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课件(共26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修3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7课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课件(共26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修3

资源简介

(共26张PPT)
第7课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选必三《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三单元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回顾:殖民扩张的三个阶段
早期殖民扩张
(15-18世纪)
主要国家:西、葡、荷、英、法等
目的:
方式:
影响:是一种公开的野蛮的强盗行径,为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积累巨额资本。
中期殖民扩张
(18世纪后期-19世纪中期)
主要国家:英俄法美等
目的:
方式:
影响:推动欧洲工业资本主义发展,客观上促进亚非拉国家走上近代化道路。
后期殖民扩张 (19世纪后期-20世纪末)
主要国家:英、法、美、德、俄、日等
目的:
方式:
影响: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掠夺财富、积累原始资本
争夺商品销售市场与原料产地
对外资本输出
公开殖民抢掠、种族灭绝、三角贸易、垄断商路
炮舰政策、强签条约、商品倾销、掠夺原料
划分势力范围,瓜分世界
一、被迫迁徙:殖民扩张与美洲族群的变化
族群是指地理上靠近、语言上相近、血统同源、文化同源的一些民族的集合体,也称族团。比如中华民族可分为华夏族群(汉族族群)、维吾尔族群、藏族族群、蒙古族群、回族族群。
1、殖民扩张
(1)时间:
1492年哥伦布到达美洲后。
思考:殖民扩张是怎样影响美洲族群变化的?
新航路
的开辟
殖民者屠杀、奴役印第安人
人口锐减
种植园
劳动力不足
买进非洲黑人,
作为奴隶在种植园劳动
三角贸易
变化表现(人口结构) 北美
拉美
西印度群岛
印第安人





混血



①美国和加拿大,白人占据了人口的大多数。
②在美国,幸存的印第安人被赶进保留地生活。
①混血人种居主导。
②西欧在秘鲁等少数国家,印第安人相对较多,但也很少超过人口半数。
海地等西印度群岛国家,黑人人口占多数。
(1)印第安人数量锐减;
(2)非洲黑人数量激增;
(3)欧洲白人的数量大量增加;
(4)新的族群——混血人种。
2、美洲族群变化的表现
思考:阅读P38,归纳指出美洲人口结构的变化。
西班牙殖民者血洗特诺奇蒂特兰城油画
概念解读
印第安人大屠杀
皮萨罗军队屠杀印加人
印第安人大屠杀是16—19世纪发生在美洲大陆的一场残暴的屠杀。西班牙、葡萄牙、美国等国,实行了一系列对印第安人的文化和种族灭绝政策,由于其导致了美洲印第安人的大灭绝,这些行为和政策被统称为印第安人大屠杀。
无论如何,美国政府在对待印第安人的手法和态度上,都必须被谴责。用印第安人的话说,美国从来没有遵守过他们对印第安人的承诺。在印第安人的土地问题上,美国政府确实是一个背信弃义的、无耻撒谎的政府。
①总统华盛顿:先从臀部往下剥皮,可以制作出高的长筒靴来。
②总统麦迪逊:只要上交一张成年印第安人的头皮就可以获得100美元(当时每天的工资大概25美分),妇女和小孩的价值50美元。
③总统林肯:颁布了《宅地法》,规定只要年满21岁的美国人向政府缴纳10美元,就可以在西部获得160英亩的土地。但真正获得土地所有权就需要将土地上的所有印第安人杀死。
④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只有死掉的印第安人才是好的印第安人。
“头皮政策”
“野牛政策”
“西进运动”
保留地制度
美国政府从印第安人部落原来拥有的土地中划出来供部落全体成员继续居住的那一部分土地,其边界确定,范围有限,印第安人不得随意离开,非印第安人也不允许擅自进入。
思考:结合材料及所学,分析美洲族群变化的原因。
(1)印第安人数量锐减
(2)非洲黑人数量激增
英国人把沾染天花病毒的衣物、被子送给印第安人
①欧洲人在美洲殖民扩张和掠夺,屠杀、奴役以及带来天花等传染病使得印第安人大量死亡。
②为弥补劳动力的不足,殖民者进行黑奴贸易,掳掠黑人贩卖到美洲种植园。
思考:结合材料及所学,分析美洲族群变化的原因。
(3)欧洲白人数量大增
(4)混血人变多
材料:宗教改革后,新教势弱,被天主教打击迫害,一些新教徒被迫来到了北美洲,建立了一系列殖民地;14到16世纪,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持续开展圈地运动,争夺农民的土地,农民成了一无所有的自由人,欧洲农民,生活苦不堪言,遭到虐待,只好逃到新大陆生存;1521年,西班牙士兵侵占了墨西哥城和秘鲁,获得了最少700万英镑的财富。西班牙的财富神话,进一步刺激了商人、冒险家、投机者,乃至掌权者们的野心。
③欧洲人因为各种原因(宗教改革、政治迫害、寻找发财致富的机会)来到美洲。
材料:巴西很少有欧洲女性,葡萄牙男性非常乐意尽享齐人之福,娶一个美洲女人,同时再娶一个女奴……事实上,在殖民时期的巴西,跨民族、跨种族的婚姻是很常见的,由此代代相传下来,比墨西哥的梅斯蒂索人的混血情况要彻底得多、复杂得多。
——《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五月花号”
④各族群之间通婚交流变多,出现了较多混血后代。
带来了欧洲宗主国的文化(伊比利亚文化)。
3、美洲族群变化的影响
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的征服带来了伊比利亚的文化概念,他们认为比土著文化优越。同样,他们也认为非洲宗教和文化比自己的低劣……印第安社会生存下来,并且在与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互动的同时,维持着相对的自治性。同样,奴隶们在学习应付他们的主人和适应新环境的同时,保持了非洲的宗教传统、信仰、习惯和语言。
——[美]斯基德莫尔、史密斯、格林著,张森根等译《现代拉丁美洲》
思考:欧洲侵略者的殖民活动对美洲文化有什么影响?
学思之窗
①欧洲征服者:
②印第安社会:
③非洲奴隶们:
④发展了欧洲文化主导、融合多种文化因素的新的美洲文化。
一定程度上维持着相对的自治性,
独立发展的印第安文化被中断。
保持了非洲的宗教传统、信仰、习惯和语言。
伊比利亚文化
西班牙和葡萄牙两国在语言、文化和历史上有诸多共同之处。两国的原住民都是凯尔特人和伊比利亚人,之后成为罗马帝国的一部份。葡萄牙、西班牙滋生的一种文化观念,称为伊比利亚文化。这种观念热衷于享乐,鄙视生产,歧视劳动者,追求奢华,追求娱乐。
解读
概 念
▲桑巴(葡萄牙语Samba)
最早根源于非洲土著带有宗教仪式性的舞蹈,与巴西其他文化混合演变而成。
▲爵士乐(Jazz)
19C末20C初源于美国,以摇摆节奏为基础,非洲黑人文化和欧洲白人文化的结合。
墨西哥城三文化广场
广场上的碑文在记述西班牙征服墨西哥的历史时作了这样的评述:“这不是任何人的胜利或失败,而是一个混血民族痛苦的诞生。这就是今天的墨西哥。”
思考:该广场蕴含着怎样的文化深意?
阿兹特克文化遗址
西班牙殖民者修建的教堂
现代化建筑
历史的宽容和文化的融合!
知识拓展
美洲文化的特点:
“这不是任何人的胜利或失败,而是一个混血民族痛苦的诞生。这就是今天的墨西哥。”
——广场碑文
阿兹特克文化遗址
西班牙殖民者修建的教堂
现代化建筑
在墨西哥城三文化广场上,有三组不同文化不同时代的建筑:代表阿兹特克文化的金字塔大祭坛遗址,代表欧洲文化的16世纪西班牙殖民者修建的教堂,代表现代文化的墨西哥原外交部大楼。三者各具特色,对比鲜明,浓缩了墨西哥城600多年的沧桑历史与多彩文化,体现了墨西哥兼容并存的民族特征。
以宗主国文化为基础,融合欧洲白人文化、印第安文化和黑人文化的拉美文化认同逐渐形成,具有很强的混合性。体现了文化的融合。
1940年,一个巴西日裔妇女和她的孩子在果园里工作
拉丁美洲的日本移民
19世纪末,拉丁美洲很多国家鼓励外国移民进入。日本地少人多,很多人想移民拉丁美洲改变命运。当时,日本流传着这 样的说法:“在地球另一端的秘鲁,遍地都是黄金。”许多日本人移民墨西哥、 秘鲁、阿根廷等国家。其中,秘鲁的日本移民人数较多。他们在秘鲁社会生活中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他们的后裔有的甚至成为总统。
秘鲁总统藤森(1990-2000),拥有秘鲁和日本双重国籍。现年75岁的藤森现在秘鲁警察总部监狱服刑(25年监禁)。
历史纵横
拉丁美洲的日本移民
二、鸠占鹊巢:英国的殖民活动与大洋洲人口结构的改变
1、英国的殖民活动”三部曲”
1770年4月,英国航海家詹姆斯·库克“发现”了澳大利亚,宣布这一“无主”大陆为英国所有。
1784年,英国议会通过法案,将澳大利亚组流放地,关押英国罪犯。
1788年1月26日,首批英国罪犯被流放到澳大利亚东南部的新南威尔士。这一天,后来被称为“澳大利亚日”。
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澳大利亚成为了英国的原料产地。
1851年英国在澳大利亚发现金矿,采矿业迅速发展起来。
流放罪犯 建立牧场 开采金矿
英国罪犯为主
英国自由移民增多,罪犯比例下降
“淘金热”吸引英国、欧洲、印度、中国移民;1868年英国停止输送罪犯





变化时间
变化原因
变化表现 (人口结构)
文化影响
2、大洋洲人口结构的改变
18世纪中后期,英国殖民者来到后。
①殖民扩张(屠杀、传染病、牧场、采矿);
②欧洲移民(罪犯、经济活动)。
19世纪中叶,白人已经成为当地的主要居民。
欧洲文化成为当地文化的主流。
三、背井离乡:华工与美洲、大洋洲的开发
1、明清时期的“下南洋”
思考:结合视频分析明清时期,中国人“下南洋”的原因及特点。
原因:
①国内政治动荡,战乱不断,民不聊生。
②地少人多,人地矛盾突出。
③殖民者到来加速了东南亚开发。
特点:主要是自愿结伙出洋谋生;大多分布在东南亚;人数较少。
2、近代华工出国
华工也被称为“猪仔”,泛指于晚晴时,前赴海外工作的华人劳工以至苦力,如东南亚、美国、加拿大及澳洲,甚至是远至古巴和秘鲁等国家,进行艰苦的劳动工作。
材料1 1807年和1838年,英国先后宣布废除奴隶贸易和奴隶制度,但是美洲各殖民地的劳动力供应却因此更加紧张了。美洲白人殖民者从东南亚热带种植园的实验中得到证实:契约华工是他们最理想的对象。所以不惜跑到遥远的东方,争相掠贩,用以接替得到解放的黑奴。……太平天国失败前后,闽、粤劳动人民在清统治者疯狂镇压下,大批逃往香港、澳门,出洋避祸。 ——摘编自《华工出国史料汇编》
材料2 外国商人在各通商口岸设立代理机构和移民公司,由自称的雇主或者投机商经营,提供所需的劳工,他们在此中间抽取佣金。……不计其数的中国人被拐骗至世界各地充当苦力。待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华工出国被列强政府条约式的“合法化”后,这些人贩子对华工的掳掠则更加猖狂了。
——王富盛《论近代中国苦力贸易兴起之原因》
材料3:“大清大皇帝允于即日降谕各省督抚大吏,以凡有华民情甘出口
——无论单身或愿携带家眷,一并赴通商各口,下英国船只,毫无禁阻”。
——1860年中英、中法北京《北京条约》
③外国资本主义入侵,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招募华工。(1860年,清政府在《北京条约》中允许列强在中国招募华工。)
思考: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华工出国的原因?
①美洲、大洋洲等地需要大量劳动力,中国劳动力价格低廉。
②殖民者的诱骗和绑架。
贡献 开发 美洲
开发 大洋洲
19世纪后期,大量华工参与修筑加拿大太平洋铁路,这条贯穿加拿大东西部的铁路被认为是该国建国初期最为重要的工程之一。当时巴拿马运河尚未开通,汽车、飞机还未发明,从纽约到旧金山乘船绕行南美洲至少需要6个月(修通后只需7日)。大约1.5万华人参与了工程建设,因为工作条件艰险,大约有4000多华工在施工中丧生。有人说,太平洋铁路每一公里的枕木下,都有一个中国劳工的亡魂。
通车盛典的照片,照片中没有华工身影,主持人只字不提华工的贡献。他们后来因此被称为“沉默的道钉”。
“我们建造了铁路,铁路成就了美国。”
①美国:华工是加利福尼亚金矿和中央太平洋铁路工地等繁重劳动场所的主要劳动力。
②拉丁美洲:加勒比群岛、秘鲁以及古巴等地,也有成千上万的华工。
①19世纪中叶,大量华工来到澳大利亚开采金矿。
②在大洋洲的一些岛屿上,华工在种植园和矿山辛勤劳动。
材料:华人是在1848一1855年加利福尼亚的淘金热中开始大量进入美国的。然而当客易获取的黄金的储量缩小,淘金竞争加剧的时候,对华人的憎恶也随之加剧。本土主义者团体开始声称,加利福尼亚的金子是美国人的,而后开始对外籍淘金者进行肉体侵宋华人们在被强行驱逐出金矿之后迁入了城市,主要是旧金山,从事薪酬劳动和仆役。随着美国经济的衰败,针对华人的憎恨被州长约翰·比格勒政治化,他将美国的不幸归答于华人苦力和1864年和1869年间签约建造中央太平洋铁路的华人劳工。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华人来到加州,暴力经常在一些城市例如洛杉矶发生。全国尤其是加州的报刊开始抹黑和指责华人导致了白人失业等很多问题。弊察也以各种机会速捕华人。在排华的狂热时期,加州甚至在1881年宣布将当年3月6日作为假日用以大规模的游行来支持排华法案的制定。排华法案最终于1882年通过。
——摘编自马慧玥《近代契约华工法律研究》
思考:根据材料,说明美国为何会出现排华现象?
(1)美国:
①淘金竞争加剧;
②美国一些地区的经济衰败,将责任归咎于华工;
③城市发生了一些暴力事件,也归咎于华工;
④白人失业现象也被归咎于华工的存在;
(2)中国:清政府统治下的中国国力衰弱,国际地位低下,中国人在外不受尊重。
思考:华工对世界发展和本国进步所做出的的重大贡献?
材料1 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总裁利兰·斯坦福亦写道:“没有华工,这条重要的国家交通干线的西段,就不能在国会法案所要求的时限以内完工。……事实上,他们是筑路工头梦寐以求的理想工人。”
——陈翰笙主编:《华工出国史料汇编》第七辑,第296页
材料2 唐人街是老华侨的温床、新华侨的聚会所,也是美国人眼里的小中国。也许我们应该把唐人街的英文原名直译过来,干脆称它为“中国城”,可能更恰当一定。 ——李欧梵《美国的“中国城”》
材料3 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总数为1500万人左右,期中90%移往东南亚,移民与祖国保持着密切联系,1862-1949年,华侨投资国内企业有25510家,投资总额约63271万元。
——摘编自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六卷)等
①华工用辛勤的劳动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建设和发展。
③近代华侨投资办厂,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传播了中华文化,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材料4 “此次推翻帝制,各埠华侨既捐巨资以为军费,而回国效命决死,以为党军模范者复踵相接”“华侨是革命之母”。
——孙中山《1916年致海外革命同志书》
材料5 宋庆龄在抗日期间曾指出:“海外各地的华侨,在其居留地政府统治下,久已深切体会到被压迫民族之待遇与痛苦,所以,更加能够了解祖国之兴衰存亡,关系与华侨之福利更大,俱有国家观念,勇于抗战救。
材料6 一战期间,中国派遣至英法的华工约有14万人之多。华工一到欧洲,就立即被划拨到各处,他们不仅在重工企业、港口码头等地从事最艰苦、最繁重的劳动,而且还身处战争前线,负责挖战壕、就伤病、送给养甚至直接参战,有近2万人死于战火或疾病。
——摘编自王平贞等《一战百年:华工赴欧启示录》
④一些华人华侨曾积极支持辛亥革命和中华民族抗日战争事业。
⑤帮助协约国取得胜利,促进中欧经济文化交流,有利提高中国国际地位。
思考:华工对世界发展和本国进步所做出的的重大贡献?
⑥使东南沿海地区丧失大量劳动力,华工被掠夺出国,他们大多在海外诸国过着暗无天日的奴隶生活,健康和生命受到极大的摧残,是中华民族的灾难和血泪史。
思考:对华工自身有何影响?
材料 15世纪末到17世纪,伊比利亚白人大举移民中南美洲、加勒比海。到1574年,西班牙人已占领美洲大陆近三分之一的土地,移民总数达15万。到1590年,巴西的欧洲白人已有三四万。在伊比利亚人移入美洲之际,印第安人便开始了锐减和被灭绝的过程,16-17世纪时锐减了约90%。在印第安人锐减的同时,欧洲人又大肆贩卖黑人,运入美洲供奴役。16-17世纪,英国人、法国人、荷兰人又大量移民北美,最后形成了今天美利坚人、加拿大人的主体。17-18世纪时,荷兰人、英国人又大举移入南非,形成了今天南非的白人。18-19世纪,英国人、爱尔兰人大举移入澳大利亚、新西兰,最后使澳大利亚、新西兰成为以白人为主的国家。发韧于地理大发现时代,迁徙久远的大移民,包括自愿移民和强迫移民,深刻地改变了美洲、澳洲、北亚、南非的人种、民族结构,同时也影响了整个世界,客观上推进了全世界的物质和人文大交流,促进了民族和文化的交融。
——摘编自张箭《地理大发现研究》
影响:①加速了落后地区的开发;
②改变了许多地区的人种和民族结构;
③推进了世界的物质和人文交流,促进
了民族和文化的交融。
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16-19C世界人口迁徙的特点和影响。
特点:①迁徙的人口数量不断增加;
②人口迁徙的范围不断扩大;
③由人口密集地区迁徙到人口稀疏地区;
④由发达国家主导;
⑤自愿移民和强迫移民相结合。
⑥从宗主国向殖民地和附属地迁移。
历史纵横
“下南洋”
明清到民国时期,中国东南沿海特别是广东、福建一带的民众为了谋生,漂洋过海前往东南亚各地,甚至远到印度洋一带。这一现象被称为“下南洋”。西方列强统治南洋区域时期引诱华人前去开发。中国人在当地有的经商,有的从事农业或手工业,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也传播了中华文化。
2007年3月26日,废除黑奴贸易200周年之际,联合国副秘书长米吉罗(左一)为奴隶贸易受害者默哀。
1889-1890年的布鲁塞尔会议通过了禁止黑人奴隶贸易的总决议书,标志着黑人奴隶贸易在世界范围内基本结束。
知识链接
黑奴贸易的废除
材料:除了道德和政治因素外,经济力量也是使奴隶制和奴隶贸易寿终正寝的因素……随着时间推移,奴隶劳动力的价格一直没有降下来,而随时可能出现的叛乱使奴隶主不得不保持耗资巨大的武装力量。即使没有反抗,奴隶们也消极怠工,奴隶主还必须照管他的生活……1807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废除奴隶贸易法案》……1833年,美国总统托马斯·杰斐逊签署法令废除奴隶贩卖。此后,其他国家纷纷效仿,制定法律废除奴隶制。长达400年之久罪恶的跨大西洋奴隶贩卖活动宣告终结。
——摘编自【美】杰里 本特利《新全球史》
黑奴贸易被废止的原因:
①黑人奴隶不断起义,废奴运动兴起;打击了黑人奴隶制度;
②工业革命的进行,自由贸易取代垄断贸易,商品输出成为主要手段;黑奴贸易无利可图;
③启蒙思想的影响,欧洲各国国内的自由平等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对黑奴贸易的道德谴责日益增强。
④英美等国陆续颁布禁止奴隶贸易的法令。
马克思说:资本来到这个世界,从头到脚,每一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苦力贸易 黑奴贸易
不同 阶段 萌芽:16世纪初; 兴起18世纪末19世纪初; 猖獗期:19世纪三四十年代 萌芽:16世纪初;
开始走向衰落:18世纪末19世纪初;
废除:19世纪三四十年代
形式 签订契约,具有合法性 走私、掠夺,非法血腥
规模 损失1000万劳动力 损失2.1亿人口
影响 并未造成中国劳动力不足,没有给中国人口造成太大影响 给非洲造成灾难性影响
相同 都是世界近代史上,西方国家对落后国家和地区的人口掠夺;都被拐骗,被强迫出洋;都在贩运中和目的地遭受苦难;都用汗水推动了当地资本主义发展;都给无数家庭造成不幸;殖民者都获取高额利润;历史悠久,持续时间长。
知识拓展
中国苦力贸易与黑奴贸易比较
地区
近代人口转移 概况 人群 时间 背景 方向 目的 影响
欧洲移民 15C末16C初 新航路开辟; 殖民扩张 美洲、 大洋洲 掠夺财富 改变了美洲、大洋洲的人口结构;在北美和大洋洲,白人成为主要居民。形成欧洲文化占主导、融合各种文化的新文化。新的族群——白人、黑人、印第安人以及他们的混血后代成为美洲大陆的主要居民;形成新的民族国家美国。
非洲 16C 欧洲殖民扩张,贩卖黑奴 美洲 弥补美洲劳动力不足 非洲丧失大量劳动力,深刻改变非洲的人口结构,严重影响非洲的社会发展
华工 19C中 黑奴贸易受限;工业革命,殖民者需要新的廉价劳动力 美洲、 大洋洲 解决因黑奴贸易受限所带来的劳动力问题 中国劳工辛勤劳动,促进美洲和大洋洲的开发;促进中华文化传播
人口转移特点 原因 新航路开辟后,受到欧洲殖民扩张的影响,世界各地联系不断加强,世界市场逐步形成
方向 从宗主国向殖民地和附属地迁移;从旧大陆向新大陆迁移;主要是迁往美洲和大洋洲
方式 欧洲的移民大部分是主动的,非洲和亚洲移民多是被迫的
规模 数量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
影响 引起迁入地人口结构的变化,形成新的族群,新族群带来新文化认同;促进迁入地发展
小 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