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8张PPT)思考:(1)概括美洲族群变化的表现有哪些?(2)思考美洲族群为何会出现此变化?(1)印第安人数量锐减;(2)非洲黑人数量激增;(3)白人数量大量增加;(4)新的混血族群出现;殖民迁徙欧洲对美洲的殖民活动来到美洲的殖民者主要来自西班牙、葡萄牙、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在北美,主要殖民者是英国;在拉丁美洲,主要殖民者是西班牙和葡萄牙。拉丁美洲独立战争形势图欧洲文化为主导,融合其他文化第12课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了解美国独立战争、拉丁美洲独立运动、拿破仑战争、欧洲的殖民侵略对人类文化的破坏和文化交锋。首发专业媒体在其中31件反转新闻中扮演首发者,占比为63%反转在39件反转新闻中扮演反转者,占比为79.5%非专业非专业媒体在首发者中占比37%,在反转者中占比20.5%自主学习1.美国文化的特征是什么?它融合了哪些文化?2.美国战后文化重构有哪些内容?3.拿破仑战争对欧洲起到了什么作用?各种文化相互融合和混合,形成美国文化的多元特征(一)美国文化(2)表现:①北美居民在种族、血统和宗教上具有多源性和多样性②美式英语③饮食文化、艺术生活融入印第安和黑人的因素④地方自治、勤俭务实、重视教育和创造精神⑤美利坚人意识(3)局限:白人对黑人、印第安人的种族歧视和文化优越感根深蒂固(1)特征:思考:概括独立战争前美国文化的特点、表现及局限性。清教精神融合印第安语言、非洲黑人语言1.独立战争前(16C-18C)——殖民地文化美利坚民族初步形成:“美利坚人”已成为北美殖民地居民共同的名称1620年“五月花号”P68页【历史纵横】思考:清教因素对美国文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①清教因素(“契约思想”、“民主政治”、“注重个性”、“追求个人权利、尊严和自由”等思想)丰富了美国政治文化的内容。②清教因素体现了强烈的使命感,对美国以后的侵略扩张提供了重要动力。2、独立战争后的文化重构:美利坚民族文化(各种族趋于认同的文化)①政治特征:纵向:联邦政府与地方分权横向:三权分立、相互制约②文化符号:自由女神像(法语:Statue de la liberté,英语:Statue of liberty),全称自由女神像国家纪念碑,又名自由照耀世界,位于美国纽约自由岛。1865年,爱德华·德·拉布拉耶建议,法国在美国建国100周年之际,赠送一尊代表自由的雕像。1876年开始建造,在1886年10月23日竣工。自由女神像是美利坚民族和美法人民友谊象征,表达美国人争取民主、自由的崇高理想。火炬象征自由身穿希腊风服饰受欧洲文化影响脚下是打碎的手铐、脚镣和锁链,象征着挣脱暴政的约束是手拿《独立宣言》追求自由民主冠冕七道光芒象征七大洲③黑暗一面:并且新英格兰人只因他们自己耕作自己的土地,所以非难奴隶制度,而弗吉尼亚与南部的英国人在经营种植园,并且役使越来越多的从非洲来的黑人奴隶。——《人类文明简史》战前文化特征:多元文化①深受英国文化清教和启蒙思想影响;②融入印第安与黑人文化因素;③美利坚民族形成但存在种族歧视战后文化特征:多元文化①政治上权力制衡②精神上追求自由③经济上发展种植园经济、实行奴隶制美国文化1.清教对美国历史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它影响了美国的政治、经济等诸多方面,是美国文化的组成部分。关于美国文化中的清教因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清教是基督教新教的派别之一B.倡导自由平等、勤俭的美德C.体现了工业资产阶级的要求D.是美国对外扩张的动力之一C2.独特的社会环境,使美国的文化呈现出多元特征。影响美国文化形成的因素有①多个种族共同生活在北美大地上②英国传统文化的影响③等级分明的“混血社会”④欧洲人排斥和压迫有色人种⑤美国的独立战争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C.②③④⑤ D.①②④⑤D(二)独立战争前的拉丁美洲文化1.背景:西班牙和葡萄牙在美洲建立殖民统2.特征:拉丁美洲的文化具有多元性①语言: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②种族:欧洲白人、印第安人和黑人的种族融合,形成“混血社会”③宗教:天主教成为主要宗教、多神信仰、图腾崇拜④文化符号:拉丁舞⑤文化结构:在欧洲移民活动的区域内,传统的印第安文化逐渐消失,西班牙、葡萄牙文化成为主体;偏远的内陆地区,保留印第安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3.表现:特点 史实①追求法治、自由②形成独裁权力③ 存在问题颁布宪法,取消奴隶贸易、奴隶制,以及印第安人人头税和强制劳役考迪罗独裁权力成为拉丁美洲政治文化的重要特征;种族压迫与歧视仍然存在。考迪罗(Caudillo):在西班牙语里原意是首领、头领。考迪罗制是拉丁美洲特有的军阀、大地主和教会三位一体的本土化独裁制度。考迪罗经济上依靠大地产(大庄园主),在政治上靠军人专政来维持其政治统治,在思想上传统天主教影响较大。对外投靠外国势力,对内残酷镇压人民反抗。考迪罗和大庄园主在经济及政治上的垄断密不可分,所以未触及大地产制度,是拉美经济发展的阻碍。长远来看,阻碍了拉美国家近代化的发展。2.独立战争前后的拉美文化:历史解释原因:①土生白人与宗主国的矛盾②受启蒙思想、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的影响【1804】黑人领导下,法属海地独立——意义:拉开了拉美民族独立运动的序幕【1826】玻利瓦尔(委内瑞拉国父)、圣马丁(阿根廷国父)等领导,西属拉美殖民地基本实现了独立(建立了15个共和国)土生白人领导(18世纪末、19世纪初)【1822】葡属巴西获得独立,建立帝国,实行君主制【1889】巴西废除君主制,建立共和国P68思考点:你认为美国文化的多样性与拉丁美洲文化多样性有哪些异同?比较项 美国 拉丁美洲相同点 背景特点问题不同点 种族语言宗教文化发展政治文化文化符号受殖民侵略、种植园经济和黑奴贸易影响以欧洲文化主导;融合多种文化,具有多元性;美洲印第安文化遭破坏;存在种族压迫和歧视多元:白、黑、印第安人融合少多元:白、黑、印第安人融合多美式英语为主拉丁语,印第安语多信新教(清教徒)多信天主教;保留多神信仰、图腾崇拜欧洲文化为主,文化融合为主西、葡文化为主,保留部分原生文化,以血统融合为主(“混血社会”)追求民主法治;实行权力制衡考迪罗主义盛行自由女神拉丁舞三个旧世界创造了一个新世界 ——美国学者欧洲白人文化非洲黑人文化印第安人文化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与拉丁美洲文化思考: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订后的欧洲格局拿破仑战争(1803-1815)前,欧洲大陆散布着大大小小的王国、邦国和自由城市。14世纪,西欧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从15世纪后期开始,西班牙、法国和英国的一些君主设法限制封建贵族的势力,力图建立强大的王权。基督教(包括天主教和宗教改革后的新教)是欧洲人的普遍信仰。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14-18世纪,西欧相继发生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这些运动旨在反抗封建王权与特权,打破宗教禁锢,解放人们的思想。思考:拿破仑战争前欧洲社会的基本情况如何?政治:封建统治,分散的王国、邦国和自由城市;15C后期封建王权加强经济:庄园与农奴制 14C资本主义萌芽思想:文艺复兴 宗教改革 近代科学的兴起、启蒙运动宗教信仰:基督教战前文化特征:封建专制统治1.拿破仑战争二、拿破仑战争与欧洲文化的重构思考:除了手中的剑,拿破仑还用哪些方式“征服”欧洲?——选自历史纪录片《大国崛起》第五集 激情岁月战后文化特征:民主、独立、自由、法治等战前文化特征:封建专制统治①废除封建贵族特权,推行《拿破仑法典》,传播启蒙思想(民主、自由、平等、法治)②拿破仑战争后,欧洲的政治文化得以重构,封建、专制成为众矢之的;③拿破仑压迫被征服地区,在反抗法国征服中,欧洲各地出现了不断高涨的民主意识和民族独立要求;(民族独立运动兴起高涨)◎ 《拿破仑法典》(民法典)解放者(革命性)压迫被征服地区、掠夺财富、摊派兵役,引起当地人不满侵略者(侵略性)(3)拿破仑战争的影响德意志拿破仑战争波兰俄国“十二月党人起义”起义改革与统一启蒙思想民法典反对封建专制争取民族解放争取民族统一民主、自由、法治等观念在欧洲大陆广泛传播2.文化重构的表现(例证)请举例说明拿破仑战争推动了欧洲文化重构,这些行动的目标?【思考点】拿破仑战争后欧洲政治文化出现哪些新因素?1.政治制度:2.政治观念:3.阶级力量:冲破了欧洲各国的封建秩序,加速了欧洲各国实行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和革命:欧洲国家开始不同程度地争取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的斗争(1)对内:民主、独立、自由、法治等观念在欧洲大陆广泛传播(2)对外:民族民主意识的空前觉醒,反对专制制度,争取民族独立,要求实现国家统一新兴的工业资产阶级力量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日益强大,进一步扫除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3.“拿破仑所‘冒犯’的人民,先是因 ‘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而觉醒并充满热情,然后又在其导师背叛自己的原则时转而反对其导师。”这段话表明拿破仑战争①传播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②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法国大革命的精神③促进了欧洲民族意识的高涨④瓦解了欧洲的封建制度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④D.①③④B三、欧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一)文化侵略的含义文化侵略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试图用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念去取代其他国家或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念,淡化后者的民族认同感,从而使其对外族文化产生一种依赖感, 最终抛弃自己的传统文化。在欧洲的殖民侵略中,文化侵略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殖民国家通过向被殖民地区输出民主、自由、人权等价值观及基督教,改造甚至消灭后者的文化,淡化后者的民族意识,达到殖民目的。天津望海楼教堂近代上海圣约翰大学日本在大举侵入中国内地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对中国的学校实施毁灭性破坏。……殖民奴化教育对中国孩子来说,如同噩梦。在东三省,中小学生要以日本名字自称,每天上课前向日本国旗致敬,遥拜日本国旗,学习日语。——王向远的《日本对华文化侵略的特征、方式与危害》三、欧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二)表现国别 传统文化的保留 外来文化的接收中国 家国情怀、自强不息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①以林则徐、魏源、郑观应等为代表的志士仁人,主张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②清政府的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也使一些新技术、新思想传入中国印度 ①“印度人的印度”口号; ②印度教、伊斯兰教还是主要宗教; ③种姓制度仍然扮演重要角色。 英国把英语、英国的法律体系、政府体制、文官制度等移植到印度埃及 伊斯兰教;阿拉伯民族的传统方式 君主立宪制1.被侵略的民族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外来文化2.被侵略的民族努力保护自己的传统文化3.被侵略的民族自身文化呈现出新的多样性4.(2020浙江)洋务派巨擘左宗棠主持重刻《海国图志》,在该书序中慨言:百余年来,中国“水陆战备少弛”,英吉利“蹈我之瑕,构兵思逞”,“甘余载,事局如故”,“然同、光间福建设局造轮船,陇中用华匠制枪炮”,“此魏子所谓师其长技以制之也”。这一认识反映了A.左宗棠、魏源顺乎世界之潮流迈出变法第一步B.“师夷长技以制之”是洋务派自强之道的思想先导C.中国人学习西方经历了由器物到制度层次的变化D.以“中体西用”寻求变革,解决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B思考:西方文化侵略具有什么特点?殖民者的文化侵略主要是通过教会、学校、报刊书籍等途径,用传教布道、开办学堂、兴办慈善事业等方式进行渗透,推行殖民主义的奴化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文化的侵略与征服,要比武力侵略与征服更容易达到目的。1857年,按伦敦大学模式,在加尔各答、孟买和马德拉斯建立了三所大学,开始授予学位。1829年近代大、中学学生数约3000人,1855年增加到49000人。为吸引更多人接受西方教育,1837年规定以英语代替波斯语作为公务语言,1844年又采取了优先录用会英语者为公务员的政策。——《印度史》日本在大举侵入中国内地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对中国的学校实施毁灭性破坏。……殖民奴化教育对中国孩子来说,如同噩梦。在东三省,中小学生要以日本名字自称,每天上课前向日本国旗致敬,遥拜日本国旗,学习日语。——王向远的《日本对华文化侵略的特征、方式与危害》思考:西方文化侵略具有什么特点?(1)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殖民国家通过向被殖民地区输出民主、自由、人权等价值观及基督教等,改造甚至消灭后者的文化、淡化后者的民族意识,达到殖民目的。(2)侵略途径具有多样性。由于文化涵盖的面极广,殖民国家通过制度、教育、宗教、兴办慈善事业等方式进行。(3)具有较强的隐蔽性。文化侵略不像武力侵略那样明显,它可以在文化交流中潜移默化地完成,对本土传统文化的破坏更大。(4)具有广泛性和全球性。西方文化侵略是伴随着其殖民活动进行的,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许多国家都深受其害,但在某种程度上也接受了其先进文化的熏陶,更有利于推动全球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5)影响具有两面性。西方的文化侵略对被侵略国家的传统民族文化是一场灾难,但同时为新思想新观念的产生和发展准备了条件,客观上推动了近代化的发展。5.1835年,印度总督决定:“英国政府的伟大目标应该是在印度本地人中间提倡欧洲文艺和科学,所拨出的一切教育经费最好完全用在英语教育上。”这表明英印当局力图A.将英语教育融人印度本土教育B.以行政手段促进印度基督教化C.输人英国文化以进行文化侵略D.推动英国文化与印度文化结合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