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3张PPT)第一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1课 鸦片战争要点自主学工业强国毒品鸦片道光皇帝外来侵略中国市场关天培封建专制不平等香港岛上海领事裁判近代史1.[2025年1月中山期末]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写道:“不枉人呼莲幕客,碧纱橱护阿芙蓉(即鸦片)。”严复认为,吸食鸦片致使中国“种以之弱,国以之贫,兵以之窳”。二者均指向当时( )A.鸦片危害之大 B.中英贸易逆差C.吏治十分腐败 D.英国军事强大A1星题 基础巩固2.八年级某同学准备制作一期题为《近代中国民族英雄》的墙报,并设置了相关栏目,林则徐可归入的栏目是( )A.禁毒先驱:民族英雄 B.农民领袖:革命先辈C.清朝勋贵:洋务先驱 D.变法志士:启蒙学者A3.[2025·天津模拟]林则徐在虎门销烟,关天培在虎门悲壮殉国,定海三总兵皆力战殉国,陈化成在吴淞力竭牺牲,三元里人民英勇抗击英军。这反映了( )A.中国的独立主权遭到破坏B.农民阶级反帝救国的强烈愿望C.清朝封建专制制度的腐败D.中华民族反抗侵略的坚强意志D4.某学生据《天朝的崩溃》一书整理出以下表格,他研究的可能是( ) A.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 B.鸦片战争的过程C.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 D.鸦片战争的影响C 型制 点火装置 枪长 射程 射速清朝 鸟枪(前装滑膛火绳枪) 火绳 2.01米 约100米 1-2发/分钟英国 布伦士威克式前装滑膛击发枪 撞击火帽 1.42米 约300米 3-4发/分钟5.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英国割取香港岛,意味着获得了经营中国的基地,而五口开放则提供了由沿海推向内地的孔道。与此内容有关的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虎门条约》C.《黄埔条约》 D.《望厦条约》A6.【时空观念】阅读下面的示意图,导致清朝这一时期几种主要进口货物的关税税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割香港岛 B.五口通商 C.协定关税 D.战后赔款C7.有人评价道:“此战英国侵略者用微不足道的代价在中国得到了他们梦寐以求的好处,不但打开了中国市场,还使得香港岛受殖民统治达一百五十多年。”“此战”对中国最突出的影响是( )A.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B.严重侵犯了中国的领海和领土主权C.中国人民的革命任务发生了变化D.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D1.(新情境·思维导图)下面是关于鸦片战争爆发的思维导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英国发动这场战争是必然的B.英国工业革命成效不明显C.林则徐虎门销烟是战争根源D.中国推行积极的贸易政策A2星题 能力提升点拨:分析图示可知,工业革命后,英国需要开拓海外市场和掠夺生产资料,而中国腐朽没落,于是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以扭转对华贸易逆差,并借口虎门销烟发动了鸦片战争。由此可见,鸦片战争的爆发是必然的,A正确。B、C、D说法均错误,排除。2.[2024·广东模拟]在鸦片战争后的对外谈判中,清政府认为治外法权(英国人在中国只受英国法律约束)不过是让夷人管夷人,而协定关税可以省除争执,只一味觉得五口通商妨碍自身利益。这表明清政府( )A.固守天朝上国观念 B.缺乏国家主权意识C.畏惧西方侵略扩张 D.具有近代外交观念B点拨:根据材料中“清政府认为治外法权(英国人在中国只受英国法律约束)不过是让夷人管夷人,而协定关税可以省除争执”可以看出,清政府对治外法权和协定关税的危害认识不清,说明当时清政府缺乏国家主权意识,B正确。题干没有体现清政府固守天朝上国观念及畏惧西方侵略扩张,排除A、C;清政府对治外法权和协定关税的危害认识不清,体现不出具有近代外交观念,排除D。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鸦片战争前处于封闭状态的中国,通过瓷器及茶叶贸易每年都有大量的贸易顺差,而西方廉价的纺织品、工艺品却无法进入中国市场,这显然无法满足西方列强对中国市场的需要。为扭转贸易逆差、强行开拓中国市场,英国等列强通过鸦片贸易牟取暴利。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正义之举,直接冲击了英国的侵略利益,战争由此不可避免地爆发。——摘编自李事明《鸦片战争对沿海居民生活的影响》3星题 素养探究(1)根据材料一,概括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2分)英国需要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扭转贸易逆差;林则徐虎门销烟成为战争直接借口。(一点1分,共2分)材料二:《南京条约》规定: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 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等五处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此后,英国又通过《虎门条约》等获取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等特权。——摘编自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2)根据材料二,分析《南京条约》及其附属条约对中国的危害。(2分)割香港岛破坏领土主权;赔款加重财政负担与民众压力;开放通商口岸便利列强经济侵略;协定关税破坏关税自主权;领事裁判权破坏中国司法主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破坏中国贸易主权。(任答两点即可,一点1分,共2分)材料三:就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而意义日减。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 ,提出了中国必须现代化的历史使命。中国的现代化一日未完成,鸦片战争的意义就一分不会减。——摘编自《天朝的崩溃》(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述你对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的理解。(2分)中国独立主权的完整性遭到破坏,传统的小农经济逐步瓦解,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成为中国人民的历史任务;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任答两点即可,一点1分,共2分)(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鸦片战争带给我们的历史思考和启示。(2分)落后就要挨打;要大力推进改革开放,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才能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一点1分,共2分)(共22张PPT)第一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要点自主学英法联军《天津条约》北京汉口、南京通商口岸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北京条约》天津九龙半岛南端长江中下游地区1.[2025年1月苏州期末]下面是1842—1854年英国输华货物总值变化示意图(单位:万英镑)。该图所示现象有助于我们理解( )A.清政府严禁鸦片的时代背景B.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根源C.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D.传统小农经济的发展状况C1星题 基础巩固2.1855年,美国公使声称:“从遥远的地方无法驾驭中国政府,到了它的身边,它就变得驯服多了。”下列选项中能够实现美国意图的是( )A.使鸦片贸易合法化 B.外国公使进驻北京C.增开更多通商口岸 D.长江口岸自由航行B3.(唯物史观)一座美轮美奂的皇家园林消失了,转换成充满悲情的文物。圆明园的遭遇,是一部沉重的活史书。这一史实让我们得到的认识是( )A.英法联军对人类文明的践踏B.俄国趁火打劫违背国际法C.日本侵略者犯下的滔天罪行D.清政府对人民的残酷压迫A4.林则徐临终前曾指出:“终为中国患者,其俄罗斯乎!”下面史实可以证实林则徐预言的是( )A.首先挑起对中国的侵略战争B.割占中国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C.割占香港岛,索赔2100万银元D.攻占北京城,洗劫并焚毁圆明园B5.(跨学科·地理)地图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根据下面两幅形势图可知,中国开放的通商口岸( )A.总数不断减少B.从沿海向内地扩展C.均是主动开放D.均分布在长江沿岸B学史方法如何读懂历史地图——军事类地图军事类地图主要包括战争形势图和进攻路线图,重点观察进攻方的进攻路线,战场、战役的位置、名称,敌对双方的控制区域变化等。6.史实是指客观发生的历史事件,历史观点是指人们对史实的看法和评价。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A.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B.1858年,清政府被迫与英、法、俄、美分别签订《天津条约》C.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D.《北京条约》增开天津为通商口岸,割九龙半岛南端给英国C学史方法如何区分历史事实、历史解释、历史评价历史事实:真实发生过的事情,主要是指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具有客观性。历史解释:阐明历史发展变化的过程、轨迹及其原因、意义等,带有解释者的主观色彩。历史评价:观察(分析)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所采取的态度、持有的看法,具有鲜明的主观性。1.(历史解释)在学习完两次鸦片战争后,李华同学得出“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的结论。你认为他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两次鸦片战争( )A.都是英国发动 B.都签订了不平等条约C.相隔时间很短 D.起因和性质基本相同D2星题 能力提升2.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A.已经形成平等的外交观念B.“天朝上国”规制受到冲击C.对西方列强产生崇拜心理D.受到西方文化的广泛影响B点拨:“夷”字在传统的“天朝上国”观念中是对外国的蔑称,而《天津条约》规定不得提书“夷”字,这意味着中国传统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天朝上国”规制受到了西方列强的冲击,不得不改变对外国的称呼,B正确。当时中国并未形成平等的外交观念,排除A;《天津条约》是列强强加给清政府的不平等条约,清政府更多的是畏惧心理,而不是崇拜心理,也不能简单理解为受到西方文化的广泛影响,排除C、D。(小切口·大历史)圆明园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其兴衰见证了历史风云变幻。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兹为责罚清帝不守前约及违反和约起见,决于九月初五焚烧圆明园。所有种种违约行动,人民未参与其间,决不加以伤害,惟于清室政府,不能不惩罚之也。——摘编自中国史学会主编《第二次鸦片战争》3星题 素养探究(1)材料一认为列强焚毁圆明园的目的是什么?(1分)你如何看待列强这一行为的本质?(1分)目的:责罚清帝不守前约及违反和约。(1分)本质:是侵略扩张的借口,暴露了列强的野蛮和贪婪。(意思相近即可,1分)材料二:1860年10月18日,英军焚毁圆明园,则使得清朝统治者完全丧失了抗敌的勇气,马上屈辱投降……主持和局的恭亲王奕?就在10月19日晚上赶忙承认英法等国一切要求;并按照侵略者的要求于10月24日、25日分别与英法两国公使交换了《天津条约》批准书,签订了《北京条约》。——摘自吴继轩、李胜斌《再论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主要目的——兼与戴逸、章开沅等人商榷》(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火烧圆明园这一做法对清政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分)彻底摧毁了清政府的抵抗意志;交换了《天津条约》批准书,签订了《北京条约》;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一点1分,共3分)材料三:下面是历史社团同学依据圆明园遗址公园相关材料绘制的示意图(3)根据材料三示意图中圆明园的发展变化,说明圆明园遗址公园的历史价值。(2分)为更好地保护历史遗址,请你设计一条保护历史遗址的宣传标语。(1分)价值:承载了古代皇家园林艺术等传统文化;见证了近代屈辱的历史;警示后人勿忘国耻,激发爱国主义精神等。(任答两点即可,一点1分,共2分)宣传标语:保护好历史遗址就是尊重历史。(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也可,1分)(共13张PPT)第3课 太平天国运动第一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要点自主学鸦片战争洪秀全政权组织天京平均分配中外反动势力全盛时期由盛转衰规模宏大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阶级演绎的一首波澜壮阔的人间悲歌。某班同学布置了“太平天国的兴衰沉浮”历史展厅,邀你一起领略农民阶级的悲壮抗争。展厅一 梳理太平天国的兴衰脉络1.马克思在论及太平天国运动发生的原因时指出:“推动了这次大爆炸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马克思旨在强调( )A.鸦片战争激化社会矛盾引发农民起义B.没有英国的侵略就没有太平天国运动C.列强侵略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双重影响D.太平天国的斗争矛头最主要指向英国A主题情境主题情境练习2.人物传记在尊重史料的基础上,以文学化的表达方式再现了典型人物的生命历程、历史贡献等。下面是某人物传记的部分目录。据此判断,这部著作可能是( )A.《林则徐传》 B.《洪秀全传》C.《曾国藩传》 D.《李鸿章传》B3.(教材素材)《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这一规定在当时的实际意义在于( )A.实现男女地位平等 B.建立公平公正的社会C.推动农业生产发展 D.调动农民革命积极性D4.历史探究课上,同学们在黑板上制作了下面的示意图。据此可知,同学们正在探究( ) A.太平天国初步建立政权B.湘军包围安庆的形势C.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标志D.导致天京陷落的原因C5.[2025年1月湛江期末]太平天国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规定,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而之后的《资政新篇》却主张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这一变化( )A.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 B.挽救了太平天国危机C.体现了时代发展潮流 D.适应了农民阶级需要C6.某历史兴趣小组设计了下面的示意图。该图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的( )A.爆发背景 B.兴衰过程C.主要特点 D.历史影响B展厅二 剖析天国悲歌的深层认知7.[2025·黄冈月考]“曾国荃部离开安庆东下,拉开进攻天京的序幕,各地太平军在敌人的全面进攻下节节败退。与此同时,苏浙战场也在淮军、华尔洋枪队、左宗棠部湘军的进攻下趋于瓦解。”材料说明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是( )A.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 B.革命纲领不切合中国实际C.领导集团的腐败和内讧 D.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D8.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英、法、美三国公使先后到天京访问,要求太平天国承认他们与清政府订立的不平等条约,太平天国坚决拒绝并对擅自闯进境内的外国兵舰开炮射击,对外国走私商船加以制裁。太平天国这一对外政策( )A.直接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B.揭示了太平天国起义的原因C.体现了一定的国家主权意识 D.缓和了与西方列强之间矛盾C9.(历史解释)“同(治)光(绪)之际……时大乱(指太平天国起义)初平。……李鸿章、翁同龢亦联袂而起。时封疆大吏,汉人居半,即枢要之地,实力亦渐加增。”由此可知,太平天国运动( )A.导致清政府政治权力结构变化B.为洋务运动的兴起奠定了基础C.加剧中央与地方势力集团矛盾D.推动了清王朝统治集团的分裂A点拨:根据材料中“李鸿章、翁同龢亦联袂而起。时封疆大吏,汉人居半,即枢要之地,实力亦渐加增”可知,太平天国运动促使汉族地主势力崛起,导致清政府政治权力结构发生变化,A正确。材料强调汉族地主势力的崛起,没有涉及洋务运动,排除B;太平天国运动促进了汉族地主势力兴起,而不是加剧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清王朝统治集团的分裂”,排除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1课 鸦片战争.pptx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pptx 第3课 太平天国运动.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