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 课件(共27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修3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1课 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 课件(共27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修3

资源简介

(共27张PPT)
战争
起因
原始社会:
争夺自然条件优越的生活区域
奴隶社会和封建时代:
建立区域性的大帝国
资本主义兴起后:
争夺殖民地、世界霸权
影响
对人类:灾难!
对文化:双刃剑(双重作用)?
新 课导 入
战争带给人类深重的灾难,使人们流离失所,生灵涂炭,给人类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严重破坏,但战争又在客观上造成了不同文化的碰撞与交锋。不同文化在相互碰撞中交流、交汇、传播,人们在认识外来文化和反思本土文化的精神阵痛中,或被动或主动地对文化进行选择与重构,促进了人类文化的交融与发展。
选必三《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五单元 战争与文化交锋
第11课
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
帝国名称 兴起 衰落 特征
波斯帝国 (前550-前330) 大流士一世时期成为 地跨亚洲非的大帝国 希波战争(公元前499年至449年)后走向衰落,后被亚历山大所灭 建立了
中央集权制度
亚历山大帝国 (前336-前323) 亚历山大东征建立 地跨亚欧非的大帝国 前323年帝国分裂 希腊化时代
罗马帝国 (前27-前476) 屋大维建立帝国, 2C左右地跨亚欧非 395年帝国分裂, 西罗马帝国被日耳曼人所灭 罗马法;
基督教
拜占庭帝国 (395-1453) 查士丁尼时成为 地跨亚欧非帝国 1453年被奥斯曼帝国所灭 《民法大全》
阿拉伯帝国 (632-1258) 7C穆罕默德建立; 8C成为地跨亚欧非帝国 1258年被蒙古汉国旭烈兀所灭 东西文化交流
奥斯曼帝国 (1299-1922) 奥斯曼一世建立,16C地跨三大洲帝国 一战后分裂,1922年被凯末尔革命推翻,成立土耳其共和国 政教合一,
控制传统商路
历史上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
知识回顾
(1)远征过程
建立了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
一、亚历山大远征与“希腊化时代”
希腊
文明
两河流域
文明
埃及
文明
印度
文明
思考:指出亚历山大远征波及哪些文明区域?
1、亚历山大远征
小亚细亚
埃及
两河流域
中亚
印度河
巴比伦(定都)
思考:阅读课本P61,用序号在地图上指出亚历山大东征的破坏行为,归纳其影响。




④ 在中亚,大量当地居民被屠杀,或被强制迁移到亚历山大建立的城市中。
① 希腊城邦底比斯被夷为平地,居民被卖为奴。
② 腓尼基名城推罗被攻陷后,成年男性居民几乎都被屠杀,妇女儿童被卖为奴。
③ 波斯古城波斯波利斯被劫掠一空,城市被付之一炬,国王的宫殿被烧成焦土。
消极影响:给被征服地区造成严重破坏;打断了其文化发展进程。
破坏行为
在埃及:自称法老之子
在波斯:以波斯帝国正统继承人自居;
穿波斯服装;
沿用波斯帝国的制度;
任用波斯人为官员;
推广波斯礼仪;
鼓励马其顿人和波斯人通婚;
以马其顿的方式训练波斯士兵。
目的:营造政权的合法性与正统性,缓和与当地人的矛盾,巩固帝国的统治。
积极影响:
客观上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促进了“希腊化时代”的到来。
思考:指出亚历山大对征服区的文化政策和具体举措?这些举措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有什么影响?
文化政策:以希腊文化为主导,融合西亚、北非文化。
材料:亚历山大对波斯帝国的统治制度进行改造利用。他重用归顺的波斯贵族,与东方女子通婚,头戴波斯王冠,掌握军事、行政、立法、铸币大权。接受了波斯的行省制,但削弱了总督的权力。至于他在远征路上建立的希腊式城市或殖民地,更是在他的掌握之中。
——摘编自杨巨平《试析“希腊化”时期君主制的形成与特点》
特点:
思考:根据教材概括亚历山大帝国统治特点。
①因俗而治;
②加强专制;
③笼络当地贵族;
④实行融合政策;
⑤推行希腊化。
2、“希腊化时代”(希腊文化+东方文化)
前4世纪后期
前334年
前1世纪
前30年
(1)“希腊化世界”:
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去世,帝国逐渐分裂为托勒密埃及、塞琉古王国和马其顿王国三个主要国家。这些区域被统称为“希腊化世界”(空间)。
从亚历山大远征到罗马最终征服托勒密埃及之间大约300年被称为“希腊化时代”(前334-前30)(时间)。
(2)“希腊化时代”:
表现①:统治阶层的变化。
探究:根据教材及材料,概括希腊化的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思考:这本是一场平常的民间纠纷,但这个希腊人为什么特别强调自己的希腊人和对方的埃及人身份
学思之窗
公元前218年5月5日,一个希腊人与一个埃及妇女发生冲突。后者把尿倒在希腊人身上,而且拒绝道歉。这个希腊人写信给托勒密埃及的国王控告说:
国王啊,我请求你,如果你同意,就请不要坐视一个埃及女人这样无理地侮辱我,我是一个希腊人,一个外地人。
①在希腊化世界中,希腊人和马其顿人逐渐融合。他们基本垄断了高级官职,成为希腊化各国的统治阶级。
②这个人强调自己是希腊人,对方是埃及人,意在强调自己是统治者,对方是被统治者。
①接受希腊文化;②模仿希腊人生活方式;③部分人跻身统治阶级(顾问和官员)。
①垄断高级官职;②占有大量土地;③享受税收优惠;④保持希腊人生活方式。
被征服地区原上层人士
殖民者:希腊人、马其顿人
表现②:民族交融。
表现③:希腊文化中心东移。
材料:亚历山大城包含了以下民族:希腊人、马其顿人、埃及人、犹太人、阿拉伯人、巴比伦人、亚述人、米底人、波斯人、罗马人、迦太基人等。
——[美]凯文·瑞里:《西方与世界》
A、希腊文化的中心逐渐东移,亚历山大城、安条克和帕加马等成为新的希腊文化中心。
B、托勒密埃及鼓励文化发展,城内的缪斯宫收藏了大量文化典籍,吸引学者前往研究。
自主学习:据教材列举“希腊化时代”在文学、科学等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
表现④:希腊文化与本土文化碰撞交流,文学、科学等许多领域得到发展。
文学
数学
物理
地理
医学
学者系统整理研究《荷马史诗》和古希腊悲剧、史学、地理学作品,基本形成当今版本
欧几里得《几何原本》流传后世
阿基米德提出了著名的物理学定理
埃拉托斯提尼利用探险家提供的资料,精确计算地球周长
医生解剖尸体,对人体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做基础研究
①当地人与希腊人和马其顿人之间相处并不融洽。
②西亚、北非存在普遍抵制希腊化的现象。
③希腊文化对普通民众影响有限。
思考:两则材料共同说明了什么?
表现⑤:西亚、北非的文化仍在希腊化世界保持长期影响;在广大农村,仍保持他们原有的语言、宗教和风俗。
材料:希腊化文化毕竟不是希腊古典文化,两者无论在地理范围、因素构成,还是在精神实质上都相差甚远。希腊化文化则亚历山大开创之世界回鸣。希腊化文化是古埃及、巴比伦甚至古印度以及其他东方文化与希腊文化相互交汇、融合的产物。
①从总体上看,“希腊化时代”文化以希腊文化为主,融合东方民族文化,具有多元性和开放性;
②文化交往从以往的单向性发展为双向性;
③文化融合是军事征服的结果;
④文化中心逐渐东移;
⑤文化交往的趋势是融合型的文化取代纯粹的东方文化和希腊文化。
思考:据材料及所学,概括希腊化文化有何特点?
学思之窗
公元前218年,一个希腊人与一个埃及妇女发生冲突。后者把尿倒在希腊人身上,而且拒绝道歉。这个希腊人写信给托勒密埃及的国王控告说:
国王啊,我请求你,如果你同意,就请不要坐视一个埃及女人这样无理地侮辱我,我是一个希腊人,一个外地人。
——摘译自《恩泰克塞伊斯莎草纸文献》
这本是一场平常的民间纠纷,但这个希腊人为什么特别强调自己的希腊人和对方的埃及人身份
信息:希腊人在埃及与人发生冲突,向国王控诉时突出强调自己希腊人的身份,
意在强调自己是统治者,对方是被统治者。
结论:托勒密王朝时期,希腊人和马其顿人是统治阶层,拥有广泛特权;
埃及人是被统治者,两者存在矛盾;两种文化存在冲突。
二、蒙古西征与东西方交流
按照吴于廑先生的看法,人类历史上游牧世界曾三次对农耕世界发起冲击:
第一次:公元前2000纪,印欧人的迁徙;
第二次:3—6世纪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
第三次:13世纪蒙古人西征;
——第6课 第1子目
——第6课 第2子目
——第11课 第2子目
前2000年
前1001年
印欧人早期迁移
3世纪
6世纪
亚欧游牧民族迁徙
13世纪
蒙古、突厥人迁徙
材料1 这个国家的某些部分,山岭极多,在其他部分,则是平地,但是,实际上它的全部土地都说是由砂砾构成的,土壤不多,几乎都是沙漠。在某些地区,有一些小树林,但是在其他地区,则完全没有树木。肥沃的土地不及百分之一,而且除非用流水来灌溉,是不能有收获的,而那里溪流和小河不多,大河更是十分稀罕。 ——罗马教皇的使者加宾尼《出使蒙古记》
材料2 部落联盟时代的首领,其职责便在于对内能保证部民的安全,对外则能掠夺更多的财物。成吉思汗是当时最能胜任这两种职责的第一人选。他的理想就是对外征服和掠夺。——纪宗安、李强《略论蒙古西征的原因和影响》
材料3 欧亚大陆各国分裂割据的局面严重影响了东西方文化交流。这对于中国和西方的文化发展而言,都是极为不利的。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需要一种极为强悍的武力来打破这种局面,重新打通亚欧之间的通道,恢复东西方文化交流。蒙古西征正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产生的。这也就决定了蒙古铁骑能在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亚欧大陆。
——杨峻岭《试析蒙古西征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影响》
②成吉思汗的雄才大略(1206年统一草原各部建立蒙古汗国,对外扩张的理想);
③中国正处于政权并立的局面(宋、金、夏、蒙古多民族政权并立);
思考:据材料及所学,概括蒙古西征背景。
④西方各国势力软弱(花刺子模帝国内讧;中东阿拉伯阿拔斯王朝奄奄一息;东欧拜占庭帝国日趋衰弱;西欧各国王权软弱无力,互相争斗)。
①蒙古自然环境恶劣,须通过对外扩张寻求有利的生存空间。
第一次:1218年,中亚的花剌子模国扣留蒙古商队,杀害蒙古使臣。不久,成吉思汗以复仇为由,发动第一次西征,1231年灭掉花刺子模,直抵黑海北岸。
第三次:13世纪中叶,旭烈兀以西亚地区为目标,攻占巴格达。伊利汗国建立。
思考:据以下图片及教材,指出蒙古三次西征的时间、目标和范围。
第二次:1235年-1242年,灭亡金朝之后,征服今俄罗斯、乌克兰地区的诸多公国和部族,一直打到今德国、匈牙利和巴尔干半岛,金帐汗国(钦察汗国)建立。
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为宗主国,其他地区形成四大汗国。
蒙古四大汗国:
(1)钦察汗国(金帐汗国):
成吉思汗的孙子拔都创立。
(2)察合台汗国:
成吉思汗次子察合台的封国。
(3)伊尔汗国:
成吉思汗孙子旭烈兀西征后建立。
(4)窝阔台汗国:
成吉思汗第三子窝阔台后代海都所建。
3、结果:
宗主国
4、蒙古西征的影响
(1)对蒙古:
发展为横跨欧亚大陆的世界性帝国(形成了四大汗国)。
(2)对世界:
时间 国家 城市 死亡(有待考证)
1215 金 中都(北京) 100万人
1220-1221 花剌子模 撒马尔罕 120万人
1227 西夏 兴庆府(银川) 80万人
1231 南宋 成都 140万人
1258 阿拔斯王朝 巴格达 120万人
材料一 蒙古人屠城规模
◎蒙古攻陷巴格达, 下令屠城
材料:成吉思汗及其子孙为首的蒙古封建主,在差不多七十年的时间里,血洗了亚欧国家。前所未有的灾难落到了被征服国家人民群众的身上。征服,破坏了他们的城市,践踏了他们的田野,消灭了他们的生产力和文化。
——摘编自苏联1957年出版的《苏联域外的东方中世纪史》
①严重破坏了被征服地区的社会经济。(消极)
影响 概况
东西方交流 传教士
旅行家
第二次西征后,两位欧洲传教士受教皇和法国国王派遣,到达漠北与蒙古交涉,他们撰写的出使报告流传至今。
①意大利马可·波罗于1275年由陆路来华,留居17年,后经海路返回,口述记录了《马可·波罗行纪》对后世欧洲产生深远影响。
②住在大都的畏兀儿人列班·扫马经由耶路撒冷到欧洲访问,见到了教皇和英、法国国王。
②客观上推动了东西方的交流。
(2)对世界:
民族大迁徙 东→西
西→东
主要是西征的蒙古军队;14世纪后,与当地居民融合。
①“色目人”,融入汉族和蒙古族。
②波斯人、阿拉伯人、汉、蒙古、畏兀儿(维吾尔)通婚、长期相处、吸收、融合而成的新民族——回回。【史纲上】
③蒙古西征引发了较大规模的民族迁徙。
(2)对世界:
合作探究:结合材料和所学,蒙古西征如何推动东西方文化交流?
材料:蒙古征服之伟绩,在历史上诚足称最者矣……而其传布及扩大人类观念之影响,事虽难言,要之盖可与亚历山大之传布希腊文化相提并论也。亚洲与西欧之间至斯会一度交通,了无阻滞,坦道一时俱辟,各国行人荟萃于和林之庭。……教皇之使臣,来自印度之佛徒,巴黎、意大利及中国之艺士,东罗马及亚美尼亚之商贾,皆与阿拉伯之官吏,波斯、印度之天算家会合于蒙古王庭……欧洲和东亚间的来往还有双方人口的相互流动和迁居现象,这对扩大东亚和欧洲之间的联系和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起到的作用决不能低估。蒙古民族虽不足以言创造,然就传播知识及方法而论,其影响于世界者盖已甚巨。
①蒙古帝国内外发达的交通(或“驿站”制度),为东西方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条件。
②蒙古帝国将欧亚大陆连成一片,促进、加速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进程。
④人口流动,民族迁徙,使欧亚内陆的民族分布产生变化,地区间的文化面貌有所改变,客观上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⑤蒙古帝国的宗教兼容并蓄政策,推动了东西方文化发展。
③蒙古统治者宽松积极的对外政策,且重视东西方贸易往来和技术交流,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发展。
(3)对中亚和西亚:
伊斯兰文明受到战争的沉重打击,使该地区受到了蒙古文化的影响,蒙古后裔逐渐被当地的文化和民族同化。
(4)对中国:
①大批色目人进入中国,促进了多民族交融。
②基督教、伊斯兰教在中国得到更大范围的传播。
③中外文化交流更加活跃。
(5)对西方:
①沟通了东西方文化,中国的发明传入西方;
②加强了东西方贸易往来,也引起西方人对东方的
向往,刺激了西方的殖民扩张。
4、蒙古西征的影响
合作探究
有人认为,亚历山大征服是文明对文明的征服,
成吉思汗征服是野蛮对文明的征服。你认同吗?
认同:亚历山大采取了一些促进文化进步的举措,
成吉思汗更侧重战争手段。
不认同:两者都主要采用战争手段,蕴含血腥与暴力。
结论:亚历山大与成吉思汗客观上都促进了人类文明,从这一角度上看,能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君主才是真正的大帝!
文明交往的主要两种方式
和平与暴力
和平交流方式有人口迁徙、商业贸易、宗教传播……
但暴力也是一种交往,也是文明传播的一种手段 。一次又一次的征战突破了地域的局限,导致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大融合,客观上促进了人类历史的发展从分散走向整体。
战争是一种特殊的政治延伸。在战争中,不同民族、不同类型、不同水平的文化,相遇并发生碰撞。古代战争对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亚历山大东征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蒙古西征开启了欧亚文明交流的新时代。我们要辩证看待古代战争对文化的影响,一方面给被征服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另一方面,客观上又为不同文化的碰撞提供了契机。
当今社会,我们从不否认战争促进文化交流,但是我们尽量避免战争,避免战争带来的危害。作为负责任的大国,我们倡导“文明的交流与互鉴”,在维护世界和平的前提下 促进文明间的和谐共生。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习近平《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
尽管战争带来的文化交流可能极大推动了历史的发展,但文化的交流也有和平的方式。
战争的本质是政治的延续,文化交流仅是客观上的结果之一。而这样的文化交流,付出的代价太过沉重。
课堂小结
如何看待战争与文化的关系
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
希腊化时代的文化是希腊文化与西亚、北非等地的文化相互影响的产物
13世纪蒙古西征与东西方文化交流
亚历山大远征与
“希腊化时代”
严重破坏被征服地区社会经济
客观上推动东西方的交流,改变一些地区的文化面貌
【小 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