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57张PPT)第六单元 单元导读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文化传承(第14课)文化保护(第15课)最初载体口头传说、史诗载体变化、发展及其作用学校教育书籍(印刷书)图书馆博物馆破坏因素自然灾害、战争、对资源的过度消耗文化遗产的保护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课程标准:1.了解历史上学校教育、留学、书刊出版、翻译事业发展2.认识图书馆、博物馆在文化传承与传播中的作用一、学校教育的发展二、印刷书的诞生三、图书馆的成长四、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单元时空坐标学校教育的发展壹一、学校教育的发展(一)古代学校教育1.中国古代的学校教育(1)官学①汉朝设立的太学,西晋设立的国子监,是古代中国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机构②汉朝开始设立地方官学【概念阐释】官学:官府所办的学校系统。不仅具有阶级性,而且具有明显的等级性。办学宗旨是培养各种统治人才,以供朝廷之用。设置了专门教育行政机关和教育长官来管辖中央官学。汉以后教育内容以儒家经籍为主,以四书五经为主要教材。官学西周: 学在官府汉朝:太学、官学西晋: 国子监清代:(学、校)“讲经图”(汉代画像砖)学在官府一、学校教育的发展(一)古代学校教育1.中国古代的学校教育(2)私学①春秋:私学产生,改变了“学在官府”的局面,学术下移,儒家代表孔子影响最大②唐朝:进一步发展。私人设立的学塾、村学和蒙学构成基层社会教育的重要形式以激烈变革的时代为背景,以崛起的士阶层为骨干,以兴旺的私学为基地,战国时代,学术思想界出现了诸子并起,学派林立,相互驳难的空前繁荣的文化气象,揭开了中国文化史上最为光彩夺目的篇章。——摘编自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许百姓任立私学,欲其寄州县学受业者,亦听。——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五月敕◎孔子杏坛讲学学在民间一、学校教育的发展(一)古代学校教育1.中国古代的学校教育(2)私学③宋代:书院制度推动了私学的发展。宋代是书院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时期,白鹿洞书院最为著名,朱熹编纂学规《白鹿洞书院揭示》,对后世产生长久的影响。朱熹编纂学规《白鹿洞书院揭示》【知识拓展】宋代书院兴起的原因、特点和影响?材料1:宋代政治开明,市民阶层力量壮大,商业的繁荣,加上雕版印刷术在此时得到广泛运用,社会文化需求日益提高,书院在这时得到了快速发展,并走向繁荣。两宋以文治国,统治者重视文化教育,扩大科举取士的名额,朝廷在中央不仅设有国子监,仁宗时期设太学作为中央最高教育机构。此外,还有四门学等机构负责招收生源,为国家培养人才。---胡瑾:《稷下学宫学则与两宋书院发展之间的关系》1.原因(1)商品经济发展提供物质基础(2)雕版印刷术的普及和应用(3)重文轻武,发展科举(4)宋明理学兴起并向基层渗透材料2:书院在中国古代特别是两宋教育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在普及文化知识,提高当时社会整体教育水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宋人尤其是宋代理学士人对书院教育各项制度的建设也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宋代私立书院教师多由创立者自己或聘请有成就的平民学者出任,而公立的书院由朝廷任命有声望的官员士大夫出任。南宋后期,官学化的书院对教师的选任更为严格,规定其必须是通过科举考试有出身的官员。……在书院讲学过程中理学思想体系也更加严密,更适合统治者的需要。故南宋后期理学再次兴盛之时,其势力遂不可阻挡,从而成为南宋后期乃至明清官方的统治思想。——摘编自王晓龙、司学红《宋代书院教育》2.特点:(1)地位重要,作用显著(2)与理学发展相结合(3)与科举制发展相结合(4)官私并立,官方化趋势明显(5)体系化、制度化,管理严格(6)发展平民教育【知识拓展】宋代书院兴起的原因、特点和影响?【知识拓展】宋代书院兴起的原因、特点和影响?材料1:古者乡有庠,党有序,闾有塾,里居有父师少师之教,是以道德一而理义明。书院之设,意犹近古,睢阳、白鹿为称首。若周、程、朱、吕治教之地,文献尤盛,天典民彝之统纪,恃以不坠。——(南宋)王应麟《慈湖书院记》材料2:士子们为了获取功名,一条路子是进官学为考科举作准备,但官学不但数量上不能满足需要,而且它长期处于衰落状态,人们不能不趋于私学。 加之,科举后来重在诗文,官学只读经书,实际上不能满足需要。士子们转而投向名流学者。这样既可学到真本领,而且还可以得到大师的推荐与指引, 对于取得功名是重要门径,因之名流学者更是士子们所景仰和投靠的,私学当然更加繁荣。3.影响(1)有利于教育平民化,推动教育发展(2)有利于保存与创新儒家经典和中国传统文化(3)提倡自由讲学,推动学术发展(4)有利于科举制的不断发展(5)注重道德,有利于社会正气、政治清明一、学校教育的发展(一)古代学校教育1.中国古代的学校教育(3)特点:①起源早(历史悠久)②政府主导③官学私学并存④儒学主导⑤教化功能突出⑥体系化、制度化⑦政治目的突出,服务于君主专制统治材料1:我国教育发源很早,夏朝就有了称为“序”的教育机构。西周形成了“学在官府”的教育制度。春秋战国私学兴起,开始了后世官学与私学并存的局面。秦朝禁止私学和“焚书坑儒”,使普通教育受到很大摧残。汉代在长安设“太学”并开始“以儒取士”。隋炀帝杨广开创进士科考,唐至宋不断完善科举制。元代在普通国子学之外设立蒙古国子学和回回国子学,促进了多民族文化发展和交流。明清以理学为正统,把八股文作为科举考试的固定格式,大兴“文字狱”。由于控制加强,书院制发展到清代就完全官学化了,导致古代中国教育之路越走越窄。一、学校教育的发展(一)古代学校教育1.中国古代的学校教育(4)影响:①政治:为政府培养了人才,巩固专制皇权统治②思想:巩固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③经济:与封建小农经济的发展相适应④文化:推动了文化的发展与创新⑤局限:后期文化专制阻碍了教育的发展(1)古希腊产生了欧洲最初的学校形式,奠定了分科教育的基础柏拉图学园 欧洲第一所综合性学校公元前387年,柏拉图在雅典西北郊外办起了欧洲第一所综合性学校。为纪念当地一名叫阿卡德米(Academus)的战斗英雄,学校命名为阿卡德米学园,也就是拉斐尔笔下的“雅典学园”,后人为了称呼的方便,习惯上仍称之为柏拉图学园。柏拉图在这里讲授哲学、政治学、算数、几何学、天文学以及声学等等学科。阿卡德米学园存在900余年,对地中海地区的学术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一、学校教育的发展(一)古代学校教育2.古代西方的学校教育“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2)中世纪欧洲教育权掌握在教会手中,教育被印上宗教的印记一、学校教育的发展(一)古代学校教育2.古代西方的学校教育(3)现代大学制度源头:欧洲中世纪的大学中世纪后期随着欧洲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城市的兴起,大学逐渐发展起来。如: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法国巴黎大学、英国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被誉为“欧洲大学之母”的博洛尼亚大学和巴黎大学,先后在意大利和法国成立。这两所大学不仅建校时间早,而且为其他大学的兴办起到了重要的示范作用公元1088年材料1:在1100年至1200年,大量的新知识涌入西欧,这些新知识冲破了大教堂学校和修道院学校的束缚,产生了有学问的职业。它吸引了来自欧洲各地的求知欲旺盛的青年……来到巴黎和博洛尼亚,组成那些学术行会,并给予我们对于大学的最初和最好的定义:一个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社团。——摘编自贺国庆《欧洲中世纪大学起源探微》【知识拓展】欧洲中世纪大学兴起的积极影响1.推动知识的传播2.促进了城市的发展3.奠定了现代大学的雏形4.为文艺复兴运动奠定了基础一、学校教育的发展(二)近代学校教育1.西方近代大学教育(1)产生原因①经济: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②阶级: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③政治:资产阶级革命的推动④思想: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的开展⑤民族国家的兴起◎柏林大学一、学校教育的发展(二)近代学校教育1.西方近代大学教育法国德国美国拿破仑建立的“大学区”制度,确立了保留至今的国民教育制度洪堡秉持“研究教学合一”的精神创办的柏林大学,促成大学职能的转变,将教学与研究结合在一起大学逐渐倾向于世俗化与商业化,使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大学教育(2)表现一、学校教育的发展(二)近代学校教育2.中国近代大学教育(1)北京大学①京师大学堂(1898):既是近代中国第一所由中央政府建立的综合大学,又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标志②1912年改名为“国立北京大学”第一任校长严复③1916年,蔡元培任校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中心和学术研究的重镇观点:影响:①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发展②促进思想解放③有利于学术研究,促进近代大学成长④有利于文化传承大学是研究学问的殿堂学思之窗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果欲达其做官发财之目的,则北京不少专门学校,入法科者尽可肄业法律学堂,入商科者亦可投考商业学校,又何必来此大学 所以诸君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探究思考】阅读材料,概括蔡元培的观点及其教育思想产生的影响。一、学校教育的发展(二)近代学校教育2.中国近代大学教育(2)清华大学①1911年,创办清华学堂,1912年更名为“清华学校”②1925年设立大学部,1928年组建为国立清华大学③清华大学延聘国内外著名学者执教,迅速发展成为全国高水平的大学一、学校教育的发展(二)近代学校教育2.中国近代大学教育(3)国立西南联合大学①1935年华北局势日益危急,清华大学秘密预备将学校转移至长沙②1937年11月1日,由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在长沙组建成立的国立长沙临时大学③1938,长沙临时大学分三路西迁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7月31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停止办学【历史纵横】留学教育古 代洋务运动时期甲午中日战争后新文化运动时期20世纪20中期以后留学教育的发端日本向中国派“遣唐使”如晁衡改革开放后清政府派留学生赴美如詹天佑出现留学日本热潮, 如鲁迅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如邓小平“以俄为师”,留苏学习热潮“留学欧美”中国近代留学教育有何作用?1.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播与中外文化交流2.为近代化事业培养了优秀人才,促进了近代思想解放3.推动了资产阶级改革和革命的发展4.促进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一、学校教育的发展(三)现代学校教育1.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收回了教育主权,接管了各级各类学校2.发展历程:(1)形成体系: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项目 内容举措成就①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决定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社会主义性质)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提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①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1965年)②培养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一、学校教育的发展(三)现代学校教育1.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收回了教育主权,接管了各级各类学校2.发展历程:(2)受到破坏:“文化大革命”爆发后材料1:“文化大革命”爆发后,中国教育事业受到严重冲击。在全国一片混乱的形势中,各地大中学校纷纷“停课闹革命”。全国大中学校的招生工作基本处于停顿状态。数以千万计的中学毕业生失去了升造的机会。…………“文化大革命”对中国教育事业造成了极其严重的破坏,使中国在一个时期内出现了 “文化断层”、“人才断层”的局面,全国文盲和半文盲人数急剧增加,严重影响了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一、学校教育的发展(三)现代学校教育2.发展历程:(3)走上正轨:改革开放后①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教育事业重新走上正轨②1983年,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指导方针,教育改革步伐加快③1995年,国家开始实行“科教兴国”1978年春天,北京大学迎来恢复高考后录取的第一批新生1977年高考考场,考生认真作答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一、学校教育的发展(三)现代学校教育3.意义:(1)经过十几年的努力(1965年),中国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学前教育、大中小学教育及成人教育初具规模,全日制、半工半读、业余教育共同发展,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2)改革开放40多年,中国教育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教育公平的步伐加速推进,每个人的受教育权利得到更有力的保障(3)学校教育在文化传承、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学校教育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贰印刷书的诞生二、印刷书的诞生(一)书籍的出现(1)世界:约公元前30世纪,埃及出现纸草书卷,一般被认为是书籍的雏形(2)中国:早期的书籍是用竹片或木板作书写材料的简策和用缣帛作书写材料的帛书,盛行于春秋战国乃至秦汉时期◎莎草纸书写的《亡灵书》残片◎马王堆帛书《五十二病方》◎云梦睡虎地秦简二、印刷书的诞生(二)造纸业的发展公元前30世纪春秋战国到秦汉前2世纪公元105年材料1: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渔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后汉书·蔡伦传》古埃及出现纸草书卷,书籍雏形简策、帛书,中国最早的书籍植物纤维纸东汉蔡伦制出“蔡侯纸”优点:①成本低廉②质地优良②易于书写书写材料由竹木、缣帛逐渐过渡为纸,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三)印刷术的发明唐朝北宋咸通《金刚经》(雕版印刷术)胶泥活字印刷术金属活字印刷术宋代印刷书繁荣发展的原因:①重文轻武的政策②印刷术的发展③商品经济发展推动文化发展④理学兴起⑤教育的发展及科举考试的影响北宋毕昇发明胶泥活字印刷术(印刷术一次质的飞跃)雕版印刷品二、印刷书的诞生15世纪中叶古登堡为教皇印制赎罪券绘画:表现使用古登堡印刷机的场景印刷术:直接催生了印刷书,进一步推动了报纸、杂志的普及【思考】谷登堡印刷术产生革命性影响?材料:如果说一个字写下来会产生某种危险性,那么印刷出来的字就会有百倍的危险。有人很早以前就意识到了印刷术会带来危险,例如亨利八世,他的星室法庭就被授权查禁书籍。……戴维·里斯曼说过,在印刷术的世界里,信息是思想的火药,所以审查者们才需要穿着肃穆的长袍来熄灭点燃的炸药。——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①打破贵族垄断,促进知识的传播与普及②推动宗教改革发展③打击了封建统治势力④带动出版业的繁荣发展⑤提高了人们的文化水平⑥促进民族语言的统一德国人谷登堡发明金属活字(技术进步)印刷二、印刷书的诞生(三)印刷术的发明材料1:北宋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直至明朝时期仍未推广。从印刷品的流通欲望与范围来看,是因为古代中国书籍出版内容主要是历书、农书等工具书和儒家经史子集等经典;而且,这些书籍一旦雕刻成版,“易成、难毁、节费、便藏”,且雕版技术已有悠久的历史和成熟的工艺……尽管科举考试之后,读书人进一步增多,但印刷品往往局限于科举范围之内;作为世界另一半的女性自古就被排斥在才识之外。——摘编自李瑞娜《毕昇与古登堡为何无法对话》【知识拓展】为何宋代活字印刷未能如谷登堡印刷术产生革命性影响 (1)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主要印刷工具书(2)雕版技术历史悠久工艺成熟(3)科举制和儒家思想的制约,印刷品传播范围有限(4)受文化传统的制约,女性读书少(5)汉字数量大,排版繁琐,制作成本高昂二、印刷书的诞生(四)意义印刷书的诞生,堪称具有革命性的转变,掌握书籍的不再是少数人。因此,印刷书的诞生具有重要意义:1.有利于文化普及、传承,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2.推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有利于西方的思想解放3.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扩大本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叁图书馆的成长(一)图书馆概况1.图书馆概念:“图书馆”在英语中为“Library”,来源于拉丁语“Libraria”,意为“藏书的地方”。“图书馆”一词为日本人所创。19世纪末由日本传入,见诸于报刊。中国最早的省级图书馆是1904年创办的湖北省图书馆。2.图书馆作用:(1)收藏文字资料,保存人类文化典籍(2)图书馆的作用不仅限于保存古籍和文化遗产,而且逐渐发展出服务公众的职能三、图书馆的成长(二)西方图书馆三、图书馆的成长1.起源古文明遗址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书籍最齐全的图书馆,是公元前7世纪亚述巴尼拔王建立的(二)西方图书馆三、图书馆的成长2.中世纪修道院、大教堂和大学图书馆对保存古典时期文化遗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私人图书馆也随之兴起3.近代以来19世纪下半叶,英、美等国家出现了近代意义上的公共图书馆,在保存古籍和文化遗产之外,发展出服务公众的职能英国切萨姆图书馆美国国会图书馆(三)中国图书馆三、图书馆的成长1.古代(1)官藏:中国古代十分重视图书文献的保存,朝廷设有专门掌管典籍的史官,并建有“府”“阁”“堂”“室”等藏书之所(2)私家藏书:①原因:私家藏书伴随私学的出现也得到发展②代表:明清两代尤其突出,出现了一批著名的藏书家和藏书楼。明朝中期建造的天一阁是古代中国私家藏书的代表◎范钦与天一阁1.历史悠久2.藏书种类丰富3.政府重视文献保存和典籍传承4.设专门掌管典籍的官员5.官藏和私家藏书并重6.趋向制度化规范化【知识拓展】古代中国藏书的特点周道废,秦拨去古文,焚灭诗书,故明堂石室金匮玉版图籍散乱。于是汉兴,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军法,张苍为章程,叔孙通定礼仪,则文学彬彬稍进,诗书往往间出矣。自曹参荐盖公言黄老,而贾生、晁错明申、商,公孙弘以儒显,百年之间,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太史公。太史公仍父子相续纂其职。——《史记 · 太史公自序》(三)中国图书馆三、图书馆的成长(2)近现代:①1909年,清政府开始筹建京师图书馆②1916年起,国家图书馆的职能开始体现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京师图书馆改名为“北京图书馆”,1998年改称“国家图书馆”④全国范围内逐渐建立各级各类的图书馆◎ 1912年京师图书馆在北京广化寺开馆材料一:鸦片战争以后,西方传教士们,想利用教育文化这个阵地来征服中国人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他们在中国开办教会图书馆,为中国近代图书馆的产生树立了模式和榜样。——摘编自卿玉弢《简析中国近代图书馆的产生和发展》材料二:鸦片战争以后,针对中国古代藏书楼重藏轻用的弊端,中国藏书界出现了一股要求“藏书公开”的新理念。——摘编自徐凌志《中国古代藏书楼向近代图书馆转型原因探析》材料三: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使政府及知识分子更看重图书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即普及教育,增强国民素质。近代图书馆就是在这种要求全民族普遍教化的文化觉醒中被提到历史日程上来的。——摘编自苏健《关于中国近代图书馆产生过程与意义的探讨》材料四:无论学者们把近代图书馆的产生划分成几个历史时期,其产生过程都离不开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这三次社会变革运动……在这三次变革运动的推动下,中国图书馆在近代化道路上逐步全面展开。——摘编自苏健《关于中国近代图书馆产生过程与意义的探讨》【知识拓展】中国近代图书馆出现的原因1.西方教会图书馆的示范2.藏书公开新理念的传播3.救亡图存的时代要求4.社会变革的推动肆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一)西方博物馆大英博物馆、卢浮宫18世纪,博物馆建设迈出重要的一步,大英博物馆、法国卢浮宫等重要的博物馆都建立于这一时期1683年,牛津大学建立的阿什莫林博物馆,被视作第一个具有近代特征的博物馆阿什莫林博物馆公元前290年前后,托勒密·索托在埃及创建了亚历山大博学园,其中专门收藏文化珍品的缪斯宫后来被称为“亚历山大博物馆”,一般认为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博物馆亚历山大博学园四、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徐家汇博物院法国人韩伯禄建立自然历史博物院,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近代意义上的博物馆上海博物院英国亚洲文会在上海设立了主要陈列动物标本的自然历史与考古类博物馆南通博物苑1905年,张謇在南通建立的南通博物苑,是中国人自建的第一个公共博物馆1.晚清(二)近代中国博物馆四、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2.中华民国国立历史博物馆1912年,教育部在北京国子监设立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1926年,国立历史博物馆正式开馆。国立中央博物院1933年,蔡元培等倡议建立国立中央博物院,由于战争的影响,到1948年4月第一期工程及附属工程才竣工。故宫博物院1925年10月10日,成立故宫博物院,保护清朝宫廷遗留下来的文物珍品(二)近代中国博物馆四、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立历史博物馆改名为“国立北京历史博物馆”,国立中央博物院正式改为“国立南京博物院”(2)通过国家调拨、向社会征集以及接受私人捐赠等方式,故宫博物院在旧藏珍宝的基础上,极大地丰富了文物藏品,是中国最大的古代艺术博物馆,也是世界著名的博物馆国立历史博物馆国立中央博物院故宫博物院国立北京历史博物馆国立南京博物院国家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故宫博物院国家调拨、社会征集等新中国成立后3.中华人民共和国(二)近代中国博物馆四、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1959年7月建成的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是中国第一个综合类军事博物馆,馆藏特色文物为武器、军服、证章和军事题材艺术品等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1959年9月,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革命博物馆建成,2003年2月,在两馆基础上组建中国国家博物馆组建,是世界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苏州博物馆中国各地都建有综合性博物馆,以及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专业博物馆。这些博物馆共同展现了中华文化的血脉绵延与灿烂辉煌。3.中华人民共和国(二)近代中国博物馆四、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三)博物馆在文化传承上的作用1、特征:公众性、公益性、服务性、非盈利2、意义:(1)博物馆是征集、收藏、展示、研究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2)博物馆也是进行国民教育的重要场所,全方位向公众提供关于自然、文化各领域的知识(3)以博物馆以一种特有的方式担负着文化传承和传播的使命四、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一、学校教育的发展三、图书馆的成长(一)古代学校教育(二)近代学校教育(二)发展历程(二)印刷书的诞生二、印刷书的诞生(一)书籍的出现(一)图书馆概况(一)世界博物馆发展历程四、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三)现代学校教育(二)中国博物馆发展历程(三)博物馆在文化传承上的作用本课小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