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2张PPT)“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汉高祖力排众议,“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酂侯,所食邑多”,并允许他“赐带剑履上朝,入朝不趋”;战功显赫的曹参位列第二。高祖曰:“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饟(指军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史记 高祖本纪》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7课思考:结合史料,指出明朝政府是如何重视户籍制度的?防火防盗机密不断更新宋朝户籍分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 与没有土地的 。隋唐“ ”,重新核定户籍。唐承隋制, 年一造。汉朝丞相主管全国户籍工作,编入户籍的百姓成“ ”。秦朝实行 制度:除一般户籍外,宗室籍、宦籍、市籍等。战国国家开始大规模 ,制定户籍;户籍制度逐步确立。元朝按 定户籍,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明朝以职业定户籍,以 为基础,制造户籍册,称“ 册”。清朝户籍管理相对 ,乾隆年间,朝廷谕令户籍 。(一)战国为户籍相伍。 ——秦献公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商君书》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什伍连坐制度(二)秦朝(赵)高有大罪,秦王令蒙毅治之,毅不敢阿法,当高罪死,除其宦籍。——《史记·蒙恬列传》在特殊户籍中,有官吏的“宦籍”,官吏子弟的“弟子籍”,有爵者的爵籍,属于王族的“宗室籍”,属于贾人的“市籍”以及其他贱口的户籍等。秦户籍简出土于湖南里耶。“东成户人士五夫,妻大女子沙,子小女子泽若,子小女子伤。”“大、小”为课役身份的标志,是征发赋役的依据。里耶秦简户籍簿(三)汉朝1.丞相主管全国户籍工作,各级地方有专门人员主管户籍;2.政府为掌握人口数,定期进行人口调查河南郡荥阳桃邮里公乘庄盼年廿八长七尺二寸黑色四月;癸卯都里不更司马奉德年廿长七尺二寸黑色;田卒昌邑国湖陵治昌里士伍彭武年廿四。——《居延汉简甲编》居延汉简民户一千二百二十三万三千六十二,口五千九百五十九万四千九百七十八。——《汉书·地理志》(汉平帝元始二年,即公元2年)(四)东晋郡国诸户口黄籍,籍皆用一尺二寸札,已在官役者载名。——《太平御览》“﹝咸康七年﹞实编户,王公已下皆正土断白籍。”——《晋书·成帝纪》东晋中原士族迁徙示意图(五)隋唐唐朝:唐承隋制,管理更严,户籍三年一造隋朝:“大索貌阅”,严防不实。通过这一措施,新增成定人数44.3万,新附人口164万。——宁欣《中国古代史(下册)》(六)宋朝乡墅有不占田之民,借人之牛,受人之土,庸而耕者,谓之客户。——(宋)石介《徂徕石先生全集》主户: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思考:宋朝户籍制度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影响?主户作为宋代户口的基础,占全国总户数的65%左右,是宋代赋税的主要承担者。——张斌《宋代的户口管理探究》客户:没有土地的佃户根本目的是掌握人口变动情况,以便征发赋税、维护统治人身对国家的依附关系减弱,有利于人口流动和商品经济发展“不抑兼并”下,土地兼并现象严重,按人头纳税容易导致赋税不均。(七)元朝按照职业分为军户、民户、匠户、站户等,统称为“诸色户计”,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元朝)将其全部人户,以职业、民族、宗教的不同,而划分为多达数十种“户计”……民户户计数量最多,占全国总户数的80%左右,是元朝诸色户计中最基本的户计,是元朝赋役的主要承担者。——高树林《元朝民户研究》元至元年间湖州路户籍文书,登载了322叶900户的人口事产营生信息。元代湖州路户籍文书第二册叶三“吴万三”户(八)明朝1.明朝继承了元朝以职业定户籍的做法,户籍分为民籍、军籍、匠籍等;2.明朝户籍册称“黄册”,以里甲制为基础,每里一册,详列各户人口、田土、房屋。洪武十四年诏天下编赋役黄册,以一百一十户为一里,推丁粮多者十户为长,余百户为十甲,甲凡十人……十年攒造黄册、以定赋役,核隐漏,清逃亡,法例甚详,具列于后。——《大明会典》卷二十黄册鱼鳞图册(十)清朝今丁银既皆摊入地粮,而滋生人户,又钦遵康熙五十二年皇祖恩旨,永不加赋。则五年编审,不过沿袭虚文,无裨实政……嗣后编审之例,著永行停止。——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上谕户籍制度不再具有财政上的意义宋朝户籍分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主户与没有土地的客户。隋唐“大索貌阅”,重新核定户籍。唐承隋制,三年一造。汉朝丞相主管全国户籍工作,编入户籍的百姓成“编户齐民”。秦朝实行分类登记制度:除一般户籍外,宗室籍、宦籍、市籍等。战国国家开始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户籍制度逐步确立。元朝按职业定户籍,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明朝以职业定户籍,以里甲制为基础,制造户籍册,称“黄册”。清朝户籍管理相对松弛,乾隆年间,朝廷谕令户籍永停编审。全面登记人口分类管理人口动态监管人口核定校验人口二、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社区居委会村民委员会基层组织基层的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机制秦朝唐朝清朝什伍组织邻保制度十家牌法保甲制度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城内设坊,郊外设村,设里正、坊正、村正。中央:三公九卿县地方:郡乡亭里皇帝里甲制:十户为一甲,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设甲首、里正。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十户为牌,设牌长十牌为甲,设甲长十甲为保,设保长明朝四家为邻五邻为保互相监督兼具区划和户籍管理性质的乡里制与旨在维护社会治安的保甲制合一既有“十家连坐”又让“十家连心”王阳明凡十家牌式,其法甚约,其治甚广。有司果能着实举行,盗贼可息、词讼可简、赋役可均、外侮可御、风俗可淳、礼乐可兴。——《申谕十家牌法》今凡尔同约之民,皆宜孝尔父母,敬尔兄长,教训尔子孙,和顺尔乡里,死丧相助,患难相恤,善相劝勉,恶相告诫,息讼罢争,讲信修睦,务为良善之民,共成仁厚之俗。——《南赣乡约》礼法合治,乡约与法律合流,既有“十家连坐”,又让“十家连心”1.产生原因(1)根本: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自然灾害频发,人民生活缺少保障,需要国家和社会提供必要的、及时的救助。(2)经济:农耕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3)政治:缓和阶级矛盾、笼络人心,维护统治的需要。(4)文化:儒家的民本观念、仁政思想的影响。以保息养万民,一曰慈幼;二曰养老;三曰振穷;四曰恤贫;五曰宽疾;六曰安富。——《周礼·司徒》“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孟子》三、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2.政府救济(1)仓储制度①汉朝:建立常平仓制度,积谷备仓,调节粮价。②隋唐:官仓救大灾,义仓救小灾。③后世:社仓、义仓的设置较为普遍。寿昌遂白令边郡皆筑仓,谷贱时则增其贾而籴,以利农,谷贵时减贾而粜,名曰常平仓。――《汉书·食货志上》隋朝黎阳仓遗址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礼记 王制》三、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2)优抚政策②从唐朝开始,政府设收容贫老、孤儿和乞讨流浪人员的专门机构,如唐朝的养病坊、宋朝的福田院、元朝的众济院、明清的养济院。(3)地位:历代社会救济的主体。◎慈幼局、安济院示意图◎汉代画像砖与错金银鸠杖“高皇帝以来,至本始二年,朕甚哀怜耆老,高年授王杖,上有鸠,...吏民有敢骂、詈、殴、辱者,逆不道” “年七十以上,授王杖,比六百石。”—— 《王杖诏令册》①秦汉时期,皇帝有时会赐给高龄老人手杖——鸠杖,以示尊重。3.民间救济(1)兴起:宋朝以后,宗族内部的救助活动逐渐兴起。(2)表现:①北宋范仲淹在族内创设义田,赈济族人,影响深远。②宗族通过设立族产,在衣食、住行、婚娶、蒙养、丧葬等方面资助族中贫困者。③明清时期,慈善组织开始兴起,出现善堂、善会等慈善机构。受到理学的影响,更加注重家族人伦关系朱子社仓清·奉天同善堂中国古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的特点(1)形成较早,源远流长,政府介入程度深(2)国家救济与民间社会救济相结合,政府主体,民间辅助(3)国家立法保障并设专门机构予以实施(4)针对不同对象采取不同救济措施(5)具有丰富的思想基础和鲜明的伦理特色◎范仲淹义田赈族朝代 户籍制度 基层组织 社会治理 社会救济 优抚政策秦汉 隋唐宋元明清 分类登记制度编户齐民大索貌阅户籍三年一造主户与客户诸色户计户帖、黄册永停编审乡里制度百户为里,五里为乡里甲制编制严密的保甲制十家牌法保甲制邻保制度什伍组织常平仓制度置仓积谷,义仓、社仓宗族内部的救助活动兴起慈善组织兴起养济院众济院福田院养病坊鸠杖乡里制与保甲制逐步合一政府对百姓的人身束缚逐渐减弱宗族、慈善组织的作用逐渐增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