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课件(共34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修3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课件(共34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修3

资源简介

(共34张PPT)
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文化交流与传播》(统编版)系列精品专辑
第六单元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目标与核心 高考分析 时空定位 梳理与探究 本节精练
导入新课
奥地利阿德蒙特修道院是世界上最大的修道院图书馆,它建造于18世纪下半叶,是一件真正的巴洛克艺术品。宏伟的建筑设计、遍布的书墙和令人惊叹的壁画立刻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历史、当代艺术与建筑之间达到了完美的交汇,它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阿德蒙特修道院
材料2 汉武帝时,在中央设立太学,地方设立郡(国)县学,以后历代都依例设立。太学里博士与博士弟子,是享受国家俸禄的公职人员。在太学,教学以传授儒家经典为主,定期考核,学生成绩优秀者可以直接进入仕途。教学形式有教师讲授和学生之间次第相传等。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
材料1 惟官有书,而民无书;惟官有器,而民无器;惟官有学,而民无学。
——孟宪承《中国古代教育史资料》
【史料链接】
1.古代中国的官学与私学
国子监琉璃牌坊是全国唯一一座专门为教育而设立的牌坊,是中国古代崇文重教的象征。国子监不仅接纳全国各族学生,还接待外国留学生,为培养国内各民族人才,促进中外文化交流,起到积极作用。
自主学习:读教材概括中国古代
学校教育的发展历程。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史料链接】
1.古代中国的官学与私学
自主学习:读教材概括中国古代
学校教育的发展历程。
材料3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司马迁 《史记·孔子世家》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白鹿洞书院
应天书院
岳麓书院
嵩阳书院
私学:中国四大书院
书院制度的建立,更推动了私学的发展。宋代是书院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民间书院蓬勃发展,数量达到数百所。宋代的书院既是教学场所,又是学术研究中心。书院教育倡导不同学派之间的相互交流与自由讨论,一些书院还经常邀请著名学者讲学。宋代理学家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等人通过书院讲学,传播了思想学说,同时培养了大批理学人才。
1.古代中国的官学与私学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别阐释宋代书院兴起的时代背景以及如何适应与推动社会发展的。
【提升素养】
古代希腊 产生了欧洲最初的
学校形式,奠定了
分科教育的基础。
【史料链接】
柏拉图学园
公元前387年,柏拉图在雅典西北郊办起了欧洲第一所综合性学校。学校坐落在美丽的克菲索河边,两岸林木茂密,婀娜多姿,学校的建筑和雕塑就掩映在一丛丛绿色林阴深处。为纪念当地一名叫阿卡德穆的战斗英雄,学校命名为阿卡德穆学园,后人为了称呼的方便,习惯上仍称之为柏拉图学园。
欧洲 中世纪 出现了“大学”,“大学”一词源自拉丁语,大意是:教师和学者的社区。现代大学制度源于欧洲中世纪。
2.古代欧洲的学校教育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思考1:中世纪大学向近代大学过渡的原因?
提示:
(1)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2)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开展
(3)民族国家的兴起
近代的大学教育 法国
德国
美国
中国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梳理近代的大学教育。
3.近代大学教育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1806年拿破仑时期创办的一种中央集权的教育管理及行政体制,主要做法:创立巴黎帝国大学作为全国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设总监一人,将全国划分为27个大学区,每区设总长一名,各省设督学一人代表总长管理各境内初等教育,公立学校的教师视为国家官吏,所有学校的开办必须得到总监许可,全国实行同一学制和课程。(国民教育制度)
拿破仑:大学区制
是一所综合性高等学校,柏林洪堡大学历史上曾产生29个诺贝尔奖获奖者。
依据创校者洪堡"研究教学合一"的精神所创立,认为现代大学应是"知识的总和"。主张教学与研究同时进行,强调学术自由,大学完全以知识及学术为最终的目的,而非实务人才的培育。
促成大学职能的转变,将教学与研究合一。
洪堡(德):柏林大学创办者
3.近代大学教育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材料7 甲午中日战争结束后,国内形成了留日高潮,仅1906年一年留日的学生就有13000多人。民国初年,除了继续向日本派遣留学生外,又兴起了留学美国和欧洲国家的高潮。留美发展较快的一个原因是美国政府将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用于资助中国留学生。除了美国以外、“五四”前后,赴法勤工俭学运动也兴起,在近两年的时间里,约有1600多名青年学生赴法留学。在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过程和事件中,值得——提的是教会教育的发展。尽管传教士们在华创办教会教育目的是培养能够效忠于教会的中国领袖人物,实现他们“以华治华”的侵略目的,但客观上,促进了我国教育的发展。
——摘编自肖川《从科举到学堂》
中国近代学校教育
思考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
归纳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留学教育兴起的原因。
原因:
甲午战败后民族危机的加剧,民族意识的觉醒;晚清政府选官制度改革的推动;民国政府的支持;美国政府退还部分庚子赔款的资助;社会赴法勤工俭学运动的推动。
3.近代大学教育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新中国 教育的 发展 文革前 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文革时 受到破坏
文革后 举措:恢复高考制度;邓小平提出教育要“三个面向”,教育改革步伐加快;20世纪90年代,开始实行“科教兴国”战略,增加教育投入。
4.现代中国学校教育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对点训练
1.春秋战国时期,“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其结果是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使原来由贵族垄断的文化学术向社会下层扩散,各个学派之间、同一学派的不同流派之间,既相互斗争又相互借鉴。这种局面带来的效果是
A. 维护了社会新秩序,倡导了个性解放
B. 开阔了视野,促进了文化的觉醒
C. 各派势均力敌,社会得以安定
D. 实行法治,建立起理性社会
2.1952年,我国高校实行院系调整,中央人民政府对全国旧有高等学校进行全盘调整,全国理、工科教授有四分之三被调离本校,之前已经存在的综合性大学均有大规模调整。这一举措的主要目的是
A.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B.建立完善的高等教育体系
C.为全民高等教育做准备
D.适当平衡文理科系的发展
A
B
(1)地位:书籍是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
(2)各地的书籍
世界:书籍的雏形
莎草纸书写的《亡灵书》残片
马王堆帛书《五十二病方》
云梦睡虎地秦简
古埃及人发明了莎草纸,用纸莎草制成的书写介质作为当时主要的书写材料。在人类造纸术极其落后的古代,埃及纸莎草纸在干燥的环境下可以千年不腐的特点,一度使其成为法老时期重要的出口商品,远销至古希腊、古罗马等欧洲国家,历时3000年而不衰。2016年7月,埃及博物馆举办特展,首次展出一批世界已知最古老的纸莎草文献。
1.书籍的出现
二、印刷书的诞生
中国早期的书籍
《古登堡圣经》
材料10 1457年,两个德国人使用金匠古登堡发明的活字印刷机,金属字是由铅、锡、锑等金属熔铸而成的合金,并用脂肪性油墨取代中国的烟墨,印刷质量得到提高。此后不久,由于受到战火冲击,当地印刷工人流散到德意志和西欧各地,印刷活动开始蓬勃开展。到15世纪末,欧洲的印刷书籍达到1500万——2000万册。
——摘编自董子凡《古代中国缘何未推广活字印刷》
约公元前 30世纪 古埃及出现纸草书
卷,书籍雏形
春秋、战国秦汉 简策、帛书,中国
早期的书籍
东汉
唐朝
11世纪中叶
15世纪中叶
【史料链接】
材料9 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渔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后汉书·蔡伦传》
蔡伦“蔡侯纸”
雕版印刷术
北宋毕昇发明胶泥
活字印刷术
德国人谷登堡发明金属活字印刷
造纸业的发展、雕版印刷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推动了印刷书的诞生。
2.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出现
二、印刷书的诞生
思考4:印刷书的诞生意义?
诞生的条件:造纸业的发展及雕
版印刷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3.印刷书诞生的意义
二、印刷书的诞生
对点训练
1.1897年创办的商务印书馆是中国出版业中历史最悠久的出版机构。叶圣陶先生曾回忆道:商务的编译所是知识分子汇集的地方,早期留美、留日回来的很多先生都在商务的编译所工作过。后来创办的几家出版业中的骨干大多是从商务出来的,还有许多印刷厂装订厂,情形也大多相同。上述材料表明商务印书馆
A.培养了大批出版业技术力量 B.促进了我国文化的大众化
C.推动了近代翻译活动的开展 D.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明朝的《永乐大典》开篇道:“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毋厌浩繁。”约2000名学者耗时五年编纂成此书。该书的编纂
A.有利于古代文化的保存与传播
B.根本目的是为了推行科举考试
C.说明教育日益世俗化与商业化
D.推动了私学教育的兴盛与发展
A
A
公元前7世纪亚述巴尼拔图书馆 古文明遗址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书籍最齐全的图书馆。
修道院、大教堂和大学图书馆 保存了文化遗产(古典时期)。
19世纪下半叶英美等国 出现近代意义上的公共图书馆。
(1)图书馆的起源
亚述帝国巴尼拔图书馆因亚述国王亚述巴尼拔而得名,他自称为“伟大英明及世界之王”,他在位时开疆拓土、尊崇文化。在图书馆遗址的一块泥版上,亚述巴尼拔自述道:“我,亚述巴尼拔,受到纳布智慧神的启发,觉得有博览群书的必要。我可以从它学到射、御以及治国平天下的本领。……读书不但可以扩充知识和技艺,而且还可养成一种高贵的气度。”
【史料链接】
(2)国外图书馆的发展历程
1.国外图书馆
三、图书馆的成长
图书馆担负保存人类文化典籍的职责,
起源于对文字资料的收藏。
教会学校是指天主教或基督教(新教)教会所设立和控制的学校
材料13 公共图书馆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在英国逐步兴起,它的特点是:地方当局征税建馆,免费为公众服务。公共图书馆集中在工业城镇,而且以工人为重点服务对象。1753年创建的不列颠博物馆图书馆也发展成国际的学术中心,马克思、列宁、孙中山就曾在这里阅览群书,旁征博引,为自己的思想理论莫定了坚实的基础。
——周楠《欧洲图书馆史研究》
【史料链接】
思考5: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英国公共
图书馆兴起的原因并简析其影响。
1.国外图书馆
三、图书馆的成长
公元前7世纪亚述巴尼拔图书馆 古文明遗址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书籍最齐全的图书馆。
修道院、大教堂和大学图书馆 保存了文化遗产(古典时期)。
19世纪下半叶英美等国 出现近代意义上的公共图书馆。
(2)国外图书馆的发展历程
原因:政府社会服务职能的提高;工业革命对工人素质提出更高要求;英国重视科技文化教育的传统等。
影响:有利于英国国民素质的提升;推动英国成为世界学术中心之一;促进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发展和科技进步;有利于科技文化向世界各地传播。
官藏 建有府、阁、堂、室等藏书所。
私藏 明清出现藏书家和藏书楼。明中期范钦“天一阁”
近现代 1909年京师图书馆;新中国成立后改名“北京图书馆”;
1998年改称“国家图书馆”;
各地各级各类图书馆
(1)发展历程
2.中国图书馆
三、图书馆的成长
中国国家博物馆
两千多年前,周朝就有相当于今天国家图书馆的机构——盟府。后来,秦始皇焚书坑儒,取缔私人藏书。汉代朝廷设的图书馆称“秘阁”“秘府”,设专职官员管理。唐代,像魏征这样的大臣都出任过“图书馆长”之类的职务,专门负责搜集收买天下之书,并组织人抄写备份。宋代,太宗建立崇文院,专作藏书之地,后来又另设书库,叫秘书阁。明清之际,印刷术的发展使得国家藏书得到空前发展。
(2)经典展示
2.中国图书馆
三、图书馆的成长
图书馆所保存的历史文献与人类古籍,是各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民族文化传承。
图书馆通过对文献信息资源加工整理、开发,方便读者更好利用。如今,信息技术使馆藏文献数字化。
图书馆,特别是高校当中有大量学术资源,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培养高级专业人才。
图书馆作为公共机构,通过提供书籍阅读、开展各种系列讲座与主题课堂,丰富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
保存古籍
文献开发
培养人才
公共教育
图书馆的作用
3.图书馆的作用
三、图书馆的成长
材料16 中世纪,以意大利为例,除了皇家或贵族私人藏书室外,“每一个意大利的大教堂、修道院甚或是小教堂都收藏着古旧书籍”。这些早期的公共图书馆从属于宗教世界的尘世象征之内,辅佐着宗教组织以巩固由其主导的知识地图。在古腾堡的活字印刷技术出现并普及之前,欧洲处于知识封闭程度较高、意识形态化较严重的时代,图书馆通过收集藏书并选择有限的公开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大众所能接触的知识范畴。在此时期,图书馆可以在宗教外衣的庇护下保存古典时代留存的社会知识遗产,为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变革世界的活动存续了可资阐发的文化资本。在随后一系列剧烈的突变性事件中,图书馆在外观与内核上都进行了主动或被动的调整,以实现其功能与使命。
——摘编自凌一鸣《重新审视近代西方图书馆史——以知识社会学为视角》
【探究拓展】 西方中世纪图书馆的主要作用
作用:辅佐宗教组织,辅助知识传承与传授;保存古代文化遗产;
为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提供了文化资源。
对点训练
1.晚清新式图书馆始终本着为用书而藏书的目的,不仅发挥着贮藏图书的传统功能,更使中国近代传统藏书事业逐步告别“私人书库”“秘而不宣”的畸形发展状态,使其日益朝着公共图书资源共享的方向发展。这一转变
A.强调了新式图书馆的教化功能 B.提升了民众的思想文化素养
C.开启了晚清教育的近代化进程 D.体现了西方文化传播的影响
2.1850年,英国诞生了欧洲第一部公共图书馆法案。1882年,法国国家图书馆的欧仁·莫雷尔发起公共图书馆运动并于1906年成立了法国图书管理员协会。1924年,德国成立公共图书馆协会,拥有450家图书馆会员。这一时期欧洲公共图书馆的发展
A.彻底实现了文化的大众化
B.体现欧洲国家发展的不平衡性加剧
C.担负保存文化典籍的职责
D.彰显出政府的公共属性和社会职能
D
D
约公元前290年 埃及亚历山大博学园——最早的“博物馆”。
1683年 阿什莫林博物馆是第一个具有近代特征的博物馆
18世纪 英:大英博物馆
法:卢浮宫
【史料链接】
卢浮宫
大英博物馆
(1)发展历程
1.国外博物馆
四、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卢浮宫历史始于13世纪初,是世界四大博物馆之首,宫前的金字塔形玻璃入口,由贝聿铭设计。卢浮宫的三大镇馆之宝分别是断臂维纳斯雕像、胜利女神像、蒙娜丽莎画像。
断臂维纳斯
胜利女神
蒙娜丽莎
卢浮宫
(2)经典展示
1.国外博物馆
四、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1868年 上海自然历史博物院——我国最早近代意义上博物馆
1905年 张謇 南通 博物苑 ——国人自建第一个公共博物馆
1925年 故宫博物院成立现为中国最大的古代艺术博物馆
1926年 国立历史博物馆正式开馆—— 改为国立北京历史博物馆
2003年 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的基础上组建中国国家博物馆
学习拓展
1946年,国际博物馆协会在法国巴黎成立。1974年,该协会将博物馆定义为“一个不追求营利、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公开的永久性机构,为研究、教育和欣赏的目的,对人类和人类环境见证物进行搜集、保存、研究、传播和展览”。公益性成为博物馆的首要职责。1977年,国际博物馆协会又把每年的5月18日定为“国际博物馆日”,并且每年确定活动主题。
思考7: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况博物馆的特征及意义。
特征:公众性、公益性、服务性、非盈利。
意义:①博物馆是征集、收藏、展示、研究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
②博物馆也是进行国民教育的重要场所,全方位向公众提供关于自然、
文化各领域的知识;
③以博物馆以一种特有的方式担负着文化传承和传播的使命。
(1)发展历程
2.中国博物馆
四、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①2003年2月组建中国国家博物馆,是世界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
②其他博物馆:中国各地都建有综合性博物馆,以及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专业博物馆。
山西青铜博物馆
四川金沙遗址博物馆
顺德博物馆
苏州博物馆
江西省博物馆
(1)发展历程
2.中国博物馆
四、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征集、收藏、展示、研究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进行国民教育等公共服务,文物保存、传承历史
思考8:结合材料与所学,分析博物馆对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作用。
文物保存、传承历史
提高民族文化素养 强化群体记忆
增强爱国情感
3.博物馆的建设的意义
四、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对点训练
1.辛亥革命后,大量珍贵文物以各种方式流出宫外。后来成立的清室善后委员会在组织点查清宫物品时,发现清室专制复辟的企图。为杜绝这一妄想,委员会认为必须迅速成立故宫博物院。1925年,故宫博物院宣告建立,皇宫成了故宫,终于向平民百姓开放。这一行为
A.意在清算满清王室的倒行逆施 B.消除了清室帝制复辟残余
C.利于培育自由平等的公民意识 D.得益于国民大革命的推动
2.(2023海南)有学者认为,宋代的识字率相对较高。真定府的一处摩崖石刻显示,山区牧羊人也有能读会写者;南方农村的文化教育水平高于北方,如建州“耕且读者十家而五六”,邵武军的许多村落“皆聚徒教授”。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A.书院制度日趋完备 B.雕版印刷相当普及
C.崇文兴教渐成风尚 D.文化重心已经南移
C
C
材料18 书院在中国古代特别是两宋教育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在普及文化知识,提高当时社会整体教育水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宋人尤其是宋代理学士人对书院教育各项制度的建设也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宋代私立书院教师多由创立者自己或聘请有成就的平民学者出任,而公立的书院由朝廷任命有声望的官员士大夫出任。南宋后期,官学化的书院对教师的选任更为严格,规定其必须是通过科举考试有出身的官员。……在书院讲学过程中理学思想体系也更加严密,更适合统治者的需要。故南宋后期理学再次兴盛之时,其势力遂不可阻挡,从而成为南宋后期乃至明清官方的统治思想。
——摘编自王晓龙、司学红《宋代书院教育》
兴起的原因:
①宋朝商品经济活跃,提供了物质基础;
②宋朝理学兴起并向基层渗透的促进;
③重文轻武,发展科举的推动;
④印刷术等科技的发展。
【探究1】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宋朝书院兴起的原因、特点。
特点:
①地位重要,作用显著;
②与理学和科举制发展相结合;
③官私并立,官方化趋势明显;
④体系化、制度化,管理严格;
⑤发展平民教育。
材料19 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发表后,博物馆的布展开始突出展品演化的时序和内在联系。博物馆的海量收藏品形成一个巨大资料库,为世界各国的学者展开研究提供了便利条件,并帮助他们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
1820年,法国建立国立科学技术博物馆,以展示机器和制造技术为主,免费向公众开放。1909年,英国成立伦敦科学博物馆,接收了1851年、1876年两次世界博览会的一些机械展品,收藏了瓦特发明的蒸汽机和史蒂芬孙发明的机车等。来自不同地区的游客在各大博物馆参观,各博物馆之间的展品巡回展览也逐渐增多。
——摘编自《博物馆的变迁》
【探究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评述在欧洲历史发展中博物馆所发挥的作用。
评述:记录和保存了人类文明进程的物证。存放大量世界各地的珍奇物品、古物等;收藏了工业革命时代的重要物品。提供了科学普及、教育研究的场所及资料。博物馆的布展呈现了事物发展的内在联系;学者们利用博物馆的丰富资料,取得了重要成果。成为不同文化交流的窗口。世界各地的参观者在博物馆了解、感受异域文化和多种文明发展的历程。
五、本节精练
1.(2021山东)明中叶以后,添加插画的书籍大量刊行,出现了众多以绘画为主体的画本,甚至一些知名画家也受雇于坊刻。这说明当时
A.画本成为知识传播主要载体 B.市民文化是社会主流文化
C.社会审美旨趣出现阶层分化 D.书籍出版商业化程度加深
2.(2023浙江)1450年左右,德国人谷登堡发明了工种会在低温下熔化,却可以在被挤压时保持足够硬度的特殊金属合金,并用翻砂铸模法制作字母活字字模,且每一个单字都可以压缩。他做成的木质印刷机可用远远超过任何雕版印刷机的速度来印刷书籍,且最终成品的品质斐然。他的发明带来的直接影响是
A.催生了被视作“新一代的书籍”的印刷书
B.开始使用活字印刷术印刷书籍
C.奠定了分科教育的基础
D.促进了图书馆的诞生
D
A
3.(2023海南)有学者认为,宋代的识字率相对较高。真定府的一处摩崖石刻显示,山区牧羊人也有能读会写者;南方农村的文化教育水平高于北方,如建州“耕且读者十家而五六”,邵武军的许多村落“皆聚徒教授”。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A.书院制度日趋完备 B.雕版印刷相当普及
C.崇文兴教渐成风尚 D.文化重心已经南移
4.(2023浙江)宋代是书院发展的重要时期。有北宋学者云:“五代学校不修,学者多各从其师,是以庐山有白鹿洞书院,嵩阳、岳麓亦各有书院,国朝各赐以书籍。……后庠序之教兴,而所谓书院者,未之或闻矣。”南宋朱熹重建白鹿洞书院,有官员谓:“国朝偃武崇文,首善太学,其后天下州郡始相继有请以建书院养士。”据此材料,无法得出的结论是
A.五代时学校凋敝、书院兴起
B.北宋一度出现学校兴盛而书院衰落的现象
C.宋代崇文抑武,推动书院发展
D.宋代书院成为科举考试与人才培养中心
D
C
5.12世纪,商人、手工业者和其他城市居民为了更好地处理日常事务,需要具备计算、会计、商业、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在富裕贵族和工商业者捐款的帮助下,西欧城市中出现了第一批大学,如意大利的波伦法律学校、法国的巴黎大学和英国的牛津大学等,开设科目除神学外还有法律、医学、经济、文学和自然科学等。据此可知,西欧大学的创办有赖于
A.各国王权的不断强化 B.近代民族国家的建立
C.理性主义精神的影响 D.商品经济的发展需求
6.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对故宫博物院进行了整体改造,将“清代帝后生活史料陈列室”移至外东路,将手工艺馆迁至内东路,还在故宫设立了“近代帝国主义侵华史料陈列室”“清代革命史料陈列室”等专题陈列室,并向公众开放。这一做法
A.实现了博物馆管理的现代化 B.宣告了旧时代的终结
C.彰显了故宫的社会教育功能 D.突出了工业时代面貌
D
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