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2张PPT)第六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单元导语】中国古代的基层治理以户籍管理与基层组织构建为基础,户籍的编制与管理一般以基层组织为单位进行,既保证赋役征发,也维护社会稳定。西欧中古时期的基础治理以庄园和城市为中心,近代以来也一直强调基层自治。中国古代的社会保障主要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在封建后期,宗族及社会公益性组织的作用越来越大。现代发达国家基本构建起了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保证了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中国也逐渐建立起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玄武湖的秘密明万历年间刊印的《金陵四十景》中,玄武湖作为六朝时期的皇家园林却榜上无名。直至清乾隆年间,风光旖旎的玄武湖才以“北湖烟柳”之称,出现在《金陵四十八景》之中,被禁封了260年之久的一代禁地——玄武湖,再次以她那优美的倩影,动画般的湖光山色展示在世人面前为什么玄武湖会成为一代禁地?家庭构成及变动、土地财产、应缴赋税思考:古代通过户籍制度想获得什么信息呢 为什么历代高度户籍制度?明朝嘉兴成化八年黄册明朝南京玄武湖湖心,有5个小岛。洪武初年,在湖心旧轴岛上修建了9间库房,用来安放存放户籍的“黄册”……由户部派官员专门管理,一般人不得轻易进入。对封建国家而言,赋役是国家财政的根本,而户籍是赋役征发的依据,因此历朝历代都非常重视户籍的编制和管理。双重目的经济:掌握人口,保障赋役征发统计,增加财政收入政治:控制人口,加强地方管理和中央集权根本目的:巩固统治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思考:为何历朝历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户籍的编制与管理?明朝洪武初年,南京玄武湖湖心小岛库房,用来存放户籍册“黄册”。收贮黄册的玄武湖成为明朝的禁地,由户部派官员专门管理,一般人不得轻易进入。赋役是国家财政的根本户籍是赋役征发的依据一、基层治理的基础——户籍制度探究:阅读教材99-100页,归纳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过程。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 阶段 时期 措施 具体内容1.开始 战国秦朝2.发展 汉朝魏晋南北朝隋朝唐朝3.变化 宋朝元朝4.削弱 明朝清朝阶段 时期 措施 具体内容1.开始 战国秦朝户籍相伍国家大规模编排居民,制定户籍BC375年,秦献公以五家为“伍”编排户口“为户籍相伍”、“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商君书》不分男女,皆要登记思考:材料中所讲到的是战国时期的哪种户籍制度?反映了什么问题?家庭情况民户籍(一般百姓)宗室籍(宗亲贵族)宦籍(官吏)市籍(商贾)籍贯户主身份姓名思考:该材料说明秦朝户籍编制有何特征?分类登记思考:指出秦朝编制如此细致户籍簿的根本目的?掌握人口变动情况以便征发赋役【学习聚焦】P99阶段 时期 措施 具体内容2.发展 汉朝魏晋南北朝隋朝唐朝编户齐民管理:单位:维护:结局:丞相主管全国户籍工作,地方政府有专人主管地方户籍户是政府征派赋役的单位政府定期进行人口普查东汉末年,户籍散乱黄白分籍黄籍:西晋政府以黄纸登记户主姓名、年龄、家庭情况,装订成册白籍:东晋政府以白纸登记从北方南渡的州、郡、县人口,不征发赋役土断:东晋后期和南朝,政府为增加赋役,不时将侨居户口编入所居郡县户籍使白籍人口土著化,承担赋役大索貌阅将人口体貌与户籍登记相比较,重新核定户籍,严防不实大索貌阅管理更严,户籍三年一造思考:从汉至唐,户籍管理演变的趋势是什么?管理越来越严阶段 时期 措施 具体内容3.变化 宋朝元朝主客分籍主户: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客户:没有土地的佃户思考:东晋和宋朝户籍制度变化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思考点】P100社会动乱和人口流动Tips:东晋与两宋在时代背景方面有何相似之处?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宋朝不抑兼并,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史纲上】)根本目的:为了征发赋役(元)将其全部人户,以职业、民族、宗教的不同,而划分为多达数十种“户计”……民户户计数量最多,占全国总户数的80%左右,是元朝诸色户计中最基本的户计,是元朝赋役的主要承担者。——高树林《元朝民户研究》军户,蒙古、色目人每丁起一军,……站户与军户同;民匠限地一顷。——《续资治通鉴·宋纪·宋纪一百五十九》思考:元朝的户籍制度是什么?诸色户计户籍世袭按照职业可以分为军户、民户、匠户、站户等,统称“诸色户计”,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思考:这一规定会产生什么影响?加强了对人民的人身控制阻碍社会发展进步阶段 时期 措施 具体内容4.削弱 明朝清朝职业定籍户帖黄册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命全国调查户口,推行户帖制度。这张1371年颁发的户帖除印刷了朱元璋的白话圣旨之外,还登记了汪寄佛一家的人口、田地、房屋等项。现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明嘉靖年间黄册原本思考:明朝使用何种户籍制度?继承元朝以职业定户籍的做法,户籍分民籍、军籍、匠籍等,户籍册称为“黄册”,以里甲制为基础,每里一册,详列各户人口、田土、房屋110户为一里,推交税多的10户为里长,余下的100户为甲户帖黄册管理松弛永停编审乾隆年间,朝廷谕令户籍永停编审,政府只按一定的组织制度登记人口数量思考:结合课本及所学知识,思考清朝户籍制度与明朝相比有何不同?其原因是什么?不同:清朝户籍管理相对松弛,国家对百姓的对人身控制进一步减弱原因:1.赋役越来越倾向于土地摊派2.清前期赋役实行固定丁银、摊丁入亩后,户籍作用大大削弱户籍制度不再具有财政上的功能思考:从中国古代赋役与户籍制度的演变中,概括演变特点。历史悠久由严变松(人身控制逐渐减弱)由复杂变简单等级性思考:古代政府管理户籍的根本原因?掌握人口变动情况以便征发赋役【学习聚焦】P99思考:根据材料,概括我国古代户籍制度的主要功能及形成的历史因素?功能:征收赋役、征兵、限制人口流动、维持社会治安、控制职业、维护等级特权原因:1.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封建等级制度2.经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封建土地所有制3.思想:传统儒家文化的熏陶社会治理土地制度赋税制度户籍制度政治制度选官制度民族制度外交制度法律教化思考:中国古代还有哪些社会治理的手段?户籍制度:国聚千万家社会治理土地制度赋税制度户籍制度政治制度选官制度民族制度外交制度法律教化基层治理救济优抚二、基层治理的利器——基层组织任务:征发赋役、维护稳定【学习聚焦P101】中国古代最基层的行政机构 ,基层组织的任务是 和 .县征发赋役维护稳定时期 基层组织 社会治理秦汉唐朝宋朝明朝清朝 探究:阅读课本101,完成下表乡里制三老(掌教化)啬夫(掌狱讼、赋税)游徼(掌捕盗)基层组织里郡县乡地方行政机构亭里正亭长(传递政令、维护治安)什伍组织伍=5家什=10家里=100家乡=5里互相监督乡里制市坊制坊村制唐朝长安城平面图唐朝的市坊制度乡=5里里=100家城内设坊郊外设村里正坊正村正邻保制保=5邻邻=4家互相监督里甲制县乡里什伍=5户=10户=100户=500户县乡里保邻=4户=20户=100户=500户里=110户甲=10户里长甲首保甲制(北宋王安石,源于邻保制)保=10甲甲=10户保长甲长唐朝的坊村制度十家牌法(王守仁,南赣巡抚)10家总编为1牌,开列各户姓名,由10家轮流收掌,每日沿门按牌察看动静,发现有面生可疑之人,就向官府举报县里甲=10户=110户府承宣布政使司(省)州道清初:里甲制清中后期:保甲制保=10甲甲=10牌牌=10户保长甲长牌长县保甲牌=10户=100户府省牌长甲长保长=1000户乡里制(兼具区划和户籍管理性质)与保甲制(维护社会治安)合一基层区划基层自治社会治安登记户籍思考:由此可见,清朝的基层制度的演变有何意义?思考: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概括古代基层治理变革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与原因。④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特点: ①地方自治色彩鲜明②宗法关系扮演重要角色③官员治理与士绅管理相结合作用:原因:①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②保证赋役征发③维护了基层社会的稳定①政治: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强化②经济:维护小农经济的需要保障赋税征收③思想:儒家宗法伦理思想的影响④重要改革的推动: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赋税制度改革三、基层治理的辅助——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孟子曰: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孟子·梁惠王上》仓无备粟,不可以待凶饥。——《墨子·七患》1.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自然灾害频发,人民生活缺少保障,需要国家和社会提供必要的、及时的救助2.政府为维护统治,为民众提供了一定的生活保障,以保证人口繁衍和正常生产活动的进行思考:根据材料,结合教材归纳古代社会救济出现的背景。政府(社会救济主体)社会力量(社会救济辅助)1.社会救济2.优抚政策汉朝:隋唐:后世:建立常平仓制度,积谷备仓,调节粮价作用:供应朝廷粮食和物质、备水旱赈济【史纲上】思考:结合史纲上的内容,思考广设仓库有何作用?官方储备:隋文帝置仓积谷,预防荒年官仓救大灾民间积储:隋文帝鼓励民间自置义仓,令各州百姓在收获时按贫富分三等出粮,于当地造仓积蓄义仓防小灾政府既重视官方储备,也大力提倡民间积储社仓、义仓设置普遍赐物:【秦汉】【明初】设置机构:【唐-清】皇帝赐给高龄老人手杖——鸠杖,以示尊重唐朝开始,政府设有收容贫老、孤儿和乞讨流浪人员的专门机构:唐:养病坊宋:福田院元:众济院明清:养济院令各地有司优抚高年平民,八十岁以上月给米五斗、酒三斗、肉五斤思考:结合课本内容,思考优抚政策的作用?作用:尊敬与赡养老人,保障鳏(guān)寡孤独的生活宗族内部救济:慈善组织:【宋朝兴起】设立义田、义学、义宅、义冢等族产在衣食、住行、婚娶、蒙养、丧葬等资助族中贫困者【明清兴起】出现善堂、善会等慈善机构【学思之窗】P103《大明律》对救助鳏寡孤独有专门的律条规定:凡鳏寡孤独及笃疾之人,贫穷无亲属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若应给衣粮而官吏克减者,以监守自盗论。思考:古代政府为什么要以法律形式规定对贫苦无依的人群进行救助?这样的法律规定能落实吗?政府的社会保障功能,出于维护统治的需要不能得到执行根本原因:封建社会的生产力不足封建阶级的阶级属性思考:阅读教材并结合所学,思考古代社会政府和社会力量救济的不同点。政府救济:社会救济:①重点在救灾,核心在保证粮食供应②占主体地位①侧重于日常生活中的赈济(如:收养弃婴和孤儿、接济贫民、资助贫困人口的教育、安葬无人埋葬的骸骨等)②处于辅助地位思考:结合所学,分析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有何作用?有利于维护统治为民众提供一定的生活保障保障人口繁衍和正常生产活动时期 户籍制度 基层组织 社会治理 社会救济 优抚政策战国 户籍相伍秦朝 分类登记 乡里制 什伍组织 鸠杖汉朝 编户齐民 常平仓制 魏晋南北朝 黄白分籍隋朝 大索貌阅 置仓积谷 义仓、社仓唐朝 乡里制、市坊制、坊村制 邻保制 养病坊宋朝 主客分籍 保甲制 宗族内部救济 福田院元朝 诸色户计 户籍世袭 众济院明朝 职业定籍 户帖黄册 里甲制 十家牌法 慈善组织 养济院清朝 永停编审 里甲制→保甲制 法严不严?仁不仁?儒礼法结合户籍制度与赋役制度逐渐分离乡里制与保甲制逐步合一政府对基层控制和干预加强宗 族慈善组织的作用逐渐增大政府对百姓人身束缚逐渐减弱思维导图--特征、规律:中国古代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历代户籍制度的演变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思维导图--结构:1、战国时期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2、秦朝分类等级制度;汉朝编户齐民制度3、隋朝“大索貌阅”;唐朝三年一造4、宋朝住户客户制度;元朝“诸色户计”5、明朝“黄册”;清朝永停编审1、秦汉:乡里制度1、政府救济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2、唐朝:乡里制度——百户为里,五里为乡3、清朝:先里(甲)后保(甲)制度2、社会力量救济3、优抚政策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知识层面 (史实:是什么) 认识层面(为什么,怎么了)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演变过程:战国至清朝(史实) 演变特点、演变目的、认识历代基层组织 与社会治理 演变过程:秦汉至清朝(史实) 演变特点、演变影响历代社会救济 与优抚政策 演变过程:秦汉至清朝(史实) 演变特点、认识内容分类子目名称导图--学习层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