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 课件(共32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修3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0课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 课件(共32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修3

资源简介

(共32张PPT)
第10课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
【课标要求】
1.了解近代以来世界贸易的发展情况。
2.通过了解商品所体现的特色文化,理解近代贸易活动在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油-醋瓶
产于1575年意大利佛罗伦萨
茶叶瓶
产于1690年左右的荷兰
更钟
产自清朝内务府
造办处的做钟处
16世纪初,葡萄牙人带到欧洲
的第一批中国瓷器花瓶引起了欧洲
人的浓厚兴趣,各国的君主和达官
显贵纷纷用黄金购买,并收藏起来。
17世纪上半叶,荷兰一家公司进口
了近 300万件瓷器,这些瓷器对欧洲的制造业产生了巨大影响。图为1575年左右意大利佛罗伦萨根据中国瓷器样品制作的“软胎”油—醋瓶和1690年左右荷兰生产的装饰有中国图案的茶叶瓶。
▲ 油—醋瓶
▲ 茶叶瓶
一、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一)15世纪前的世界贸易
主要局限于各洲内部和亚欧大陆之间。15世纪以前,世界各地处于相对孤立的发展状态,亚、欧、非等洲之间的直接交往和了解不多。(选必二P42)新航路开辟以前,食物物种交流主要在彼此邻近的地区或大洲内部进行,也有一些跨洲的食物物种交流。(选必二P8)
学习聚焦 近代以来,随着世界各洲之间贸易的扩大,全球贸易网逐步形成。
二、15世纪后至工业革命前的世界贸易
1.原因:
新航路的开辟和西欧各国的殖民扩张,各洲之间的贸易随之扩展。
新航路的开辟
殖民扩张
2.表现
(1)国际流通中的商品种类与数量大大增加。咖啡、烟草、可可等出现在欧洲市场并成为欧洲人喜爱的商品,欧洲的产品也开始在美洲市场销售。
(2)贸易的扩大促进了股份公司的出现和发展。如荷兰东印度公司、英国东印度公司、荷兰西印度公司、法国西印度公司等。
▲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股票
在殖民扩张过程中,荷兰商船来往于世界各地,承揽了海上大部分运输,被称作“海上马车夫”。
(东印度公司)这些贸易公司由国家给予种种特权,有的甚至可以自行铸币、拥有武器、对外宣战和缔结条约。这些公司在世界各地经营垄断贸易,进行殖民掠夺,对西欧资本原始积累发挥了重要作用。(选必二P44)采取直接抢掠、侵占土地、强征巨额土地税、种植并走私鸦片的手段。(纲要下P70)
1.原因
新航路的开辟和西欧各国的殖民扩张,各洲之间的贸易随之扩展。
2.表现
(1)国际流通中的商品种类与数量大大增加。
(2)贸易的扩大促进了股份公司的出现和发展。
3.影响
西欧列强在美洲、非洲、亚洲等地的殖民扩张,客观上推动了洲与洲之间的贸易,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欧洲的商人和殖民者直接同世界各地建立起商业联系(选必二P42),
二、15世纪后至工业革命前的世界贸易
(新航路开辟后)一个关键性的变革是商业贸易的全球化。美洲地区第一次加入到了世界贸易体系之中来。当好望角航线允许货物经由水路绕过非洲从欧亚大陆的一端运输到另一端时,传统的欧亚贸易得以强化。
——J.R.麦克尼尔《人类之网·鸟瞰全球历史》
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15世纪至工业革命前)
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殖民扩张
新航路开辟后世界的联系
1.原因: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使欧美国家需要寻求更多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2.表现:
(1)形成了西欧、北美生产和出口制成品,其余国家生产和出口初级产品的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
(2)类型丰富的工业产品,通过更快速的交通工具输送到世界各地。
(3)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除输出商品和掠夺原材料外,还利用资本输出,牢牢地控制了落后国家的经济命脉,榨取大量财富。(选必二P42)
(4)为了抢占更多的原料产地、销售市场和投资场所,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选必二P42)
3.影响:世界贸易额剧增,20世纪初,世界基本被瓜分完毕,亚非拉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被迫加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19世纪中叶以来的国际分工主要是垂直分工,即由英国等先进国家出口制成品,销往落后国家和殖民地,而后者出口原料供应前者。前者成了世界大机器生产的中心,后者成为其附庸。 ——摘自《世界经济史》
(三)工业革命后的世界贸易
1.现象:世界市场受到冲击
2.原因: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
两次世界大战影响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四)20世纪上半期的世界贸易
(五)二战后的世界贸易
(1)不利因素:冷战的发生,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贸易受到影响
(2)有利因素:
①签署《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及各国围绕贸易、关税的谈判
②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 ③冷战的结束
④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 ⑤跨国公司的崛起
二战后世界关税与贸易发展情况变化趋势图
大 事 年 表
1947年 关贸总协定建立
1978年 中国确立改革开放政策
1991年 中国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1991年 苏联解体标志着冷战结束
1992年 中国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
1995年 世界贸易组织取代关贸总协定
2001年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背景
(五)二战后的世界贸易
(1)不利因素:冷战的发生,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贸易受到影响
(2)有利因素:
①签署《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及各国围绕贸易、关税的谈判
②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 ③冷战的结束
④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 ⑤跨国公司的崛起
2.表现:
①世界贸易的发展
从1950年到2000年,全世界的贸易出口总值从约610亿美元增加到61 328亿美元,增长约100倍。
②生产的国际分工进一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一些产品往往由众多国家的公司
合作完成。
1.背景
大 事 年 表
1947年 关贸总协定建立
1978年 中国确立改革开放政策
1991年 中国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1991年 苏联解体标志着冷战结束
1992年 中国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
1995年 世界贸易组织取代关贸总协定
2001年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985—2010年跨国公司海外分支机构经营情况
学思之窗
年份 海外分支机构总 产值GDP的比例 海外分支机构销售额占GDP的比例 海外分支机构出口总额
占全球出口总额的比例
1985年 4.77 % 20.02 % 30.30 %
1990年 6.27 % 23.56 % 26.41 %
1995年 5.99 % 27.63 % 14.86 %
2000年 9.63 % 47.70 % 44.67 %
2005年 9.03 % 46.18 % 32.31 %
2010年 10.24 % 39.98 % 33.04 %
—— 根据卢进勇、杨国亮、杨立强等编著《中外跨国公司发展史》编制
跨国公司海外分支机构的经营情况体现了跨国公司的什么特征
表格展现了1985一2010年跨国公司海外分支机构总产值、销售额、出口总额的情况,虽然有些年份数字出现回落,但总的趋势是上升的,说明跨国公司的活动规模越来越大,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举足轻重。
发展阶段 原因 表现
初步形成 (15末-18世纪)
最终形成 两次工业革命 (18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
曲折发展 (两次世界大战至冷战结束)
突飞猛进 (20世纪90年代以来)
阻碍因素:两次世界大战;
1929-1933年经济危机;冷战
促进因素:关贸总协定以及
各国围绕贸易、关税的谈判
①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
②交通工具革新
③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形成新的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
工业产品通过更快速的交通工具输送到世界各地
世界贸易额大增
洲际贸易扩展,商品种类与数量大大增加
股份公司的出现发展
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冷战的结束、世贸组织的成立、跨国公司的发展
新航路开辟
殖民扩张
全世界贸易出口总值迅速增加;
生产的国际分工进一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世界贸易在曲折中发展
总结全球贸易网形成的过程
思考点:推动全球贸易网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①根本:生产力的发展; ②直接:世界各洲之间贸易的扩大。
③经济: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掠夺;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跨国公司的推动;市场经济和国际贸易协调机制的建立等;
④科技:科技革命的推动(交通、通讯等);
⑤政治:国际局势的影响。
二.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学习聚焦 随着商品的流动,各国文化也传播到世界其他地区,同时在相互借鉴中向前发展。
(一)原因:
1.买卖双方的接触、洽谈、协商、协议,以贸易为平台输送的各种商品。
2.把世界不同地区的、文化迥异的生产者和消费者紧密联系在一起。
3.以直接和间接的渠道呈现各自的知识、信念、道德、艺术和习俗等。
国际贸易→促进商品流动→推动文化交流国际化
15世纪后,西欧诸国先后开辟出新航路,在给欧洲带来财富的同时,极大地促进了各大洲之间的贸易往来。穿行在新航路上的商品,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而且作为不同文化的载体,搭起了沟通地区间思想文化交流的桥梁。
二.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二)表现:
1.茶文化
(1)地位:
①中国先民的伟大发现,饮茶风俗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②蕴含了含蓄内敛的东方哲学和娴静淡雅的东方美学,是中国文化符号之一。
唐代饮茶之风遍及大江南北。陆羽的《茶经》提出饮茶“宜精行俭德之人”,标志着茶文化的正式形成。唐代的茶文化包含了和谐、中庸的思想;强调饮茶字字内省和超然物外、安详、平和的审美境界追求。
——萧风声《试论中国国民性与中国茶文化精神》
茶的发祥地是我国西南部的巴蜀地区。起初,茶被作为药与菜,约至秦汉之际,民间才开始将其作为饮料,如西汉宣帝时王褒撰写的《僮约赋》中,讲到“烹茶尽具”和“武阳买茶”。这是以茶叶为饮料的最早记载。南北朝至隋唐、宋元,饮茶逐渐成为各民族的一种重要习俗。明清时期,饮茶盛况空前,茶叶成为每家开门七件事之一,举凡应酬、交际都离不开茶叶。 ——摘编自傅永聚《中国传统文化精要》
藏族人喝酥油茶
景颇族喝烤茶
回族喝盖碗茶
苗族喝打油茶
蒙古人喝奶茶
(二)表现:
1.茶文化
(1)地位:
(2)茶文化的外传:
①最初,中国茶主要在中国周边传播。
②16世纪以后,中国茶广泛传播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等地区。
③各国在接受中国茶和茶文化的同时,也根据自身的风俗习惯创造出新的茶文化。
俄国上流社会把茶具做摆设,中俄之间形成“万里茶道”;
英国茶会用之招待客人以炫耀;形成了“下午茶”。
荷兰的富裕家庭设有“茶室”。
日本形成了“日本茶道”。
习近平主席访问俄罗斯时高度评价17世纪的“万里茶道”是连通中俄两国的“世纪动脉”
万里茶道是是古代中国、蒙古、俄国之间以茶叶为大宗商品的长距离贸易线路,是继丝绸之路衰落之后在欧亚大陆兴起的又一条重要的国际商道。 万里茶道从中国福建崇安(现武夷山市)起,途经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山西、河北、内蒙古、从伊林(现二连浩特)进入现蒙古国境内、沿阿尔泰军台,穿越沙漠戈壁,经库伦(现乌兰巴托)到达中俄边境的通商口岸恰克图。全程约4760公里,其中水路1480公里,陆路3280公里。茶道在俄罗斯境内继续延伸,从恰克图经伊尔库茨克、新西伯利亚、秋明、莫斯科、圣彼得堡等十几个城市,又传入中亚和欧洲其他国家,使茶叶之路干线总长13000 余公里, 沟通了亚洲大陆南北方向农耕文明与草原游牧文明的核心区域,并延伸至中亚和东欧等地区。成为名副其实的“万里茶路”。
茶炊,茶汤壶。一种金属制有两层壁四围灌水在中间着火的烧水壶,有球形、桶形、花瓶状、小酒杯形、罐形等。到1912、1913年,俄罗斯的茶炊年产量已达66万只。
荷兰茶室
日本茶道
俄罗斯茶炊
英国下午茶
▲《在安托尼妈妈的旅店》(油画)
这幅油画是法国画家雷诺阿的作品,它展现了民众饮茶的场面。
现在的日本茶道分为抹茶道与煎茶道两种,但茶道一词所指的是较早发展出来的抹茶道。十六世纪末,千利休继承历代茶道精神,创立了日本正宗茶道。
史料阅读
1662年,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嫁给英王查理二世,她的嫁妆中有中国茶具和茶叶。品茶从此成为英国宫廷时尚。英国诗人沃勒作诗赞美这位饮茶王后:
花神宠秋色,嫦娥矜月桂。月桂与秋色,美难与茶比。一为后中英,一为群芳最。物阜称东土,携来感勇士。助我清明思,湛然祛烦累。欣逢后诞辰,祝寿介以此。
——[美]梅维恒、[瑞典] 郝也麟著,高文海译《茶的真实历史》
过去的"休息喝茶"(tea break)也渐渐被"休息喝咖啡"(coffee break)所代替。70年代以来,在伦敦已很少有可以坐下来喝杯茶、吃些小点心的场所了。不过这几年这种习气渐渐有了改变,而且喜欢喝茶的也大有人在。
从维多利亚时代一直到今天,英国已形成一种优雅自在的下午茶文化,也成为正统的“英国红茶文化”。
19世纪英国贵族用中国瓷器喝茶的生活场景

以西安为起点的
“陆上丝绸之路”
以东南沿海为主要枢纽的“海上丝绸之路”
以武夷山为起点,通往俄罗斯的
“万里茶路”
从中国西南地区出发向印度半岛延伸的
“茶马古道”
(1)中国服装在法国的影响:
①17世纪末,回到法国的传教士穿中国服装参加舞会,获得全场喝彩;
②18世纪的服装设计之中融入中国服装柔软的面料、富有东方韵味的款式、
线条流畅的龙凤花草纹样等;
法国服饰上的中国风
2.服饰的变化:各国服饰的变化也体现了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1)中国服装在法国的影响:
①17世纪末,回到法国的传教士穿中国服装参加舞会,获得全场喝彩;
②18世纪的服装设计之中融入中国服装柔软的面料、富有东方韵味的款式、
线条流畅的龙凤花草纹样等;
2.服饰的变化:各国服饰的变化也体现了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孔子服”
吸收中国裁剪方法的自由套装
法国宫廷服饰上的中式花纹
③20世纪初,法国取名为“孔子”的中国大袍式系列,有吸收了中国服装剪裁方法的“自由”套装,杂糅了日本和服样式的午茶便装。这些服装大胆采用东方女装宽松的样式,奠定了20世纪西方女装流行的基调。
左、中、右三图分别为法国设计师受希腊古典文化、俄国芭蕾舞、中华文化影响设计的女装。
▲ 法国设计师设计的女装
(2)西服在日本流行:明治维新后,作为“文明开化”的一部分,西服在日本流行。
(3)中华民国:民国早期设计的中山装兼具中西服装的特点,穿着方便,同时体现了一定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特色。
明治维新时期派出的“岩仓使节团”
门襟五粒纽扣代表五权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
前身四个口袋表示国之四维(礼、义、廉、耻)                             
袖口三粒纽扣表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  
后背不破缝,表示国家统一大义
口袋为倒笔架形,寓意是以文治国
衣领为翻领封闭式,寓意是“三省吾身”,严谨治国
思考:试结合材料说说民国中山装哪些地方保留了
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哪些地方借鉴了西方文化?
传统文化:国之四维(礼义廉耻);国家统一大业;
以文治国; “三省吾身”,严谨治国。
西方文化:三民主义、五权宪法。
(1)16世纪中期由澳门传入中国内地。
(2)18世纪,中国进口钟表的数量已经很多。
①一些清朝高官将进口的钟表作为珍稀物品收藏;
②钟表在社会中下层中逐渐流行;
③一些公共场所也装有钟表;
(3)中国人制作的钟表,其外观多体现了中国自身的文化特点。
3.西方钟表文化传入中国
利玛窦献给万历皇帝的自鸣钟
钟表诞生于欧洲
上海法租界大自鸣(清)
▲ 更钟
清朝内务府造办处下设的做钟处,承造更钟、自鸣钟、时乐钟等,并维修钟表。其中的更钟,把我国传统夜间计时的“更”与西方计时的“时”“分”有机结合起来,并能根据节气的变化调整“更”的长短,符合传统计时习惯。
问题探究
自鸣钟、时辰表,皆来自西洋。钟能按时自鸣,表则有针随晷刻指十二时,皆绝技也……西洋远在十万里外,乃其法更胜,可知天地之大,到处有开创之圣人,固不仅義、轩、巢、燧已也。
——赵翼 《檐曝杂记》卷2
这段材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文化观念
认为西洋文化与中华文化同样源远流长,
承认西洋文化中有比较中华文化优秀的地方;
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具有比较开放的文化观念。
4.20世纪以来文化产品丰富多彩
进入20世纪。全球贸易网的形成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交流。除了传统的与吃、穿、用等相关的商品。电影、音乐、电视节目、动漫、书籍等各国文化产品,也广销世界各地。
历史纵横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是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包括演出、音像影视、文化娱乐、文化旅游、网络文化、图书报刊、文物和艺术品以及艺术培训等行业门类。 2001 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的文化产业逐步融入世界市场。 2002 年中共十六大报 告首次把 “文化事业” 和“文化产业” 并列,并提出 “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明确了发展文化产业的总体目标和要求。
动漫片居世界榜首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
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工业革命后:世界日益成为经济整体
二战后:世界贸易曲折发展
冷战结束后:世界贸易突飞猛进
茶:中国 亚洲 欧洲、美洲、非洲、大洋洲
服饰:中国、日本等服饰元素被法国吸收;
中山装有中西合璧的特点
钟表:16世纪中期经由澳门传入中国内地,18世纪数量已经很多
其它:电影、音乐、电视节目、动漫、书籍等
1500年前后,
新航路开辟
使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地区性的贸易向世界性贸易扩展。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后
越来越多的地区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19世纪末20世纪初
第二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一战到二战结束
争夺世界市场,贸易保护泛滥,使全球化陷入困境
二战后
出现了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并向制度化、体系化方向发展。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与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相互隔绝,阻碍了全球化。
20世纪70年开始到80年代末
世界经济格局开始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经济区域集团化不断发展
20世纪90年代
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
01
02
03
04
05
06
07
全球贸易网的发展历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