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8张PPT)新课导入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唐朝诗人张籍在《凉州词》中,采用以声传影的艺术手法,描述了一支商队经由河西走廊,运送丝绸前往西域的画面。这幅画面的历史背景,就是源远流长的丝绸之路贸易。丝绸之路是沟通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主要桥梁。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召开的第38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中国和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作为首例跨国合作、成功申遗的项目,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也是中国的第47处世界遗产。选必三《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四单元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第9课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1276年前202年1368年581年960年引进“汗血马”、苜蓿、葡萄等;佛教传入,丝、茶等传出丝路商贸繁盛时期丝路真正开辟于汉武帝时期907年618年1644年220年丝路不断发展海上丝路崛起明中期以后,丝路走向衰落时空坐标概念解析-----丝绸之路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他的著作《中国》一书中,首次用“丝绸之路”一词来称呼历史上这条促成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的路线。“丝绸之路”是指经由中国西北和中亚连通古代东西方的重要商路。“丝绸之路”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丝路一般指张骞开辟的陆上丝绸之路。广义的丝路是指从上古开始陆续形成的、遍及欧亚大陆甚至包括北非、东非在内的长途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路线的总称。除“西北丝绸之路”外,还包括“草原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茶马古道)“草原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古代欧亚大陆有哪些重要的商路:①陆上丝绸之路②草原丝绸之路③西南丝绸之路(茶马古道)④海上丝绸之路古代的商路贸易——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的含义: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经由中国西北和中亚连通欧亚大陆的商路被称为“丝绸之路”。狭义:陆上丝绸之路广义:包括欧亚大陆的其它商路,由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共同组成。“丝绸之路”出土的丝织品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 (1833年---1905年)汉武帝即位前的汉朝疆域图1、起源①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和制造丝绸的国家。2、开通标志性事件:张骞通西域②先秦时期,就已经存在连通中西的丝绸之路。(一)陆上丝绸之路:建元三年,汉武帝欲联络西域大月氏夹击匈奴,募人出使大月氏,张骞应募出使。……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此后中西交通流畅,贸易大盛。后来印度佛教输入,就是取道西域的。——《中国古代史》甲骨文:蚕、桑、丝有意的外交,无意的“凿空”一、丝绸之路张骞的两次西行,引入了大批西方物品,如石榴、葡萄、胡桃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汉初由于骑兵力量不足,汉朝对匈奴的频繁入侵显得有些无能为力。而张骞从中亚引进了优良的马饲料苜蓿和优良马种大宛马,这对加强中国骑兵的作战能力无疑起到了革命性的作用。 ……此外,从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所带的牛羊以万计和金帛数千万可见,他们也有经济上往来的目的。由此开始,中西方开始了长期的经济贸易往来,而汉朝每年都要“组团”出使西域,少则几人,多则数十人,由此形成了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高峰。地位:开辟中西交通道路,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政治:加强对西部地区的有效管理,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经济:推进丝绸之路的畅通和贸易的繁荣,促进西域与中原的联系;文化:凿空和丝路精神,成为中国人不畏艰难,勇于开拓的象征。汉代开通丝绸之路的原因:首先是中央集权政治推动。封建社会能建立强大的中央集权王朝,使国家得以统一,……是开展贸易的重要政治前提与保证。其次,互惠性的经济利益驱动。西域的开通固有联合外力牵制匈奴的本意,但经济原因是原始的,是人们生活交往的必须,对域外文明而言也有同样的需要……再次,国内交通设施的完善与延伸。丝绸之路的开通与国内交通的发展密切相关……当然,古代丝绸之路的开辟动因是多方面的,宗教的力量、文化的相互联系,语言的传播都会加强相互的联系与往来。——摘编自傅梦孜《对古代丝绸之路源起、演变的再考察》是时四夷大小君长争遣使入献,见道路不绝。——《资治通鉴》印度、丝国和阿拉伯加在一起每年至少从罗马汲走了一亿金币。……中国人占有这一亿金币的近1/3份额,其余的2/3份额则由运送中国丝绸的中介商赚走了。 ——普林尼《博物志》丝绸之路开辟之后,东西方的交流变得频繁,丝绸成为了丝绸之路上重要产品,同时带动了丝绸之路沿路其它国家的贸易发展。3.发展:(1)开辟支线:新疆、中亚地区的路线尤为复杂。①东段(汉代开辟):从长安到玉门关、阳关。②中段(汉代开辟):从玉门关、阳关以西至葱岭。③西段(唐代开辟):从葱岭往西经过中亚、西亚直到欧洲。隋唐时期:海路联系日益活跃,陆上丝绸之路在东西交通中的重要性渐趋下降唐朝的对外贸易范围更加广泛,政府的政策也更加开明,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政策,所以唐朝时期吸引了波斯、阿拉伯商人前来贸易,“丝绸之路”上的贸易往来非常频繁,中国商人的足迹也远达非洲和欧洲许多地区。唐朝的西部疆域超过了汉朝,设置安西四镇,驻兵防守,由安西都护府管辖……为丝绸之路的畅通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结合材料与所学,分析隋唐时期丝绸之路达到鼎盛的原因?唐代中期之后,随着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动荡局面的出现,盛唐时期那种中西经济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的繁盛局面已不复存在。随着中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重心的东移南迁,加之科技进步和航海技术的提高,中西之间以陆上丝绸之路为主的传统贸易,逐步让位于海上丝绸之路。尽管元王朝时期中西陆上贸易往来曾有新的发展,但就整体而言,进入明清时期陆上传统丝绸之路还是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落。(2)衰落:唐代中期之后,丝绸之路在东西交通中的重要性渐趋下降。汉以陆路为主唐海陆并举宋陆路中断以海路为主3.发展:13世纪蒙古兴起之后,由于蒙古的西征和对中亚、西亚广大地区的直接统治,东西驿路畅通无阻,使丝路一度有所复兴。——周伟洲、丁景泰《丝绸之路大辞典》①元朝完成统一,疆域空前辽阔;②蒙古西征,畅通了东西驿路;③ 元代驿道网络打通了元朝首都与亚欧各地的联系。元代陆上丝绸之路为何会重新复兴?元朝:陆上丝绸之路复兴发展受阻兴盛时期(1)隋唐时期达到鼎盛的原因?①国家统一,疆域广阔②政治稳定,国力强盛,交通发达③经济繁荣,手工业发达④政策开明⑤文化繁荣,制度先进。(2)唐中期以后发展受阻的原因?②东西方的海路联系日益活跃,逐渐取代陆上商路。①唐朝中期以后,受割据、战乱等因素影响;③运载能力有限,对利润有较大限制;④支线的路线复杂,不利于通行;知识拓展:隋唐、元时期的丝绸之路(3)元代陆上丝绸之路重新复兴①元朝统一; ②蒙古西征,畅通了东西驿路;③元代的驿道路网打通了元朝首都与亚欧各地的联系,使唐中期以后长期陷于停滞状态的沙漠绿洲丝路再次活跃了起来,草原丝绸之路也得到了空前发展。(二)草原丝绸之路:路线:从漠北草原或南西伯利亚西行,经由咸海、里海以北通往欧洲或小亚细亚的商路。作用:匈奴、突厥等游牧民族的西迁,很多是沿着这条商路进行的。特点:全方位、传播速度快、多样性、复杂性意义:在沟通古代中国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南亚的联系上,发挥着重要作用。路线:关中平原→成都平原→横断山麓→澜沧江、怒江→缅甸、印度→中亚、西亚;唐宋时期中原与青藏高原形成茶马互市。(三)西南丝绸之路(茶马古道):思考:张骞提出了怎样的探险计划?他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计划?计划:从四川到身毒国(古印度),再到大夏国原因:①印度距离蜀地较近;②交通方便又无干扰《汉书·张骞传》记载,张骞从西域返回后,向汉武帝汇报说:“臣在大夏(今阿富汗)时,见邛(今四川成都)竹杖、蜀布,问安得此,大夏国人曰:吾贾人往市之身毒国(yuān dú,即古印度)。身毒国在大夏东南可数千里。其俗土著,与大夏同,而卑湿暑热。其民乘象以战。其国临大水焉。以骞度之,大夏去汉万二千里,居西南。今身毒又居大夏东南数千里,有蜀物,此其去蜀不远矣。今使大夏,从羌中,险,羌人恶之;少北,则为匈奴所得;从蜀,宜径,又无寇。”(四)海上丝绸之路:概况:西汉,中国就已经开辟了通往印度洋的海路;宋元时期,官方使节和私人商贾出洋航海都十分频繁;明初郑和下西洋达到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交通的巅峰。路线:东南沿海→南海→马六甲海峡→印度洋合作探究唐宋以来,对外交往通道由陆上丝绸之路转向海上丝绸之路的原因陆上丝绸之路沿途气候异常干燥,地形复杂,加之骆驼、马匹运载能力有限,更为严峻的是唐与吐蕃及西亚阿拉伯国家的冲突剧增。安史之乱后,“国家用度”尽仰江淮。宋朝与辽、西夏、金等政权长期对峙,政府转而在广州、泉州等12处设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并利用先进技术,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海上,达东南亚和南亚,通今波斯湾、红海至欧洲,也可至非洲东海岸。16世纪初,葡萄牙人开辟了从大西洋越过非洲自西而东进入亚洲的新航线后,海上丝绸之路愈加发达。最终绿洲古路遭到遗弃,失去了传统价值。——据费正清《剑桥中国古代史》等整编印度洋及中国海一带……这个贸易体系自产生以来总体上就是和平安定的……波斯和阿拉伯商人优秀的商业才能和开拓精神更促进了贸易的良性循环……此时从东亚、东南亚、印度、阿拉伯直到欧洲都处在经济文化的上升发展时期……两宋时代,这些国家和地区经济日益发展、交换能力逐步增强、商品需求不断扩大……有效地刺激了贸易的繁荣。 ——黄纯艳《宋代海外贸易》①陆上丝绸之路受气候、地形限制,且运载能力有限;②中原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阿拉伯国家长期对峙;导致陆上丝路受阻、断绝;③经济重心南移,出口产品主要生产于南方;同时经济发展对商品需求量也增加;⑤新航路开辟(或地理大发现)的影响。④制定了系统完备的市舶管理制度,专门管理海上贸易;⑥波斯和阿拉伯商人的推动;在宋代,同中国保持海外贸易的国家和地区超过以往……外商来到中国,“许其在蕃坊居止”,并允许与中国女子通婚。宋朝廷出于贸易营收依赖等原因开始支持鼓励,国家和商业力量的合力……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改变了宋代社会,也影响了整个世界。 ——摘编自《国际化的宋代与海上丝绸之路》精美的华瓷外销,陆上交通,晓行夜宿,辗转搬运,极易破损;而靠海路运输,则不虞路途之遥。而且,海路运输比之陆上运输,不仅安全、安稳,载量也大得多。据估计,一支由30头骆驼组成的沙漠商队,只能装载9000公斤货物,而一艘海船则可载船货60-70万公斤,二者的优劣是显而易见的。——何芳川《中外文化交流史》⑦统治者的对外开放政策(清朝闭关前);重视并鼓励对外贸易⑧唐宋制瓷业发达;海路运输比陆路更安全,载重量更大,成本更低。宋朝期间,中国人在造船业和航海业上取得巨大的进步,12世纪末,开始取代穆斯林在东亚和东南亚的海上优势。宋元时期,中国的船只体积最大,装备最佳;中国商人遍布东南亚及印度港口……——【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⑨技术的进步(造船航海技术和指南针);“南海一号”(南宋古沉船)陆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相 同 点不 同 点影 响①都是古代中国对外交往的重要通道,对中外文化、物质交流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是中外友好的象征;②都是建立在中外交往的愿望之上的,是和平的交流通道;③开辟道路,地理意义重大;④中国都处于相对的优势地位。①陆上丝绸之路的作用与影响相对大于海上丝绸之路。②西方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天文、历算、医药等科技知识,佛教、祆教、摩尼教、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宗教,通过陆上丝绸之路先后传入中国,并在中国产生了很大影响。③中国的纺织术、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制瓷等工艺和技术,绘画等艺术,儒家、道教等思想,也传向西方,产生了重要影响。以长安为出发点以东南沿海的广州、泉州、明州等地东西商业贸易之路,政治往来、文化交流的通道主要是中国与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地区的交流通道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到来、中亚地区的衰弱和地理变迁而衰落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入侵而逐渐为西方列强的侵略途径所替代(五)汉志商道(香料之路):汉志商道衰落的原因:①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兴盛,导致陆上贸易减少②明清时期,实行“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东西方交流减少③近代新航路的开辟使东西方贸易以海上为主作用:沟通了印度洋地区与地中海地区的商品贸易“陆上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茶马古道)“海上丝绸之路”名称 路线 兴盛时期 衰落时间 主要特点陆上丝路 长安-新疆-中亚、西亚、南亚 汉-唐 明清 丝绸草原丝路 东北-漠北-欧洲、小亚细亚 宋元 明清 民族迁徙皮毛交易西南丝路 成都-横断山-澜沧江、怒江 -缅甸、印度 汉-唐 宋明之后 茶马海上丝路 中国沿海-东南亚-印度-非洲、红海 宋元、明清(闭关前) 鸦片战争后 瓷器【知识归纳】欧亚大陆东西交通线——丝绸之路以上三幅图是汉朝、唐朝、明朝三个时期的主要对外商路。根据所学进行正确对应。丝绸之路 兴起 鼎盛 衰弱 起点 途经地 终点 货物 主要意义陆上丝绸之路 西汉 隋唐 明清 长安 西北 中亚 欧洲 非洲 丝绸 促进了东西方物质、技术、文化交流草原丝绸之路 夏商 蒙元 明清 漠北 南西伯利亚 咸海 里海北 欧洲 小亚细亚 民族迁徙西南丝绸之路 夏商 隋唐 宋明之后 长安 成都 四川 缅甸 印度 中亚 西亚 茶、马海上丝绸之路 春秋战国 郑和下西洋 鸦片战争之后 中国 沿海 南海 印度洋 东海 西亚 北非 朝鲜 日本 瓷器思考:根据上表,概括古代商路的特点及认识。起源早,历史悠久线路多,覆盖面广先陆路为主,后海路为主时间长,历时千年重经济,互利互惠以和平为主注重平等贸易经济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由开放到闭关锁国朝贡体制逐渐形成①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是对外交流的重要条件。②包容开放,加强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才能促进社会进步,闭关锁国只能造成国家和民族的落后。③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加强了中外物质技术和精神文化的交流,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古代商路的认识:古代商路上的中外文化交流一、物质和技术的交流:中国西方漆器铁器瓷器养蚕和缫丝技术四大发明葡萄“汗血马”苜蓿胡椒胡桃胡瓜胡葱胡萝卜棉花香料珠宝玻璃金银器皿促进了经济发展和日常生活,促进了世界文明的进程。二、思想和文化的交流1、宗教:佛教、祆教、摩尼教、犹太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宗教;2、艺术:中亚和西亚的杂技、魔术、音乐、舞蹈在汉唐广受欢迎。3、医药:中医药知识随炼丹术传到阿拉伯地区佛教祆教(拜火教)摩尼教犹太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水麦积山石窟促进了民族交融和文化、艺术方面的发展,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仅隔一两代,这些胡人的子孙就开始以诗书为业,倾心科第,甚至以礼教自居了,其文化取向和心理认同已完全等同于中原汉人,其间的变化不可谓不大。昔者汉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胡饭,胡箜篌,胡笛,胡舞;京城贵戚,皆竟为之。三、民族文化融合胡人汉化、汉人胡化。反映了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的交流、交融。元朝时,很多蒙古人迁入中原,同汉族杂居相处。来自中亚、西亚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移居中国,同汉、蒙古、畏兀儿等民族长期相处、不断通婚,逐渐形成了回族的前身:回回。回族服饰 回族婚礼 回族老人中外文化交流的特点:①交流双方具有双向性、竞争性、互惠性;②交流内容丰富;③交流方式:和平交流。从出现伊始,丝绸之路就始终主宰着人类文明进程。它仿佛是一条无形的纽带,将沿途的一个个亚欧文明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各民族、各文明的科技、制度和文化不断地发生剧烈碰撞、最终相互影响,相互融合。丝绸之路是复数形式:奴隶之路、霸权之路、白银之路、西欧之路、帝国之路、战争之路、技术之路,这样的章节提示着丝绸之路上所流通的远不止丝绸。——〖英〗彼得·弗兰科潘《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对世界文明的影响:①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 的桥梁,丰富了物质文化生活;②沟通了东西方人类的智慧和创造,促进了西方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③推动了欧亚大陆不同民族之间的互 相认知和文化交融,加强了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丝绸之路对东西文明交流的影响对中国的影响:①经济:农作物、畜牧品种传入中原,丰富了中国的物质生活;②文化:佛教、基督教以及西亚中亚的音乐舞蹈艺术等传入中国,丰富了中华文化;③社会生活:不同程度的影响了我国的饮食结构,扩大了食物来源。结合历史上的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你觉得今天“一带一路” 有何价值?对中国:有利于深化改革开放;保持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进一步提高国际地位。对世界:有利于增进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实现各国资源的优势互补,促进各国共同发展;有利于各国消除分歧,增进友谊,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我眼中的丝路”贸易迁徙之路宗教传播之路科技交流之路民族融合之路丝绸之路茶马古道郑和下西洋游牧民族迁徙天水麦积山石窟敦煌莫高窟中原西方造纸术、冶铁术、凿井术、水力技术、金银器皿、钱币、雕版印刷、丝织技术、炼丹术(中药)天文学、历法、数学、医药、建筑技术、制糖技术、制玻璃技术、酿酒技术、缝合木船技术仅隔一两代,这些胡人的子孙就开始以诗书为业,倾心科第,甚至以礼教自居了,其文化取向和心理认同已完全等同于中原汉人,其问的变化不可谓不大。——李鸿宾《论唐代宫廷内外的胡人侍卫》昔者汉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胡饭,胡壁篌,胡笛,胡舞:京城贵戚,皆竞为之。——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胡人汉化汉人胡化丝绸之路等商路,不仅是商贸路线,而且是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知古鉴今丝路新生——一带一路“丝绸之路”为什么会绵延漫长的时间、穿行遥远的距离、跨越巨大的区域而长久不衰? 古代发达农业手工业商业经济的推动; 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制度的推动; 明清以前,一直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中外商人通过商品贸易获取财富是重要因素; 不同社会的政治、宗教、生活方式、物种等交流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丝绸之路的延续。知识拓展加强友好合作,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一滴水里观沧海,一粒沙中看世界。北京从历史上的小城,成为今天的国际化大都市,向我们揭示了一个道理:人类生活在共同的家园,拥有共同的命运,人类历史始终在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相遇相知中向前发展。——习近平(2017年5月14日“一带一路”北京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欢迎宴会上的祝酒辞)1、对中国:有利于我国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有利于保持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2、对世界:有利于增进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实现各国资源的优势互补,促进各国共同发展;有利于各国消除分歧,增进友谊,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认识:①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是对外交流的重要条件。②包容开放,加强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才能促进社会进步,闭关锁国只能造成国家和民族的落后。③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加强了中外物质技术和精神文化的交流,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开通上溯先秦张骞“凿空”隋唐兴盛宋代海路扩展草原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交流物质交流之路技术交流之路文化交流之路影响丝绸之路等商路不仅是商贸之路,而且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课堂小结】丝绸之路商路的开辟对于促进文化的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文化在不断交流、借鉴中向前发展。中国文明在交流中走向世界,在交流中迎来了世界,这让我们感悟到了合作共赢的道理。古人用脚步丈量出了丝绸之路,留下了积极进取、敢于冒险的丝路精神。“21世纪新丝绸之路经济带”这一概念的提出表明,中国又一次做好准备走向世界,也再一次做好准备迎接世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