和综合性(续表)实验器材的创新1.利用铝质导轨研究完全非弹性碰撞2.利用闪光照相机记录立方体滑块碰撞前后的运动规律,从而确定滑块碰撞前后的速度(续表)实验过程的创新1.用压缩弹簧的方式使两滑块获得速度,可使两滑块的合动量为零2.利用v= 的方式获得滑块弹离时的速度3.根据能量守恒定律测定弹簧的弹性势能考向 1 利用气垫导轨【典题 3】(2024 年广东广州一模)如图甲,光电门 1、2 固定在气垫导轨上,滑块 A 静置于光电门 1 左侧,滑块 B 静置于光电门 1、2 之间,现用该装置验证 A、B 碰撞前后系统动量守恒.完成下列相关实验内容.甲乙(1)实验原理若气垫导轨水平,A、B 质量分别为 mA、mB;A 向右运动,遮光片通过光电门 1 的遮光时间为Δt1,A、B 碰后粘在一起运动,遮光片通过光电门 2 的遮光时间为Δt2.当Δt1Δt2=_______(用 mA、mB表示)时,系统动量守恒得到验证.(2)实验操作①调节气垫导轨水平:接通气源,仅将 A 放置于光电门 1 的左侧,轻推 A,若遮光片通过光电门 1 的遮光时间大于通过光电门 2 的遮光时间,则需要适当________(填“升高”或“降低”)导轨左端,反复调节使气垫导轨水平;②再将 A、B 如图甲放置,轻推 A,使A、B碰撞并粘在一起,记录Δt1、Δt2 的值;③重复步骤②,多次实验,记录多组Δt1、Δt2 数据.考向 2 利用竖直挡板【典题4】某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验证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操作步骤如下:①在水平桌面上的适当位置固定好弹簧发射器,使其出口处切线与水平桌面相平;②在一块长平木板表面先后钉上白纸和复写纸,将该木板竖直并贴紧桌面右侧边缘.将小球 a 向左压缩弹簧并使其由静止释放,a 球碰到木板,在白纸上留下压痕 P;③将木板向右水平平移适当距离,再将小球 a 向左压缩弹簧到某一固定位置并由静止释放,撞到木板上,在白纸上留下压痕P2;④将半径相同的小球 b 放在桌面的右边缘,仍让小球 a 从步骤③中的释放点由静止释放,与 b 球相碰后,两球均撞在木板上,在白纸上留下压痕 P1、P3.(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多选,填字母).A.小球 a 的质量一定要大于小球 b 的质量B.弹簧发射器的内接触面及桌面一定要光滑C.步骤②③中入射小球 a 的释放点位置一定相同D.把小球轻放在桌面右边缘,观察小球是否滚动来检测桌面右边缘末端是否水平(2)本实验必须测量的物理量有________(多选,填字母).A.小球的半径 rB.小球 a、b 的质量 m1、m2C.弹簧的压缩量 x1,木板距离桌子边缘的距离 x2D.小球在木板上的压痕 P1、P2、P3 分别与 P 之间的竖直距离h1、h2、h3(3)用(2)中所测的物理量来验证两球碰撞过程中动量是否守恒,当满足关系式_____________________时,则证明 a,b 两球碰撞过程中动量守恒.(4)若两球发生的是弹性碰撞,则 h1、h2、h3 之间的关系式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小球 a 的质量一定要大于小球 b 的质量,防止入射球碰后反弹,A 正确;弹簧发射器的内接触面及桌面不一定要光滑,只要 a 球到达桌边时速度相同即可,B 错误;步骤②③中入射小球 a 的释放点位置不一定相同,但是步骤③④中入射小球 a的释放点位置一定要相同,C 错误;把小球轻放在桌面右边缘,观察小球是否滚动来检测桌面右边缘末端是否水平,D 正确.答案:(1)AD(2)BD考向3 利用冲击摆【典题5】(2024 年四川自贡模拟)如图甲所示的冲击摆装置,主要用于研究物体的完全非弹性碰撞及测定钢球的速度等实验.其原理是利用左端的弹簧枪发射钢球,将钢球水平打入静止摆块左侧的小洞并停在里面,时间极短,摆块(内含钢球)向右摆动,推动指针,指针摆过的最大角度即为摆块的最大摆角,弹簧枪水平发射钢球的速度有三挡.利用这种装置可以测出钢球的发射速度.图乙是其简化装置图.甲乙丙(1)实验开始前,需测量的物理量为________(填字母).B.摆块的质量 MA.子弹的质量 mC.子弹的直径 d(2)实验步骤如下:①将冲击摆实验器放在桌上,调节底座上的调平螺丝,使底座水平.②调节支架上端的调节螺丝,改变悬线的长度,使摆块的孔洞跟枪口正对,使从弹簧枪中弹出的钢球恰好能射入摆块内,摆块能摆动平稳.并且使摆块右侧与刻度对齐.③用刻度尺测量出摆长 l .④让摆块静止在平衡位置,扣动弹簧枪扳机,钢球射入摆块(未穿出),摆块和钢球推动指针一起摆动,记下指针的最大摆角.挡位 平均最大摆角θ/度 钢球质量m/kg 摆块质量M/kg 摆长l/m 钢球的速度v/(m·s-1)低速挡 15.7 0.00765 0.0789 0.270 5.03中速挡 19.1 0.00765 0.0789 0.270 6.77高速挡 0.00765 0.0789 0.270 7.15⑤多次重复实验,计算出摆块最大摆角的平均值θ .⑥更换弹簧枪的不同挡位,多次测量,并将结果填入表中.现测得高速挡指针最大摆角如图丙所示,请将表中数据补充完整:θ=________.(3)用上述测量的物理量表示发射钢球的速度 v=__________.(已知重力加速度为 g,用相关物理量的符号表示)(4)某兴趣小组利用上表数据以及测量的弹簧的形变量Δx,作出(1-cos θ) Δx2图像,如图丁所示,若已知弹簧的系数 k=________(用 m、M、l、g、c、d 表示)丁答案:(1)AB(2)22.4°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