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7张PPT)春秋战国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大变动的时期,百家争鸣是这一变动的思想反映。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发生变法运动呢, 你了解孔子、老子学说与百家争鸣对后来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吗?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第2课课 标 解 读1.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 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2.了解老子、孔子的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时空隧道约前2070约前1600前221夏商秦朝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我国疆域有何特点?战国七雄(并存)西周初年分封示意图春秋五霸(相继)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政局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前1046前770西周春秋战国西周旧统治秩序的崩溃分封制 →宗法制 →礼乐制 →群雄割据阶级变动礼崩乐坏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一)列国纷争——整理自《中国历史纪年表》《春秋大事表列国爵姓及存灭表撰异》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唐]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北狄西戎东夷南蛮中原各国自称华夏战国形势图春秋形势图华夏认同观念不断加强2.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民族3.秦楚两国融入中原文化圈1.诸侯国数量减少、局部统一各族同源共祖作用:华夏族更稳定;更广泛;经济↑;文化↑;华夏文明的先进性:生产力先进(农耕文明);文化优越(礼乐);制度优势(分封、宗法制)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二)华夏认同农业: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管子》记载:春秋时齐国已经用铁农具耕种土地。青铜牛尊(山西出土)《国语》中记载,孔子有弟子姓冉,名耕,字子牛私田兴起公田荒芜不治承认土地私有(奴隶)→自耕农(贵族)→新型地主小农经济发展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一)经济发展农业:修建水利灌溉工程春秋时期楚国:芍陂(孙叔敖)战国时期秦国:郑国渠(郑国)都江堰(李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司马迁《史记》都江堰工程图郑国渠示意图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一)经济发展商业:货币流通广泛,涌现出一批中心城市农业手工业商业原料、市场多余的劳动力西周 春秋战国“工商食官” → 私营手工业商业兴起子贡范蠡贵贱之分职业划分商业同鼓励耕战、中央集权加强观念相违背,战国时期实行“重农抑商”春秋战国各诸侯国货币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一)经济发展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二)变法运动材料1:春秋以来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推动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要求建立更加严密的管理体制。同时,兼并战争日益激烈的严峻形势,也要求各国实行君主集权,提高统治效率,改变春秋后期卿大夫专权纷争的现象。——张帆《中国古代简史》思考:战国时期开展变法运动的背景?经济: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铁犁牛耕的使用,出现自耕农、新型地主阶级变化政治:新兴地主阶级打击奴隶主贵族,巩固新生政权;各国统治者出于兼并战争的需要经济大发展政治大动荡富国强兵集权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二)变法运动战国时期各国变法食有劳而禄有功;尽地力之教;著《法经》;实行“武卒”制以能任官;着胡服,习骑射“循法令,顺庶孽者,施及萌隶”;“察能而授官”;军事改革谨修法律而督奸吏;广纳言路大行“术”治;开垦荒地;兵器制造,军事改革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禁游客之民,精耕战之士;内容:奖励农耕;废除贵族政治,推行官僚政治目的:确立新兴地主阶级统治地位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二)变法运动商鞅变法措施 积极作用经济军事政治司法文化习俗CC公元前356年商鞅变法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战国秦朝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重农抑商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普遍推行县制什伍连坐制制定秦律,轻罪重罚燔诗书明法令推行“分异”令(拆大家庭为小家庭)废除奴隶制经济,推动土地私有制发展提高生产积极性,增加税收,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军队战斗力,促进阶级流动打击奴隶主贵族特权加强中央集权加强户籍管理和专制统治,保证收税征兵用法律形式将改革内容固定下来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文化控制促进小农经济发展,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二)变法运动150年后130年后10年后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秦俗日败。……其慈子耆利(贪利),不同禽兽者亡几耳。六王毕,四海一。(前221年)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前206年)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前134年)劝君少骂秦始皇……百代都行秦政法。商鞅变法是战国变法运动中的最辉煌篇章。它不但帮助秦国走上了富国强兵的正确道路,为秦国日后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面貌。 ——《中国古代史资料》250年后2000年后判断改革开放中一切工作得失、是非、成败的标准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即“三个有利于”)。——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二)变法运动材料:孝公用商鞅变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李斯《谏逐客书》思考: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探究如何评价商鞅变法?(1)积极性:①特点: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②影响: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基础。(2)局限性:轻罪重罚,刑法严苛;压迫和剥削百姓等。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二)变法运动商鞅虽是作法自毙,但酿成悲剧的根本原因,不是法治有问题,而是秦法有问题。商鞅之法是王法,商鞅之道是霸道。王法,就不会有公民权利的意识;霸道,就不会有疑罪从无的思想。人民只有义务没有权利,他们不过是君王实现霸业和帝业的工具和武器。伴随秦军挺进中原之步伐的,是血雨腥风;提供秦国后来居上之保证的,是严刑峻法。秦政之苛,秦法之严,秦制之专横,实乃公开之秘密,不争之事实。秦,是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的大本营。这个大本营的奠基者,是商鞅。——摘编自《易中天中华史:从春秋到战国》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二)变法运动孔子创儒学仁;为政以德;克已复礼;有教无类;整理五经道为万物本源;天人合一;朴素辩证法,无为而治背景:春秋战国出现重大变革孟子:人性善、仁政荀子:人性恶、隆礼重法庄子:崇尚自由阴阳家:五行“相生相胜”墨家:节俭、兼爱、非攻、尚贤韩非子:法为管国工具、控制臣民、中央集权影响: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中华思想文化源头1、概况三、百家争鸣老子创道学百家争鸣士阶层的崛起知识拓展礼崩乐坏的社会大裂变,将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解放出来,在社会身份上取得了独立的地位,而汲汲于争霸事业的诸侯对人才的渴求,更助长了士业的诸侯对人才的渴求,意味着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性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形成;中华民族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注定要受到他们深刻影响。如何理解孔子的”仁“与”礼“的主张历史解释孔子的“仁”对于缓和阶级矛盾,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借鉴作用。而孔子的“礼”力图维护西周等级森严的奴隶制度,具有局限性。老子所说的“无为”,不是不作为,而主要是指不妄为,不胡作非为,不为所欲为,要顺其自然。老子认为只有无为才能无不为。概念解读:正确认识老子的“无为”1、概况三、百家争鸣现代的“法治”是与民主紧密联系的。其目的是实现人民意志。维护人民利益,否定任何特权,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而法家的“法治”本质是人治和专制,是为了利用刑律强化君主集权,是君主实行专制统治的工具与手段。现代的“法治”是维护民主的手段.法家的“法治”是为君主专制服务的手段,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概念解读:法家的法治与现代的法治2、诸子百家思想的现实意义以古通今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以人为本”道家的”无为”:淡泊名利,崇尚自然。法家的法治思想:“以法治国”。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三、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发生新变化,旧的贵族等级体系解体,新兴的士阶层崛起。各国统治者为了增强国家实力,纷纷招揽人才,重用士人。道家学派在哲学上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在政治上主 张“无为而治”,认为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儒家提出仁、仁政和礼治思想,他们重视教育,对保存和传播古代文化作出了杰出贡献。法家主张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统治。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提倡节俭。兵家提出“知已知彼,百战不殆”等战略战术。为什么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学说 你能举出若干学派的核心思想内容吗 思考点(教材第13页)三、百家争鸣从范围看:O1前者的范围狭窄,主张“克己复礼”,讲究阶级性;后者具有广泛性,不分等级贵贱。从代表的阶级利益看:O2前者代表统治阶级的利益,后者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的不同分辨易混三、百家争鸣百家争鸣儒家推崇人治,实行仁政是一种民本思想法家主张法治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道家主张无为而治,顺应时势和民心两大历史趋势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社会人奴隶制度向封建社会过渡三种是治国思想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四个思想派别大变革,大动荡,大发展一个时代特征北纬30度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发生的地区大概是在北纬25度至35度区间。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古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孔子、老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雅斯贝尔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 铁制农具牛耕小农经济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政治经济春秋五霸本课小结三家分晋田氏代齐战国七雄华夏认同兴修水利工程私营工商业重农抑商废井田土地私有封建经济建立文化老子孔子士的崛起诸子百家活跃百家争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